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09年 第18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09-12-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间环境公平性研究
    刘蓓蓓, 李凤英, 俞钦钦, 于洋, 毕军
    2009, (12):  1093. 
    摘要 ( 223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定义了环境公平性包括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的环境公平性及基于经济产出的环境公平性。为表征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的环境公平性,构造并计算了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各地环境压力指数。为表征经济产出的环境公平性,构造了环境基尼系数与绿色贡献系数。根据2004年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及污染排放数据(COD与SO2排放量),计算了长三角各地级市的环境压力与基于GDP的COD与SO2环境基尼系数与各地的绿色贡献系数。借助分层聚类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的环境公平性上讲,上海面临的环境压力最高,江苏省城市较浙江省高;(2)从基于经济产出的环境公平性上讲,长三角地区基于GDP的COD、SO2环境基尼系数分别为017与013,相较全国,长三角实现了更高发展水平上的均衡;(3)在长三角内部比较,镇江、泰州等部分城市COD、SO2排放的生态效率仍需进一步提高。最后指出:在区域层面上合理分布区域环境压力,在比较中提高各地生态效率是推动长三角环境保护发展、促进长三角环境保护一体化的重要举措。

    基于EMD的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
    原艳梅, 林振山, 陈玲玲
    2009, (12):  1098. 
    摘要 ( 180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能源消费对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理论上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利用matlab 70软件,通过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我国 1954~2007年能源消费年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进行分析,旨在系统说明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内在关系,更能体现出经济增长同能源消费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同时也为研究长时间序列的动态变化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方法。通过EMD方法,将研究对象的不同时间尺度的波动或趋势逐级分解开来,产生一系列具有不同特征尺度的本征模函数(IMF),得到系统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演化曲线,可以将这些曲线看成是系统的特解。通过对我国近 54 a 的资料进行EMD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能源消费增长由4个IMF分量及趋势项构成,GDP增长由3个IMF分量和趋势项组成。(2)对于短周期的高频波动,能源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是高度一致的。(3)对于中尺度的周期波动,能源消费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平均滞后 1~3 a。(4)从大尺度的周期波动来看,经济增长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平均滞后 3~5 a,表现出能源对经济的约束作用。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评价模型研究——以九寨沟景区为例
    刘 韫
    2009, (12):  1103. 
    摘要 ( 181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开展旅游活动,其发展目标必须是可持续的。而生态旅游可持续性的标准因不同旅游区(点)或处在不同的时间段会产生差异,使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可以反映出并弥补这种差异给可持续性评价带来的影响。以位于岷江上游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九寨沟景区为例,使用主观方法分析资源、社区和旅游三大利益相关者在生态旅游可持续性中的关系,建立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性评价模型的框架。使用德尔菲法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通过对当地居民和旅游管理部门的访谈和旅游者问卷调查来探察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根据访谈和调查结果对模型评价结果进行验证。研究以九寨沟景区为案例,评价模型的构建为生态旅游地的可持续性管理提供了一种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评价工具,并可以推广到其他景区。

    自然资源
    无锡市城市扩张的空间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夏叡, 李云梅, 李尉尉
    2009, (12):  1109. 
    摘要 ( 219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无锡市1991、1996、2001和2005年的Landsat TM/ETM+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改进后的波段组合阈值提取法对无锡市城市建成区空间信息进行提取,并参照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分类图对提取的信息进行修正;通过影像叠加分析,研究 1991~2005年无锡市城市扩张的空间分布规律,认为无锡市城市总体扩张呈现出不断增加的态势,尤其是2000年以后,城市扩展出现快速发展。同时无锡市城市空间扩张呈现出不均匀性,主要包括集中连片发展和轴向扩展两种典型的扩展模式,而城市扩展方向主要集中在常州无锡苏州城市中心线沿线和环太湖方向,其中以东南部和东部扩展最为迅速;结合无锡市 1991~2005年社会经济以及人文数据,分析了人口及经济发展对城市扩张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是影响无锡市城市扩展的两个重要因素。

