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8年 第27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18-03-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长江经济带大气环境效率的时空异质性与驱动因素研究
    汪克亮1,史利娟1,刘 蕾1,杜 宇1,孟祥瑞1,杨宝臣2
    2018, (03):  453.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3001
    摘要 ( 116 )   PDF (864KB) ( 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大气污染物视为“坏”产出,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与Global Malmqusit-Luenberger(GML)生产率指数实证测算2006~2015年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大气环境效率与大气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并考察其时空异质特征与驱动因素,利用泰尔指数分解方法揭示大气环境效率地区差距的形成根源,通过构建“效率-生产率”矩阵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大气环境效率提升的优势与不足。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大气环境效率整体水平偏低,不同地区差异较大且在考察期间维持了下降趋势,大气污染减排潜力巨大;长江上游、中游与下游三大地区之间差距与长江上游地区内部省市之间差距是长江经济带大气环境效率地区差距形成的主要根源;大气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完全依靠技术进步来驱动,技术效率恶化是长江经济带大气环境生产率提升的主要障碍;不同省市大气环境效率提升的优势与不足存在差异,因而必须因地制宜地制定大气污染防治对策。研究结论可以为长江经济带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大气环境效率;时空异质性;驱动因素
    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及潜力研究——基于5大城市群的比较
    宓泽锋1,曾 刚1*,周 灿1,朱菲菲2
    2018, (03):  463.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3002
    摘要 ( 364 )   PDF (1896KB) ( 1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理清城市群的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问题,对于认清城市群下一步生态文明建设方向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PSR”模型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协调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生态文明建设潜力模型对5大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评价,并总结归纳各城市群面临的问题。研究显示:(1)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当前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矛盾,整体上城市群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2)部分地级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盲目性或建设意识不强的情况,缺乏科学引导;(3)经济发达的地区具有更强的能动性,而协调发展的地区拥有更大的生态文明发展潜力。建议长三角城市群以科技创新为抓手,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道路,率先支持上海、杭州等有条件的大城市成为示范城市,进而发挥带动作用。
    关键词: 城市群;生态文明;潜力;PSR;复合生态系统
    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及其空间关联特征
    王 凯1;邵海琴1,周婷婷1,刘浩龙2
    2018, (03):  473.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3003
    摘要 ( 322 )   PDF (847KB) ( 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科学测度与分析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及其空间关联特征,对于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借助SBM模型测算2000~2015年中国省际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并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刻画其动态演进过程。结果发现: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东高西低是发展常态,且目前多数省区仍处于非效率水平;核密度曲线显示我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处于增长态势,随着时间推进呈现由“单峰”到“三峰”再到“双峰”分布的动态演进过程,面临着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最后,构建空间Durbin模型探讨中国省域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各省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一省的旅游业碳排放效率不仅受本省自身特点的影响,还与其邻近省区的发展情况相关联,具体表现为:各省旅游业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显著促进本省及邻近省的旅游业碳排放效率;旅游业产权结构对本省的旅游业碳排放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但对邻近省的影响不明显;旅游业经济规模和城市化水平对邻近省旅游业碳排放效率产生负外部性;受教育程度对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作用不显著。
