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Vol. 24 >> Issue (06): 1038-1045.doi: 10.11870/cjlyzyyhj201506019
丁镭, 方雪娟2, 赵委托1, 程胜高1
DING Lei, FANG Xue-juan2, ZHAO Wei-tuo1, CHENG Sheng-gao1
摘要: 以武汉市2000~2013年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城市化综合水平和空气环境综合指数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结构熵权法和响应度模型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空气环境响应时序特征和整体响应强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2000年后武汉市城市化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时期;空气环境综合指数及其分量呈现不同的变化特征,综合指数呈波动中递增趋势;(2)空气环境综合指数及其分量对城市化有着不同的响应特征,其中,空气质量指数与综合指数由正响应转向负响应,2010年为拐点,表明近年来,武汉市空气环境压力变大,空气质量有恶化的趋势;(3)相同城市化进程中,空气环境质量的正向响应相对于空气负荷压力的减小具有不一致性和滞后性,2013年后的武汉市空气质量需要持久努力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改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减小空气污染排放的压力同时,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并要积极预防城市化扩张过程中的建设施工、道路、裸露地面等扬尘污染。
中图分类号:
[1] 吴玉鸣,柏 玲.广西城市化与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测度与互动分析[J].地理科学,2011,31(12):1474-1479. [2] 陈晓红,万鲁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脆弱性与协调性作用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3,33(12):875-882. [3] 孙平军,修春亮,张天娇.熵变视角的吉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判别[J].应用生态学报,2014,25(3):875-882. [4] 吴永娇,马海州,董锁成,等.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响应模型研究——以西安为例[J].地理科学,2009,29(1):64-70. [5] 严 刚.环境空气质量约束下珠江三角洲能源消费模式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1,31(7):1493-1500. [6] 刘耀彬.江西省城市化与生态综合响应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3):422-429. [7] GROSSMAN G M,KRUEGER A B.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 (2):353-377. [8] EHRHARDT-MARTINEZ K.Deforest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Kuzents curve:Across-national investigation of intervening mechanisms[J].Social Science Quarterly,2002,83 (1):226-243. [9] LEE R F,GIAQUINTO R O,HARDY C J.Coupling and decoupling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MRI phased array[J].Magnetic Resonance Medicine,2002,(48):203-213. [10] YORK R,ROSA E A.ST I RP AT,IPAT and Impact:Analytic tools for unpacking the driving force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3,46 (3):351-365. [11] BURAK S E,GAZIOGCARONLU D C.Impact of urbanization and tourism on coastal environment[J].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2004,47 (9-10):515-527. [12] 张 勇,张乐勤,包婷婷.安徽省城市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23(4):512-517. [13] 刘 新,刘寿东,赵小艳,等.南京城市化进程与热岛效应的初步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12) :1543-1549. [14] 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2) :211-220. [15] 刘耀彬,陈 斐,周杰文.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响应度模型及其应用[J].干旱区地理,2008,31(1):122-128. [16] 曾 浩,邓宏兵.武汉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定量评价与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6(5):611-615. [17] 王长建,张小雷,杜宏茹,等.近20a新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J].中国沙漠,2012,32(6):1794-1801. [18] 姚 丽,谷国锋.吉林省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响应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14,34(4):464-471. [19] ZHU W J,WANG J Z,ZHANG W Y,et al.Short-term effects of air pollution on lower respiratory diseases and forecasting by the group method of data handling[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2,51:29-38. [20] 任春艳,吴殿廷,董锁成,等.西北地区城市化与空气质量变化关系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2):204-208. [21] 杜 涛,黄 璐,陈 曦,等.泸州空气质量变化和经济发展关系的探讨[J].三峡环境与生态,2008,1(3):58-61. [22] 李 茜,宋金平,张建辉,等.中国城市化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演化规律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3,33(9):2402-2411. [23] 陈明星,陆大道,张 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9,64(4):388-398. [24] 吕飞燕,余 斌,刘大均.2000~2010年江西省城市化发展及其空间演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10):1257-1263. [25] 欧向军,甄 峰,秦永东,等.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其理想动力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8,27(5):993-1002. [26] 程启月.评测指标权重确定的结构熵权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30(7):1225-1228. |
[1] | 彭霞, 郭冰瑶, 魏宁, 佘倩楠, 刘敏, 象伟宁. 近60 a长三角地区极端高温事件变化特征及其对城市化的响应[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2): 1917-1926. |
[2] | 翟天林, 金贵, 邓祥征, 李兆华, 王润.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融合的武汉市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594-1602. |
[3] | 凌赛广, 焦伟利, 龙腾飞, 刘慧婵, 易予晴, 武盟盟, 王威, 何国金. 2000~2014年武汉市城市扩展时空特征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7): 1034-1042. |
[4] | 柯新利, 李红艳, 刘荣霞. 武汉市耕地景观游憩功能与可达性的空间匹配格局[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5): 751-760. |
[5] | 卢燕, 余斌, 韩勇. 基于客流结构的高铁经济辐射效应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1): 39-47. |
[6] | 陈宇, 单玉红, 陈银蓉. 碳氧平衡约束下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情景模型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2): 2030-2037. |
[7] | 黄亚林, 丁镭, 张冉, 刘超, 曾克峰. 武汉城市圈城市化发展与环境空气质量关系探讨[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2): 2117-2124. |
[8] | 朱希扬, 潘晨, 刘敏, 杨芳, 贾文晓, 象伟宁. 上海春季近地面大气CO2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9): 1443-1450. |
[9] | 易予晴, 龙腾飞, 焦伟利, 彭剑威, 刘慧婵, 凌赛广. 武汉城市群夏季热岛特征及演变[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8): 1279-1285. |
[10] | 杨芳, 潘晨, 贾文晓, 刘敏, 义白璐, 象伟宁. 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分异性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7): 1094-1101. |
[11] | 柳云龙, 章立佳, 庄腾飞, 韩晓非, 卢小遮. “城郊乡”梯度下土壤Cu、Zn、Pb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7): 1207-1213. |
[12] | 张孝宇, 赖宗裕, 张安录. 基于地块尺度的耕地非农化驱动力空间异质性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6): 994-1002. |
[13] | 张孝宇, 张安录. 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空间自相关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5): 781-788. |
[14] | 肖 平, 秦朝钧. 城市化背景下中国水电移民安置的政策选择——以龙滩水库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04): 358-. |
[15] | 李 灿| 陈正洪. 武汉市主要年气候要素及其极值变化趋势[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01): 3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