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0年 第19卷 第z1期 刊出日期:2010-08-23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自然资源
    土地网格化管理关键技术探讨  
    樊文平, 石忆邵, 蒲晟, 刘绍堂
    2010, (z1):  1. 
    摘要 ( 1784 )   PDF (462KB) ( 26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基于土地网格化管理的思想,提出了对土地实施网格化管理过程中的网格划分方案和编码方案,并通过对上海市嘉定区土地网格化管理实例总结出具体土地网格划分方法,对比了城市网格与土地利用网格划分的异同,同时构建了网格化土地管理信息平台总体框架,认为3S技术、构件技术、中间件技术和地理编码技术是土地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关键技术,为进一步完善网格化土地管理新模式以及土地网格化精细管理提供实施方案、数据保障和政策支持。

    江苏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王玉, 贾晓波, 张文广, 方淑波, 姚懿函, 安树青
    2010, (z1):  7. 
    摘要 ( 1673 )   PDF (427KB) ( 30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对江苏海岸带近13 a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分析,得出:连云港海岸带以耕地、其他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为主,占81%,海岸带开发程度高;斑块个数增加,景观破碎化增大。盐城以耕地、草地和其他建设用地为主,占7745%,开发程度中等;耕地、水库坑塘等人工景观面积增大,适宜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境面积减少。南通海岸带以耕地和滩涂为主,占8893%,但两者的面积都在下降;人工景观面积增加。人口增长的压力、政府政策的导向与社会经济的驱动是江苏沿海三市海岸带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连云港海岸带人口密度增加了138%,第二产业产值增加了77倍,人类活动的干扰使海岸带破碎明显;盐城海岸带人均GDP增加了4倍,经济利益的驱使,使盐城丧失大面积的草地,海岸湿地遭到破坏;南通海岸带人口密度减小了20%,人均GDP增加了53倍,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海岸带干扰较小,海岸带景观破碎度较低。

    长江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及其空间自相关分析
    高凯, 周志翔, 杨玉萍
    2010, (z1):  13. 
    摘要 ( 2201 )   PDF (533KB) ( 20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按照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分类系统,将WESTDC_Land_Cover_Products 20数据集重分类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建设用地和其它未利用土地等6类,借助GIS平台研究了长江流域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特点及其空间自相关特征。结果表明,长江流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耕地和草地,三者占流域总面积的90%以上,而水域、城乡建设用地和其它未利用土地所占比例较小。各省市之间土地利用结构差异较大,与一定的空间格局相联系,并形成了土地利用结构特征不同的4个大的区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比重属性值相似的省市在长江流域全局空间内聚集分布、空间邻接,呈极显著的全局空间正自相关。其中耕地、林地、草地、城乡建设用地和其它未利用土地分布特征的空间正自相关极显著,水域分布特征的空间正自相关显著,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的重心、格局、空间自相关构成及回归机制不同。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的局部空间自相关为高高(HH)聚集或低低(LL)聚集,高值为低值所包围或低值为高值所包围的空间孤立点(Spatial Outlier)不显著。研究表明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长江流域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聚集性和区域特征。

    区域可持续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乡统筹发展的空间差别化研究
    吴建楠, 姚士谋, 曹有挥, 王成新
    2010, (z1):  21. 
    摘要 ( 1542 )   PDF (446KB) ( 33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城乡统筹的内涵及特点,构建了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00、2008年两个年份的城乡统筹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估,并分析了影响长三角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各城市城乡统筹水平差异显著,2000~2008年相对差距有微弱扩大的趋势,局部发生变动;②各城市城乡统筹水平由城市群外围向中心逐渐递增;③影响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四大因子是城镇化因子、外向型经济因子、城乡收入水平及城乡交流因子。最后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有关的对策建议。〖

    自然资源
    泰州市建设用地扩展规律与格局演化研究
    张予, 段学军, 秦贤宏, 苏勤
    2010, (z1):  27. 
    摘要 ( 1505 )   PDF (526KB) ( 29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多时相Landsat、TM/ETM卫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GIS软件提取泰州市建设用地1988~2008年5个时相的用地信息,运用扩展强度指数、扩展速度指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泰州市建设用地扩展时空特征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泰州建设用地扩展经历了缓慢扩展、中速扩展、缓慢扩展3个阶段,显示了建设用地逐步走向集约利用的趋势;(2)在分析泰州建设用地不同扩展阶段的基础上,发现泰州建设用地扩展模式正处于从点状扩展向点轴扩展转变阶段,并出现了网络化扩展的端倪;(3)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了泰州建设用地扩展热点演化过程,发现扩展热点呈现跳跃迁移的特征,热点区与冷点区出现交替演化,Moran散点图体现了泰州市建设用地扩展处于空间极化的状态,外围城镇受中心城镇增长极带动发展的扩展模式。〖

