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利用岷江上游和元江(红河上游)河谷区的多年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对两河谷区的光、热、水、风等气候因子的综合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两河谷区的日照时数均较多,日照充足,干热河谷的日照时数要比干暖河谷多。干热河谷的平均温度要比干暖河谷要高。两河谷均是气温的年较差较小,月较差较大;降水的地区差异大,有明显的干雨季之分,降水均集中在雨季,降水量干热河谷多于干暖河谷;两河谷均是山谷风大,定时风显著,风速均是干季大,雨季小。两河谷局地小气候均呈现复杂多样特征。在干热河谷中上段,光热资源较丰富,而水分资源不协调,导致水分构成了该地区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而在干暖河谷中上段,光照可满足需要,热量和水分不足,构成了限制因子,特别在中段河谷的部分地区缺水更甚,干旱年份可影响到树木生长。对两河谷气候特征的对比、分析, 可为两流域在退耕还林、山地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1] | 陈金月, 王石英. 岷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3): 471-479. |
[2] | 樊敏, 郭亚琳, 李富程, 王青.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地理特征与驱动因子间关系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1): 1687-1696. |
[3] | 杨渺, 谢强, 方自力, 刘孝富, 廖蔚宇, 王萍. “5·12”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生态服务功能恢复总体评估[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4): 685-694. |
[4] | 匡武, 芮明, 张彦辉, 严云志, 吴添天. 巢湖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对暴雨径流氮磷削减效果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1): 1906-1912. |
[5] | 曾 旭, 陈芳清, 许文年, 王建柱, 夏振尧.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区植被的生态恢复[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11): 1074-. |
[6] | 杜耘,蔡述明,王学雷,何报寅,徐贵来,江明喜,薛怀平,肖飞. 神农架大九湖亚高山湿地环境背景与生态恢复[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6): 915-915. |
[7] | 张金山,谢 洪,. 岷江上游泥石流堵河可能性的经验公式判别[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4): 651-651. |
[8] | 刘方炎,李 昆,马姜明,. 金沙江干热河谷几种引进树种人工植被的生态学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3): 468-468. |
[9] | 王洪梅,彭 林. 岷江上游水电开发不同阶段所引发问题的综合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3): 475-475. |
[10] | 冯文兰,周万村,李爱农,张宝雷,. 基于GIS的岷江上游乡村聚落空间聚集特征分析——以茂县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1): 57-57. |
[11] | 张文广,胡远满, 刘 淼,杨兆平,常 禹,李秀珍,杨 孟,问青春, .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价值损益估算——以岷江上游地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6): 821-821. |
[12] | 姚 鑫,戴福初,陈 剑.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地质灾害遥感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5): 655-655. |
[13] | 张昌顺,李 昆,马姜明,郑志新. 施肥对印楝人工林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3): 329-329. |
[14] | 高玄彧,李 勇. 岷江上游和中游几个河段的下蚀率对比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5(4): 517-521. |
[15] | 刘世梁, 傅伯杰,刘国华,马克明. 岷江上游退耕还林与生态恢复的问题和对策[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5(4): 506-5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