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7年 第26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7-10-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差异时空格局研究
    王 维1,2,3,陈 云1,2,3,王晓伟1,2,3,文春生1,2,3
    2017, (10):  1498.  doi:10.11870/cjlyzyyhj201710001
    摘要 ( 307 )   PDF (2934KB) ( 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综合评价模型法对2003年、2008年和2013年长江经济带地级及以上城市经济、环境、社会发展水平及区域发展水平进行时空定量分析,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冷热点分析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差异进行时空分布格局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为下游地区高于中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先增大后缩小;社会建设水平空间格局为下游地区高于中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区域社会建设差距先缩小后增大;环境保护水平空间格局为上游地区高于中游地区高于下游地区,区域环境保护差距逐渐缩小;区域发展水平空间格局为下游地区高于中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区域发展差距先增大后缩小;区域发展水平高值区和热点区域集聚在下游地区,呈现向中游地区扩大之势;低值区和冷点区域集中在中上游地区,呈现向上游地区收缩趋势。
    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经济时空格局动态性——基于ESDA&GWR法
    郝金连1,2,林善浪3*,王 利2
    2017, (10):  1498.  doi:10.11870/cjlyzyyhj201710002
    摘要 ( 161 )   PDF (1418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5 a为时间间隔,运用ESDA法采用旅游外汇收入平均增长量和平均增长率指标,研究长江经济带126个市域单元2000~2015年入境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运用GWR法分析入境旅游经济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旅游外汇收入平均增长量莫兰指数经历了 0.164 6~0.164 1~0.057 2的变化趋势,增量相似市域由较强集聚向较弱集聚转化,市域旅游经济增长趋于均衡。一级热点区始终位于江浙沿海市域。一级冷点区由研究区中部向苏北转移,空间范围大大缩小。(2)长江经济带旅游外汇收入平均增长率莫兰指数表现为 0.098 6~0.293 1~0.198 9 的变化趋势,市域之间旅游经济增长关联程度增强,总体差异逐渐缩小。一级冷热点区大幅度转移,同时热点区范围大幅度扩大。后期热点市域数量大大超过冷点市域数量。(3)入境旅游发展较为落后的湖南省、云南省增长速度最快,长三角城市群所属市域始终是入境旅游经济增长最活跃的地区。
    上海宁波两港集装箱航运网络研究(2004~2015年)
    王列辉,张 圣,叶 斐
    2017, (10):  1499.  doi:10.11870/cjlyzyyhj201710003
    摘要 ( 156 )   PDF (2637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港口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对陆向腹地货源的竞争,还是对海向腹地特别是航线的争夺。选取上海和宁波为样本,以网络分析软件Gephi和ArcGIS为基本工具,通过复杂网络指标分析上海宁波两港2004~2015年航运地位的变化,以航区为海向腹地的基本空间单元,刻画上海、宁波两港海向腹地市场的变动格局。研究发现:上海港一直保持中国航运网络中的中心地位,近年来,宁波港的网络地位明显上升,中心性与中介性在中国大陆各港口中仅落后于上海港而排在第二位;两港口市场覆盖范围不断扩张,宁波港在近洋航线上不如上海港,但在远洋航线的地中海、西北欧、南亚、北美东西两岸、南美东西两岸、非洲东西两岸等两港覆盖的港口数旗鼓相当;两港口在各航区的首位联系港具有一致性,但至2015年,上海港与美国东部纽约等港口的主要联系被宁波港所取代。在研究数据选取上,采用了航线数据,突破了现有研究以吞吐量数据为主的限制,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可视化网络分析软件,将定性数据进行了定量化转化,大大提升了研究成果的可靠性。
    自然资源
    汉江流域基于模糊物元评价和数据包络分析的水资源用水效率评价
    闪丽洁1,张利平1,2*,李 薇1,杨 凯2,黄勇奇2
    2017, (10):  1500.  doi:10.11870/cjlyzyyhj201710004
