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04年 第1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4-07-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向
    石忆邵
    2004, (4):  301-304. 
    摘要 ( 183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论述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四大新趋向,即①从行政区经济到都市圈经济。行政区经济与都市圈经济在运行环境、运行机制、运行目标、运行方式、调控手段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别,都市圈经济发展模式更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②从隔江单侧发展到跨江双侧协同发展。如上海、苏南和杭州,都在大力推进跨江发展战略;③从外向型经济或民营经济到两者融合的区域特色经济。经济国际化和民营化相互结合、外地资本和本地资本相互渗透已成为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④从权力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如上海的“服务高地”、苏南的理性执政、浙江的“无为而治”等。
    江苏沿江地区城市空间格局发展构想
    王志宪, 虞孝感
    2004, (4):  305-305. 
    摘要 ( 223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江苏沿江地区包括拥有长江岸线的6个省辖市和15个县级市,土地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25.9 %和30.2 %,而GDP却占全省的48 %。沿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江南与江北区域差异明显,在所选择的8项社会经济城市发展指标中,除城镇密度外,其它7项指标江北均低于江南地区。沿江城市带可构建成宁通、宁苏、苏通三条城镇发展轴,宁仪、三江、泰扬三个城镇发展组团,其中宁通、宁苏二条沿江发展轴是城市带的中心轴线。各发展轴及城市组团的协调发展要以市场为纽带,以共同发展为宗旨,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加大区域合作的力度。离岸港口城镇有港区功能较单一的发展模式及功能较全面的一种发展模式,规模较大的离岸城镇宜采取港区功能较全面的一种发展模式,小城镇则选择港区功能较单一的发展模式比较适合。
    南通市城镇空间结构研究
    余建华
    2004, (4):  311-316. 
    摘要 ( 181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南通市城镇空间结构演变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较好的经济基础及发展历史,但综合经济实力欠缺是造成中心城市规模偏小、城镇空间发展不平衡以及城市化水平滞后的根本原因。因而完善南通城镇空间结构的策略应该是走多元化城镇化发展道路,加快城镇建设步伐。通过户籍登记制度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优先发展基础设施,优化空间产业布局和城镇空间布局,逐步形成一个层次合理、布局科学的城镇体系,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基础。
    区域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关系模型研究
    王学山, 吴 豪, 陈 雯
    2004, (4):  317-321. 
    摘要 ( 194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目前环境经济领域被广泛引用的一个计量模型。针对当前人们大多通过实际观测资料,利用回归分析,估计环境质量转折点,而理论研究相对较少的现状,从社会福利最大化角度出发,通过设定物品消费偏好指数,建立了一个两物品模型。通过数学推理,首先推导出了区域环境最佳投资水平,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证明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存在的依据,以及在环境质量最低点和环境质量发生根本性好转的转折点的社会总投资水平。研究表明,环境质量演化过程曲线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它与非环境物品生产函数和排污生产函数的技术参数,居民收入水平以及对环境物品和非环境物品的消费偏好,国民收入分配政策等有关,而非仅仅与经济增长状况有关。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适时地调整产业结构和国民收入分配政策、采用新技术、提倡合理的消费观念等是加速环境质量演化过程的重要措施。
    生态足迹在可持续性定量测度中的应用——以湖南省2000年为例
    熊 鹰,王克林,郭 娴,谢春花
    2004, (4):  322-327. 
    摘要 ( 224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可持续发展定量测度的核心是确定人类是否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E.R.William和M.Wackernagel于1992年提出并发展的生态足迹方法,就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方法,它是一组基于土地面积的量化指标。通过跟踪区域的能源和资源消费,将它们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须的各种生物生产型土地类型的面积,并与区域能提供的生物生产型土地面积进行比较,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内。该模型具有概念形象性、内涵丰富性以及实现对生态目标测度和较强的可操作性等特点。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及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湖南省2000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湖南省人均生态赤字为0.532 4 hm2。最后,还对生态足迹理论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自然资源
    根据承载力确定土地资源安全度
    张月平, 刘友兆,毛良祥,张炳宁
    2004, (4):  328-322. 
