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05, Vol. 14 >> Issue (1): 28-33.

• 自然资源 • 上一篇    下一篇

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章 波(1),濮励杰(1,2),黄贤金(1,2),周 青(1),吕敏眸(1),李宪文(2)   

  • 收稿日期:1900-01-01 修回日期:1900-01-01 出版日期:2005-01-22
  • 通讯作者: 章 波

LAND USE CHANGE AND DRIVING MECHANISM RESEARCH IN CITY REGION——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S AN EXAMPLE

ZHANG Bo(1),PU Li-jie(1,2),HUANG Xian-jin(1,2),ZHOU Qing(1),LU Ming-mou(1),LI Xian-wen(2)   

  • Received:1900-01-01 Revised:1900-01-01 Online:2005-01-22
  • Contact: ZHANG Bo

摘要: 以正处于一个新的成长期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态势及内在驱动机理。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区域各地类面积比例的动态分析,发现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面是建设用地比例的增加以及耕地和水域面积比例的减少。在此基础上建立驱动因素体系,利用相关分析和主因子分析方法,并构建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得出长江三角洲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的增长和非农化、经济总量的增加以及劳动力的非农化。但是不同的时期,主要驱动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土地利用的特点不断变化:人口的非农化(城市化率)的作用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增长的作用明显的减弱;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建设用地比例增加的驱动作用越来越强。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城市区域,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力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Yangtze River Delta——a group of fast developing cities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s the land use change and driving forces during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By analysing the rate of each type of land and the factor analysis, the major change in this area is the rate increase of constructed land and decrease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is respect, driving force factor system is formed and a regression model has been constructed. By related analysis and principle analysis,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ajor driving forces are the population increase and urbanization, the increase of economic output and the urbanization of labors. However, the major driving force changes as the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land use characteristics vary. The urbanization and the tertiary industry development become stronger to drive the land use change in the city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while the growth of total economy is a weak driving force.

Key words: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ity region, the change of land use, driving force

[1] 汪聪聪, 王益澄, 马仁锋, 王静敏. 经济集聚对雾霾污染影响的空间计量研究——以长三角洲地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 28(01): 1-11.
[2] 童小容, 杨庆媛, 毕国华, . 重庆市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11): 2481-2495.
[3] 程建, 程久苗, 吴九兴, 徐玉婷. 2000~2010年长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6): 894-901.
[4] 沈胤胤, 胡雷地, 姜泉良, 江俊武, 吴亚林, 黄涛, 杨浩, 宋挺, 黄昌春. 基于SWAT模型的太湖西北部30a来氮磷的输出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6): 902-914.
[5] 叶潇潇, 赵一飞. 基于聚类分析的长江三角洲港口群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Z1): 17-24.
[6] 潘坤友, 曹有挥, 吴威, 梁双波, 魏鸿雁. 长江三角洲班轮公司挂靠港选择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1): 1704-1710.
[7] 王坤, 黄震方, 曹芳东, 陈晓艳. 泛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7): 1016-1023.
[8] 凌赛广, 焦伟利, 龙腾飞, 刘慧婵, 易予晴, 武盟盟, 王威, 何国金. 2000~2014年武汉市城市扩展时空特征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7): 1034-1042.
[9] 张雪茹, 尹志强, 姚亦锋, 胡美娟, 洪永胜. 安徽省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4): 544-551.
[10] 温康民, 史军, 马井会. 1961~2013年长江三角洲地区霾日季节特征及变化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4): 621-629.
[11] 吕文, 杨桂山, 万荣荣. 太湖流域近25年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耗水时空格局的影响[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3): 445-452.
[12] 吴见, 王帅帅, 谭靖. 基于安徽省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效应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2): 239-248.
[13] 陈肖飞, 姚士谋, 张落成. 1990年以来长江三角洲耕地资源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9): 1521-1527.
[14] 吴洁璇, 陈振杰, 李满春, 姜朋辉, 骈宇哲. 基于邻接关系的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关联规则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9): 1537-1544.
[15] 刘超琼, 彭开丽, 陈红蕾. 安徽省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时空规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9): 1584-159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陈振杰, 李满春, 刘永学. 基于GIS的桐庐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2): 180 .
[2] 龙开胜, 陈利根, 李明艳. 工业化、城市化对耕地数量变化影响差异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4): 579 .
[3] 邓志强,任淑花. 长株潭地区经济增长与工业污染变迁的实证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4): 517 .
[4] 柳晶辉,杨 坤,张 力. 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覆被与景观格局变化[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3): 456 .
[5] 张君倩, 谢志才, 王智, 宋立荣, 李林, 甘南琴. 微囊藻毒素在滇池螺蛳各组织中的积累及动态分布[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2): 179 .
[6] 张玉龙| 夏小玲| 陈正洪, 党海山| 张全发. 基于开源GIS的长江流域晴日辐射反演[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09): 1073 .
[7] 谢永宏| 李 峰| 陈心胜. 洞庭湖最小生态需水量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 21(01): 64 .
[8] 王柳艳| 许有鹏| 余铭婧. 城镇化对太湖平原河网的影响——以太湖流域武澄锡虞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 21(02): 151 .
[9] 陈然|姚小军|闫超|彭瑶|张洋|赵言文. 基于GIS和组合赋权法的农村生态功能适宜性评价及管制分区[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 21(06): 720 .
[10] 周 峰|许有鹏|吕慧华. 基于MODIS-EVI数据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植被变化的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 21(11): 1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