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1年 第20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1-12-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港口后勤区域与城市互动发展的综合效应评价——以上海外高桥为例
    梁双波| 曹有挥,吴 威
    2011, (12):  1411. 
    摘要 ( 1263 )   PDF (378KB) ( 27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港口后勤区域是港口功能的重要拓展空间。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从功能联系的角度将上海外高桥港区与临近的外高桥保税区作为完整的地域系统,通过计算港口后勤区域与城市的均值关联度,对1995年以来的外高桥港口后勤区域与城市互动发展的综合效应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综合效应总体上比较显著,但呈现一定的波动性,其中1995~1998、2000~2001和2003~2005年外高桥港口后勤区域与城市关联发展的均值关联度均表现出下降态势。港口后勤区域建设规模和营运规模的扩大、服务联系的强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是导致上述动态特征的主要因素。未来从全市的角度看,随着外高桥保税区和洋山保税港区战略合作的展开,港口后勤区域效应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演化及影响研究
    郑伯红| 朱政
    2011, (12):  1418. 
    摘要 ( 1330 )   PDF (6021KB) ( 36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武汉城市圈是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点示范区,是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重要支点。但就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武汉城市圈在空间结构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城市圈的总体发展。采用两方面的方法对武汉城市圈的空间结构展开研究。一方面,利用数理分析确定武汉城市圈的城市职能等级体系;另一方面,利用针对历史建成区的图面分析和方格网分析确定城市圈空间结构的演化历程。结合两方面的研究结论,将武汉城市圈的空间结构确定为单核模式,即由一个较大的核心城市和若干个组团城市结合而成的空间结构模式。单核模式有利于培育强有力的核心城市,突出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但不利于组团城市的扩张和城市圈的总体长远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的初步设想,包括联合一些组团城市建设发展中心,突出一些组团城市特色功能等

    中国液态生物质燃料产业发展的间接社会收益分析
    范英, 吴方卫
    2011, (12):  1426. 
    摘要 ( 1319 )   PDF (372KB) ( 39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液态生物质燃料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外部性,体现出的间接社会收益应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也是该产业扩大发展的重要依据。提出液态生物质燃料产业发展的间接社会收益概念,分析该产业在原料搜集和种植、产品消费等过程中产生的额外经济价值,以度量对改善生态环境的直接作用。在分析生物质燃料原料分布和理清原料搜集的细节后,利用直接市场法测算了未来20年中国发展液态生物质燃料的间接社会收益,发现:到2015年,来自该产业的间接社会收益将达1 000亿元以上,到2030年将突破1万亿元。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液态生物质燃料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自然资源
    长江八里江江段的江豚种群数量与分布
    赵修江|王丁
    2011, (12):  1432. 
    摘要 ( 1417 )   PDF (469KB) ( 27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长江八里江江段是长江江豚最为重要的栖息地之一。2005年7月至2008年5月,在八里江江段先后进行了10次截线抽样法考察,调查了该水域的江豚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考察总航程1 460.2 km,发现江豚374群次。根据动物密度,将考察区域划分为上游水域(九江湖口)和下游水域(湖口三号洲洲头),分别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上下游水域的多次考察密度平均值分别为0.67头/km2(范围:0.10~1.28头/km2,〖WTBX〗s〖WTBZ〗=0.41)和1.75头/km2(范围:0.62~3.0头/km2,〖WTBX〗s〖WTBZ〗=0.72),数量平均值分别37头(范围:5~71头,〖WTBX〗s 〖WTBZ〗=23)和52头(范围:22~78头,〖WTBX〗s 〖WTBZ〗=17)。八里江江段江豚常年平均数量约为90头,不同考察季节数量有所波动(范围:44~121头,〖WTBX〗s 〖WTBZ〗=24)。与历史考察对比分析显示八里江江段江豚仍处于下降趋势,但该研究未能在3年考察期内监测到统计学意义的种群变动情况。根据动物数量波动幅度和发生时间推测,江豚在汛期至汛末的过渡时期,可能存在一次规模为40头左右的动物迁出过程。面对日益严重的人类威胁,如挖沙、非法渔业、航运、污染和水面设施建设等,建议在该江段尽快建立江豚自然保护区

