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Vol. 24 >> Issue (08): 1286-1292.doi: 10.11870/cjlyzyyhj201508004
赵丽红1,2, 陈文波1,2, 邵虹3
ZHAO Li-hong1,2, CHEN Wen-bo1,2, SHAO Hong3
摘要: 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的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当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已经成为地理学、土地科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从中观尺度科学分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布规律和趋势,以南昌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在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基础上,运用全域Moran's I和局域Moran's I系数分析建设用地集约度的空间自相关格局(依赖性),揭示建设用地利用集约度的空间局部聚集和局部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利用集约度全域空间相关性和局域空间相关性指标均显著,从城市边缘到中心区(或副中心)呈现递增的空间形态,其中居住功能区集约度空间相关性最高,教育功能区则最低;各功能区都存在正局域相关,空间分布呈现典型的空间聚集现象。对于高值聚类区应以结构挖潜为主,通过旧城改造和用地置换优化用地布局,低值和高低值聚类区应以管理潜力挖潜为主,通过规划管理和政策引导提高集约度,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目标,可为南昌市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依据。
中图分类号:
[1] CLARK M. The compact city: European ideal, global fix or myth? [J].GBER, 2005, 4(3):1-11. [2] 周秀芳, 李建强, 熊小容,等.成都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 2014, 53(1):236-240. [3] 谢 毅, 石晨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分析——以南宁市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 2013, 25(2):132-134. [4] 吴郁玲, 曲福田.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理:理论与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 2007, 29(6): 106-113. [5] TAN D, HUANG X J.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levels of intensive use of typical industrial land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 18(3):54-57. [6] 帅文波, 杜新波.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内涵及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 2013, 4:52-57. [7] 何明花, 刘峰贵, 唐仲霞,等.西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 28(3):44-48. [8] 刘 辉, 谢天文.城市扩展特征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福州市为例[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2(2):290-298. [9] 黎孔清, 陈银蓉.低碳理念下的南京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 2013, 27(1):61-66. [10] 张中秋, 胡宝清.低碳背景下的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广西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12, 29(3):72-79. [11] 周璐红, 洪增林, 余永林.街区经济发展中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西安市莲湖区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 2012, 26(7):78-83. [12] 王中亚, 陈卫东, 张广平.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 31(6):139-144. [13] 宋成舜, 崔薛华,柯新利,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效益演化研究——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 2013, 20(1):230-234. [14] LIN S W, BEN T I, et al. Impact of government and industrial agglom eration on industrial land prices: A Taiwanesecase study [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09, 33(4): 412- 418. [15] MENG Y, ZHANG F R, AN P L,et al. Industrial land-use efficiency and plann ing in Shuny, Beijing [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8,85 (1):40- 48. [16] 陈银蓉, 梅 昀等.经济学视角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决策分析[J].资源科学, 2013, 35(4):739-748. [17] 赵小风, 黄贤金.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11):1987-1996. [18] 邱 磊, 廖和平.成渝经济区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时空特征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5(1):208-213. [19] 张松林, 张 昆.空间自相关局部指标Moran指数和G系数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7, 27(3):31-34. [20] OVERMARS K P, DE KONING G H J, VELDKAMP J A.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 multi-scale land use models[J].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3, 16(4): 257-270. [21] 刘 敏, 赵翠薇.贵州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多尺度空间自相关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20):239-246. [22] ZHAO Y, MURAYAMA Y. Effect of spatial scale on urban land-use pattern analysis in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 systems: An empirical study in the CBD of Tokyo[J].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GIS,2006, 14(1): 29-42. [23] 谢花林, 刘黎明, 李 波,等. 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J].地理学报, 2006, 61(4):389-400. [24] 高 凯, 周志翔, 杨玉萍.长江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及其空间自相关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21):13-20. [25] 谷建立, 张海涛,陈家赢,等.基于DEM 的县域土地利用空间自相关格局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 28(23):216-224. [26] 国家土地资源部.TD/T 1018-2008,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27] 吴玉鸣,陈志建.居民消费水平的空间相关性与地区收敛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 2009, (5):76-89. |
[1] | 张雪茹, 姚亦锋, 孔少君, 严菊颖. 南京市2000~2014年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4): 552-562. |
[2] | 徐小任, 徐勇. 长江经济带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潜力[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2): 1789-1796. |
[3] | 陆张维, 徐丽华, 吴亚琪. 基于适宜性评价的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以杭州市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6): 904-912. |
[4] | 张雪茹, 尹志强, 姚亦锋, 胡美娟, 洪永胜. 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4): 544-551. |
[5] | 刘耀林, 范建彬, 孔雪松, 张梦珂, 刘艳芳. 中国城市土地消耗强度的时空格局与收敛性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1): 113-119. |
[6] | 龚媛, 李飞雪, 洪武扬, 王丽妍, 黄秋昊, 李满春, 姜朋辉. 区域空间管制约束下的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分析——以常州市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1): 1813-1818. |
[7] | 唐昀凯, 刘胜华.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PM2.5浓度相关性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9): 1458-1463. |
[8] | 张苗, 陈银蓉, 周浩. 基于面板数据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关系研究——以1996~2010年湖北省中心城市数据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9): 1464-1470. |
[9] | 陈会广, 夏红, 肖毅, 李炜玮. 基于灰色关联和主成分分析的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江苏省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8): 1331-1336. |
[10] | 朱天明, 杨桂山, 苏伟忠, 李峻峰. 兴化市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01): 24-. |
[11] | 段学军, 卢雨田, 李慧,秦贤宏,. 南通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时空特征分析及模拟[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2): 104-. |
[12] | 邵晓梅,王 静. 小城镇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1): 93-93. |
[13] | 吴郁玲,曲福田. 江苏省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的评价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5(6): 703-703. |
[14] | 张心怡,刘 敏,孟 飞. 基于RS和GIS的上海城建用地扩展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5(1): 29-33. |
[15] | 汤进华,李 晖. 1991-2001年南昌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 14(2): 173-17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