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5年 第24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5-01-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行政中心驻地对县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
    耿焕侠, 张小林, 李红波
    2015, (01):  1.  doi:10.11870/cjlyzyyhj201501001
    摘要 ( 658 )   PDF (1087KB) ( 2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使用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缓冲区法、空间叠置分析法以及景观格局分析法,分析不同等级的行政中心驻地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是丰县的景观基质,聚落(城乡建设用地)景观是丰县主要的景观类型。与行政中心的距离越近,人为景观的面积比重就越高,大于各景观类型的现状比重,表现出较强烈的空间吸引特性;相反,自然景观所占比重远远低于现状比重,反映出较明显的空间排斥效应。(2)与镇政府的距离变大,土地利用景观的破碎程度、聚集程度、斑块形状的规则程度均先减弱后增强;与县政府驻地的距离变大,景观的破碎程度呈现“减弱-增强-稳定”模式,景观形状的复杂程度变大,聚集程度先减弱后稳定,景观的多样性与异质性受两等级行政中心驻地距离的影响程度均较小。(3)镇级、县级行政中心分别在1 500 m、3 000 m范围内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影响程度大

    武汉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及障碍因素诊断
    陈 莹, 谢媛媛
    2015, (01):  8.  doi:10.11870/cjlyzyyhj201501002
    摘要 ( 741 )   PDF (2817KB) ( 1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GIS方法分析武汉市1996~2010年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特征并对其进行障碍因素诊断。研究结果表明:1996~2010年武汉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稳步上升。武汉市土地集约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土地结构表现为汉口—武昌—汉阳—郊区圈层式递减分布特征,生态效益总体上表现为北高南低的特征,土地集约利用的投入水平呈现以江汉区为核心的圈层式递减分布特征,土地集约利用可持续指标表现为江北片-江南片梯度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障碍因素诊断得出具体影响各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的因素

    关于建立西藏水生态补偿机制的设想
    王志强, 柳长顺, 刘小勇, 周晓花
    2015, (01):  16.  doi:10.11870/cjlyzyyhj201501003
    摘要 ( 583 )   PDF (758KB) ( 4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西藏水生态保护对于保障国家水安全乃至亚洲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分析建立西藏水生态补偿机制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协调发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根据西藏在我国水生态保护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从非工程措施角度,提出了建立西藏水生态补偿机制的总体思路,设计了补偿范围、主体、对象、标准、方式、程序等相关制度,提出了根据自然地理进行调整的补偿费用测算方法和监督考核原则,可为我国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参考

    自然资源
    长江口南北支水沙特性观测研究
    赵 捷, 何 青, 王宪业, 郭磊城
    2015, (01):  21.  doi:10.11870/cjlyzyyhj201501004
    摘要 ( 760 )   PDF (1241KB) ( 3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2009和2010年洪枯季、大小潮长江口南北支长时间序列的水沙盐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近期南北支的水沙盐时空分布特征及南北支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北支水沙盐倒灌,特别是泥沙倒灌对南支水域悬沙浓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北支盐度和悬沙浓度年际、季节性及大小潮差异明显,一般大潮大于小潮,枯季大于洪季,平水年大于丰水年;南支受径流影响大,悬沙浓度均值在02 kg/m3左右,盐度在025‰左右,南支悬沙浓度和盐度的大小均较北支小一个量级,其变化较北支复杂,尤其是在落潮时段盐度和悬沙浓度短时间内明显增加。北支作为河口唯一受潮汐控制的分支,水沙盐倒灌南支,倒灌期间南支悬沙浓度增加,洪季大潮有微弱沙量倒灌,〖JP2〗悬沙浓度有005 kg/m3的增幅,枯季大潮泥沙倒灌尤甚,南支悬沙浓度长时间维持在025 kg/m3左右,最高可达062 kg/m3。〖JP〗如上游径流量减小显著,则北支泥沙和盐水倒灌对南支的影响会增大

    近期长江口南支河道洪季含沙量时间变化及床沙再悬浮研究
    高 敏, 李九发, 李占海, 姚弘毅, 王 飞
    2015, (01):  30.  doi:10.11870/cjlyzyyhj201501005
    摘要 ( 822 )   PDF (1976KB) ( 4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2011年洪季在南支河道从小潮至大潮连续8天现场定点观测所获得水沙观测数据(包括潮流、悬沙浓度、悬沙粒度和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对悬沙浓度、悬沙粒度和沉积物在不同时刻的组成分析,以及流速、悬沙和底床切应力的相互影响分析,对长江河口南支河道悬沙随时间变化特性和河床沙再悬浮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南支主槽下段落潮水动力强于涨潮;落潮悬沙浓度高于涨潮,并由小潮至大潮逐渐增加;落潮悬沙粒径粗于涨潮,并随小潮至大潮不断粗化;河床沉积物颗粒较粗,细砂类组成达到90%以上;流速、悬沙及底床切应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河床泥沙再悬浮强度较强,其量值有限。而近期研究区域悬沙浓度和水沙关系发生变化,与流域来沙出现锐减有关