    关键词: 旅游业碳排放效率;SBM模型;Kernel密度估计;空间Durbin模型;中国
    杭州湾南岸城乡建设用地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何改丽1,李加林1,2, 史小丽3, 刘永超4,5,冯佰香1, 黄日鹏1,田 鹏1, 王丽佳1, 刘瑞清1
    2018, (03):  483.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3004
    摘要 ( 331 )   PDF (2344KB) ( 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城乡建设用地的大量增加是现代土地利用的主要特征。基于2005、2010、2015年的3期土地利用数据,结合GIS空间可视化分析方法与土地利用结构模型、动态度模型、景观模型,研究杭州湾南岸地区城乡建设用地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城乡建设用地是杭州湾南岸所有用地类型中面积增加最多且增长比例最快的土地类型,但增速有减缓趋势。(2)建制镇建设用地增长速度最快,水利公共设施和独立工矿用地面积有减少趋势;建制镇建设用地与交通用地土地动态度最大,村庄和水利公共设施动态度最低。(3)建设用地构成表现为建制镇>村庄>城市>交通用地>水利及公共设施>独立工矿用地,其整体均衡性下降,建制镇的主导性逐渐显现。(4)建设用地空间分布呈一极核一带状,分布零散,并逐渐向北扩张。(5)2010年以前建设用地呈现出细粒分散发展特征,2010年以后则向粗粒发展,景观异质性减弱。
    关键词: 建设用地;时空特征;景观格局;杭州湾
    江苏长江内河港口群竞争格局与一体化发展研究
    周思悦1,何金廖2*,黄贤金2
    2018, (03):  493.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3005
    摘要 ( 259 )   PDF (1096KB) ( 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长江江苏段内河港口群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港口区位商、分工系数、同质化等模型进行定量化分析,揭示了我国当前长江下游内河港口群的体系特征、竞争态势和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长江江苏段内河港口群呈现出以苏州港为核心,南京港为次中心,苏中南内河港口群为支线的“一霸一超、多足鼎立”的发展格局;(2) 除集装箱货种运输仍保持枢纽港的垄断地位外,当前江苏段港群总体建设水平较高,但存在着港口之间过度竞争和同质化的问题;(3) 江苏长江港口群结构调整速度逐渐减缓,出现规模等级稳定的趋势。最后从一体化的区域治理角度出发,对江苏长江内河港发展态势进行审视,提出港口发展策略优化、再定位和再分工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内河港口群;竞争格局;一体化;长江
    安徽省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协调性研究
    丁萌萌1,曹卫东1,2*,张大鹏1,任亚文1,岳 洋1,姚兆钊1
    2018, (03):  503.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3006
    摘要 ( 1298 )   PDF (1261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对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及时空格局进行分析,能够为区域协调均衡发展提供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实证,选择2005、2010、2015年3个时间节点,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变异系数、协调指数等方法,分析公路交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和协调发展程度。结果表明:(1)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变异系数较大,公路交通变异系数较小,二者区域内部差异明显;(2)安徽省公路交通发展水平逐年提升,在空间上呈现由“Z”型向“V”型转变继而转向“Z”型的分布格局;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局部波动,在空间上表征出典型的以合芜马为核心的“核心—边缘”分布特征;(3)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程度整体由协调向失调转变,在不同的时间序列上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发展主导类型,以协同型和交通滞后型为主。
    关键词: 公路交通;经济发展;时空格局;协调性;安徽省
    湖北省县域人口迁入与工业集聚的空间关联性研究
    敖荣军, 梅 琳, 梁 鸽, 李家成
    2018, (03):  514.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3007
    摘要 ( 192 )   PDF (2482KB) ( 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2000年和2010年湖北省102个县级行政区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县际迁入人口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工业经济和迁入人口的空间格局及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空间关联性;采用面板数据拟合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人口迁入与工业集聚之间的互动机制。结果表明:湖北省迁入人口和规模以上工业的县际分布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向关联性,武汉市及其邻近县区一直是迁入人口和工业经济的高高集聚区,鄂西地域则是低低集聚区。人口迁入与工业集聚之间存在相互决定的互动关系,地区工业集聚度提高1%,其全部迁入人口和省内迁入人口分别增加 0.544 9% 和 0.602 3%;全部迁入人口或省内迁入人口增加1%,其工业集聚度则分别提高 0.294 0% 和 0.267 8%。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省区应通过推进人口和非农产业协同集聚,培育地区经济增长极,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 人口迁入;工业集聚;空间关联性;互动关系;湖北省
