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8年 第27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8-01-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自然和经济双赢的新发展模式
    陈雯
    2018, (01):  1.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1001
    摘要 ( 453 )   PDF (750KB) ( 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经济社会转型期,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经济作为变革传统工业化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而备受关注。通过梳理生态经济缘起与概念,归纳出生态经济“三低”门槛和“三高”表现;基于工业品与生态品分工的空间均衡理论分析,东部生态重要与敏感区域,适合发展生态经济,可以为大区域生态平衡做出重要贡献;生态经济的产业形态,有别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以生态品供给为主的降工业化的过程,以生态品产业链延伸和产业绿色化,提高生态经济创造财富能力,是实现自然财富和经济财富共增长的新方式
    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王 磊,翟博文
    2018, (01):  6.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1002
    摘要 ( 448 )   PDF (861KB) ( 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经济全球化、城市化的背景下,生产要素加速向大都市区聚集,包含多个城市群的经济带成为参与区域竞争的重要单元。基于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的数据,利用莫兰指数考察了交通基础设施和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这可能得益于长江经济带发展较为成熟,已经初步形成综合性的交通网络,以及选取的省级研究尺度。接着建立了空间杜宾模型就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前者对后者存在正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增长存在自身的空间溢出效应,这与理论预期、现实情况以及现有研究结论一致,忽略空间影响可能导致高估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劳动力和实际资本存量表现为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政府支出则表现为抑制经济增长。长江经济带应进一步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快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高交通网络综合运行效率,提高劳动力利用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同时避免过度的政府投资。
    长江三角洲典型城市工业用地价格偏离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立新1,朱道林1,2*,陈 庚1,杜 挺1
    2018, (01):  11.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1003
    摘要 ( 363 )   PDF (1082KB) ( 1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典型城市为例,采用引入土地要素的CD生产函数模型估算不同城市的工业用地要素价格,深入探讨不同地区工业用地价格偏离情况的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09~2013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经济增长和生产结构主要依靠大量的资本投入,劳动要素投入的边际生产率最小;(2)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用地价格偏离水平时空差异显著。近年来工业用地价格偏离总体水平逐渐提高,由东部地区至西部地区,工业用地价格的低估程度不断加大,分为轻微偏离区域、普通偏离区域、严重偏离区域这3种类型,且不同类别城市的工业用地价格偏离变化趋势分化明显;(3)经济发展水平、工业用地稀缺性、工业化程度、市场化程度对地区工业用地现实价格的低估现象有着明显的抑制效应,而工业行业规模和招商引资行为对地区工业用地现实价格的低估现象有着明显的促进效应。
    长江三角洲地区机场体系基础设施效率的时空演化
    吴 威1,王 聪2,曹有挥1*,梁双波1,张璐璐1
    2018, (01):  16.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1004
    摘要 ( 335 )   PDF (1254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机场效率评价与分析是相关学者关注的热点。采用DEA方法,以长江三角洲地区机场体系为实证,以基础设施的投入与产出为关注点,探讨2000~2014年间机场效率的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长三角地区机场体系基础设施效率总体较低,空间上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特征;在时空演化上,基础设施效率呈提升态势,机场间的差异性呈降低趋势,各机场演化过程具有明显差别,但总体上效率高的机场,其演化过程中变异系数较低,反之亦然;近15a来机场基础设施效率的差异性演化并未引起区域空间格局大的变动,但江苏沿海地区的机场效率优势正在逐步形成。通过效率分解,发现规模效率是影响长三角地区机场体系综合技术效率的主要原因,正是规模效率的低下引致了综合技术效率低下。机场基础设施效率及其演化是机场自身发展状况(内在因素)的综合反映,同时深受区域发展水平、机场竞争态势以及机场交通区位等诸多外部因素影响。最后,讨论了提升长三角地区机场体系基础设施效率的可能路径。
    中欧班列节点城市物流网络结构分析
    王东方1,2,董千里1,陈 艳1,孙茂鹏1
    2018, (01):  26.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1005
