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4年 第23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4-12-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南京都市圈可达性与经济联系格局演化研究
    韩艳红,陆玉麒
    2014, (12):  1641.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2001
    摘要 ( 718 )   PDF (3377KB) ( 1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南京都市圈为例,选取1993、1999、2005和2011年4个典型年份,运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引力模型,计算南京都市圈的可达性、经济联系量和经济联系隶属度,深入研究南京都市圈空间联系格局和空间联系方向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南京都市圈可达性改善显著,平均可达性提高明显,但各城市可达性提高的幅度差别较大;(2)南京都市圈经济联系日益增强,经济联系格局由点轴结构向网络结构演变,南京成为区域经济联系中心城市;(3)从经济联系隶属度分析来看,南京是区域空间联系的集聚中心,与其它城市形成了众星捧月的空间联系格局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杨清可,段学军,张伟,叶磊
    2014, (12):  1649.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2002
    摘要 ( 517 )   PDF (1317KB) ( 1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AHP熵权法、马尔科夫链和ESDA方法,在GIS技术支持下,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31个空间单元2000、2005和2010年3个时间断面的数据,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时序演变中各省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差距在2000~2005与2005~2010年两时期中均不断扩大,尤以前一时期更甚,数据说明高水平的省份发展速度快于低水平省份,高水平省份才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动力。省区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虽然整体上均在不断发展,但是区域间的差异不断扩大,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2)发展水平指数处于高水平、较高水平省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低水平省区向中西部除陕西以外的省区集聚的趋势增强,地域范围不断扩大,空间相关性较强,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3)基础、经济、政策等传统因子在初期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随着产业逐步向更高层次发展,及政策环境的完善,传统因素的影响逐渐扁平化,而集聚、人力资本等新兴因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不断加强,区位因素的作用一直很明显,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征相吻合

    自然资源
    青弋江流域不同级别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张晓可,宣昊,王慧丽,于道平,严云志,彭增辉
    2014, (12):  1659.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2003
    摘要 ( 522 )   PDF (1003KB) ( 3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3年8月对青弋江流域不同级别河流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60种,隶属于39科58属。从1级到4级河流,种类数表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分别为46、39、36和16种。1~3级河流中种类数最多的均是水生昆虫,4级河流中种类数最多的是软体动物。整个流域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82 ind./m2和3643 g/m2。不同级别河流中,2级河流底栖动物密度最大,4级河流密度最小,且二者存在显著差异;2级和4级河流底栖动物生物量都较高,且显著高于1级河流。在功能摄食类群方面,整个流域以刮食者和过滤收集者为主。随着河流级别的增加,刮食者相对密度和相对生物量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撕食者在1、2级河流所占比例较高;直接收集者和过滤收集者在1级和4级河流中所占比例较高

    基于SRTM DEM数据的三峡库区地貌类型自动划分
    常直杨,王建,白世彪,张志刚
    2014, (12):  1665.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2004
    摘要 ( 600 )   PDF (1495KB) ( 2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传统地貌类型划分时多是基于单一或固定的地形因子进行分析,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以90 m分辨率三峡库区SRTM DEM数据为基础,利用均值变点分析法确定了三峡库区地势起伏度的最佳统计单元面积为234 km2;并采用相关矩阵法和雪氏熵值法获取三峡库区地貌类型划分的最佳因子组合为高程、起伏度、坡度、全累计变率、坡度变率、高程变异系数;同时借鉴遥感图像自动分类原理中的ISODATA非监督分类功能完成了三峡库区8种地貌类型的自动划分。分类结果与三峡库区实际地貌类型相符,对三峡库区资源开发、水土流失、土地利用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三峡工程运用对鄱阳湖水资源利用影响分析
    丁惠君,栾震宇,许新发
    2014, (12):  1671.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2005
    摘要 ( 479 )   PDF (838KB) ( 3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三峡工程是我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三峡工程的运用不可避免地会对原有江河湖泊水文情势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建立长江中下游(宜昌~大通)水沙模拟模型,定量分析了三峡工程运用对鄱阳湖水位的影响。三峡水库蓄水期(9月中下旬~11月),三峡水库下泄流量比水库运用前减少3 000~6 000 m3/s,湖区各站水位最大降幅为07~19 m,平均降幅04~09 m。以此为基础,通过典型调查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对鄱阳湖区农田灌溉用水和城镇供水的影响,提出了消除或降低影响的对策措施。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鄱阳湖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生态环境
    河流廊道的城市景观生态意义分析——以四川省邛崃市为例
    干晓宇,陈 一,周 波
    2014, (12):  1678.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2006
    摘要 ( 493 )   PDF (2520KB) ( 2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更好地理解河流廊道对城市景观生态的意义,研究计算了四川省邛崃市景观类型多样性空间聚类特征和河流廊道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GetisOrd Gi*显示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多样性存在高值聚类区,其形状与研究区河流廊道分布格局近似。(2)河流廊道主要与农田和林地景观毗邻,其两侧300 m缓冲区内主要景观类型为农田和林地,且林地破碎度小;而道路廊道主要与农田和建设用地毗邻,其两侧缓冲区内主要景观类型为农田和建设用地,其景观更为破碎化。(3)地形因素对研究区西部山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影响较大,景观类型多样性统计热点区域分布于西部河流台地。邛崃市河流廊道在提高该地区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多样性中起到积极作用,需要保护邛崃市河流廊道景观多样性,加强河流与自然景观的连通性