    SD-MOP整合模型在长沙市耕地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应用
    洪鸿加, 彭晓春, 陈志良, 张杏杏, 刘强
    2010, (z1):  34. 
    摘要 ( 1703 )   PDF (422KB) ( 25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合理的农业结构有利于农业系统发挥更好的整体功能和效益,如何对耕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长沙市耕地资源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JP2〗并通过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在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粮食安全的前提条件下,研究了2010年长沙市耕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结果表明:通过优化配置,长沙市粮食作物和蔬菜的种植面积得到较大幅度的调整,粮食作物调整后面积比例为6092%,比调整前减少212%;蔬菜种植调整后面积比例为2196%,比调整前增加384%。结构优化配置后,化肥施用总量基本保持不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比优化前分别提高993%和203%,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JP〗〖

    浅析三峡库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张怡然, 邱道持, 李艳
    2010, (z1):  40. 
    摘要 ( 1526 )   PDF (400KB) ( 26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三峡移民和城市(镇)迁建使三峡库区在经济、文化、生态、聚居形态等方面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城市(镇)迁建过程中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库区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移民权益保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基于此,选取位于重庆市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开县、忠县、云阳、奉节、巫山等5县作为研究区域,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专家咨询、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进行调查。439份调研问卷的结果表明,该地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在政策共识、管理制度、创新机制等方面成果卓著;但同时产权管理模糊、规划管理薄弱、违规流转频繁等问题也加大了这一地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难度;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统筹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等对策建议。〖

    华中地区近45年来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孙杰, 许杨, 陈正洪, 王凯
    2010, (z1):  45. 
    摘要 ( 1739 )   PDF (508KB) ( 20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根据河南、湖北和湖南等3省55个气象站1961~2005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周期分析和突变检验等方法,揭示华中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华中区域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增速为186 mm/10 a,但大部分站点增加趋势不显著;(2)华中区域平均年降水日数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57 d/10 a,其中大部地区为增多趋势(占655%的站点);(3)全区平均年中雨、大雨和暴雨以上日数上升速率分别为039、022和0093 d/10 a,通过显著性检验的面积也随着日雨量条件的升高而不断缩小;(4)从季节上来看,区域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在春、秋季为减少趋势,冬、夏季为增多趋势;(5)年及各季节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周期振荡差异明显,年降水量、冬季降水量分别在1989和1982年出现突变,而夏季和冬季降水日数则分别在1981年和1969年发生突变,且均通过005的信度检验。

    1961~2008年三峡库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张天宇, 范莉, 孙杰, 何永坤, 董新宁, 任永建
    2010, (z1):  52. 
    摘要 ( 1555 )   PDF (697KB) ( 23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三峡库区17个气象站1961~2008年各气象要素的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库区近48 a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三峡水库的局地气候效应。结果表明:近48 a来三峡库区年平均气温为升温趋势,库区增温主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且有加快趋势。冬季平均气温升温显著。从平均最高/低气温来看,秋季平均最高气温增温显著。年平均、秋季和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升温显著。年降水量整体上表现为弱的减少趋势,秋季减少趋势显著。年、冬季和夏季日照时数均显著减少。年、夏季和冬季平均相对湿度增加趋势显著。年和四季的平均风速都呈显著减小趋势。年降水日数、小雨日数和中雨日数均为线性减少趋势,但趋势均不显著;大雨和暴雨日数无明显变化趋势。年高温日数整体上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但2001~2008年显著偏多,尤其是2006年为历年最多。三峡水库蓄水后未发现周边地区降水量的明显变化。近库地区的气温在冬季有增温效应,夏季有降温效应。〖