    自然资源
    基于MOD16的安徽省地表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
    王 芳1,2,汪 左1,2 *,张 运1,2,沈 非1,2
    2018, (03):  523.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3008
    摘要 ( 266 )   PDF (4934KB) ( 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安徽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其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分析安徽省的蒸散量变化,对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MOD16蒸散量产品,利用均值、标准差、偏差法、趋势分析法以及空间变异等方法,分析安徽省近15 a地表蒸散量年际、年内时空变化特征,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蒸散量的差异性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2000~2014年间安徽省多年平均蒸散量为694.9 mm,波动范围为647.5~730.5 mm,年际变化呈现下降趋势;并具有较强的空间分异性规律,整体上呈现南高北低趋势,各市多年蒸散量均值差异显著,其中黄山的蒸散量最高(844.1 mm),宿州最低(603.7 mm)。(2)安徽省年内各月间的蒸散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单峰型”趋势,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表现为夏季(304.17 mm)>春季(167.56 mm)>秋季(150.41 mm)>冬季(73.92 mm);但各市的年内蒸散量变化趋势表现不同,淮河以南整体呈现“单峰型”趋势,淮河以北则呈现典型的“双峰型”趋势。(3)安徽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蒸散量差异明显,其年均蒸散量按照“林地>草地>未利用地>耕地>城镇用地”的顺序递减。
    关键词: MOD16; 安徽省; 蒸散量; 时空分布; 土地利用
    基于GIS与栅格数据的安徽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测评
    沈 非1,黄艳萍1,王 芳1,麻金继1*,陈明星2
    2018, (03):  535.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3009
    摘要 ( 206 )   PDF (1541KB) ( 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科学度量人居环境自然背景的适宜性,有助于合理引导人口分布与流动,促进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运用GIS技术,以250 m×250 m栅格为基本单元,选取气候、地形、水文、地被、自然灾害等因子,构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定量测评安徽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程度,剖析各类型区的适宜性和限制性。研究表明:安徽省人居环境指数介于33.64~74.58之间,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总体较好,绝大部分地区适宜人类居住,适宜性在空间上大体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与现有人口分布格局相反。一般适宜区面积最广,占安徽省总面积的46.08%;比较适宜区次之,占31.29%;高度适宜区占22.54%;临界适宜区面积最小,仅占0.08%。安徽省近61.16%的人口分布在一般适宜区,高度适宜区与比较适宜区人口所占比例不足40%,临界适宜区人口极为稀少。地形起伏度和水文指数是造成全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分异的主要因子,测评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安徽省人居环境的自然本底。全省人口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较大,人口流动与集聚的适宜范围较广。
    关键词: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栅格;GIS;安徽省
    三峡库区腹地土壤侵蚀动态演变研究
    文 雯,李阳兵*,李睿康,周亚琳
    2018, (03):  544.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3010
    摘要 ( 221 )   PDF (3253KB) ( 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三峡库区腹地5个区县为研究区,以1988、2000、2010和2015年4期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借助RS和GIS技术,得到研究区土壤侵蚀数据,采用土壤侵蚀综合指数,从区域尺度、乡镇尺度分析三峡库区腹地土壤侵蚀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1)在27a间,区域尺度的土壤侵蚀状况呈现波动性演变,2000年以前研究区土壤侵蚀状况在恶化,而2000年以后侵蚀状况逐渐好转并趋于稳定;(2)在乡镇尺度上,进一步分异,出现4种演变类型:持续性变好、持续性变差、波动性变好、波动性变差;主体演变类型与整体大体一致,但在云阳县和长江沿岸存在与整体相反的演变类型;(3)侵蚀状况始终严重或持续性变差的12个乡镇为治理重点区域,而波动性变差的24个乡镇为治理的次重点区域。研究结果有助于该区域水土流失的精准治理。