    长江下游中华绒螯蟹成蟹资源现状(2007~2011年)
    徐东坡, 刘凯, 段金荣, 景丽, 方弟安, 施炜纲
    2015, (01):  39.  doi:10.11870/cjlyzyyhj201501006
    摘要 ( 590 )   PDF (884KB) ( 4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2007~2011年在长江安徽段和江苏段的中华绒螯蟹成蟹汛期调查结果,研究了长江下游中华绒螯蟹的资源变动特征。中华绒螯蟹平均体重在空间分布上基本呈现由上游至下游逐步下降的趋势,在时间上各江段变动规律各有不同,最大平均体重出现于2010年的安庆江段,为025 kg;最小平均体重出现于2008年的靖江江段,为005 kg。安徽段总捕捞量为907~3044 t,汛末瞬时资源量为301~607 t,总资源量为1209~3650 t;江苏段总捕捞量为676~4828 t,汛末瞬时资源量为285~1019 t,总资源量为988~5592 t。近5 a长江下游中华绒螯蟹汛期捕捞强度为075~086,捕捞压力处于高位,加之长江下游中华绒螯蟹幼蟹、蟹苗捕捞作业逐步恢复,中华绒螯蟹资源仍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为促进中华绒螯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议全江禁捕,建立中华绒螯蟹保护区,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加强科学研究及渔政管理

    苏州地区地下水资源城市应急利用适宜性研究
    朱晓明, 阮晓红, 潘扎荣, 张亚平
    2015, (01):  45.  doi:10.11870/cjlyzyyhj201501007
    摘要 ( 570 )   PDF (1614KB) ( 2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建立安全、稳定、可靠的应急备用水源日益重要。利用2005~2009年苏州地区地下水水质连续监测和补充监测资料,对第Ⅱ承压含水层进行了应急利用(生活饮用和工业利用)的水质适宜性和安全性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Ⅱ承含水层主要水化学类型为NaHCO3、CaHCO3和NaCaHCO3型,水质总体稳定,年际差异很小;地下水水质指数(WQI)均值较低(位于4998~6875之间),地下水没有受到有机物污染,可作为应急利用水源;WQI的水质指标贡献率表明,As、Fe、pH和Mn指标的贡献率最大,局部区域As、Fe、Mn及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较高,应急利用时应进行处理。朗格里尔饱和指数(LSI)和拉森比(LnR)评价结果表明,该水源易结垢,具有轻微腐蚀倾向,作为工业备用水源时应进行适当的处理。为苏州地区地下水应急水源建设和安全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