    摘要 ( 506 )   PDF (1292KB) ( 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欧班列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分析中欧班列节点城市物流网络结构有助于中欧班列的健康发展。通过改进的熵权法测算中欧班列节点城市物流业发展水平,采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测算了节点城市间的物流联系强度,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中欧班列节点城市物流网络的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和凝聚子群。研究结果显示:中欧班列节点城市物流网络密度较小,城市间物流影响较小;节点城市中,苏州、重庆、北京、南京和武汉5个城市网络中心性指数最高,对其他节点城市影响较大,其他节点城市间的物流联系主要通过这几个城市的中介效应来实现;中欧班列发展初期,建议选择北京、重庆、苏州和兰州作为中转集货枢纽开展重新编组作业,当货量足以支撑更多城市开行直达班列时,建议选择北京、重庆、苏州、南京、长沙、沈阳和兰州作为枢纽节点建设中欧班列国别班列重新编组中心。
    基于SBM动态网络模型的中国高新区效率评价
    郑玉雯,薛伟贤,王 萌
    2018, (01):  31.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1006
    摘要 ( 354 )   PDF (1184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二次分解模型的江苏省旅游产业效率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申鹏鹏1,周年兴1*,张允翔1,王 坤2,李在军1
    2018, (01):  36.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1007
    摘要 ( 459 )   PDF (1093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旅游产业生产效率是衡量旅游资源合理利用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基于DEAMalmquist指数二次分解模型,对2000~2015年江苏13个地市旅游产业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显示:(1)2000~2015年全省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年平均值为1020;空间分布上,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性, 南部城市普遍高于北部城市,东部城市优于西部城市。(2)各地市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归功于技术进步变化,其中,规模技术进步变化是影响各地市旅游全要素变化的最主要因素,纯技术进步变化次之,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对旅游全要素的影响最小。(3)面板回归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水平、经济发展程度、交通、劳动力是各地市旅游产业生产效率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不同地区应采取不同的旅游发展政策,推进旅游产业技术进步,大力提升旅游产业生产效率。
    关键词: DEAMalmquist指数;二次分解;旅游产业效率;江苏省
    自然资源
    升金湖湿地时空演变对越冬鹤类种群动态的影响
    叶小康,董 斌*,王 成,黄 慧,陈凌娜,朱 鸣,彭文娟,周 强
    2018, (01):  41.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1008
    摘要 ( 267 )   PDF (1302KB) ( 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升金湖湿地是我国主要的鹤类越冬栖息地之一。研究升金湖湿地时空变化对越冬鹤类种群动态的影响在湿地生态环境改善、鹤类种群恢复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1986~2015年升金湖湿地白头鹤(Grus monacha)、白鹤(Grus leucogeranus)、灰鹤(Grus grus)及白枕鹤(Grus vipio)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分别进行了曲线拟合;结合升金湖湿地1986~2015年间8期遥感影像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的时空变化;并探讨了湿地时空变化与越冬鹤类种群数量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86~2015年间,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草地、水田、滩涂及其他用地的面积总体呈增加态势,而林地、旱地、水域及芦苇沼泽地面积总体呈减少的态势;4种鹤类的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曲线拟合中白鹤和白枕鹤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方程拟合度较高;芦苇沼泽地及水域面积变化与越冬鹤类种群数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草地、滩涂及水田的面积与鹤类种群数量呈较强的负相关关系;其他景观面积变化间接对鹤类种群数量产生影响。
    关键词: 时空变化;鹤类;遥感影像;土地利用/覆盖;升金湖
    江西省耕地土壤氮素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江叶枫1,2,饶 磊1,郭 熙1,2*,叶英聪1,孙 凯1
    2018, (01):  46.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1009
