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25, Vol. 34 >> Issue (09): 2078-.doi: 10.11870/cjlyzyyhj202509015
周亚鸣 1,岳遥 1,杨中华 1*,葛鑫博 1,朱政涛 1,2
ZHOU Ya-ming1, YUE Yao1, YANG Zhong-hua1, GE Xin-bo1 , ZHU Zheng-tao1,2
摘要: 鄱阳湖特有的水文变化特性强烈影响植被生长分布与微生物代谢,从而影响其自身的碳平衡和温室气体排放。该文构建了二维水动力-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并采用现场及历史原位观测数据验证,研究了鄱阳湖湖区剧烈的季节性水位波动特征及其对典型生境区(水体、沉水植物区、挺水-湿生植物区)净生态系统 CO2 交换量的影响,并根据 Landsat 遥感影像估算了全湖区的CO2 年通量。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鄱阳湖水体和沉水植物区,不同典型水文年的 CO2 年通量基本相同, 而挺水-湿生植物CO2 年通量在各典型年不同,以枯水年最高;3 种生境区的平均CO2 年通量分别为566.4(水体)、972.8(沉水植物区)、3 086.9 kg C/hm2/a(挺水-湿生植物)。年内分布上,水体和沉水植物区在枯-涨-丰-退4个水文时期都呈现为稳定碳源,而挺水-湿生植物在涨、退水期可吸收大量 CO2 。鄱阳湖区 CO2 年通量为 1.66±0.44 g CO2·m-2·d-1,表现为碳源。此外,由于丰水年过高的水位会缩短植物生长时间,导致植被向远离湿地中心的方向演化,若随后的年份为平水年,水位有所降低,可能会减小鄱阳湖湿地的 CO2 排放,有利于发挥生态系统固碳潜力。研究结果明确了年际、年内的水位变化对湿地 CO2 排放的关键作用,加深了碳循环过程中植被介导机制的认识,可为湿地管理提供参考。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