    安徽省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李 彬,武 恒
    2009, (12):  1115. 
    摘要 ( 246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1978年以来30年的耕地资源统计数据,分析了安徽省耕地资源数量变化总体特征,探讨了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其结果表明:(1)耕地资源总量和人均耕地占有量均有呈直线递减趋势,其中耕地资源总量年均减少率为024%,人均耕地面积年均减少率为115%。(2)粮食产量总体呈增加趋〖JP2〗势,但具有较明显波动性,粮食安全仍将面临着很大挑战。(3)粮食总产量与单产水平和复种指数密切相关;而粮食总产量年变化率,则主要受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变化影响。1978年以来,耕地资源数量逐渐成为影响该省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限制因子.

    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湖北二县市的农户调查研究
    赵国玲, 杨钢桥
    2009, (12):  1121. 
    摘要 ( 2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对湖北省二县市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抽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与区位条件、农户家庭属性特征及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关系,找出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愿意将自家宅基地进行流转的农户所占比例略高于50%。按作用程度排序,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因素依次为非农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距县城距离、对政策了解程度、户主年龄、户主学龄;其中,距县城距离和户主年龄的影响方向为负,其它因素的作用方向为正。从区域角度来看,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户非农收入已占据主导地位,农户的流动性较强,愿意流转的农户所占比例高于社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比例;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因素及其作用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用地结构演变及驱动机制——以梁平县为例
    陈书卿, 刁承泰
    2009, (12):  1125. 
    摘要 ( 3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根据1999~2007年土地利用统计、社会经济资料,借助信息熵原理及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模型对梁平县土地利用结构动态演变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梁平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H经历了3个阶段:1999~2002年持续上升阶段、2002~2003年急速回落阶段及 2003~2007年波动阶段,土地利用结构无序程度发展态势不明显,均衡度变化与信息熵相似。用地类型主要由耕地转向林地、交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定性分析了影响该县用地结构动态演变的政治经济政策,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经济社会主要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得出影响该县用地结构动态演变的主要驱动力为:政治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最后依据分析结果对梁平县未来发展做出定位:特色农业县——重点发展农林产品加工及文化生态旅游。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例研究——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
    周文霞, 陈笑媛, 郭旭辉
    2009, (12):  1132. 
    摘要 ( 1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针对土地利用的宏观结构调整与布局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作出的预测性评估。当前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刚刚起步,国内还没有形成公认的范例,旨在通过实例研究建立一个适用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选用综合指数和协调度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省毕节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并且系统地探讨了基于该方法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结果表明,毕节地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方案对生态、社会和经济环境的综合影响属中等水平协调,通过适当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加以改善即可。

    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环境质量评价
    王晓峰, 赵璐, 解维宁
    2009, (12):  1137. 
    摘要 ( 2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的一项战略性基础工程,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其水源区环境质量状况影响着南水北调工程的供水安全,故而对其水源区环境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研究是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实施的基础保障。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西段水源区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查和咨询专家的基础上,科学选取评价指标,运用AHP决策分析方法,构建出该地区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运用信息熵法对其指标权重进行修正,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经过定量与定性综合分析验证,最终得出该地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该评价结果表明,水源区环境质量一般,有待进一步改善。为了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顺利实施,促进水源区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尽快解决影响环境质量的现存问题。

    上海高温和低温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史军, 崔林丽, 田展
    2009, (12):  1137. 
    摘要 ( 1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基于上海11个气象站逐日最高、最低气温、降水资料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下同)环流指数,分析了上海夏季高温和冬季低温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873~2007年,上海高温日数表现为少—多—少—多的年代际变化,低温日数则表现为多—少的年代际变化。2001~2007年,上海年均高温日数、各级高温过程数和高温过程日数都最多,低温日数、低温过程数和低温过程日数都最少。1960~2007年,上海每年高温日数与当年夏季副高面积和强度指数显著正相关,低温日数与当年冬季副高面积和强度指数显著负相关。降水对上海极端气温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上海高温日数与夏季降水量弱显著负相关,低温日数与冬季降水量显著负相关。上海高温过程数受城市化影响较大,其时间变化具有明显的城郊差异,低温过程数则受城市化影响较小。