    我国中部年、季平均气温变化的趋势性分析
    刘可群, 王海军, 王凯, 陈正洪, 许杨
    2010, (z1):  62. 
    摘要 ( 1587 )   PDF (383KB) ( 22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均一性检验的基础上,选取了我国中部河南、湖北、湖南3省42个气象站的资料,对1961~2005年近地表气温要素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区域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1961~2005年区域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54℃,上升速率为012℃/10 a。除夏季气温有微弱的下降趋势(降温速率为0112℃/10 a)外,冬、春、秋三季气温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冬季升温速率最大为0286℃/10 a,春季次之为0188℃/10 a,秋季最小为0131℃。但年平均气温、冬季平均气温的上升主要反映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春季升温主要表现在1990~2005年;而秋季则是1970~2005年更为明显。夏季虽然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1985年以后有比较弱的上升趋势;空间上年平均气温区域中部地区的升温速率最为明显,南北次之,西部不明显,甚至有下降趋势;总体上年平均气温湖北上升速率最高015℃/10 a,其次是河南上升速率0111℃/10 a,湖南最小为0105℃/10 a。周期分析显示区域年平均气温在1990~2000年存在显著的4 a左右周期变化;突变检验表明年平均气温在1994年前后经历了一次由冷变暖的明显突变

    菲律宾附近对流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关系的初步研究
    彭华青, 钱培东, 朱凌云
    2010, (z1):  67. 
    摘要 ( 1534 )   PDF (374KB) ( 25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NOAA提供的1979~2008年的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对菲律宾附近对流进行分析并定义了菲律宾附近对流指数(PHCI)和菲律宾附近对流位置指数(PHCP)。根据PHCI和PHCP的变化情况,对我国长江流域的夏季降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等级的PHCI对长江流域降水有不同的影响。PHCI最弱,长江流域降水偏多,而PHCI最强易使长江中游及江淮之间降水偏少;PHCI较弱时,长江中游偏北局部地区偏多,PHCI较强时,长江流域降水偏少;PHCI微弱时使长江下游局部地区降水偏多,而PHCI微强则对长江流域降水几乎影响不大。(2)PHCP偏北偏东时,长江下游地区降水是偏少的,而PHCP 偏向其他3个方向时,长江中游地区降水均偏多,其中偏南偏东方向长江下游降水也略偏多。(3)PHCP和PHCI相互关系:PHCP偏南,则PHCI是较弱的;PHCP偏北则并不变化一致,经向位置偏西则PHCI偏弱,经向位置偏东则PHCI偏强。〖

    杭州市主城区浅层地下水水质现状分析及恶化防治对策
    徐玉裕, 周侣艳, 范华, 项剑飞
    2010, (z1):  72. 
    摘要 ( 1833 )   PDF (514KB) ( 25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地下水作为人类生存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提供了优质的淡水资源。因其对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被广为利用。然而,地下水水质日益面临来自农业、工业和生活污染源的威胁。通过对杭州市主城区浅层地下水监测发现,水质“三氮”超标现象普遍,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亚硝酸盐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总大肠菌群及细菌总数,这跟主城区地下水长期受生活污水、企业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有直接关系。为了防止杭州市主城区浅层地下水水质进一步恶化,通过调研提出:加强地表水、地下水污染防治,加强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控制浅层地下水对深层地下水的影响,同时加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等办法。

    湖北四湖流域农田排水沟渠水质评价
    薛莲, 金卫斌, 天成, 熊勤学, 肖斌
    2010, (z1):  79. 
    摘要 ( 1545 )   PDF (395KB) ( 23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选取湖北省四湖流域14个农田排水沟渠和总干渠上3个关键节制闸及干渠出口作为样本点,利用GPS进行定点采样测试,分析EC、pH、DO、COD、TN和TP 6项水质指标。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判别沟渠水体的主要污染负荷类型,同时利用内梅罗指数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评价分级,以期了解该流域水质现状与水环境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DO和TN是水体中的主要污染因子,流域内7857%的排水单元沟渠水体处于轻度污染状态,其中4286%的沟渠水体已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Ⅳ类水质级别,污染比较严重。排水单元污染程度由强至弱的排列顺序为:监利段(D03~D07)>洪湖以北(D08~D09)>洪湖西(D10~D12)>江陵、潜江段(D01~D02)>大同湖地区(D13~D14)。总体来说,总干渠水质好于农田排水单元沟渠水质,中区排水单元沟渠水质要劣于下区。

    贵州省赤水河中段水质研究
    王海鹤, 董泽琴, 邹凤钗, 张帅
    2010, (z1):  85. 
    摘要 ( 1678 )   PDF (385KB) ( 28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七五”时期和“十一五”时期贵州省赤水河中段8个断面的水质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赤水河干流水质依然很好。由于中心城镇经过多年的规划与发展,积极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城镇污水和酿酒废水均经处理达标后排放,使得W5断面的水质比“七五”时期的水质明显好转;其他断面水质的个别指标较前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W4断面所在支流污染因子有增加的趋势,水质较前期有恶化趋势,应是重点控制的支流源。总体来看,赤水河干流水质优良,但也应当注意进一步采取多种措施防止支流水质发生变化。〖