    鄱阳湖鱼类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动态
    杨少荣, 黎明政, 朱其广, 王美荣, 刘焕章
    2015, (01):  54.  doi:10.11870/cjlyzyyhj201501008
    摘要 ( 932 )   PDF (1178KB) ( 4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系统阐明鄱阳湖鱼类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便为鄱阳湖的鱼类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2010年4~11月对鄱阳湖鱼类群落空间差异和季节动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调查到鱼类72种,隶属于7目14科46属。在群落结构上,江湖洄游型鱼类占鱼类种数的2500%,河流型鱼类占鱼类种数的1944%,湖泊定居型鱼类占鱼类种数的5556%。在空间结构上,沿岸带共采集到鱼类49种,其中鲫(Carassius auratus)、鲤(Cyprinus carpio)、鲇(Silurus asot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等10个种类在数量上占优势;〖JP2〗敞水区共采集到鱼类68种,其中刀鲚(Coilia ectenes)、鲫(Carassius auratus)、贝氏〖XC餐鱼2,JZ〗(Hemiculter bleekeri)、似鳊(Pseudobrama simoni)等10个种类在数量上占优势;沿岸带鱼类密度和生物量在各样点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季节变化方面,敞水区物种数和生物量在月份间存在显著差异。鱼类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CCA分析发现,影响鄱阳湖沿岸带鱼类群落的环境因子为水温、支流影响、离长江距离和透明度,而影响敞水区鱼类群落的环境因子为离长江距离和透明度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中下游江心洲的演变及其机理分析
    李志威, 王兆印, 贾艳红, 李文哲
    2015, (01):  65.  doi:10.11870/cjlyzyyhj201501009
    摘要 ( 693 )   PDF (2802KB) ( 2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江中下游河道存在数量众多的江心洲,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这些江心洲的演变深为人们关注。选取2000~2011年宜昌、汉口、大通站的年均流量和输沙量,1999、2001、2003、2005、2007、2009和2011年长江中下游20个代表性江心洲的遥感影像,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水沙变化及江心洲面积变化过程,同时利用概念模型分析江心洲面积变化与流量和含沙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三峡水库蓄水后(2003~2011年)宜昌、汉口、大通站的年均径流量较蓄水前分别减少61%、73%、95%,输沙量分别减小903%、721%、669%,平均含沙量分别减少了896%、708%、648%;(2)2003年蓄水前,12个(60%)江心洲面积逐年增加,相对于1999年其平均变化率为268%;2003年蓄水后,只有9个(45%)江心洲面积逐年也增加但是平均变化率减少至221%,11个(55%)江心洲面积逐年减少,相对于1999年其平均变化率为194%;(3)概念模型分析表明:江心洲面积变化量跟水位、冲蚀量成正相关,而水位、冲蚀量跟流量、悬沙减少量成正相关。江心洲面积变化量主要受水位变化控制,这种关系导致长江中下游江心洲演变的一种假象:既蓄水后面积不断增加的少数江心洲实际上也处于不断冲蚀的过程

    岷江上游水电开发特点及其空间格局分析
    李明, 傅斌, 王玉宽, 彭培好, 严坤
    2015, (01):  74.  doi:10.11870/cjlyzyyhj201501010
    摘要 ( 846 )   PDF (1296KB) ( 2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流域的水电开发类型与空间格局,可为水库群的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流域水电优化布局等提供科学参考。在流域分割的基础上,对岷江上游水电站的基本类型、水电站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构建水电开发率、水电开发密度和水电开发强度3个指标对流域水电开发程度作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岷江上游流域水电站类型以高水头低闸坝的引水式小水电为主,高坝大库相对较少。梯级水电开发已拓展至岷江三级支流,汶川—都江堰河段是干流水电开发程度最高的河段,杂谷脑河是水电开发程度最高的一级支流流域。岷江上游流域的水电开发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梯级水电开发密度大于国内主要河流。农村小水电占水电站总数的82%,梯级农村小水电对生态环境的累积影响是将来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24个CMIP5模式对长江流域模拟能力评估
    初祁, 徐宗学, 刘文丰, 刘琳
    2015, (01):  81.  doi:10.11870/cjlyzyyhj201501011
    摘要 ( 855 )   PDF (1637KB) ( 3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1961~2005年长江流域气象站点的实测月降水量和气温数据,采用第5期全球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the Fifth Phase of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中24个全球气候模式(GCM)的模拟结果,通过计算模拟变量和观测变量平均值的相对误差、归一化的均方根误差、时间和空间相关系数,采用MK趋势分析方法,分别选用在长江流域模拟气温和降水较好的5个模式进行集合平均,从时间的演变规律和空间的分布特征两方面,检验该模式集合对长江流域模拟气温和降水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各个模式模拟气温的能力要明显好于模拟降水的能力,但模拟气温较好的模式模拟降水的能力并不一定突出;模式集合的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模式集合平均结果与观测值拟合程度较好,且模式集合的结果振荡幅度较观测值小;在空间尺度上,模式集合的空间分布趋势与观测值大致相同,说明采用的模式集合结果用于预估未来长江流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是可行的

    总量控制约束下区域用水结构调控策略及动态模拟
    张玲玲, 王宗志, 李晓惠, 段文武
    2015, (01):  90.  doi:10.11870/cjlyzyyhj201501012
    摘要 ( 906 )   PDF (812KB) ( 2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既定水资源供给下,通过调控区域用水结构,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用水总量限制的水资源约束相适应,是目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与亟待解答的关键科学问题。选择若干指标定量描述用水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关系的基础上,以国民经济部门划分和用水主体划分相结合的方式,细化第一、二、三产业、生活和生态用水指标,建立了江苏省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用水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互动反馈的模拟调控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对当前发展模式下的江苏省用水总量发展趋势模拟预测分析基础上,选择对系统影响显著的参数作为调控变量,设计了5种对比情景,动态模拟水资源供求变化和用水结构变化情况,提出了江苏省用水总量控制下用水结构调控方案和对策,为区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决策依据