    摘要 ( 219 )   PDF (1098KB) ( 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结合当前水利部在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过程中对用水效率控制的要求,构建了涵盖工业、农业、生活、生态的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采用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评价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汉江流域各行政区2010、2012和2014年的用水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 两种方法所得结果一致,即汉江流域各行政区2014年的用水效率均有大幅度提高,主要集中在较高和中等水平;除武汉市用水效率达到最佳水平之外,其他各行政区均为DEA无效,且规模收益均为规模递增,说明汉江流域各地区已经采取措施来提高用水效率,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很大的节水潜力,需通过节水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来提高用水效率。此研究结果可为汉江流域水资源利用和节水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
    气候变化对涟水流域蓝水绿水资源的影响
    冯 畅1,毛德华1*,周 慧2,曹艳敏1,3
    2017, (10):  1505.  doi:10.11870/cjlyzyyhj201710005
    摘要 ( 203 )   PDF (3390KB) ( 1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分析1996~2015年过去20 a及2020~2079年未来60 a长期气候变化背景下涟水流域蓝水绿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将气候变化划分为1996~2015年、2020~2049年、2050~2079年三段气象背景时期,选用HadGEM2-AO大气模式的RCP2.6、RCP4.5、RCP6、RCP8.5四种典型浓度路径作为未来时期的气象输入条件,并细分为9种气候变化情景。运用PSO粒子群优化算法,以KGE克林效率系数为目标函数,采用湘乡站实测径流量及MOD16蒸散发数据并行校准模型参数,通过p-factor、r-factor、R2、NSE和PBIAS评价模型模拟效果和不确定性,评价结果表明校准期及验证期蓝水绿水模拟均达到可信程度。情景分析结果表明,对比1996~2015年、2020~2049年、2050~2079年三段气候背景时期,在各RCP浓度路径下蓝水均呈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大约降低了1.4%~17.3%,绿水流均表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约增长3.5%~12.4%,绿水蓄量则在持续降低,大致下降了7.8%~19.7%,即使将95PPU模拟不确定性范围考虑进来,绿水流的增长趋势也较为明显。因此,将绿水资源纳入涟水流域未来水资源评价体系,实现蓝水绿水综合规划管理具有实际意义。
    区域可持续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各业用地价格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
    苑韶峰1,朱从谋1,杨丽霞2
    2017, (10):  1506.  doi:10.11870/cjlyzyyhj201710006
    摘要 ( 310 )   PDF (1413KB) ( 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空间自相关及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揭示长三角城市群各业用地价格的空间分布及关联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丰富和发展城市群地价空间分布规律的理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工业用地价格普遍偏低,商住地价价格较高,符合城市间土地级差收益规律,但商住倒挂现象明显;在空间分布上,工业地价从浙东南向苏北呈梯度递减,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空间正相关,表现为低值空间集聚;居住地价在空间上呈现出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具体表现为一、二线城市为高值集聚,商服地价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人均可支配收入、公共财政支出对长三角城市群工业地价的影响空间差异显著,城市等级、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居住地价的影响空间差异明显,商服地价主要受到社会消费品总额、每万人公共汽车数量和公共财政支出影响。
    自然资源
    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地区差异的驱动因素解释——基于回归方程的Shapley值分解方法
    刘永健1, 2, 耿 弘1 *,孙文华3,李传武2,褚晓潇1
    2017, (10):  1507.  doi:10.11870/cjlyzyyhj201710007
    摘要 ( 259 )   PDF (828KB) ( 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工业化、城镇化所带来的建设用地过度扩张已成为土地资源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利用基于半对数回归方程的Shapley值分解方法考察了2006~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因素及其对地区差异的贡献率。研究表明:(1)耕地保留量、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生态压力等因素对建设用地扩张具有负向驱动作用,经济发展速度、人口城镇化速度、政府财政赤字、政府政策执行力等因素对建设用地扩张具有正向驱动作用,但耕地保有量、生态压力两个因素对建设用地扩张影响不显著;(2)政府财政赤字、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政府政策执行力等3个因素对建设用地扩张地区差异的贡献率最大。为此,应从资源约束、生态压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土地效率等多方面入手以破解建设用地过度扩张的困局。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对比研究