    关键词: 土壤侵蚀演变;土壤侵蚀综合指数;多尺度研究;三峡库区腹地
    升金湖自然湿地越冬鹤类生境适宜性变化研究
    陈凌娜1,董 斌1,2*,彭文娟1,高 祥1,黄 慧1,王 成1,叶小康1,朱 鸣1,吕 典1,赵抗抗1,张双双1,倪燕华1
    2018, (03):  556.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3011
    摘要 ( 226 )   PDF (1168KB) ( 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升金湖湿地位于安徽省长江中下游区域,是鹤类重要的越冬地之一,湿地景观的变化影响越冬鹤类的生境质量。研究湿地内越冬鹤类生境变化地对湿地生态恢复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以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利用ERDAS软件将1986年到2015年间8个年份冬季的TM影像数据将景观类型分为8种类型,用FRAGSTATS软件计算出各个年份的景观指标。选取干扰程度、食物丰富度、植被覆盖和水文条件4种因子作为影响越冬鹤类生境的主要因子。建立越冬鹤类生境适宜性评价模型,用ArcGIS生成鹤类生境适宜性评价图。用皮尔逊相关分析研究鹤类数量与生境适宜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升金湖保护区的景观格局变化明显,湿地斑块数量增加,景观的破碎度程度增加,景观斑块差异在逐渐变小,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逐渐变大。越冬鹤类生境适宜性综合指数从0.845下降到0.465,总体的生境明显恶化。越冬鹤类的生境适宜性面积从1986年的 13 577.11 hm2 下降到2015年的 7 424.42 hm2,进而导致越冬鹤类数量在1986年到2015年总体呈下降趋势。鹤类数量与生境适宜性呈正相关。
    关键词: 生境影响因子;生境适宜性评价模;越冬鹤类;景观格局
     神农架大九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水质评价
    潘 超1,刘林峰1,高 健1,2*,周先华3,潘晓斌3,刘梅群3,贺 磊3,蔡世耀3,王卉君1,张佳敏1,赵以军1,刘 伟1,苗 滕4,康玉辉4,徐
    2018, (03):  564.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3012
    摘要 ( 147 )   PDF (1037KB) ( 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九湖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之一。为了解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污染情况,于2014年11月(枯水期)、2015年5月(平水期)和9月(丰水期)进行了3次采样调查。研究表明:共检出后生浮游动物36种,其中桡足类2种、枝角类5种和轮虫29种,轮虫丰度在3次采样中均占总丰度的80%以上,仅有的几种枝角类和桡足类也是小型种类或以幼体为主。11月优势种是寡污-β中污型—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和晶囊轮虫(Asplachna sp.);5月优势种为寡污-β中污和β中污型—螺形龟甲轮虫、迈氏三肢轮虫(Filinia maior)、无棘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 tecta)、广生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和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9月优势种是β-中污型—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迈氏三肢轮虫和剪形臂尾轮虫(Brachionus forficula)。冗余分析(RDA)表明高锰酸盐指数(CODMn)是影响后生浮游动物污染类型分布的最关键环境因子。
    关键词: 大九湖;后生浮游动物;污染类型;高山湿地湖泊
    高潜水位煤矿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与模拟预测研究——以沛北煤矿区为例
    王 慧,丁忠义*,侯湖平,贾斐斐,杨子睿
    2018, (03):  574.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3013
    摘要 ( 719 )   PDF (2505KB) ( 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东部高潜水位煤矿区因煤粮复合、煤水复合、煤村复合成为我国土地复垦难度最大的典型地区之一;研究高潜水位煤矿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可为制订有效的土地复垦策略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研究选择位于江苏省徐州市的沛北煤矿区为例,选用1995年TM、2005年ETM+和2015年OLI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运用土地利用转移轨迹、景观格局指数等分析其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采用CA-Markov模型预测了2025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结果表明:(1) 研究区景观变化轨迹趋势明显,耕地主要流向建设用地、塌陷积水区、水域和湿地;园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和耕地;塌陷积水面积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建设用地和耕地,贡献比例分别为47.68%、19.20%;(2) CA-Markov模型情景模拟结果表明:2015~2025年,耕地、水域和湿地面积减小;建设用地和塌陷积水面积明显增加;(3) 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在类型水平上,耕地、水域和湿地是主导优势地类,但耕地、塌陷积水、水域和湿地破碎化程度较高;景观水平上,景观格局总体边缘形状趋向简单。综上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变化源于区域城镇化进程加快、因采矿活动导致的地表沉陷积水情况加重;建议提前编制预计塌陷区的防治及已塌陷区的规划治理方案。