    摘要 ( 297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土地资源安全维系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是在不超过生态系统承载力情况下的一种安全发展模式。因此,通过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可以了解土地资源的安全度。由于人类种群的增长可用Logstic模型[SX(]DN[]dt[SX)]=r·N·[JB((][SX(]\{K-N\}[]K[SX)][JB))]加以描述。运用熵理论推导证明[SX(]K[]2[SX)]≤N<[JB((]1+[SX(]1[][KF(]3[KF)][SX)][JB))]·[SX(]K[]2[SX)]为模型的全局解,可作为区域土地资源的人口安全区间。以江苏省为例,在确定人口承载力的基础上,分别给出了温饱型、小康型和富裕型等三种生活水平下的土地资源安全评价标准。结果表明:目前江苏省土地资源在三种生活水平下均处于安全状况,但在富裕生活水平下人口已接近安全上限,必须控制人口,保护土地资源;提出进一步研究土地资源安全度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GIS支持下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以广西柳城县为例
    刘长胜, 卢 伟, 金晓斌, 周寅康
    2004, (4):  333-337. 
    摘要 ( 232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开发整理的基础,而未利用地作为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对象,本身就具有自然和经济上的特殊性,显然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更是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关键性工作。结合GIS技术设计了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总技术路线,进而对具体评价过程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1) 未利用地评价单元的划分方法及在计算机中的生成技巧;(2) 评价因子的选取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3) 运用特尔斐法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4) 评价结果生成过程。以广西柳城县为例运用本评价系统对其未利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能以较快的速度得到适宜性评价结果和各类适宜性用途的空间分布,并对全县未利用地的合理利用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四川省入境旅游客流时空动态模式研究
    涂建军
    2004, (4):  338-342. 
    摘要 ( 186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运用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资料,分析了四川省入境旅游客流的基本特征和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四川入境旅游客源地市场中,国外市场和港澳台市场所占市场份额相当且交替领先,国外市场以短程市场(东北亚和东南亚)为主,日本、美国、新加坡、泰国是四川的传统客源大国;境外游客来川旅游的主要目的是观光/度假,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较低,说明四川的入境旅游市场为低产出市场;四川入境旅游客流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开拓境外客源市场并迅速崛起阶段,大幅度波动并缓慢发展阶段和二次发展阶段;入境旅游客流的空间分布表现为以省会成都为中心的辐射发散型和收敛聚集型模式,各景区之间尚未形成环状或网状的旅游流,游客集中流向品位和知名度高的景点(区)。
    GIS环境下基于DEM的中国流域自动提取方法
    徐新良, 庄大方, 贾绍凤, 胡云峰
    2004, (4):  343-348. 
    摘要 ( 286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立基于水文站网和水资源信息的空间化水循环数据库是研制开发全国水循环信息管理系统的关键和基础,为了与全国水文站网的观测资料相匹配,水循环数据库的结构将按流域组织,因此快速、有效地自动提取全国流域是所有工作进展的前提。为了从数字高程数据中自动提取全国流域,以提高基于GIS的全国水资源信息获取的效率,从DEM的特性出发,提出了一种从DEM中自动提取全国流域的实用方法。该方法利用1:25万DEM数据,首先将全国流域划分为14大流域片,并在每一流域片内分别提取流域。提取过程如下:首先对DEM数据进行填洼和削峰,然后确定每个栅格单元的水流方向,再根据各栅格单元的水流方向,计算出每个栅格单元的汇流能力,根据汇流能力采用阈值法确定河流网络,最后通过河流网络和流域出水口,快速识别出所有子流域。另外,还给出了利用GIS软件ARC/INFO GRID提取全国流域的AML程序代码,并以海河流域作为实验区将抽样测量结果和自动提取结果进行了实验对比分析,其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提取的流域数据与利用手工方法绘制的流域基本一致,证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农业发展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产业化地域类型与发展研究
    徐 琪
    2004, (4):  349-353. 
    摘要 ( 242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90年代江苏沿江地区开始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现已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加工企业带动型、流通企业牵引型、专业市场辐射型、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依托型、主导产品推进型和外向型农业导入型等多种农业产业化地域类型,对促进江苏沿江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实现江苏沿江地区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途径是:构筑农业创新体系,包括完善农村市场组织体制和农业运行机制、建立新型的农业投资机制、创新农业土地流转机制和转变行政、农业科研部门的服务职能;进一步调整与优化农村经济、农业和农产品结构,加快建设区域专门化农业生产基地;加强农业技术革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建设适应现代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农业经营理念,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江南丘陵县域农业资源利用与农业结构优化
    孙 葭,王凯荣,谢小立
    2004, (4):  354-358. 