    区域可持续发展
    三峡库区农田面源污染典型区域制图及其研究现状评价
    温兆飞,吴胜军,陈吉龙,吕明权,王小晓,肖艳
    2014, (12):  1684.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2007
    摘要 ( 473 )   PDF (8055KB) ( 1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GIS空间叠加分析方法,通过遴选影响库区农田面源污染关键因子,获得了3大类8小类库区农田面源污染典型区,从空间分布格局的角度对这些典型区做了深入的比较分析,并提出土壤类型是导致不同典型区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已在库区内开展农田面源污染研究工作的相关研究区进行了典型性分布现状评价,研究认为:(1)目前针对“紫色土-旱地-林地-水田”农田面源污染典型区的研究区设置较完善,在整个库区中的分布格局也较合理,有利于相关研究成果在该区推广应用;(2)对“黄壤-旱地-林地”典型区研究较少,无法满足整个库区尺度下的应用需求,需加强对库区中部和库尾相关区域的研究区配置;(3)由于对“石灰(岩)土-林地”典型区的研究缺失,亟需开展该区内农田面源污染研究工作。研究获得的不同类型典型区分布图可为相关研究区的选择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此外,研究虽只是针对农田面源污染开展了典型区制图分析,但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广性,在必要数据支持下,可应用于三峡库区或其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典型区制图研究

    生态环境
    澎溪河回水区水体叶绿素a含量与流速相关关系研究
    王晓青,缪吉伦
    2014, (12):  1693.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2008
    摘要 ( 447 )   PDF (1242KB) ( 2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三峡库区支流澎溪河回水区为特征区域,研究三峡水库回水区水动力条件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根据三峡水库的调蓄过程,在175 m高水位、小流量、低污染负荷和145 m低水位、大流量、高污染负荷两种设计条件下模拟澎溪河水体断面平均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氮(TN)、总磷(TP)浓度和叶绿素a(Chla)含量。研究表明:澎溪河回水段从上游到下游的CODMn、TN、TP浓度有增加的趋势,在接近河口处有趋同于长江水污染物浓度的趋势。145 m低水位的大流量、高污染负荷设计条件下Chla含量较高,在弯道下游和河道水面开阔的高阳、双江大桥断面的流速减缓区段,出现Chla含量峰值。拟合澎溪河水体流速及Chla含量相关关系,在枯丰两种设计条件下建立水体流速(V)与Chla含量(S)的相关关系式,分别为S=0186 0〖DK〗·V-0353 6(相关系数r2=0838 0)和S=10844 9〖DK〗·V-0293 9(相关系数r2=0825 4)。模拟结果表明:加大水体流速有利于抑制Chla含量。通过改变水动力条件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具有可行性