    关键词: 景观格局演变;煤矿区;高潜水位;土地景观格局;CA-Markov模型
    生态环境
    1986~2015年中国东南沿海致灾气旋#br# 及其直接经济损失变化特征
    陈雪1,王艳君1,温姗姗2,5,苏布达1,2,3,赵晶1, 高超4,姜彤1,3
    2018, (03):  583.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3014
    摘要 ( 286 )   PDF (2819KB) ( 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造成经济损失的热带气旋定义为致灾气旋。基于1986~2015年浙江、福建和广东省180个致灾气旋路径、灾情以及气象数据,研究致灾气旋发生的频次、经标准化处理的经济损失及风雨的时空变化特征。(1)1986~2015年东南沿海地区致灾气旋频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广东省致灾气旋发生频次最多,浙江省相对较小,但强度高于台风的致灾气旋发生频次增加显著。(2)浙江、福建和广东省致灾气旋造成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但占各省当年GDP的比重均有所减少,广东省比重下降最为显著;浙江省受致灾气旋经济影响最严重,损失较高的致灾气旋发生概率最大,福建省受致灾气旋影响相对较小。(3)降水量及风速是造成致灾气旋直接经济损失的重要因素,风速是影响广东省经济损失的主要因子,浙江省受降水量变化影响显著,而福建省受降水量及风速影响相对较小。浙江省东部和南部、福建省东北部以及广东省东部和西南部致灾气旋发生频次高,引起风速大、降水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研究结果有利于深化对东南沿海地区热带气旋基本特征及损失的认识,为中国东南沿海热带气旋防灾减灾政策提供了参考。
     
    三峡库区腹地土地功能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李睿康1,黄勇2,李阳兵1*,刘李琼1,冉彩虹1,祖琳琳1
    2018, (03):  594.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3015
    摘要 ( 118 )   PDF (8082KB) ( 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土地利用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的变化。以三峡库区腹地奉节县和巫山县为研究区域,以1986、2000、2007和2015年多时相遥感影像资料为数据源,通过空间自相关和冷热点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功能的时空演变规律,并探索其与海拔、坡度和岩性等自然因子,以及人口、道路等社会经济条件的耦合驱动机制,揭示土地利用功能的理论现实意义。研究发现:(1)就土地利用功能数量而言,生活用地增加,生产功能减少,生态用地总体趋于稳定;就土地利用功能面积变化格局而言,三生功能均向稳定性方向发展。(2)就其集散程度而言,生产功能由大集聚向小集聚转变且集聚面积减少;生活功能集聚性持续增强,且集聚面积扩大;生态功能由集聚向分散变化,且空间范围增加。(3)就土地利用功能的驱动机制而言,包括高程、坡度和岩性在内的自然因子影响其空间分布状况,人口及道路分布影响三生功能的空间数量变化。
     
    张家界市旅游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
    徐美1,刘春腊2
    2018, (03):  605.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3016
    摘要 ( 128 )   PDF (831KB) ( 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开展旅游生态安全研究对旅游地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14年张家界市旅游生态安全的相关数据,从威胁、质量、调控3方面构建了张家界市旅游生态安全评价的“TQR”指标体系,并运用灰色关联投影法及障碍度模型对其旅游生态安全状况及主要障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2001~2014年,张家界市的旅游生态安全灰色关联投影值呈波动上升态势,但幅度有限,旅游生态安全水平未得到根本提升,除2003年外,安全状况均处于“一般”水平;就各子系统而言,2001~2014年,张家界市旅游生态安全威胁系统的安全状况由“一般”下降到“较不安全”,质量系统除2003年外均处于“较安全”水平,调控系统的安全状况由“较不安全”提升到“较安全”;2001~2014年,影响张家界市旅游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有一定变化,早期的威胁主要为生态用地被占用、污水处理水平较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因素,近期则在游客密度控制、旅游资源利用强度调控、生态用地保护及污染减排等方面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赣江上游章水流域水沙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刘惠英1,2,白桦1,2
    2018, (03):  615.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3017