    摘要 ( 269 )   PDF (1778KB) ( 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定量探讨省域尺度下土壤氮素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江西省2012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采集的16 582个耕地表层(0~20 cm)土壤样点数据,运用普通克里格、单因素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对土壤氮素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江西省土壤全氮(TN)含量在026~375 g/kg之间,平均值为158 g/kg,变异系数为3101%;碱解氮(AN)含量值域范围为1160~39970 mg/kg,平均值为16431 mg/kg,变异系数为3460%;二者均呈中等程度的变异性。(2)经半方差分析,TN与AN的变程分别为31489和3030 km,TN的空间自相关范围大而AN较小。(3)在空间分布上,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新余市、抚州市与景德镇市。(4)回归分析与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地形因子、耕地利用方式、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氮素空间变异影响极显著(P<001)。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TN与AN空间变异的独立解释能力最高,分别为271%与42%,是影响江西土壤氮素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四川省耕地资源评价
    王 琦1,易桂花2*,张廷斌1,3,4,别小娟1,刘 栋1,何 冬1,徐嘉昕1
    2018, (01):  51.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1010
    摘要 ( 288 )   PDF (1230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耕地是所有生态生产性土地中生产力最大的一类,生态足迹模型是定量评价可持续发展的常用工具之一。基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生态足迹模型和EFNPP模型,测算、分析了2006~2013年四川省耕地生态赤字等相关变化及趋势,客观评价了四川省耕地资源利用状况,并探讨了几种模型的差异。结果表明:2006~2013年间,四川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不断上升,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基本稳定,人均耕地生态赤字持续扩大;耕地资源利用由弱不可持续状态逐步向强不可持续状态发展。3种生态足迹模型的对比研究发现,EFNPP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和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不足,客观、动态地反映了区域耕地利用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状态。
    岷江下游干流段鱼类资源现状及其多样性分析
    吕 浩1,田辉伍2,段辛斌2,陈大庆2,申绍祎3,刘绍平2
    2018, (01):  56.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1011
    摘要 ( 510 )   PDF (988KB) ( 1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4~2016年在岷江下游干流开展了4次鱼类资源调查,共采集到鱼类71种(亚种),隶属于3目11科51属,其中包括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6种。不同调查江段鱼类组成相似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宜宾和乐山江段相似性指数最低,70%;宜宾和屏山江段相似性指数最高,9219%。岷江下游干流江段主要经济鱼类为鲤(Cyprinus carpio)、光泽黄颡鱼(Pelteobaggrus nitidus)和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在岷江下游整个江段渔获物中各占1610%、1396%和1232%。对调查到的71种鱼类产卵类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产粘性卵鱼类和漂流性卵鱼类分别占渔获物总重量的6828%和2707%。不同调查时间和不同江段多样性指数存在差异,其中5~7月份调查到的鱼类多样性指数高于10~12月份调查结果;乐山和犍为江段间鱼类均匀度Pielou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调查结果看,岷江下游干流段鱼类种类丰富,渔获物数量较高,但受岷江下游梯级开发的影响,资源前景不容乐观,需加强保护措施。
    生态环境
    旅游活动影响下的岩溶地下水理化特征演化及其概念模型——以世界自然遗产地金佛山水房泉为例
    任 娟1,2,杨平恒1,2*,王建力1,2,于正良1,2,张 宇1,2,詹兆君1,2,陈 峰1,2,张海月1,2,刘黛薇1,2
    2018, (01):  61.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1012
    摘要 ( 268 )   PDF (1386KB) ( 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高强度旅游活动影响下岩溶地下水理化参数的演变特征,以重庆金佛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水房泉岩溶流域为研究对象,在旅游旺季(冬季)对水房泉中各理化指标进行连续在线监测和分析。研究表明:水房泉在旅游活动高峰期前表现出自然背景条件下的水质特征,各理化指标波动较小;随着旅游高峰期的到来,水中的pH值、电导率(SpC)、溶解氧(DO)、浊度、方解石饱和指数(SIc)、二氧化碳分压(pCO2)、Ca2+、Mg2+、HCO-3等均产生了显著的波动。旅游活动排放的污水中含有微生物所需的有机质,以及硫酸和硝酸等酸类污染物,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碳酸与酸类污染物一起会加剧岩溶地下管道的溶蚀,使地下水中富集碳酸盐岩溶蚀物Ca2+、Mg2+、HCO-3等(浓度增幅分别为10%、22%、26%);同时因污水中的污染物成分不同,导致高峰期间水房泉中的K+、Na+、Cl-、PO3-4、SO2-4的上升幅度均比其余水化学参数大(浓度增幅分别为257%、273%、286%、750%、93%)。大量污水的注入亦导致了地下水中SpC上升,DO下降,水体净化能力变差,水体更容易遭受污染。根据人类活动对岩溶地下水的影响以及其理化指标演变特征建立了相应的概念模型。研究综合表明了水房泉流域地下水对强烈的人类活动响应极其迅速、敏感,易遭受污染。
      1996~2016年间江苏省旅游空间结构演化与影响机制研究
    张允翔,周年兴*,申鹏鹏,李在军,马欢欢,谢引引
    2018, (01):  66.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1013