    魏宁宁,陈会广,徐 雷
    2017, (10):  1508.  doi:10.11870/cjlyzyyhj201710008
    摘要 ( 224 )   PDF (793KB) ( 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是全面客观评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的关键要素。以南京市12个开发区为实证对象,尝试采用物元分析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对比分析,并与土地集约利用效率评价结果对比分析,以期探求更合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南京各开发区集约用地主要限制因子各不相同,主要是企业用地容积率、企业用地建筑密度、建设用地投入强度和建设用地产出强度;南京各开发区之间的集约用地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国家级开发区集约等级相对高于省级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集约等级相对高于传统经济类开发区;(2)相较于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物元分析法不但能反映研究对象的综合信息还能反映单个指标分异情况以及研究对象所处状态的稳定性,反映的信息更丰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结果与土地集约利用效率评价结果排序具有一定差异,表明未来开发区不但要提高其集约利用水平更要提高集约利用效率。
    中部3省城市建设用地功能时空演化特征
    姚 尧1,李江风1,2*,童陆亿1,杨媛媛3
    2017, (10):  1510.  doi:10.11870/cjlyzyyhj201710009
    摘要 ( 148 )   PDF (2762KB) ( 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定量识别区域城市建设用地功能演化特征与模式,是推进可持续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利用与管理、助力新型城镇化等国家战略的重要基础。从人口承载、生产与消费、公共服务3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建设用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以地级市为研究单元探究了2000~2014年期间我国中部3省多尺度城市建设用地功能演化特征与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中部3省城市建设用地人口承载、生产与消费、公共服务和综合功能总体呈改善趋势,但演化过程复杂;(2)不同尺度尤其是城市群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功能演化特征差异明显。沿长江和城市群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功能演化强度高,但城市群地区空间异质性较强;(3)城市建设用地功能演化以复合型演化模式为主,演化格局复杂。其中,城市建设用地人口承载功能演化模式类型最多,且局部地区呈衰退型演化格局;城市建设用地生产与消费、公共服务功能和综合功能演化模式类型相对较少,且大多集中连片分布,武汉城市建设用地综合功能加速改善型演化特征显著。如何深入探究城市建设用地功能演化模式形成机理,并系统制定多级城市建设用地可持续利用管理策略,是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中国梦”等战略的重要任务。
    基于SBM-DEA和Malmquist模型的武汉城市圈城市建设用地生态效率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陆砚池, 方世明
    2017, (10):  1511.  doi:10.11870/cjlyzyyhj201710010
    摘要 ( 176 )   PDF (1471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城市建设用地生态效率是城市建设用地在生态建设方面产出与投入的比值,是衡量城市发展品质的重要内容。采用武汉城市圈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通过SBM-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生态效率进行测算研究,并通过Tobit模型定量分析了各要素对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生态效率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2006~2015年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的生态综合效率值总体上呈现螺旋上升的状态,分解效率中纯技术效率是影响综合效率的关键因素;(2)城市圈建设用地生态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早期低效阶段、快速提升阶段、不稳定转型阶段;(3)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生态效率的增长阻力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的制约;(4)生态压力、工业发展水平和生态技术水平对城市圈建设用地生态效率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而生态投入和产业结构对城市建设用地生态效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典型经济快速发展区耕地变化区域分异研究