    云贵高原区湖泊空间分布格局
    李晓铃, 李爱农, 刘国祥, 蒋锦刚
    2010, (z1):  90. 
    摘要 ( 2125 )   PDF (555KB) ( 36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高原湖泊的发育历史、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补给来源的差异,使湖泊具有自身的分布特点和演变过程,湖泊水文特征主要由一定的区域地形和气候条件决定。基于遥感和GIS空间分析的方法,对云贵高原区湖泊分布特征及地形和气候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湖泊主要分布在川滇,两省的湖泊数量相当,但大中型湖泊集中分布在滇中和滇西北地区;重点湖泊主要分布海拔1000~2000 m,区间分布的湖泊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556%;云南和贵州湖泊区域的降水量与潜在蒸散量普遍比四川高,但四川的湖泊积水条件较好,其湖泊主要分布在降水量与潜在蒸散量的差值为50~200 mm的区域,而云南的多数湖泊区降水量小于潜在蒸散量。〖

    夏季梅梁湖蓝绿藻密度和叶绿素的时空分布特征
    张军毅, 陆敏, 叶凉, 宋挺, 石浚哲
    2010, (z1):  97. 
    摘要 ( 163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根据2008年4~11月无锡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梅梁湖水域的应急监测数据,探讨了夏季梅梁湖水体中蓝绿藻密度和叶绿素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蓝绿藻密度和叶绿素均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月变化中,蓝绿藻密度和叶绿素分别在9月份和8月份达到最高值,可见影响梅梁湖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温;空间分布中,蓝绿藻密度和叶绿素均在北岸为最高,沙渚水域的蓝绿藻密度和叶绿素较低,这可能主要与太湖夏季盛行“东南风”和“引江济太”的调水工程有关。可见梅梁湖藻类大量繁殖的8、9月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月份,同时相对于梅梁湖其他水域,把沙渚作为无锡重要饮用水源地是非常合理和正确的选择

    三峡大坝175米实验性蓄水期间春季嘉陵江出口段硅藻变化
    郭蔚华, 王柱
    2010, (z1):  101. 
    摘要 ( 1531 )   PDF (368KB) ( 28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2008年9月~2009年3月三峡大坝首次175 m实验性蓄水期间,开展了春季嘉陵江出口段硅藻活动频繁时期的现场调研,通过2007、2009年同期硅藻变化分析175 m蓄水对硅藻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峡175 m蓄水,两年对比,2009年嘉陵江出口段水位上涨254~784 m,流速减缓001~005 m/s,正磷酸盐0018~0049 mg/L,略低于2007年,硝态氮106~155 mg/L,略低于2007年的平均值;2007年硅藻78种,优势藻6种,藻密度900×104~11140×104 cells/L;2009年硅藻91种,优势藻6种,藻密度097×104~7064×104 cells/L;2007、2009年藻种均主要由舟形藻属〖WTBX〗(Navicula)、脆杆藻属(Fragilaria)、异极藻属(Gomphonema)、针杆藻属(Synedra)、直链藻属(Melosira)与桥弯藻属(Cymbella)组成,星肋小环藻(Cyclotella asterocostata)〖WTBZ〗为水华藻种。分析可知,三峡175 m蓄水春季嘉陵江出口段水位升高,流速、营养盐有所下降,硅藻密度降低,藻种数增加,硅藻种属构成有所变化,星肋小环藻优势度更加突出。〖

    高邮湖水质与浮游植物调查及营养状况评价
    魏文志, 付立霞, 陈日明, 孙文祥
    2010, (z1):  106. 
    摘要 ( 1741 )   PDF (342KB) ( 35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对高邮湖北部区域各理化指标测定和浮游植物定性、定量调查,并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单因素生物指标和Margalef生物多样性指数对高邮湖营养化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高邮湖pH平均值为866,溶解氧平均值为73 mg/L,总氮平均值为102 mg/L,总磷平均值为0051 mg/L,CODMn平均值为961 mg/L,叶绿素a平均值为1038 μg/L,透明度平均值为069 m。高邮湖共有浮游植物8门23科38属66种,其中绿藻门27种,占全部种类的4091%;蓝藻门16种,占全部种类的2424%;硅藻门9种,占全部种类的1364%;裸藻门6种,占全部种类的909%。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值为1940×106 ind./L,生物量483 mg/L。高邮湖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114~6053,浮游植物群落以绿藻、蓝藻为主,Margalef生物多样性指数为1528,说明高邮湖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同时有中度富营养化的趋势。〖