    摘要 ( 156 )   PDF (937KB) ( 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揭示赣江上游流域输沙量急剧减小过程中各影响因子的相对贡献率,以上游的章水流域为代表区域,采用流域控制站坝上水文站1956~2015年流域面雨量、径流和输沙数据,并结合趋势检验、Pettitt突变检验等方法,计算并分析了该流域多年降雨量、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和突变。采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分析了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在章水流域水沙关系变化中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流域降雨和径流60 a间无显著变化趋势和突变点,年输沙减少趋势显著,在1994年发生有超过显著性水平0.001的突变。相对于1956~1994年,在1995~2015年,人类活动对章水流域水沙关系的贡献率为99.4%;研究表明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土保持等人类活动对赣江上游章水流域输沙量变化影响及其显著。研究对于准确评价水利工程和水土保持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水沙关系;赣江上游流域;人类活动贡献率;双累积曲线
    西南山地景观破碎化与城镇化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
    王蓉,周宝同,甘雪坤
    2018, (03):  621.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3018
    摘要 ( 138 )   PDF (1267KB) ( 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城市化进程中的景观破碎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景观破碎度作为衡量城市发展合理性的定量化指标,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重庆市渝北区,选取4个能够代表景观破碎化的指数,采用移动窗口法、梯度分析法、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法,对景观破碎化空间格局和内部水平差异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景观破碎格局下的城镇化特征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渝北区建设用地和林地的景观破碎化程度明显低于其他乡镇低海拔单元,距离城市中心越远,景观破碎化程度越高,在城市边缘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人口密度是景观破碎化程度的直接影响因素,经济的发展对景观破碎化程度又产生间接影响。研究有助于揭示西南山地地区内部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为该类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绿地廊道维护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环境税对高污染行业的影响研究——以湖南邵阳高COD排放行业为例
    林思宇,石磊,马中,文扬
    2018, (03):  630.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3019
    摘要 ( 329 )   PDF (724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开征环境税对高污染行业的影响,选取湖南省邵阳市为研究区域,以COD排放为例,选择了COD排放量最多的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调查各行业的废水治理成本。通过调查发现行业平均治理成本差别较大,从1.55元/kg到8.11元/kg,调查时点区域排污费收费标准0.7元/kg,相比行业平均治理成本太低,就几乎不具有激励减排的功能,同时也不具备筹集环境治理资金的功能。通过分析湖南邵阳高COD排放行业征收环境税的影响发现,无论基于行业废水平均治理成本制定环境保护税税率,还是考虑边际治理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制定环境保护税税率,对行业大部分企业利税影响率均小于5%。而且基于行业治理成本征税,有利于淘汰行业中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促进行业整体资源优化配置,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对于推动供给侧改革,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环境税;影响分析;高污染行业;供给侧改革
    丹江口水库入库水量与气象因子的响应及其预测
    秦鹏程,刘 敏,肖莺,王苗,方思达,任永建
    2018, (03):  638.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3020
    摘要 ( 108 )   PDF (1329KB) ( 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丹江口水库1959~2016年逐月入库流量及水源区41个气象站同期气象观测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确定了影响入库水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及其影响时效,利用回归分析建立了逐月入库流量预报模型并对误差来源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各月入库水量与前期不同月份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最大相关系数0.40~0.85,与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最大相关系数-0.26~-0.54,其中汛期月份相关性高,影响时效在前1~3个月,冬春季相关性较弱,影响时效在2~6个月。以前期不同月份降水量、气温为预报因子,采用对数变换后的逐步回归模型预报效果最好,各月解释方差在45%~88%之间,汛期月份在75%以上,十折交叉验证月平均绝对误差率20.5%~40.7%,年平均预测误差9.6%。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对预测误差具有明显影响,上游汉中、石泉、安康及白河子流域降水偏多,流域边缘降水偏少,预报结果偏低,反之预报结果偏高,同时降水集中或强度大预报结果易偏低,而降水时间分布均匀预报结果易偏高。
    关键词: 丹江口水库;入库水量;回归分析;预报误差
    基于面向对象的石漠化山区植被信息提取及分布特征研究
    郑惠茹,罗红霞,向海燕,程玉丝,杨任飞,程全英