    潘佩佩1,2,3,杨桂山4,王晓旭5,葛京凤1,2,3
    2017, (10):  1512.  doi:10.11870/cjlyzyyhj201710011
    摘要 ( 160 )   PDF (4282KB) ( 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耕地变化的区域分异研究可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重要依据。基于RS和GIS技术,分析太湖流域1985~2015年耕地数量、质量和动态结构的时空演化格局。结果表明:近30a流域耕地呈现以城镇为中心面的边缘扩散和以乡镇为中心点的散布流失特征,导致耕地净减少了38.87%,其中环湖、沿江城市密集区及县域空间拓展区是耕地流失的热点区域。耕地集中连片分布区与经济发展快速区的空间复合导致耕地缩减与建设用地扩张呈现空间对应关系,建设占用始终是驱动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不同阶段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政策影响,不同地类对耕地转移的贡献率和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且转移比例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对等。总体上,耕地变化呈现由缓慢零散占用到快速集聚流失的过程,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高值和低值区亦表现由分散到集中的格局,最终驱动了耕地优势区由环湖平原区向西南丘陵区的空间转移。
    川东丘陵区青花椒种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唐海龙,龚 伟*,王景燕,林 梅,赵昌平,黄 帅,熊 靓
    2017, (10):  1513.  doi:10.11870/cjlyzyyhj201710012
    摘要 ( 285 )   PDF (819KB) ( 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川东丘陵区退耕青花椒林、弃耕地和农耕地为研究对象,对青花椒林分(2 a、5 a、9 a和14 a,分别以QHJ2、QHJ5、QHJ9和QHJ14表示)及对照农耕地(CK)和弃耕地(14 a,QGD)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进行研究,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探究青花椒不同种植年限对土壤肥力特征的影响,以指导青花椒种植和培肥改土。结果表明:青花椒林和弃耕地的土壤持水量、孔隙度、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为高于CK,且随青花椒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相反,花椒林和弃耕地的土壤容重低于CK,且逐渐随青花椒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土壤肥力综合值呈QHJ14>QHJ9>QGD>QHJ5>QHJ2>CK的变化规律,林地均显著高于农耕地,QGD与QHJ14差异显著而与QHJ9差异不显著;土壤肥力综合值与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含量、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呈显著相关(P<0.05)。说明种植青花椒具有显著的培肥效应,对于提高川东丘陵区土壤肥力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作用,土壤肥力综合值能综合反应土壤肥力高低差异。
    生态环境
    三峡工程对两湖的生态影响
    谢平
    2017, (10):  1514.  doi:10.11870/cjlyzyyhj201710013
    摘要 ( 723 )   PDF (1120KB) ( 1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江干流的渔业捕捞量从1954年的43万t下降到2011年的8万t,降幅达81%,而两湖(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渔业捕捞量分别在2~4万t之间波动。三峡大坝对洞庭湖三口径流量的影响有限,但使江
    水倒灌鄱阳湖的天数和水量进一步降低。长江来水占洞庭湖径流量的30%,而在鄱阳湖中仅有0.1%,因此,对维持长江干流的渔业资源(特别是产漂流性卵鱼类)来说,洞庭湖的重要性远超鄱阳湖。干流
    渔业资源的衰退主要是江湖阻隔的结果,虽然过度捕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即使在干流休渔十年,也未必能使长江的渔业资源大幅回升。如果在两湖建闸,长江渔业资源的衰退将会进一步加
    剧,江豚的灭绝可能难以避免,因此,维持两湖与长江的生态联系,对长江干流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至关重要。
    长江中游大型通江湖泊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特征
    谭志强1,2,许秀丽3,李云良1,2,张奇1,2*
    2017, (10):  1515.  doi:10.11870/cjlyzyyhj201710014