    滇中五湖水生植物区系及沉水植物群落特征
    沈亚强, 王海军, 刘学勤
    2010, (z1):  111. 
    摘要 ( 1688 )   PDF (492KB) ( 30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选择云南中部5个高原湖泊在雨季和旱季对其水生植被开展了两次系统调查。共采集到水生植物80种,隶属于33科64属。其中湿生植物39种,挺水植物19种,沉水植物12种,漂浮植物7种,浮叶根生植物3种。区系分析表明5个湖泊水生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多样,以世界分布类型为主,热带和温带性质的属分别有22属(占总属数的34.4%)和20属(占总属数的31.3%),表明该植物区系具有比较明显的亚热带性质。对各湖泊沉水植物优势种类和沉水植物群落类型的分析表明耐污种篦齿眼子菜在滇池、星云湖、杞麓湖这3个富营养化湖泊中均占优势。而这些湖泊沉水植物群落类型也较为单一,主要为篦齿眼子菜、马来眼子菜等单优群丛。环境分析表明,研究湖泊沉水植物分布主要受水深、透明度以及底泥总氮含量的影响。〖

    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植物学研究进展
    何璐, 虞泓, 范源洪, 沙毓沧, 袁理春
    2010, (z1):  120. 
    摘要 ( 1676 )   PDF (657KB) ( 20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麻疯树作为一种新兴的资源植物,因其生物柴油用途和综合利用潜力,受到世界各国及科学家的高度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麻疯树植物学研究的概况,系统地介绍了麻疯树系统分类与资源分布,形态结构,生殖生物学特性,组织培养,种子生理、胁迫生理及植物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在分类及分布方面,介绍了麻疯树目前的分类地位研究现状,及其在世界范围的地理分布情况;在形态结构研究方面,开展了麻疯树植物学基本特征、染色体核型、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结构研究;蛋白质和基因结构研究集中在功能蛋白和关键基因的发现和克隆;生殖生物学的研究分别开展了繁育系统、传粉过程、开花生物学等研究;在植物生理学方面,重点开展了麻疯树的组织培养、种子生理和胁迫生理的研究;在植物生态学方面,光合生理生态是目前的重点。分析研究进展的不足,提出了麻疯树植物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江西省鸟类多样性与区系分析
    邵明勤, 章旭日, 易智莉, 曾文军, 翟兵, 简敏菲, 涂远龙
    2010, (z1):  128. 
    摘要 ( 1528 )   PDF (255KB) ( 26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首次分析了江西省及境内5个典型地区的鸟类区系和居留型成分。结果显示:江西省共记录鸟类19目72科481种,占全国鸟类种类总数的3611%。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12种,Ⅱ级重点保护鸟类72种,江西省重点保护鸟类95种。中国特有鸟类14种,如中华秋沙鸭(〖WTBX〗Mergus squamatus)、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WTBZ〗)等。在居留型组成上,江西省夏季和冬季鸟类组成较为稳定。繁殖鸟是构成全省及境内各地鸟类的基本类群。在区系组成上,全省东洋界和古北界鸟类互相渗透。境内各地东洋界鸟种占了较大的优势,而全省的分析结果相反,古北界鸟类共计223种,占全省鸟类物种总数的4646%,东洋界149种,占3104%,这是由于在全省的鸟类组成中,古北界冬候鸟占了较大的比重,如果剔除这些种类,则结果一致。〖

    傀儡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水质评价
    熊晶, 谢志才, 张君倩, 蒋小明, 方涛, 敖鸿毅, 过龙根, 邓永良
    2010, (z1):  132. 
    摘要 ( 1536 )   PDF (398KB) ( 29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2008年对昆山市傀儡湖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季度调查,共记录底栖动物17科66种。其中,寡毛纲2科18种,摇蚊科26种,软体动物8科14种,其它动物8种。采用聚类分析,将傀儡湖分为4个湖区。傀儡湖底栖动物密度在西南部较高(湖区Ⅲ、Ⅳ),中部和东北部(湖区Ⅰ、Ⅱ)较低,取水河道高于入水口样带。底栖动物生物量(湿重)中,软体动物均占绝对优势。典范对应分析显示,总磷和溶氧是影响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WTBX〗BI〖WTBZ〗生物指数对傀儡湖水质的评价最接近实际情况:傀儡湖区整体水质属于污染,各湖区的水质清洁度排序为湖区Ⅱ>湖区Ⅳ>湖区Ⅲ>湖区Ⅰ。取水河道(湖区Ⅴ)水质轻度污染,而入水口样带(湖区Ⅵ)的水质污染最为严重。〖