    江苏太湖地区农业耕作制度变化及其对地表水土环境的影响
    李新艳,李恒鹏,杨桂山,张欢
    2014, (12):  1699.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2009
    摘要 ( 467 )   PDF (1033KB) ( 4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业耕作制度变化及其环境效应是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学术前沿问题。近60 a来,江苏太湖地区农业耕作制度发生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种植制度从偏重粮食生产转向粮经作物协调发展,用地作物增多而养地作物减少,作物品种经历了改进与优化过程,作物熟制经历了从“双三制”恢复到两熟制。施肥种类从有机肥为主转变为完全施用化肥,氮磷钾肥投入比例从长期严重失调发展到逐渐趋于协调。在总结近60 a来江苏太湖地区农业耕作制度变化特征的基础上,〖JP2〗分析了农业耕作制度变化对地表水土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关注的研究方向

    上海市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成因分析
    谭 娟,黄沈发,王 卿,吴建强,王 敏
    2014, (12):  1705.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2010
    摘要 ( 658 )   PDF (2774KB) ( 3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上海沿江沿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滩涂湿地分布区,其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对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上海市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并设定了相应的健康评价分级标准。结果表明:杭州湾北沿边滩、南汇边滩、浦东边滩、宝山边滩、长兴岛周缘边滩、横沙岛周缘边滩、崇明南滩、崇明北滩均处于亚健康状态;崇明西滩处于较健康状态;而崇明东滩和九段沙湿地处于健康状态。过度围垦、环境污染、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JP2〗入侵等胁迫因子是上海市滩涂湿地面临的主要压力。在多重胁迫因子作用下,近30 a〖JP〗来上海滩涂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系统结构改变,生态功能退化。应重点控制滩涂开发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并加强对上海市滩涂湿地尤其是大陆边滩的保护,以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滴水湖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与评价
    陶征楷,毕春娟,陈振楼,王晓慧,王薛平,倪玮怡
    2014, (12):  1714.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2011
    摘要 ( 495 )   PDF (827KB) ( 3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滴水湖及其周边沉积物中Hg、As、Cu、Cd、Pb、Zn和Cr等7种重金属含量特征,并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滴水湖沉积物中As和Pb低于上海市潮滩背景值,Hg、Cd、Zn和Cr均高于潮滩背景值,50%样点的Cu高于潮滩背景值;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滴水湖沉积物中Cr的平均污染水平为偏中污染,Hg、Cd和Zn为轻度污染,As、Cu和Pb为清洁水平;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滴水湖沉积物重金属为中等生态风险,Hg和Cd是潜在生态风险的主要贡献元素;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滴水湖沉积物中Hg、Cu、Cd、Pb、Zn和Cr主要来自于人为源,As主要来自底质滩涂

    百年来东海内陆架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累积过程及生态风险变化
    王教凯,赵宗山
    2014, (12):  1721.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2012
    摘要 ( 479 )   PDF (1556KB) ( 2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东海内陆架两个沉积岩芯DH33和KP04中重金属的含量,分析了重金属的累积过程及影响因素,并对不同重金属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比较,最后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表征了百年来的生态风险变化。结果表明:东海内陆架沉积物中重金属主要来源于长江的入海携带,因地理位置差异,两岩芯重金属含量变化与长江径流量变化响应程度不同,DH33靠近长江口,响应较好,径流量大的年份重金属含量高;KP04远离长江口,响应较差,浙闽沿岸流和台湾暖流均会对KP04有物源供应。重金属V与Cr、Cr与Ni间相关性良好;As、Hg、Cd 3者与其它金属相关性较差,KP04重金属的含量总体大于DH33,与“粒度律”相矛盾,初步推测KP04站位重金属含量的变化受物源供应和沉积速率共同作用的影响,台湾暖流可能是重要的物源供应途径。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仅岩芯KP04在1990s和1930s处于“中度污染”级别,且主要是由Hg、Cd、As引起

