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05, Vol. 14 >> Issue (5): 579-583.

• 自然资源 • 上一篇    下一篇

城市边缘带土地利用特征与土壤资源压力

李桂林,陈 杰   

  • 收稿日期:2004-10-25 修回日期:2005-02-11 出版日期:2005-09-20
  • 通讯作者: 陈 杰

LANDUSE AND PRESSURE ON SOIL RESOURCES IN PERIURBAN AREAS

LI Gui-lin, CHEN Jie   

  • Received:2004-10-25 Revised:2005-02-11 Online:2005-09-20
  • Contact: CHEN Jie

摘要: 城市边缘带作为城乡交互作用界面,根据其形成机制可划分为不同类型,而土地利用/覆被空间结构的高度复杂性、土地利用形式在时间序列上的强烈可变性是所有边缘带类型的重要共有特征。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边缘带土壤资源压力日趋严峻,一方面,土地利用的非农流转导致土壤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面积快速萎缩,直接威胁农业生产和区域粮食安全;另一方面,“三废”物质向城市边缘带的扩散和集聚导致土壤环境容量明显下降,土壤质量严重退化,不仅影响农产品品质,而且对区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开展城市边缘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土壤资源与环境的影响研究刻不容缓。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边缘带, 土地利用, 土壤资源

Abstract: As an interface between the dynamic, interactive and transformative ruralurban spectrum, the periurban zone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ral types based on its forming mechanisms. The high complexity of spatial and landuse/cover structure and the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landuse forms, however, are displayed in all of the kinds of periurban types. During the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 increasing pressure is posing on periurban soil resources. First of all, fast transformation of farming lands into nonagricultural uses leads to sharp decrease in agricultural soil area, threatening directly the loc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food security. Besides, disposal and accumulation of hazard wastes originating from urban,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sources in periurban areas result in soil degradation and serious pollution, leading to negative influences not only on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but local ecosystems. The studies focusing on landuse/cover changes and soil resource dynamics in the periurban areas are now imminently in demand.

Key words: urbanization, periurban, LUCC, soil resource

[1] 童小容, 杨庆媛, 毕国华, . 重庆市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11): 2481-2495.
[2] 高洁芝, 郑华伟, 刘友兆.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诊断[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11): 2496-2504.
[3] 程建, 程久苗, 吴九兴, 徐玉婷. 2000~2010年长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6): 894-901.
[4] 沈胤胤, 胡雷地, 姜泉良, 江俊武, 吴亚林, 黄涛, 杨浩, 宋挺, 黄昌春. 基于SWAT模型的太湖西北部30a来氮磷的输出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6): 902-914.
[5] 闵敏, 林晨, 熊俊峰, 沈春竹, 金志丰, 马荣华, 许金朵. 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洪泽湖流域非点源颗粒态磷负荷时空演变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4): 606-614.
[6] 虎陈霞, 郭旭东, 连纲, 张忠明. 长三角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嘉兴市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3): 333-340.
[7] 李沁, 沈明, 高永年, 张志飞.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和元胞自动机的城市扩张模拟——以南京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2): 190-197.
[8] 赵志刚, 余德, 韩成云, 王凯荣. 2008~2016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2): 198-208.
[9] 田柳, 陈江龙, 高金龙. 城市空间结构紧凑与土地利用效率耦合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1): 26-34.
[10] 戴刘冬, 周锐, 张凤娥, 王新军. 城市土地利用对居民通勤碳排放的影响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Z1): 68-77.
[11] 彭霞, 郭冰瑶, 魏宁, 佘倩楠, 刘敏, 象伟宁. 近60 a长三角地区极端高温事件变化特征及其对城市化的响应[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2): 1917-1926.
[12] 谢莹, 匡鸿海, 吴晶晶, 程玉丝. 基于CLUE-S模型的重庆市渝北区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拟[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1): 1729-1737.
[13] 徐磊, 董捷, 张安录. 湖北省土地利用减碳增效系统仿真及结构优化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528-1536.
[14] 毕国华, 杨庆媛, 王兆林, 匡垚瑶, 慕卫东. 丘陵山区都市边缘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空间特征分析——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555-1565.
[15] 翟天林, 金贵, 邓祥征, 李兆华, 王润.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融合的武汉市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594-160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胡海胜,. 山地景区生态足迹分析——以庐山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6): 814 .
[2] 陈 逸,黄贤金,彭补拙,濮励杰,张 健 . 经济发达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中镉的含量特征——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3): 391 .
[3] 余辉, 燕姝雯, 徐??20. 太湖出入湖河流水质多元统计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06): 696 .
[4] 张天宇, 李永华, 程炳岩, 孙杰, 许崇海. 三峡库区汛期极端降水非均匀性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3): 298 .
[5] 许莉莉|蔡道明|吴宜进. 1959~2008年湖北省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09): 1143 .
[6] 凡非得| 王克林 | 宣 勇 | 岳跃民. 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布[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11): 1394 .
[7] 陈然|姚小军|闫超|彭瑶|张洋|赵言文. 基于GIS和组合赋权法的农村生态功能适宜性评价及管制分区[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 21(06): 720 .
[8] 孙懿慧|贺立源. 基于GIS的湖北省水稻生产潜力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 21(10): 1209 .
[9] 李 阳 | 周 驰 | 曹秀云 | 周易 | 宋春雷. 巢湖陆向湖滨带常见野生植物对磷缓冲能力的影响[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 21(Z2): 15 .
[10] 李静芝 |朱 翔 |李景保 |郭辉东.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湖南省水资源供需系统模拟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 22(01): 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