    三峡库区典型小流域坡地土壤营养物含量研究
    郭劲松, 肖敏, 方芳, 刘京, 付川, 凌宏
    2010, (z1):  143. 
    摘要 ( 1556 )   PDF (418KB) ( 24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三峡库区重庆忠县石宝镇新政村小流域为研究区域,分析不同土地种植模式下坡地土壤营养物含量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种植模式下,土壤营养物质含量差异显著。林地和旱地土壤TN和有机质显著低于水稻田,TP显著高于水稻田;林地和旱地土壤营养物指标水平差异不显著。(2)在小流域从坡上经果林到坡下水稻田顺坡方向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先增加后减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土壤TN的含量依次增加;土壤TP含量曲折降低,且变化幅度较小。(3)与其它地区小流域研究结果相比,新政村小流域土壤TN、TP水平与三峡库区其它小流域情况相当,低于太湖流域和滇池流域,土壤营养物质含量整体处于较低水平。

    生态环境
    重庆地区高速公路径流污染的排放特征分析
    毛彦景, 宫俏俏, 陈玉成, 杨志敏
    2010, (z1):  148. 
    摘要 ( 1895 )   PDF (322KB) ( 30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公路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问题大量涌现,其中降雨径流的非点源污染日趋严重。采用现场连续取样和国家标准水质分析方法,选取重庆渝武高速公路,对路面径流中污染物的浓度值进行监测,分析其出流规律,计算次降雨径流平均浓度,并且探讨各污染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径流的可生化性。结果表明:对于初期降雨量大的降雨事件,初期效应显著;从各污染物的次降雨径流平均浓度可得各污染物浓度大部分超过Ⅴ类地表水标准和二级排放标准,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浓度较高,污染贡献率大,为主要污染物;COD、BOD5、Pb、Zn、Cu与SS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效果较好;径流的可生化性较差,不适合用传统的生物处理法加以处理。本研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重庆市径流污染提供资料,为环保部门实现径流污染的控制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

    多目标排污规划模型在河岸污染源控制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以岷江干流宜宾市城区段为例
    田晓刚, 鞠美庭, 何建, 方自力, 王琦
    2010, (z1):  153. 
    摘要 ( 1704 )   PDF (461KB) ( 25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根据水域排污规划特点,在考虑污染物进入水体后扩散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河流多目标排污规划模型,针对区域内各污染源的主要排污指标进行了宏观规划,确定污染源及其对应污染指标协同控制方案以及相应的治理要求,从而为区域水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在实例研究中,应用该模型对岷江干流宜宾城区段6个污染源的COD和氨氮指标排污进行规划,制定了排污规划方案Ⅰ;并结合方案Ⅰ的结果以及污水性质对排污口空间布局进行重新布局后,应用模型制定了排污规划方案Ⅱ。通过对排污规划前、排污规划方案Ⅰ以及排污规划方案Ⅱ 3种情况下,两类污染指标对岷江及长江的污染贡献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排污规划方案都能较大幅度削减研究区污染源COD和氨氮排污对岷江及长江的污染贡献量,保证其水域水环境质量达到相应的标准;规划方案Ⅰ可以更充分的利用研究区水域的水环境容量,并在投入相对较少排污治理费用的情况下,实现水域水环境质量达标;规划方案Ⅱ则要求提高排污治理强度,需要投入相对较多的环保经费,但可在区域水环境质量达标的基础上,为区域发展预留更多的水环境容量。〖