    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长江径流量影响的辨识
    张晓娅,杨世伦
    2014, (12):  1729.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2013
    摘要 ( 537 )   PDF (1322KB) ( 4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1956~2011年的流域气温、降水量、径流量及有关文献所载蒸发量、水库修建、用水量、水土保持等资料,探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长江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域气温明显上升,且上升速率大于全球平均上升速率;(2)流域平均降水量下降了约1%,年降水量与年均气温之间无显著相关性;(3)年径流量随降水量频繁振荡,最大和最小值之比达19;(4)太阳净辐射量和风速下降导致流域自然蒸发作用减弱,而水库修建、耗水增多和水土保持等人类活动则使蒸发作用加强。两方面的影响相互削弱;入海年径流量下降1%;(5)流域内分区间存在差异,北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人类活动的影响居主导地位,径流量下降约15%;中域(金沙江以下干流两翼“未测区”)则以气候变化的影响占优,径流量上升约9%;西域(金沙江流域)径流量减少4%;南域(乌江、洞庭湖和鄱阳湖流域)径流量上升2%。推断今后几十年气候要素仍将主导径流量的年际波动,而南水北调、新建水库、耗水增多和水土保持加强将可能使径流量再下降约10%

    自然资源
    龙岩市省控断面水体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风险评价
    何立芳,胡志彪,陈克华
    2014, (12):  1740.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2014
    摘要 ( 502 )   PDF (754KB) ( 2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九龙江流域龙岩市省控断面2011年秋季、2012年冬季以及2012年春季河水中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控断面河水中PAHs总量浓度变化为99~1788 ng/L,其组成特征是以3环(567%)、5环(246%)和4环(151%)为主,表明3环、4环及5环PAHs是九龙江流域龙岩市省控断面水中PAHs的最主要成分。地表水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红坊赤坑、雁石桥、捷步桥、顶坊4个采样点苯并\[a\]芘(BaP)毒性当量值(EBaP)均超出我国环境保护部(CEPA)制定的EBaP=2.8 ng/L的国家标准

    雾霾专栏
    近50年来四川干能见度霾日数及消光系数时空变化特征
    张小娟,陈娟,郑小波,韩永翔,赵天良
    2014, (12):  1746.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2015
    摘要 ( 503 )   PDF (1778KB) ( 4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四川省14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能见度、相对湿度、降水等观测资料,分析了四川省近50 a来干能见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四川盆地霾日数和干消光系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及盆缘区域干能见度较差(12~20 km),而西部高海拔山区较好(40~50 km),与青藏高原接壤的地区最好(>50 km)。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四川盆地的干能见度呈现明显减少趋势,而川西高原的干能见度却出现显著增加趋势;21世纪近10 a来四川干能见度变化趋势趋于停止。近50 a来,有544%台站出现干能见度减少趋势,且主要集中在盆地和攀枝花地区;另有456%台站干能见度有增加趋势,且多集中在高海拔山区。四川盆地的干消光系数和霾日数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干消光系数1996年之前迅速增加,1996年以后有小幅度的减小,增加的气候倾向率为003/10 a,霾日数的增加速率为104 d/10 a。能见度下降、消光系数和霾日数增加与人为排放污染物浓度增加有密切关系

    武汉市灰霾天气特征分析及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能见度预报
    翟晓芳,龙洋,肖志峰
    2014, (12):  1754.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2016
    摘要 ( 671 )   PDF (974KB) ( 2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武汉市2013年灰霾日气象数据和空气质量数据对灰霾天气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综合研究,获得了武汉市灰霾天气的主要影响因子,并使用支持向量机对灰霾日能见度进行了多因子综合预测。实验表明,支持向量机模型在短期预报中,±1 km、±2 km、±3 km误差范围内预报正确率分别达到733%、867%、967%,平均绝对误差在1 km内,实现了灰霾能见度高精度预报,优于多种预报模型。在第2、3天±3 km误差范围内的能见度预报准确率都达到90%,中长期预报能力较强,模型性能稳定

    安徽省霾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刘晓蓓,金素文
    2014, (12):  1762.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2017
    摘要 ( 642 )   PDF (1107KB) ( 3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安徽省78个气象台站1971~2010年能见度和相对湿度资料,统计出历年各站霾发生日数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历年霾日数变化趋势、EOF分析等方法对安徽省近40 a霾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霾日数存在显著的增多趋势;霾高发期在秋冬季,1月更是一年中霾发生最多的月份;5~6月是霾发生的次高峰,6月的极重霾为全年中最多;白天出现霾的几率高于夜晚,早上8时是一天中最容易出现霾的时刻。安徽省霾年平均日数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平原多于山区,主要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年平均霾日数较多,山区很少;沿淮淮北的极重霾日数最多。2007年前后霾的年平均日数达到40 a来的最高值。霾日数EOF前4个模态累积方差贡献为793%,说明安徽省绝大部分地区霾日数随年代的变化都是呈增长趋势;时间系数表现为明显的年代变化,以3~4 a周期震荡增长为主