    摘要 ( 154 )   PDF (1735KB) ( 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梳理旅游地的发展脉络,探究其发展演化的内在规律和存在的问题,指导旅游地健康持续发展。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1996、2002、2010、2016年4个研究时段,在构建旅游综合实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交通可达性的技术方法及改进的场强模型,测度出4个研究时段江苏省各地级市旅游综合实力指数和旅游场强,揭示了江苏省旅游综合实力的区域性差异、旅游场强空间格局特征及动态演变过程,以此归纳出江苏省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化阶段,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其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机制。改进的场强模型和地理探测模型为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江苏旅游空间结构演化与影响机制的研究也为进一步推进江苏省区域旅游协作,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近60 a来长江干流输沙量变化及原因分析
    武旭同1,2,王腊春2*,李 娜3
    2018, (01):  71.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1014
    摘要 ( 597 )   PDF (1098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长江干流宜昌、汉口、大通3个站点1954~2013年的输沙量数据,采用有序聚类和泥沙归因诊断分析等方法分析了3个站点输沙量时间序列的跳跃点以及降水、产流、产沙等各因素在输沙量变化中的贡献和作用。分析结果表明:3个站点的输沙量均存在明显的跳跃点,在跳跃点前后,输沙量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产沙能力的下降对输沙量比例变化率的贡献超过90%。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库总库容量变化和长江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是造成长江干流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985~2000年相比1954~1984年输沙量下降的585%、2001~2013年相比1985~2000年输沙量下降的831%是由于水库建设所造成。研究时段内流域植被覆盖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1954~1984年相比,1985~2000年长江流域植被覆盖度下降,造成的输沙量变化为输沙量实际下降的 -436%,与1985~2000年相比,2001~2013年长江流域植被覆盖度上升,造成的输沙量下降贡献了输沙量实际下降的180%。
    关键词: 长江;输沙量;突变点;人类活动
    区域可持续发展
    长江口南支邻近水域碎波带仔稚鱼群落结构的差异及关联
    毛成责1,2,陈渊戈3,钟俊生4*,花卫华1,2,
    2018, (01):  76.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1015
    摘要 ( 225 )   PDF (1046KB) ( 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明长江口南支及邻近水域碎波带仔稚鱼群落结构的差异及相互联系,分别对长江口南支、杭州湾北岸与泗礁沙滩碎波带进行小型拖网(1 m×4 m,网目1 mm)取样调查,样品在实验室内进行种类鉴定及数量统计。结果显示:种类组成方面,3处水域分别采集到仔稚鱼11科40种、23科59种与28科46种,共有种7种;洄游性种类、河口性种类与海洋性种类分别为3者优势类群;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长江口南支最高,为41.45 ind./haul,泗礁沙滩最低,为5.72 ind./haul;长江口南支仔稚鱼各发育阶段个体分布相对均匀,杭州湾北岸以稚鱼个体为主,泗礁沙滩以后弯曲期仔鱼占优势;多样性指数杭州湾北岸最高,为2.19,泗礁沙滩最低,为1.75;长江口南支与杭州湾北岸群落相似度较高。数量变动方面,3处水域种类数均为8月最高,CPUE分别于8月、9月与5月达到峰值。生境功能方面,长江口南支兼具定居地、保育场与暂居地等功能,杭州湾北岸与泗礁沙滩则仅为保育场与暂居地;3处水域共有种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分别在不同时间段及不同发育阶段进入3处水域栖息保育,长江口南支及其邻近水域碎波带是其向岸及溯河洄游过程中的重要保育场与中转站。
    关键词: 长江口南支;邻近水域;碎波带;仔稚鱼;群落;差异与关联
    生态环境
    三峡水库蓄水对长江干流河岸植物组成的影响
    张爱英1,2,熊高明1,樊大勇1,杨丹1,2,谢宗强1*
    2018, (01):  81.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1017
    摘要 ( 470 )   PDF (1012KB) ( 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三峡水库采取“冬蓄夏泄”的水位调度方式,导致淹没区的原河岸带和陆地植物及其群落的大量消失,并将逐渐形成适应消落带环境的植物群落。在忠县选择长江干流北岸典型区域建立固定样区,对蓄水前(2007年)后(2015年)158~173 m高程段植物组成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蓄水前,样区共有维管束植物106种(隶属47科96属),优势植物生活型为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和灌木;蓄水后维管束植物种类下降了45.28%,只有58种(隶属26科51属),其中多年生草本所占比例由蓄水前的40.57%上升为43.10%,一年生草本由蓄水前的28.30%上升为48.28%,灌木已不再是优势植物生活型。(2)蓄水后,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的重要值由蓄水前的1.72%增大到45.06%,荩草(Arthraxon hispidus)和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则由之前的6.81%和16.48%下降到0。