    青藏高原年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
    华, 维, 范广洲, 陈权亮, 周定文
    2009, (12):  1149. 
    摘要 ( 2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1961~2007年青藏高原68个气象台站日照时数观测资料,通过统计方法分析了近47 a来青藏高原年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得到以下几点初步认识:青藏高原年日照时数整体上呈现自东南向西北增加的特点,并且其空间变化趋势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青藏高原东南部、西藏中部和西藏西南部以及青海北部地区年日照时数减少较为明显,高原西部、西藏中东部地区和青海南部年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近47 a来青藏高原年日照时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年日照时数增加区和减少区分别存在12.1和21.1 a左右的时间尺度;增加区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年日照时数处于偏多阶段, 90年代至21世纪初日照时数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减少区则表现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年日照时数有所增加, 90年代日照时数开始急剧减少,21世纪初达到最低值。各年代之间年日照时数变化特点同样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云贵高原北坡石漠化地区近50a降水波动分析——以四川省兴文县为例
    张斌, 舒成强, 税伟, 刘刚才
    2009, (12):  1156. 
    摘要 ( 2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局地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响应,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兴文县是云贵高原北坡的典型石漠化区域,其多年降水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区的气候变化。对兴文县1959~2007年全年和分季节降水量进行Morlet连续小波变换,结果表明:全年与分季节降水总体上均呈减少之势,并具有多尺度波动的特征,不同季节的多年降水具有各自的变化规律。春季和夏季降水量丰贫交替的周期较长(超过9 a),变化相对较缓;秋季、冬季和全年的降水丰贫更替周期较短(少于6 a),变化相对较快。目前兴文县处于降水相对较丰时期的后半程,未来几年将进入降水相对偏少的时期。降水的波动减少趋势,将会加剧该区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增加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并最终促进石漠化的发展。

    甘肃康县棘腹蛙种群资源调查与分析
    龚大洁, 吴洪超, 侯 峰, 漆朝晖
    2009, (12):  1162. 
    摘要 ( 1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于2007年4月开始对甘肃陇南市康县分布的棘腹蛙种群数量及其栖息环境进行了为期7个月的初步调查。调查发现:从4月出蜇到8月繁殖高峰期间,种群内成体数量呈现较明显的增加,且距人类生活区越近,种群数量越小。综合调查和走访结果,可以确定棘腹蛙在该地区的种群数量已很少,且各个斑块内均为小种群;影响种群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类的活动带来直接和间接影响,如社区居民大量捕捉,农药化肥污染,冶矿企业废水、废渣污染等造成栖息生境退化或丧失;棘腹蛙的生存范围在逐渐地向远离人类活动区域的方向缩减。因此,需要加大保护力度,以确保甘肃南部的这一独特两栖类种群继续生存繁衍。

    区域可持续发展
    汶川地震重灾区交通通达性分析
    杨钟贤, 刘邵权, 苏春江
    2009, (12):  1166. 
    摘要 ( 4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选取在汶川地震中受灾严重的30个区县,用交通网络密度、交通干线影响水平和区位优势度3个指标对其在地震之前的交通通达性进行分析,以期为重灾区在灾后恢复重建提供参考依据。从计算结果看,通达性最高的是绵阳市的涪城区,最低的为阿坝州的松潘县,只有涪城区的1/5,通达性在地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分析结果表明重灾区的通达性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由中心城市向周围、由平原向高原呈递减趋势,在交通主干线经过的地方其通达性一般都比较高,表现出一定的带状空间结构特征。通过对通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重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通达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存一定的相关性,即交通通达性高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反之亦然。从定量角度分析经济发展水平和通达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着指数函数关系。