    摘要 ( 213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针对南方红壤丘陵区农业资源利用的现状,以湖南省桃江县为例,应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定量分析了农业各部门产值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程度。结果发现,近50年来桃江县农业各部门的关联序列为:种植业(0.887 5)>牧业(0.760 2)>渔业(0.675 6)>林业(0.543 3)。种植业和牧业产值的变化对桃江农业总产值的波动起着主导作用。基于历史统计数据,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2001~2005年5年内桃江县农业各部门产值的变化趋势。预测结果表明,各部门发展对农业总产值的关联度分别为:种植业(0.611 3)>渔业(0.358 7)>林业(0.347 6)>牧业(0.334 7)。比较两组关联序列可以清楚发现农业产业各部门的发展潜力。结合桃江农业资源和各部门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桃江县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
    农村竞争力评价系统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蒋凌燕,王克林
    2004, (4):  359-364. 
    摘要 ( 185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处于弱势地位,如何在WTO背景下,发展自身的区域竞争力,是当前应该重视的问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村区域,与东部地区农村区域发展进程比较起来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尝试建立一个农村竞争力的理论框架,探讨其理论基础以及学科性质;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并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农村区域竞争力现实意义所在。将湖南省农村地区作为案例,主要考虑到湖南省作为承上启下的中部地区,它的地区发展正处于一个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第三阶段,即从集中到分散化过程。而农村地区作为城市化分散的对象,以及本区域作为东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传承的关键地位,这些因素都足以让中部地区农村竞争力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地位。旨在探讨中国农村地区战略发展的新思路,力求从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将中国农村区域纳入目前全球激烈的竞争行列。
    生态环境
    从长江口南汇东滩冲淤变化探讨合理选择促淤造陆边界
    李茂田, 陈中原, 李 刚
    2004, (4):  365-369. 
    摘要 ( 252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随着上海人口与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迅速增加,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按相关规划预计,至2010年,上海市建设用地总需求2 267.80 km2,现有建设用地存量2 224.39 km2,未利用的土地仅有9.00 km2,因此围垦造地是上海目前和今后解决人—地矛盾的根本出路所在。河口海岸地区动力条件复杂,地形变化剧烈,如何选择围垦促淤造陆与疏浚促淤造陆边界尤为关键。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长江口南汇东滩1996~1999年的冲淤演变规律,结果表明:0.5~1 m高程带为南汇边滩冲淤平衡带,年平均冲刷率为0.007 m/a,在此带以上,滩涂多年的结果表现为淤积,此带以下,滩涂多年的结果表现为冲刷。结合长江口水文泥沙的实测资料分析结果,根据低滩围垦造陆实践和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的实际情况,认为长江口低滩围垦促淤造陆和利用工程促淤造陆的边界定在0.5~1 m之间较为合理可靠。
    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治理与生态环境效应
    陈 良
    2004, (4):  370-374. 
    摘要 ( 209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分析了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等级分布,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及危害,指出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要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阐明小流域水土流失的规律性,以及根据小流域3个地貌单元类型按“三条带”模式进行综合治理:山顶林草防治、山腰经济林带整治、山脚坡改梯治理的技术措施,着重论述综合治理的生态环境效应:明显地保水保土保肥,在降雨量相同的情况下等高种植、坡改梯、封山育林雨强明显小于坡耕地,起始产流时间延迟,径流量减少近2/3,土壤侵蚀量明显比坡耕地少得多。土壤侵蚀携带养分,坡耕地损失量最大,等高种植全氮、全磷的损失量最小;坡改梯有机质、有效氮、速效钾流失量较少,说明坡改梯的保肥效果优于等高种植。林草植被对改善生态系统的环境效应和提高生物多样性功能,为低山丘陵区生态环境恢复和农业可持发展奠定基础。
    苍南县流域水环境评价及污染防治对策
    陈 静 , 王学军 , 牟全君 , 黄英娜
    2004, (4):  375-379. 
    摘要 ( 225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浙江苍南县江南河网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污染日益严重,水环境安全已经成为发展当地经济和保障人民生活的首要问题。根据浙江苍南县环境监测中心1996到2001年对全县平原河道13个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和基础资料,应用单项指标达标率评价方法对苍南县地表河网水质进行了现状和发展趋势评价。结果表明:横阳支江水系的主要监测断面类别为Ⅱ、Ⅲ类,基本能够保证生活饮用水质量。萧江塘河水系和江南河网、甘宋溪水质类别均为劣V类,由于工业污水直接排放,江南河网地区水质污染尤为严重。最后根据河道水质污染特征和存在问题,从流域水资源保护体制、水环境规划和保护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综合防治对策。
    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评价
    姚 建,丁 晶,艾南山
    2004, (4):  380-383. 