    区间证据推理法在区域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周美春, 钱新, 钱瑜, 张玉超, 王勤耕
    2010, (z1):  160. 
    摘要 ( 1505 )   PDF (368KB) ( 25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区域环境风险评价(Regional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RERA)对象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的复杂性,造成在对风险进行影响识别时常需采用专家意见等定性评价方法,带来了大量的不确定信息和未知信息。近年来,随着环境风险评价(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ERA)的发展,迫切需要能够模拟和分析不确定问题的方法用于评价。基于证据理论(DS理论)和证据推理(ER)法的区间证据推理(IER)法用于区域环境风险评价(RERA),阐述了IER法的基本原理,并用实例展示IER法运用信度结构、评价语言转换技术和IER综合运算分别表述、转换和综合多属性的区域环境风险评价初始信息。最后,结合决策者偏好的效用函数,得出每一风险受体所承受的相对风险及每一风险源的相对风险,从而确定最敏感受体和最危险源。研究表明,区间证据推理法使不同风险评价方法(证据)结论的融合成为可能,每一种方法(证据)的加入都将使结果不断逼近真实。融合的结论为风险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186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灾时空分布及天气特征
    李卓仑, 董春雨, 杨煜达, 满志敏
    2010, (z1):  166. 
    摘要 ( 1638 )   PDF (467KB) ( 27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清同治八年(1869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水灾,对民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通过系统整理该年档案、方志、日记和文集资料中关于该年份水灾的记载,以县级成灾分数资料为基础,重建此次水灾的时空分布,水灾主要集中在28°N~32°N,沿长江流域呈条带状分布。水灾最严重的区域为两湖地区、皖南以及江浙一带;以清代日记为基础,重建该年湖南等地逐日降水序列,该年3~5月的春雨中出现3次较强的连续降水过程。梅雨期开始较早,为5月27日,春雨期与梅雨期之间间隔无雨期较短,只有7 d,梅雨期长达50 d,中间还有多次强降水过程,雨量明显偏多,这是造成这次长江流域大水的直接原因。通过不同日记中的天气信息对比发现,古代日记中的天气晴雨记载,在重建逐日降水序列方面可靠性较高,但日记中存在一定的误记,误记的概率在不同日记中存在差别,在应用时需要考虑。〖

    基于GIOWA算子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环境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
    蒋洪强, 马向春, 杨玲玲
    2010, (z1):  172. 
    摘要 ( 1521 )   PDF (442KB) ( 24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规划、施工及运行阶段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借鉴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研究方法,构建了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管理成熟度模型,对模型的组成、内容和评价方法进行了定义。并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为指导,构建了基于环境友好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GIOWA算子的AHP评价法对其进行评价分析。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制约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的主要因素是对环境的影响控制程度,在考虑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后,项目管理整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成果对于指导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环境保护与管理,为业主提供基于环境友好的项目管理理论、管理标准和工具有意义。〖

    长江万州段悬浮泥沙颗粒物对邻苯二甲酸酯的吸附特性
    高旭, 吴振国, 郭劲松, 王龙, 杜蓉
    2010, (z1):  178. 
    摘要 ( 1488 )   PDF (366KB) ( 24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研究了长江万州段悬浮泥沙对水中邻苯二甲酸酯(DMP,DEHP,DOP)的静态吸附特性。结果表明:DMP,DEHP,DOP 3种邻苯二甲酸酯的吸附等温线呈现较为明显的“S”型。当PAEs的初始浓度低于500μg/L时,吸附等温线采用Freundlich等温式与Langmuir等温式拟合较好,当PAEs的初始浓度高于500μg/L,低于试验浓度1000 μg/L时,用Linear等温式拟合效果较好,这表明当吸附质浓度较低时,表面吸附起主要作用,随着浓度升高,分配作用逐渐增强。经H2O2处理后的悬浮泥沙达到吸附平衡时,在试验浓度范围内邻苯二甲酸酯的吸附量均高于未处理悬浮泥沙平衡时的吸附量,且其吸附等温线用Freundlich等温式与Langmuir等温式拟合较好,表明处理后的泥沙的吸附作用主要是表面吸附;DMP,DEHP,DOP在开始的2 h内,吸附速率较快,3种邻苯二甲酸酯在12 h内均能达到吸附平衡。〖

    长江中游典型湖泊重金属分布及其风险评价——以大通湖为例
    李德亮, 张婷, 余建波, 肖调义
    2010, (z1):  183. 
    摘要 ( 1643 )   PDF (426KB) ( 29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水域环境是水生生物赖以生存及渔业资源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水环境中重金属的含量直接关系到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为评估长江中游典型湖泊的渔业水环境,本研究以大通湖为例,测定了其湖水及沉积物重金属含量,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并对长江中游典型湖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及环境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大通湖水中As、Cd、Cu、Pb和Zn的含量均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要求,除S7、S17、S33和S39点位Zn的含量属国家地表水II类以外,其他所有点位的5种重金属的含量均低于国家地表水I类标准。大通湖沉积物中As、Cd、Cr、Cu、Pb和Zn的含量均高于相应元素的洞庭湖背景值,呈现累积富集的趋势,但各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及潜在生态危害均较低。除个别湖泊的个别重金属处于中度污染外,长江中游湖泊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较轻。〖