样区下部的优势物种由蓄水前的荩草、白茅和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变为狗牙根、稗(Echinochloa crusgalli)和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样区中部的优势物种由蓄水前的荩草和白茅变为狗牙根、苍耳(Xanthium sibiricum)、鬼针草(Bidens pilosa)和喜旱莲子草;样区上部的优势物种由蓄水前的白茅变为狗牙根、鬼针草和狗尾草(Setaria viridis)。(3)蓄水前,158~173 m物种数范围为42~66,各高程段物种数无明显变化趋势;蓄水后,158~173 m物种数范围为14~43,各高程段物种数差异明显,且呈现出随高程上升而增加的趋势,而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均未随高程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三峡水库运行导致消落带植物种类下降了近50%,许多不适应水淹的物种消失或优势度减小;一些克隆能力强的多年生草本竞争优势明显,部分种子扩散能力强的一年生草本依靠种子休眠的形式躲避冬季长期淹水,也能适应消落带这种特殊的生境;不同高程段消落带生态系统受淹水深度、淹水时间、淹水频率的影响不同,导致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物种分布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优势种变化明显。
    关键词: 狗牙根;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物种丰富度;水位变动
    喀斯特地貌区植被覆盖与地形因子的空间关系分析——以贵州普定县为例
    王毅,郭跃
    2018, (01):  86.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1018
    摘要 ( 596 )   PDF (1819KB) ( 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贵州省普定县为研究区,选取区内植被覆盖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借助空间叠加分析,研究了区内植被覆盖度分别随地形因子变化的规律,再利用普定县土地利用现状图与植被覆盖分布图和各地形因子叠加综合并结合分布指数分析了地形因子与植被覆盖分布的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向阳坡向、低海拔地区以低植被覆盖度为主;高程1 400~1 600 m的地区,坡度在25°以上的地区,坡向上东北坡、北坡、西南坡、西北坡的地区,地表切割深度30~40 m上的地区为植被分布的优势地形位;(2)在优势地形位上各级植被覆盖的分布面积波动较大,这也体现了植被覆盖的分布格局与地形因子的空间关系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3)人为因素对植被发育、分布的影响较大,地形因素通过影响会限制人类活动,而间接影响或有利于植被的生长。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普定县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对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的评价和改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为喀斯特地区植被修复、保护和石漠化防治提供决策依据
    基于栖息地指标法的生态流量研究
    洪思扬,王红瑞*,朱中凡,韩鲁杰
    2018, (01):  91.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1019
    摘要 ( 275 )   PDF (947KB) ( 1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大渡河流域为例,根据指示鱼类对栖息地的环境要求,构建包含水深、水面宽、流速、湿周和过水面积5个参数的栖息地评价体系,选择大渡河上游具有代表性的河段,建立流量与各指标之间的关系式,确定指示鱼类不同阶段的最低流量适宜值,得到满足各栖息地指标要求的最小生态流量。计算得出,足木足河的非避冬期最小生态流量为183~785 m3/s,避冬期为66 m3/s;大金川的非避冬期最小生态流量为266~865 m3/s,避冬期为266 m3/s;梭磨河的全年最小生态流量为283 m3/s;绰斯甲河的非避冬期最小生态流量为319~382 m3/s,避冬期为319 m3/s。区域最小生态流量的确定,可为研究区鱼类的保护提供参考,进而为维系地区生态平衡,协调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基于模拟土壤含水量的长江上游#br# 干旱事件时空特征分析
    吴志勇1,徐征光1,肖恒2,吴宏伟1
    2018, (01):  96.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1020
    摘要 ( 236 )   PDF (3333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干旱灾害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研究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对干旱的评估、预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基于VIC(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模型模拟的50km分辨率的逐日土壤含水量数据,计算土壤含水量距平指数(SMAPI)并分析了长江流域上游1953~2013年历史干旱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VIC模型能较好的模拟出1980~2000年长江流域上游出口宜昌断面的流量过程;(2)SMAPI指数能够反映长江流域上游实际干旱的发生、发展过程和严重程度,能够较好地再现历史干旱情形;(3)通过研究长江流域上游的干旱历时面积强度关系发现,干旱历时一定时,随着干旱面积的增加,干旱强度总体呈增强的趋势。研究结果对于深入认识长江流域上游历史干旱长期演变特征和增强区域防旱抗旱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 VIC模型;土壤含水量距平指数;时空特征;长江上游
    自然灾害
    基于RDI指数的云南1960~2013年#br# 旱涝变化特征分析
    程清平,王平*
    2018, (01):  101.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1021