    摘要 ( 231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岷江上游流域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之一,由于地质变化频繁、高差显著、气候干旱,加上人为活动影响,生态脆弱性的表现十分明显。通过对其生态环境脆弱性因素及成因机制的分析,构建了由土地生产力、地表起伏度、干燥度指数、土壤侵蚀强度、草场退化荒漠化率、物种消失率等14个指标组成的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本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全国和四川省情况及奋斗目标,建立了Ⅰ到Ⅲ级的评价标准体系;利用模糊数学聚类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分析计算,得出了岷江上游生态环境为第Ⅲ级,即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结论。评价结果符合岷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水体污染遥感监测的可行性分析
    秦 中,张 捷,都金康
    2004, (4):  384-388. 
    摘要 ( 215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地面水体污染监测技术向空间遥感监测方向的拓展,在常规的监测技术基础上增添了新的观察角度,同时也反映出在应用现代遥感新技术的过程中,面临着需要不断加强改进和提高遥感监测精确度的处理方法。虽然遥感技术可以较大程度地改善常规性区域跨度和时效性方面的不足,但是现阶段通过遥感技术所能够采集到的水质信息及其图像判读,无论是在硬件技术上还是在软件技术上,都仍然存在较大的潜力空间有待于进一步开拓,从实际应用的可操作性程度分析,遥感技术对水体污染监测在精度方面仍然难以完全替代地面人工的局部监测过程。遥感探测过程和图像处理判读等有关的研究成果表明,即使是对水污染特征值显像比较突出的水质项目,目前在地面监测与遥感空间探测之间仍然需要通过相互对照验证和互相补充,才能更精确地全面调查地表水体污染状况,因此客观认识遥感过程及其可应用范围,对于切实地分析水体污染遥感监测的具体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非点源污染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
    许书军,魏世强,谢德体
    2004, (4):  389-394. 
    摘要 ( 237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随着点源污染控制加强,非点源问题更加突出。污染时间、方式、总量的三不确定给农业环境管理带来困难,控制措施难以有效实施,特别是农业非点源污染日益加剧,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从污染产生过程,结合污染特征,分析了非点源污染汇污的各种影响因素,包括污染物现存总量及变化趋势和环境净化能力、农业生产活动及管理水平、气候和水文条件;特别提出社会经济活动对污染影响显著;指出主导影响因子的时空变化,并存在地域差异。强调了在三峡库区开展基础调查工作和建立污染数据库的必要性,以期为库区农业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总体控制措施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
    工业废水排放的影响因素量化分析
    谢红彬 , 刘兆德 , 陈 雯
    2004, (4):  394-398. 
    摘要 ( 173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大小受工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工艺及设备水平、管理政策、环境法规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选取长江三角洲典型地区的主要污染排放指标,重点分析工业经济规模、工业行业结构、工业技术进步以及环境治理投资等因素与工业水污染排放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技术进步、工业废水达标排放政策的实施,工业规模的扩大并没有引起工业废水的显著增加。从制造业结构看,有些行业的废水排放量对其结构调整比较敏感; 相反,有些行业的废水排放量对其结构的调整不敏感。工业技术进步和环境治理投资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呈现负相关,说明工业技术进步、环境污染治理对于减少工业水污染排放起重要作用。
    自然灾害
    三峡库区武隆县滑坡灾害特点及成因机制
    何太蓉, ,杨达源
    2004, (4):  399-403. 
    摘要 ( 241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大量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武隆县滑坡灾害的特点和成因机制。全县共有233处滑坡,滑坡体体积达1.36×108 m3,在重庆市和三峡库区都是属于滑坡灾害的重灾区。滑坡厚度分类以浅层滑坡和表层滑坡为主,物质组成分类以坡积层滑坡为主,滑坡体体积分类则以中型和小型滑坡为主。全县46个乡镇中41个有滑坡分布,总体分布不均。滑坡发育的基岩地层以页岩和泥岩最多,绝大多数滑坡发育在10°~30°的斜坡上。滑坡的成因机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易滑地层的广泛分布,即全县分布大量的泥岩、页岩等软弱岩层;地质构造及河流下切造成坡体结构的不稳定;暴雨和人为活动的诱发。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