    生态环境
    城市地表形态对热环境的影响——以上海市为例
    尹昌应, 石忆邵, 王贺封, 吴婕
    2015, (01):  97.  doi:10.11870/cjlyzyyhj201501013
    摘要 ( 630 )   PDF (5057KB) ( 2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利用Landsat7ETM+影像反演地表温度,用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道路交通网络数据计算城市景观形态参数以表征地表特征,从行政区(县)、5 km间距同心环带和局部区块3个水平上划分空间单元建立数据样本,分析城市地表形态对热环境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景观混合度和景观分裂度对地表温度有恒定的负向影响,区块连通性与地表温度负相关;(2)景观分裂度对热环境的影响取决于地类属性:分裂度大的增温地类,地表增温效应弱;分裂度大的降温地类,地表降温效应强;(3)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可对地表温度产生恒定正向影响;(4)人口密度、建设用地比例和房屋建筑比例是分布在区(县)尺度、同心圆环尺度和典型区块尺度上影响地表热环境最显著的地表形态要素

    上海海域溢油生态环境风险区划研究
    杨红,杭君
    2015, (01):  106.  doi:10.11870/cjlyzyyhj201501014
    摘要 ( 719 )   PDF (2315KB) ( 1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上海海域海洋资源丰富,对于现今频发的溢油事故,开展相应的生态环境风险区划研究,对事故周边生态敏感资源采取及时有效防护,特别是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是尤为迫切和重要的。结合上海海域生态敏感资源分布情况和溢油特征信息,利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海域生态敏感区敏感系数进行模糊评判,综合分析历年溢油事故及船舶流量统计资料,基于GIS平台对事故高发区污染源周边生态敏感区进行风险等级划分,以大比例尺上海海域溢油生态环境风险区划图直观反应溢油影响范围、高风险区和生态敏感资源保护顺序等信息,为事发后海域应急响应工作提供简便快捷的基础性分析依据

    内陆水体有色溶解有机物的变化特征
    苏文, 姜广甲, 孔繁翔, 马荣华, 段洪涛, 谢健
    2015, (01):  114.  doi:10.11870/cjlyzyyhj201501015
    摘要 ( 633 )   PDF (1035KB) ( 3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是水体中的光学活性物质,其光化学变化对水体中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作用。评价分析不同纬度、不同营养状况下内陆水体的CDOM吸收特性,对建立不同水体的固有光学特性数据库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太湖、石头口门水库、巢湖和鄱阳湖的现场CDOM吸收系数,分析aCDOM(412)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不同波段拟合光谱斜率S,利用SA/aCDOM(412)判断了研究区CDOM的不同来源。结果表明,不同纬度、不同营养状况的CDOM吸光特性差异显著,高纬度水体的CDOM含量高于低纬度水体,而浮游植物大量生长的富营养化水体的CDOM吸收大于贫瘠营养水平的水体。受藻类的影响,巢湖部分样点的CDOM吸收光谱特征发生改变,在320 nm和600 nm处有明显的吸收峰;aCDOM(412)与SA呈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并且SA/aCDOM(412)可有效判断研究区CDOM的不同来源

    江苏省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污泥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
    胡冠九,陈素兰,蔡 熹,陈 波,王 婕,孙金丽,高云瑞
    2015, (01):  122.  doi:10.11870/cjlyzyyhj201501016
    摘要 ( 842 )   PDF (747KB) ( 2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污泥是诸多污染物的最终环境归宿之一,其环境影响值得重视。在江苏省全境调查了49家化工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对其外排污泥及其浸出液中的5种重金属(砷、镉、铬、汞和铅)含量进行了测定,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污泥中重金属生态风险。结果表明:49家化工园区污泥浸出液中5种重金属均不超标,但污泥中的砷、铬、汞含量超标,超标率分别为245%、61%和41%,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131、212和041。污泥中砷含量显著高于我国城市污泥,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呈现汞>砷>铬。从地域分布来看,苏北地区化工园区污泥重金属风险更大