    摘要 ( 614 )   PDF (3637KB) ( 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鄱阳湖和洞庭湖湿地是长江中游仅有的两个天然通江湖泊湿地,具有不可替代自然和人文价值。近年来,尤其是三峡工程运行以后两湖湿地景观格局发生改变,对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以Landsat 7为数据源,通过决策树分类及高斯回归的方法定量评估了三峡工程运行前后两湖湿地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及其差异性,旨在正确认识大型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为湿地保护 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00~2014年,洞庭湖枯水期水位变化不明显。从历史演变特征来看,虽然有少部分植被挤占泥滩和水体,但总体上3种湿地景观类型面积变化不大。相比之下,三峡工程运行后鄱阳湖枯水期水位显著下降,水体面积萎缩近14%,植被面积增加约8%。与2000年相比,2014年鄱阳湖植被分布高程下降了1 m多。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是形成两湖湿地景观格局差异性演变特征
    的主要原因。
    区域可持续发展
    近百年来长江荆江段牛轭湖沉积的孢粉、炭屑特征及其环境意义——以天鹅洲、尺八湖为例
    贾铁飞1,高鑫1,王峰2
    2017, (10):  1516.  doi:10.11870/cjlyzyyhj201710015
    摘要 ( 288 )   PDF (1529KB) ( 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根据长江荆江段沿江牛轭湖天鹅洲和尺八沉积钻孔柱样,在建立了高分辨率的年代框架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了沉积物孢粉、炭屑分析,并结合荆州市1955~2012年的气候数据、史志记载的洪水 和火灾等环境事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天鹅洲、尺八两湖泊钻孔沉积物的孢粉和炭屑特征均较好地响应了近百年来湖区周边的环境变化;牛轭湖在裁断成湖之前、成湖之后的孢粉、炭屑特征不 同:成湖之前,沉积物总孢粉浓度与乔木、灌木孢粉浓度都相对较低,水生植物和蕨类植物孢粉浓度相对较高,成湖之后乔木孢粉浓度仍呈减小趋势,但灌木、水生植物孢粉浓度呈波动增加趋势;利用沉积物炭屑浓度与孢粉浓度的比值(C/P值)指标,可以较好地指示自然山火与人类聚居地火灾等燃烧事件在沉积物中的记录,而且综合利用C/P值与沉积物孢粉特征,有可能厘清长江全流域洪水与局地 洪涝事件的沉积记录。
    生态环境
    三峡消落带沉积物大气界面汞交换通量及其影响因素
    朱金山1,2,3, 王永敏1, 张玉涛4,廖敦秀3,
    2017, (10):  1517.  doi:10.11870/cjlyzyyhj201710016
    摘要 ( 194 )   PDF (913KB) ( 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动力通量箱(Dynamic Flux Chamber,DFC)与高时间分辨率的RA915+自动汞分析仪联用技术,在消落带沉积物出露期,野外现场监测沉积物大气界面汞交换通量,同时对其影响因素进 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消落带沉积物大气界面汞交换通量范围为-6.80±12.35~28.17±36.17 ng/(m2·h)晴天库区消落带沉积物大气界面汞交换通量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从早晨开始沉积物大气界面汞的交换通量逐渐增加,到正午左右达到峰值,之后交换通量逐渐减小,但阴天这一趋势不明显。暖季白天沉积物大气界面汞交换通量都以释放为主,冷季白天则以沉降为主。暖季晴天,沉积物大气汞交换通量与气温、沉积物温度、光照强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无论晴天还是阴天,大气汞浓度都与沉积物大气汞交换通量呈负相关关系。白天, 光照强度和大气汞浓度是影响消落带沉积物/大气界面汞交换通量的主要因素,而在夜间,沉积物温度和大气汞浓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徐州市某水泥厂附近土壤中黑碳和有机质的磁学响应
    刘英红1,2,王学松2,郭英海1*,李浩2,毛应明2
    2017, (10):  1518.  doi:10.11870/cjlyzyyhj201710017
    摘要 ( 381 )   PDF (1333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徐州某水泥厂附近土壤样品为例,分析了土壤中黑碳(BC)和有机质(OM)的含量,并研究了不同利用类型土壤中黑碳和有机质的磁学响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黑碳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的平均值分 别为12.35 g/kg和112.33 g/kg。林地样品的黑碳和有机质含量均与频率磁化率正相关,耕地样品的黑碳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均与频率磁化率负相关,说明不同类型土壤中黑碳和有机质的来源不同,且人为 活动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大。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黑碳含量与磁化率(χ)、非磁滞剩磁磁化率( χARM)、软剩磁(SOFT)、饱和等温剩磁(SIRM)显著正相关;有机质含量和χ, SOFT, SIRM正相关,初步判断这些参数可以作为黑碳或有机质的代用指标。
    城市绿化屋顶的微气候调节与径流削减效应研究
    彭立华,杨小山,钱静,朱春磊, 姚灵烨,姜之点
    2017, (10):  1519.  doi:10.11870/cjlyzyyhj201710018