    摘要 ( 224 )   PDF (3250KB) ( 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云南省40个气象站逐日降水量和蒸发量数据,采用RDI指数研究云南旱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年际、季节旱涝与历史记录十分一致,1960~2013年云南年RDI指数呈下降趋势,表现为变干趋势,但不显著;2001年以前发生雨涝年的强度和站次比较干旱年明显,在此之后,发生干旱年的强度和站次比较雨涝年明显。季节尺度上,春季呈显著的变湿趋势,夏、秋、冬季呈不显著的变干趋势;春、夏季分别突变于1980年和1965年。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年、夏、秋、冬季整体以滇南和滇东北呈变干趋势,而滇西北呈变湿趋势;春季除滇东北外,其余区域均呈变湿趋势;年际、季节干旱频率以滇西北、滇西南、滇东南较高;年、春、夏、秋季重旱频率以滇中和滇东十分突出;年、夏、秋季特旱频率均以滇东北十分突出,春季滇中和滇东北极易发生特旱;冬季以滇中重旱频率较高,特旱极易发生在滇西北、滇西南、滇东北。年际、季节雨涝频率以滇西、滇东南较突出。年重、特涝频率以滇西南十分突出;春季重涝频率以滇西南和滇中较突出,特涝频率以滇中和滇东南较突出;夏季重、特涝频率均以滇西北较高;秋季重涝频率以滇西北较高,特涝频率以滇东南较高;冬季重涝频率以滇东南较突出,特涝频率以滇西北较高。
    关键词: 云南省;RDI指数;旱涝变化趋势;时空特征
    基于数值模拟的小流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
    杨涛,唐川,常鸣,卜祥航,龚柯,王飞龙
    2018, (01):  106.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1022
    摘要 ( 317 )   PDF (3638KB) ( 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重点研究岷江小流域内6条泥石流沟,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和遥感影像解译,以及在同实际降雨频率相同的条件下运用FLO2D进行的数值模拟,重现了泥石流暴发现状,得出其堆积扇危险特征,与实际作出对比验证,计算出其堆积扇面积的误差比率在-25%~12%之间,冲出量的误差比率在-16%~-1%之间,模拟结果较好。并同时对研究区内高、中、低3种危险类型的面积及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小流域内的泥石流堆积扇危险面积所占比例。根据相同参数设计模拟5%、1%降雨频率下泥石流结果,得出3种不同频率下的堆积扇平均堆积深度、堆积扇面积和冲出量,可为研究区的泥石流风险评估、预警预报、工程治理和危险范围分区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交通道路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进展
    胡金晓1,2,朱明1,2,濮励杰1,2,蔡芳芳1,2
    2018, (01):  111.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1023
    摘要 ( 238 )   PDF (1033KB) ( 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科学评价交通道路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尚未受到足够重视。为此,通过搜集大量文献,归纳了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城市轨道交通、铁路等交通道路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交通道路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的影响上。研究发现,交通道路可以通过改变交通可达性,影响周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其影响程度与道路等级、与道路距离、原有土地利用类型等有着密切关系。相比较于开放型道路,封闭型交通道路如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铁路等,其对于周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主要通过出入口、站点等实现,并在“点”状影响的基础上形成“轴”状影响;在研究方法上,国外学者侧重模型分析,国内学者侧重宏观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方法,但在严谨性上有待改进。最后在特殊节点、特殊地域、改进方法、建立模型等方面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交通;土地利用;变化;影响
    莱茵河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模式及其启示
    王思凯,张婷婷,高宇,赵峰*,庄平
    2018, (01):  116.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1024
    摘要 ( 1003 )   PDF (1901KB) ( 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莱茵河是欧洲的重要航道及沿岸国家的供水水源地,对欧洲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19世纪下半叶,莱茵河及其沿岸地区的开发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与生态问题。以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为代表,沿岸各国建立协作机制,整治污染,进行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经过数十年的治理过程,如今的莱茵河生机盎然、重现美丽。通过综合介绍莱茵河流域曾经经过的污染、治理、生态恢复过程,针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大保护行动,提出借鉴莱茵河治理模式与发展经验:(1)打造跨部门跨地区的合作平台,建立“长江保护委员会”;(2)加强流域整合管理,明确流域治理目标,制定“长江保护行动计划”;(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协调流域内各方利益;(4)积极鼓励政府、民众和企业参与,形成保护长江的共识与合力;(5)从源头治理污染,提升水质;(6)建立完整的全流域监测方案;(7)完善生态修复模式,以期对我国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与综合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莱茵河;流域管理;生态治理;经验启示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