    淀山湖水生生物中有机氯化合物的浓度与富集特征
    魏玲霞,周轶慧,王莹,仇雁翎,朱志良,赵建夫
    2015, (01):  128.  doi:10.11870/cjlyzyyhj201501017
    摘要 ( 627 )   PDF (492KB) ( 2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淀山湖水生生物中有机氯化合物的浓度与富集特征,测定了该湖水生生物样品(铜锈环棱螺、日本沼虾、鱼类)中滴滴涕(DDTs)、六六六(HCHs)、六氯苯(HCB)、多氯联苯(PCBs)的浓度。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生物样品中均检测到了DDTs、HCHs、HCB,各生物体内的有机氯农药含量有很大差异。在8种生物样品中,乌鳢体内的有机氯化合物含量最高,这可能与乌鳢处于较高营养级,且为肉食性鱼类,体内脂肪较多有关。∑DDTs、∑HCHs、HCB的含量范围分别是55~1 135、05~24、69~91 ng/g lw,其中DDTs为最主要的有机氯农药。4,4’DDE和αHCH在各自同系物中所占比例最高,说明淀山湖历史上曾经使用过有机氯农药,而近期没有新的污染源输入。以铜锈环棱螺为参照,有机氯农药的生物放大系数(BMFs)范围是12(泥鳅)~23(乌鳢);PCBs的生物放大系数范围是59(河川沙塘鳢)~55(乌鳢)。亲脂疏水性、低生化降解速率导致有机氯化合物能在生物组织中富集并通过食物链逐级放大。研究结果表明,有机氯化合物会沿着食物链积累放大,可能会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的威胁

    鄱阳湖丰水期不同底质类型下氮、磷含量分析
    张媛,望志方,张琍,陈晓玲,刘子潇
    2015, (01):  135.  doi:10.11870/cjlyzyyhj201501018
    摘要 ( 558 )   PDF (2472KB) ( 1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2011年7月份(丰水期)鄱阳湖实测数据为基础,通过不同底质在遥感影像上的光谱特征,将鄱阳湖底质分为沙滩、泥滩和草洲3种类型,并就不同底质类型鄱阳湖水体和底泥总氮(TN)、总磷(TP)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底质类型不同时,鄱阳湖表层水体TN、TP含量以及底泥磷含量平均值:沙滩>泥滩>草洲。底泥TN含量平均值:草洲>泥滩>沙滩。(2)底质为沙滩的站点主要分布在饶河入湖口至都昌段、赣江北支入湖口至星子段和入江水道前段,饶河、赣江高含量氮、磷的输入,以及沿途陆源污染物的排放,可能是沙滩底质表层水体TN、TP含量较高的一个因素;泥滩底质的站点,有一部分分布在星子至湖口段,该区间陆源污染的影响是泥滩底质表层水体TN、TP含量居次原因之一;而底质为草洲时,草洲对水体中氮、磷的吸收使得草洲底质的站点表层水体TN、TP含量最低

    不同养殖模式池塘沉降颗粒营养物质组成特征
    皮坤,张敏,李庚辰,熊鹰,李娟
    2015, (01):  143.  doi:10.11870/cjlyzyyhj201501019
    摘要 ( 741 )   PDF (689KB) ( 2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2年4~10月采用自制沉降颗粒收集装置收集主养草鱼和黄颡鱼池塘生态系统中沉降颗粒物,开展了颗粒物质的垂直沉降量以及沉降颗粒中碳氮磷等营养物质的组成及沉降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养殖可以显著提高池塘颗粒物质的垂直沉降量,主养草鱼池塘中颗粒物质垂直沉降量显著高于主养黄颡鱼池塘(p<001),且两种养殖模式池塘颗粒物质沉降量随着养殖时间推进有显著增加的趋势。主养草鱼的池塘中颗粒物质垂直沉降量在10039~41466 g/(m2·d)之间变化,平均为22446 g/(m2·d),主养黄颡鱼池塘中沉降颗粒物质垂直沉降量在3414~27291 g/(m2·d)之间变化,平均为15518 g/(m2·d)。两种养殖模式沉降颗粒的碳氮磷成分在养殖周期内的变化规律不明显但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主养黄颡鱼池塘沉降颗粒中TN、TC、TOC和TON的含量均比同时期主养草鱼高,且均随着养殖时间的推进,沉降颗粒中碳氮磷的总量呈增加趋势。两种养殖模式池塘沉降颗粒中的C/N比值与沉积物中的C/N比值较为接近,表明沉降颗粒与沉积物营养物质来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养殖系统内养殖对象与其所处环境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对颗粒物质的产生以及沉降具有重要作用