    摘要 ( 510 )   PDF (1945KB) ( 1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快速城市化与气候变化双重作用下,热岛效应与城市内涝成为最为突出的城市环境问题。绿化屋顶因能有效利用闲置屋面添緑、帮助城市缓解热岛和暴雨径流而受到关注。以往研究较多探讨单种
    气象条件下、单个小面积实验型绿化屋面的气候水文调节功能,本研究基于夏秋两季的微气候水文观测数据,定量分析不同气象条件下5种典型绿化屋顶的降温和径流削减效应。首先选择晴朗、多云、降 雨3种典型夏日天气条件,分析草坪、裸土、菜地、小面积花园、大面积花园5种类型绿化屋顶与对照光屋顶之间的温度差日变化规律,探讨绿化屋顶热效应强度及时空特征;其次,选择暴雨、大雨、中 雨及小雨4次典型降雨,分析大面积草坪与花园型绿化屋顶上的降雨-滞蓄过程及径流削减率。研究结果表明:绿化屋顶降温与升温效应并存,晴朗无风天气条件下,距离屋面10 cm和150 cm两个高度上,绿化屋顶最高可降低气温5.3℃和2.5℃,多云及降雨天气条件下降温强度下降,升温时段延长;白天草坪与裸土上的大气温度高于对照光屋顶,其它绿化屋顶的温度低于对照屋顶;夜间5个绿化屋顶的大 气温度均低于对照屋顶,且降温效应按照大面积花园、草坪、小面积花园、裸土、菜地的顺序递减。绿化屋顶径流削减效益与绿化类型及降雨强度密切相关,花园型绿化对一次典型暴雨、大雨、中雨、 小雨的径流削减率分别为50.8%、78%、100%、100%,简易型绿化的4次径流削减率分别为24.3%,58.6%,98.2%和100%。 研究结果可为同气候区其他城市绿化屋顶环境设计及管理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排污权的设定对环境技术进步的影响
    宋旭1,赵志博2*,潘凤云3
    2017, (10):  1520.  doi:10.11870/cjlyzyyhj201710019
    摘要 ( 270 )   PDF (814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排污权的设定是我国在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政策。客观地评价这项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仅有利于政策本身的实施和完善,同时也可为其他地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借鉴。采用2004~2014 年中国30个地区的面板数据,借鉴国内外评价政策实施效果的主流计量方法——双重差分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 DID),建立环境技术进步测度模型,探究排污权设定对环境技术进步的影响, 最后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当期排污权的设定并未对中国省际环境技术进步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在设定2 a之后,排污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污染物的排放,其对我国环境污染的治理具有一定的促进 作用,由此可以说明排污权确实能够提高环境技术进步。从长远来看,排污权的设定有利于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 排污权;环境技术进步;SuperSBM模型;双重差分
    1996~2015年云贵川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时空格局
    孙政国1,陈奕兆2,李建龙3,唐海洋1,冯涛1
    2017, (10):  1521.  doi:10.11870/cjlyzyyhj201710020
    摘要 ( 384 )   PDF (4154KB) ( 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云贵川草地是中国草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响应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分析其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研究区的AVHRR、MODIS遥感影像等数据及周边地区的气象资料,结合改进的CASA模型,对云贵川地区草地1996~2015年20 a间的NPP及草地植被相关生态特征进行估算,并对其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 a间云贵川草地NDVI值变化规律性明显,97.18%的草地面积年平均NDVImax呈现增加趋势。(2)20 a间云贵川草地NPP总体上呈现出“西北低、西南高、东部居中”的空间格局,年均NPP值为420.85 gC·m-2。 (3)时间格局上,20 a间整个云贵川区域逐年平均NPP值虽然有一定的波动性,但仍以7.2322 gC·m-2·a-1的速率在增加。20 a间夏季NPP平均值最高,为160.25 gC·m-2;春季次之,NPP平均值为
    109.10 gC·m-2;秋季与春季相比,NPP值稍低,为106.10 gC·m-2;冬季最低,为54.03 gC·m-2。
    青藏高原东缘典型流域生态系统#br# 服务的地形梯度效应#br# ——以岷江上游为例
    朱昌丽1,张继飞2*,赵宇鸾1,刘春艳1
    2017, (10):  1522.  doi:10.11870/cjlyzyyhj201710021