    生态环境
    鄱阳湖水生态安全现状评价与趋势研究
    游文荪| 丁惠君*| 许新发
    2009, (12):  1173. 
    摘要 ( 3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收集整理鄱阳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水环境资料,运用PSR模型、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确定鄱阳湖现状年的水生态安全度并预测鄱阳湖水生态安全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农业化肥施用量、万元GDP用水量、鄱阳湖水质、钉螺面积等指标对鄱阳湖水生态安全有较大影响;鄱阳湖现状(2005年)水生态安全度为0.513 3,属于“基本安全”;2010年鄱阳湖水生态安全度为0.565 1,较2005年有所提升,但仍属于“基本安全”的范畴;近期内,鄱阳湖水生态安全度将在“基本安全”的范畴内波动。随着湖区周边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压力的不断加大,若维持现有的保护力度,则鄱阳湖水生态安全的变化趋势不容乐观。应对环境压力的响应措施不足,主动保护水生态系统的行为或意识较为欠缺,是导致鄱阳湖水生态安全等级不高的主要原因。

    利用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反演武汉市湖泊营养状态指数
    何报寅, 梁胜文, 丁超, 杨小琴, 胡 柯
    2009, (12):  1181. 
    摘要 ( 2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武汉市主要湖泊为例,研究了利用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2)数据反演水体营养状态指数(TLI)。研究旨在评估利用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来估算内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可能性。首先利用地面水质监测数据计算武汉市某些湖泊监测点的“真实的”营养状态指数(包括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和修正的Carlson营养状态指数),同时,在事先经过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的CBERS2图像上,以9×9像元为采样窗口,提取各个对应地点的灰度值均值(从波段1至波段4);然后,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各波段灰度值均值为自变量,建立营养状态指数经验遥感反演模型;最后,利用模型对整个湖泊水体的营养化状态指数进行反演,并绘制了其空间分布图。 结果显示,营养状态指数的自然对数值与CBERS2图像各波段灰度值之间存在较好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平方值(R2)为0.51。利用反演模型反演得到的湖区水质分布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由于CBERS2图像数据可以从我国许多数据分发中心免费获取,这为低成本的水质遥感监测提供了一条途径。

    人类活动影响下喀斯特区域景观格局梯度分析
    张笑楠, 王克林, 张明阳, 张伟, 凡非得
    2009, (12):  1187. 
    摘要 ( 2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ARCGIS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 3.3的支持下,分析了喀斯特区域广西环江县不同人类活动强度样带1988年和2005年2个时期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以及2005年研究区4种主要景观类型的格局特征随人类活动强度的梯度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环江县景观分布不均匀,林地是研究区的基质景观类型;在景观水平上,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降低,样带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降低,形状复杂程度升高,景观斑块的分布趋于集中;在景观类型水平上,研究区4种主要的景观类型在梯度带中能够很好的反映出格局的变化特征,其中,各景观类型的面积比重、破碎度和分维数随人类活动强度的梯度变化趋势较为明显,聚集度和连通性的梯度变化幅度相对较小。研究揭示了景观格局沿人类活动强度的梯度变化规律,可为研究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水利枢纽施工干扰区生态系统综合评价
    方国华, 夏春凤, 于凤存
    2009, (12):  1193. 
    摘要 ( 3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针对水利枢纽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干扰机制,提出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RBF神经网络建立水利枢纽施工干扰区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模型,并以尼尔基水利枢纽为例,对其施工干扰区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各指标在施工期间均跌到最低点,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社会进步指标和景观生态性指标。但是在恢复过程中,这两类指标的上升幅度也是最大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当外界干扰超过其自身的承受能力时,对其进行恢复的难度也是很大的。可见,RBF生态评价模型可以对施工干扰区生态现状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干扰后的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也可对治理后的效果进行预测评价,并为其他水利枢纽工程施工干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借鉴。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