    岷江老木孔航电枢纽库区泥沙淤积计算与分析
    倪志辉,刘亚博,吴立春,张绪进
    2015, (01):  149.  doi:10.11870/cjlyzyyhj201501020
    摘要 ( 514 )   PDF (629KB) ( 2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老木孔航电枢纽工程是岷江乐山-宜宾段航电梯级开发方案中的第一级,是以航运为主,航电结合的水利工程。首先建立平面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并由实测资料验证其相似性;再根据入库水沙资料,计算分析水库建成后不同时期的泥沙淤积量及其淤积分布,并初步分析分布不均形成的原因;讨论在各级频率洪水作用下,库区泥沙淤积对乐山城区及乐山大佛的影响;并分析泥沙淤积对库区建港环境的影响。通过物模实测值和数模计算值的比较,再次验证了该数学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该数学模型可较好的模拟河段水流的运动及库区泥沙的淤积过程;泥沙淤积主要发生在老江坝尾至坝址河段,且估算了该段淤积量占淤积总量的85%;库区淤积后,频率洪水不会对乐山城区及乐山大佛产生影响

    基于线性变换的水质综合评价方法
    杨渺,谢强,王维,徐玮,刘孝富
    2015, (01):  156.  doi:10.11870/cjlyzyyhj201501021
    摘要 ( 515 )   PDF (332KB) ( 5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于多个因子的水质综合评价存在很多不同方法,尚未形成公认的权威评价方法。因而,对水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探索有利于积累研究经验,丰富方法手段。在把数据向[0 1]区间标准化的基础上,通过线性空间变换,把水质样本数据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数据转换到同一线性空间。计算水质样本数据向量与5类水质划分等级标准数据向量的欧式距离,把欧式距离的最小值作为水质类别辨别的依据,最终得到水质的综合评价结果。借由已经公开发表的19个断面水质监测数据,运用大型工程计算软件Matlab 2010b进行计算,并与变权欧式距离模型、灰色聚类法、模糊综合指数法和BP神经网络法的评价结果相比较,符合性较好,验证了线性空间变换法应用于水质综合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方法可用于水质综合评价。在不对污染因子进行加权的情况下,基于线性变换的水质综合评价方法,获得的评价结果较轻。对于被评价为同一类水质的不同监测断面,可以借助“评价单元与5级水质标准的欧式距离矩阵”,对评价单元水质差异进一步辨识

    自然灾害
    安徽省雷电灾害特征分析及区域灾情评估
    朱浩,王凯,程向阳,刘佼,王晓东
    2015, (01):  162.  doi:10.11870/cjlyzyyhj201501022
    摘要 ( 570 )   PDF (1616KB) ( 2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安徽省雷电灾害资料和闪电定位资料,对1998~2012年的雷电灾害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 选取年平均雷灾次数N、年平均伤亡人数M和年平均经济损失E作为基本评价指标,利用熵权综合评价模型对安徽省78个县级行政单位的区域雷电灾情进行评估,对雷电灾害强度空间分布做了等级划分。结果表明:2002~2009年为安徽省雷电灾害高发年份;全省雷电灾害主要集中发生在6、7、8月份;雷电灾害发生于城市(县城)的频次要多于乡村;乡村地区的雷电灾害损失类型主要为人身伤亡,城市的雷电灾害损失类型主要为电子设备的物理损害和经济损失;民用、电力和通信为全省主要雷电灾害损失行业。综合灾情指数G分布反映了不同地区受雷电灾害的严重程度,其中南陵县、阜阳市区、马鞍山市区、淮北市区和宣城市区为受灾较重的地区。灾情评估结果可为区域性的雷电防护和风险评估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服务价值视角下湖北省长江流域防洪能力研究
    陈彧,李江风,徐佳
    2015, (01):  169.  doi:10.11870/cjlyzyyhj201501023
    摘要 ( 733 )   PDF (1541KB) ( 2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我国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湖北省长江流域为研究对象,从生态服务价值的视角,利用流域1996年和2009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测算与流域防洪功能相关的水土保持和滞洪蓄洪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并结合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分区域对其变化的原因及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流域的整体防洪调蓄能力在1996~2009年有所增强,滞洪蓄洪和水土保持两项生态服务价值都有所增加;(2)局部地区存在较大问题,主要是:防洪重点地区江汉平原荆江段和鄂东沿江平原地区的滞洪蓄洪能力显著降低,其主要原因是湿地被大量侵占;水土保持重点区域鄂东沿江平原的北岸黄冈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则由于林地的减少而显著降低;(3)应借鉴生态服务功能保持较好地区的经验,坚持执行退耕还林和退田还湖政策,并建立湿地及森林自然保护区,以行政和法律的手段保护地区生态环境,提高流域防洪能力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