    湖北省农情遥感速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王立辉, 黄进良, 孙俊英
    2010, (z1):  190. 
    摘要 ( 1553 )   PDF (458KB) ( 24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及时、客观、准确地预测粮食产量,对于国家粮食政策的制定、价格的宏观调控、对外粮食贸易、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种植结构调整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介绍了利用遥感数据、统计数据、气象数据及实地调查数据等多源数据,在数据库平台的支持下,采用客户端/服务器(C/S)的系统架构模式,使用面向矩阵的程序语言IDL开发的湖北省农情遥感速报系统。该系统以县级区域为统计单元对湖北省主要农作物进行长势监测、种植面积估算、单产预测与粮食产量估算等。系统测试结果表明:系统速度快、稳定性强、结果准确可靠,可为湖北省的农业决策与粮食生产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随着野外地面实测信息对遥感监测结果的标定和检验,以及技术方法和遥感数据源的不断改进与完善,系统的精度和准确性将会不断提高。〖

    长江三角洲海岸侵蚀脆弱性模糊综合评价
    刘曦, 沈芳
    2010, (z1):  196. 
    摘要 ( 1512 )   PDF (371KB) ( 28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近年来,随着海平面上升以及入海泥沙减少等原因,长江三角洲地区面临海岸侵蚀威胁。建立了基于模糊方法的海岸侵蚀脆弱性评价模型,选取了海平面上升速率、地面下沉速率、平均高潮位、近海海水含沙量、潮滩坡度、潮滩宽度和海岸线变化等7个评价因子,对长三角8个具有代表性的海岸线岸段进行海岸侵蚀脆弱性(CVI)评价,并绘制评价结果图。结果表明长三角海岸侵蚀脆弱性分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海岸侵蚀脆弱性评价结果与海岸侵蚀现状具有较大的相关性,说明选取的评价体系和基于模糊方法的CVI评价模型在长三角地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最后根据评价结果预测,长三角海岸有向高脆弱性发展的趋势,在今后几十年内淤涨趋势将减缓,一些原本是高脆弱性的岸段的海岸侵蚀将加剧。〖

    太湖流域城镇地区人均生活垃圾年清运量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分析
    张治倩, 张后虎, 张毅敏
    2010, (z1):  201. 
    摘要 ( 1506 )   PDF (446KB) ( 21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分析了太湖流域城市人均生活垃圾年清运量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家庭规模、年龄分布年变化特征和消费性支出情况。江苏地区人均垃圾年清运量由2002年的0051 t增加到2007年的0118 t,增长1倍多(〖WTBX〗P〖WTBZ〗<005)。同时期上海和浙江增幅也分别高达60%和23%。太湖地区家庭人口数2~4人占主导地位,总和约占76%(〖WTBX〗P〖WTBZ〗<001)。2002~2007年,我国人口年龄分布逐步呈现老龄化,0~14岁人口比例逐年下降,其中上海和江苏地区的下降比例高达25%(〖WTBX〗P〖WTBZ〗<001)。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人均垃圾年清运量与家庭规模和居民消费性支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年龄分布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中,与家庭规模的相关系数最小。最终给出了太湖流域两省一市范围内人均垃圾年清运量的相关预测方程,并利用浙江省太湖地区的数据进行验证,吻合程度较高。〖

    崇明生态岛建设中的水环境相关指标阈值分析
    郭茹, 杨海真, 庄怡琳, 曾刚
    2010, (z1):  207. 
    摘要 ( 1696 )   PDF (339KB) ( 29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崇明是中国的第三大岛和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水环境问题成为崇明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如何合理确定水环境指标的阈值是实现崇明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崇明水环境容量的已有研究和水环境相关规划为基础,从系统角度出发,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情景分析方法,提出了崇明生态岛建设中的水环境指标阈值确定方法。在崇明生态岛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城镇污水处理率和骨干河道达标率3个核心指标为例进行了方法应用。其中,COD排放总量属于环境压力指标,骨干河道达标率属于环境状态指标,而城镇污水处理率则属于环境响应指标。研究结果已经实际应用于崇明生态岛建设,成为2020年崇明水环境的重要控制性目标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