    摘要 ( 334 )   PDF (1411KB) ( 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山地生态系统受地形因素影响在垂向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厘清山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异特征是区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管理的基础。以青藏高原东缘典型流域岷江上游为研究区,将2000、2005、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及DEM数据作为数据源,运用地形位指数、相对变化率和敏感性系数,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地形梯度效应。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草地为主,约占总面积的60%和30%;2000~2010年,1~4级地形位上除未利用地外的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指数变化较为明显,林地和耕地不断降低,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不断升高。(2 )研究期内岷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和各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随地形位的升高均呈倒V形变化;2000~2010年,研究区1~12级地形位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加趋势,13~20级地形位上呈减小 趋势。(3)2000~2010年,各地形位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趋势与研究区一致;除1级地形位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幅度略高于研究区外,2~20级地形位上的变化幅度与研究区基本一致。(4)研究 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系数均小于1,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可信;2000~2010年各地形位上水域、草地和荒漠敏感性系数不断上升,林地 和耕地敏感性系数不断下降。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地形梯度效应进行定量测度,明晰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随地形梯度变化所呈现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变化特征,为保护区域
    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地形位指数;地形梯度;岷江上游;青藏高原东缘
    近45 a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变化特征 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于小兵1,2,卢逸群2,吉中会2,骆翔2,蔡玫2
    2017, (10):  1523.  doi:10.11870/cjlyzyyhj201710022
    摘要 ( 303 )   PDF (2722KB) ( 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发布的数据,针对近45 a(1970~2014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变化特征及其对粮食产量影响的问题,采用数理统计和偏相关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 山东和河南是受灾和成灾面积最大的省份;山西和内蒙古是受灾率和成灾率最高的两个省份;旱灾是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波动明显,沿海地区台风灾害持续上升;东北地区旱灾比重增加,低 温灾害有所减轻;华东地区洪涝、低温和台风灾害比重增加;华北地区低温和风雹呈现上升趋势;华南地区台风灾害增长显著;西北地区风雹和低温增加;西南地区旱灾和洪涝走势相反;中南地区旱灾 减轻,洪涝加重;气象灾害直接影响到粮食总产量,干旱和洪涝灾害影响尤为明显;气象灾害与粮食产量的关系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关键词: 气象灾害;偏相关;粮食产量;受灾面积;成灾面积
    1961~2015年西南地区降水及洪涝指数空间分布特征
    芦佳玉1,2,延军平1,2*,曹永旺3
    2017, (10):  1711.  doi:10.11870/cjlyzyyhj201710023
    摘要 ( 423 )   PDF (7879KB) ( 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西南地区98个气象站连续完整的日降水序列数据,整合降水强度、持续性指数及等级指数形成降水指数体系并研究该区域降水及洪涝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 1961~2015年,西南地区年降水量(PRCPTOT)与极端降水量(R95PTOT)都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分布形态;持续降水日数(CWD)则表现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区域多年平 均PRCPTOT、R95PTOT、CWD分别以-13.12 mm/10 a、1.34 mm/10 a、-0.29 d/10 a的速率变化。(2)西南地区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均呈现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形态。(3)西南地区洪涝强度指数呈由东北向西南递减的分布特征;降水总量越多的地区,洪涝强度反而越低,主要由于单站洪涝强度表征的是降水的波动情况,降水量越多波动越不明显。21世纪以来,该 地区洪涝等级以重级为主,2010年以来连续多年出现特重级洪涝。此外,洪涝强度越大,区域性年度灾害等级越高。该研究对于掌握西南地区极端气候变化规律,从而服务于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