    2018, (03):  648.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3021
    摘要 ( 191 )   PDF (4408KB) ( 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重庆东北部地区是重庆岩溶石漠化重点治理区,该区地形复杂,山高坡陡,植被退化现象严重。了解该地区的植被分布特征,对该区环境的改善和石漠化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Landsat OLI等数据,运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对研究区植被信息进行提取,然后对分类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制图和分析,并在空间布局上进行总结和探讨,旨在了解该区域植被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1)在eCognition 9.0软件中进行多尺度分割,再结合地物类型特征使用隶属度函数法进行分类,该方法符合山地地物类型的分布规律和特点,分类精度达到81.35%;(2)研究区属典型的中山地区,海拔在500~1 500 m之间的地区约占64.49%,林地和耕地是该区域主要的地物类型,所占总面积为8 872.22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6.50%,各地物类型分布受地形地势的影响较大;(3)综合研究区地形因子(高程和坡度)与植被分布的相关性可知,耕地和草灌主要分布在高程为200~1 500 m且坡度等级在2~4级(5°~35°)之间,该区域人类活动频繁,故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植被覆盖度低,群落生长不稳定,容易受到干扰。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在高程>500 m且坡度等级在2~4级(5°~35°)之间。马尾松林、阔叶林和柏木林主要分布在高程大于500 m且坡度等级在2~5级(5°~45°)之间。
    关键词: 多尺度分割;面向对象分类;地形因子;植被空间分布
    1990~2015年青海省湖泊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
    崔锦霞1,3,郭安廷2,杜荣祥1,唐斌1*,王景云3,赵相伟3,4
    2018, (03):  658.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3022
    摘要 ( 134 )   PDF (2085KB) ( 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湖泊作为陆地水圈重要组成部分,是揭示全球气候变化与区域响应的重要信息载体。利用遥感技术获取青海省1990~2015年湖泊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近25 a青海省气温和降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探究湖泊对气候的响应。结果表明:近25 a,青海省湖泊面积从12 757 km2增加到15 167 km2,湖泊数量由241个增加到286个。不同区域湖泊时空变化存在差异,主要包括3个区域:东部地区(Ⅰ)、西北地区(Ⅱ)和西南地区(Ⅲ)。其中,降雨量的增加促进了Ⅰ区域湖泊面积和数量的增加,湖泊面积由7 173 km2增加到8 474 km2,湖泊数量增加19个。Ⅱ区域湖泊面积由1 369 km2增加到1 542 km2,湖泊数量增加7个。该区域主要地形为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干旱区之一,干燥少雨,湖泊面积较少且变化剧烈。其湖泊扩张主要是因为降雨量增加,而较强的蒸散发极易导致湖泊萎缩。Ⅲ区域湖泊面积由4 215 km2增加到5 152 km2,湖泊数量增加19个。湖泊扩张的主要原因为降雨量的增加和蒸发的减少。研究为青海省湖泊科学利用与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了基础数据。
    关键词: 青海省;湖泊;时空变化;气候变化响应
    农业发展
    农户认知、外部环境与绿色农业生产意愿——基于湖北省632个农户调研数据
    黄炎忠,罗小锋,李容容,张俊飚
    2018, (03):  680.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3024
    摘要 ( 185 )   PDF (778KB) ( 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湖北省632个农户调研数据为实证,在考虑绿色农业生产外部环境的情况下,结合农户对绿色农业生产的认知和农户特征因素,利用logistic回归探析农户绿色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绿色技术的经济效益和了解程度、农村环境污染现状、政府补贴都对农户绿色农业生产意愿具有正向影响;(2)农户年龄、绿色技术采用风险和政府管制则会减弱农户的绿色生产意愿。因此在推进农业生产绿色化转型的过程中,应加强职业农民培育和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宣传培训,确保绿色技术的适用可靠性。同时政府应加强完善农业绿色生产制度,通过激励政策替代管制和惩罚机制,引导和规范农户绿色农业生产行为
    以全域水规划引领“大水经济”的融合发展 ——基于贵州省安龙县的考察
    马静洲,伍新木
    2018, (03):  689.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3025
    摘要 ( 79 )   PDF (881KB) ( 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国务院也多次下发治水、兴水系列文件。全域水规划,通过做大做足水文章,以水定发展,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空间布局,扬水之长,不断丰富大水经济内涵,实现工业、农业、文化、旅游、大健康、大中医药、大养老等产业的融合发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通过分析国家相关治水政策,结合安龙县情及水情、优势及短板,提出以全域水规划引领安龙大水经济的融合发展,向读者展现一个具有示范效应的“安龙模式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