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04, Vol. 13 >> Issue (1): 100-100.

• 书评 • 上一篇    

研究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成果

蔡述明   

  • 收稿日期:1900-01-01 修回日期:1900-01-01 出版日期:2004-01-20
  • 通讯作者: 蔡述明

  • Received:1900-01-01 Revised:1900-01-01 Online:2004-01-20
  • Contact: CAI Shu-ming

摘要: 全球水资源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跨流域调水是我国东部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相当充沛,是极为宝贵的财富。但是,“万里长江 险在荆江”,长江中游的洪涝灾害举世嘱目,也是历来沿江各级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腹大患。解决长江中游的洪涝问题,合理分配、利用长江中游的水资源是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治水的重要方略之一。由华中师范大学李新民主编的《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一书,系统、全面而又详尽地探讨了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与规律,所处的区域自然地理背景、洪涝灾害历史与现状、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和防洪对策等等;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以及如何加强水环境的管理和保护。该书在第二章“水资源时空分布”中,论述了区域降水、径流、蒸发、水质等水资源要素,列举了长江中游干流、汉江、洞庭湖与四水、鄱阳湖与五河这四大水资源分区,对区域水资源量进行了分析计算并提出开发利用总体思路。在第四章“洪涝灾害及其防治”中,分析了区域洪涝灾害的成因、分区形势,探讨了防洪对策;在与历史大洪水对比中,运用了1998年长江大洪水的有关数据与经验。在第三、第五章中,分析了区域水资源的优化利用与产业开发途径,探讨了构建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系统,初步研究了分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问题,指出以武汉等大中城市为中心和沿江沿湖地带为主的持续发展的构想。这些都可以给区域发展的管理者和研究者带来某些新思维的启迪。 长江中游地区主要包括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主体部分,它承东启西、沟通南北,是我国中部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而且极具潜力的区域,自改革开放以来,该区虽然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相对于毗邻的沿海地区而言还滞后很多。因此,积极抓住战略机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是该区域发展的首要任务。该区水土资源条件优越,特别是长江中游干流与主要支流,水资源丰富。沿江河湖泊平原与岗地浅丘地带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鱼生产基地和菜、果、林、茶重要产区,沿江重要城市基础建设和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具有一定规模;要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大力搞好用水治水是极为重要的战略措施之一。而国家对长江水资源开发决策无疑提供了极好的机遇。紧邻的宏伟三峡工程、即将大规模开展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都是跨越几个五年计划的建设项目;相关的长江中游防洪工程建设,以及区内洞庭湖、鄱阳湖、江汉湖群生态环境整治与产业调整,武汉—岳阳—长株潭与九江—南昌等大中城市建设,都与区域丰富水资源开发利用(包括防洪)紧密相关。《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著者,正是在承担教育部“九五”规划项目的研究基础上深入探讨一系列问题,撰写出此部有关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的综合性专著,填补了该区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也在分支学科发展理论上有所创新。特别是著者应用系统的方法,将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综合考虑,阐述长江中游及主要支流丰富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理与实践,提出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设想;为特大型项目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区域的影响和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区域生态环境整治与防洪治涝问题作了比较深入探讨。因此,该专著不仅对长江中游地区有关管理与研究部门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而且也可为大江大河主要水资源区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宋玉芝,秦伯强, 高光. 附着生物对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去除效果[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2): 180 .
[2] 刘滨谊,刘 琴. 服务于城市旅游形象的景观规划——以南京市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5(2): 164 -168 .
[3] 梁常德,龙天渝,李继承,刘腊美. 三峡库区非点源氮磷负荷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1): 26 -30 .
[4] 吴丰林,周德民,胡金明. 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途径[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3): 368 .
[5] 屈 璠,刘 敏,侯立军,许世远,刘巧梅,欧冬妮. 潮汐循环影响下上覆水环境因子和氮营养盐的变化及其相关关系[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3): 345 .
[6] 马育军, 黄贤金, 肖思思, 王 舒. 基于DEA模型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绩效评价——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6): 769 .
[7] 一之濑俊明 大坪国顺 景元书. 依据经济水平建立的华中—华南粮食运输模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3): 217 -221 .
[8] 刘小丽, 沈 芳, 朱伟健, 刘 曦. MERIS卫星数据定量反演长江河口的悬沙浓度[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11): 1026 .
[9] 刘扬扬, 张行南, 徐双全, 倪斐. 长江口滩涂地形冲淤分析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11): 1314 .
[10] 赵 爽| 王慧敏| 仇 蕾. 工业水环境监管契约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10): 12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