    江苏霾灾害风险与地区差异研究
    田心如,陈广昌,武艳,王伟丽
    2014, (12):  1767.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2018
    摘要 ( 471 )   PDF (2344KB) ( 3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江苏省69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80~2012年的气象资料,采用适当的方法定义了霾时概念,讨论了重度、中度、轻度及轻微霾时数的时空分布特征。根据霾灾害特点,以区县为评估单元,综合考虑了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载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因素,选取中度霾时数、重度霾时数、水域面积、植被面积、人口密度、公路里程、公共财政支出、每万人拥有医生数等8个因子作为评估的主要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霾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并借助于GIS分析工具,进行了霾灾害风险区划

    江苏省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分布研究
    张明明, 刘振波, 葛云健
    2014, (12):  1775.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2019
    摘要 ( 837 )   PDF (2932KB) ( 2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是气溶胶总含量的基本参数,可以用来反映大气污染程度。利用卫星遥感获取气溶胶光学厚度,可以弥补地面观测难以反映AOD空间分布和整体变化趋势的不足。以江苏省为例,利用2010年4~9月EOSTERRA MODIS数据,分别基于暗像元法(DDV法)和改进的暗像元法(V52法),反演研究区2010年夏半年/春夏两季气溶胶光学厚度,并结合地面观测数据验证两种反演算法结果精度,最后分析研究区AOD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区,两种算法反演结果在整体趋势上保持一致,研究区AOD均表现出与植被指数NDVI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但V52法反演精度要明显优于DDV法;研究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存在较明显的区域差异和季节变化,具体表现为苏南AOD明显高于苏中、苏北地区,而在春、夏两个不同季节上,不同区域变化趋势不同,苏南地区春季AOD高于夏季,而在苏北地区则刚好相反,夏季AOD要高于春季

    苏南地区连续霾及重度霾的边界层气候特征
    彭华青,钱映月,刘端阳*, 吴嘉梅,过宇飞
    2014, (12):  1783.  doi:10.11870/cjlyzyyhj201412020
    摘要 ( 520 )   PDF (1498KB) ( 3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无锡国家基本观测站1981~2011年地面观测资料及南京、上海和杭州3个探空站的温度廓线资料,对苏南地区连续霾和重度霾的地面形势和边界层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苏南地区霾日地面形势主要为均压区型、高压底部或入海高压后部型、冷锋前部型、低压倒槽型和鞍型场;根据地面形势场的变化,连续9 d以上霾分4种类型,这4种类型具有不同的边界层结构变化:Ⅰ型苏南地区受两次大陆高压系统的南压(冷空气的过境),随后分别处于均压区中,该类型逆温层底较低,中层出现逆湿区;Ⅱ型苏南地区受大陆高压底部影响,随着冷空气的南下消退,大陆高压东移入海,苏南处于均压区中,该类型主要以等温层的形势出现,高湿区主要在底层;Ⅲ型随着长江中上游低压倒槽的发展,大陆高压入海后,苏南地区处于低压倒槽顶部,随着冷空气的南下,苏南地区先后受到均压区、高压底部影响,该类型总体逆温强度较弱,逆温层厚度较薄,低层高湿区贯穿于整个连续霾日过程;Ⅳ型主要受西太平洋暖高压、东北冷涡以及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共同作用,苏南地区随后处于冷锋前部,待冷空气过境后苏南又位于均压区中,该类型逆温强度较强,逆温层顶有逆湿区,逆温层高度越低,地面能见度越低,逆温层强度越强,地面能见度越低;重度霾出现的地面形势主要为均压区、冷锋前部和低压倒槽,重度霾大部分过程逆温层底在近地面,由于本地污染源的排放和外地污染源的侵入,加上逆温或等温层的存在,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以及底层大湿区,颗粒物的吸湿增长膨大,从而降低地面能见度,形成重度霾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