    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研究——以浙江省象山县为例
    周彬|赵旭东|王宾梅|刘易文
    2011, (12):  1440. 
    摘要 ( 1353 )   PDF (371KB) ( 24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综合考虑资源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了资源价值、资源承载力、资源影响力、市场开发条件、市场需求条件等5个方面14个评价因子。运用层次熵分析法,即由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权重,再用熵技术进行修正。并建立了综合评价的线性加权函数模型。以浙江省象山县松兰山海滨度假区、中国渔村、石浦渔港古城和象山民俗文化村4个景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四处景区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值分别为5.842 4、7.006 5、8.223 2、7.135 6,开发潜力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石浦渔港古城、象山民俗文化村、中国渔村、松兰山海滨度假区;所构建的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为其它类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提供借鉴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湖州市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
    高永年,高俊峰,韩文权
    2011, (12):  1446. 
    摘要 ( 1278 )   PDF (9686KB) ( 26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生态安全格局对于指导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地形条件、地质灾害、土壤侵蚀、生物保护、一般水体保护和太湖湖体保护6个要素作为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扩展的生态约束条件,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水桶效应”原理,对湖州市综合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制作了湖州市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即安全区、临界安全区、较不安全区和不安全区的空间分布图,比照湖州市现状建设用地分布图与综合生态安全等级分布图,得到湖州市现状城乡建设用地生态安全格局,根据湖州市生态安全格局,确定湖州市城乡建设用地优先建设区、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面积及其空间分布,对湖州市城乡建设用地边界即挖潜边界、扩展边界、整理边界和禁建边界等进行了界定,从而为湖州市城乡建设用地的优化配置和差异化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崇明东滩低碳农业园区建设绩效评估
    范纯增|许源|顾海英
    2011, (12):  1454. 
    摘要 ( 1328 )   PDF (454KB) ( 33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低碳农业园区建设是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手段,低碳农业园区发展决策需要绩效评估的支持。而目前关于该类园区绩效评估尚属亟待研究的新课题。通过理论分析和实地调查,在弄清了东滩低碳农业园区基本运作现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低碳农业园区建设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AHP确定了各指标权重。然后利用东滩低碳农业园区的数据,并结合与常碳农业的比较,评估了该园区的建设绩效。结果显示:该指标体系能够很好地评估该园区的绩效水平,反映了其绩效结构。虽然该园区建设的社会效益等方面若干指标急需改善,但其经济效益、资源循环利用与环境保护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综合低碳效应非常明显,发展潜力很大。因此,低碳农业园区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上海地区夏季气温变化对用电负荷的影响
    贺芳芳|史军
    2011, (12):  1462. 
    摘要 ( 1289 )   PDF (333KB) ( 31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上海地区2003~2007年6~9月日最高用电负荷和逐日气温资料,提取夏季日最高用电负荷气象变化量,分析了上海地区夏季气温变化对日最高用电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夏季日最高用电负荷气象变化量的变化趋势与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一致。日最高气温≥33℃为引起上海日最高用电负荷增加的初始气温敏感点,日最高气温≥35℃为强气温敏感点,日最高气温≥39℃则为极端气温敏感点。高温期间上海日最高用电负荷随气温增加的幅度较大,日最高用电负荷气象变化量的第95百分位数对应于38℃以上的高温日。上海日最高用电负荷气象变化量与月、日空调度日数成正比关系,当日空调度日数比常年偏多1倍以上时,上海处在强高温过程,日最高负荷随气象增幅较大,电力部门调电难度增加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江苏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许朗|黄莺|刘爱军
    2011, (12):  1468. 
    摘要 ( 1901 )   PDF (351KB) ( 42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随着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的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承载力已成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以江苏省水资源承载力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的水资源承载力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因子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因子、人口因子和水资源自然状况因子;2000~2009年,江苏省的水资源承载力整体上呈现出稳步递增的趋势;从空间上来看,江苏省内的水资源承载力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苏南的水资源承载力最大,苏中次之,苏北最小,这主要是受到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水资源条件的影响。为了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高效地利用水资源,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承载潜力

    生态环境
    应用MODIS监测太湖蓝藻水华时空分布特征
    赵家虎| 高俊峰| 刘聚涛| 许妍
    2011, (12):  1475. 
    摘要 ( 1327 )   PDF (2276KB) ( 31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波段比值算法对经几何校正和大气矫正后的MODIS/Terra L1B数据进行处理,获取了2004~2010年天气晴好条件下太湖及各分湖区蓝藻水华的面积与时空分布,并在此基础上对太湖蓝藻水华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0年太湖地区共暴发蓝藻水华539次;2004~2007年太湖蓝藻水华首次暴发时间逐年提前,暴发频次逐年增加,2007~2010年太湖蓝藻水华首次暴发时间逐年推迟,暴发频次逐年减少;2004~2010年3~8月份蓝藻水华暴发次数有增加的趋势,8~12月份蓝藻水华暴发次数有减小的趋势;2004~2010年太湖蓝藻水华主要发生在北部和西部湖区,东部和南部湖区发生次数较少,各分湖区蓝藻水华暴发概率大小的顺序为:西部沿岸>大太湖>梅梁湾>南部沿岸>竺山湖>贡湖

    底泥悬浮对营养盐释放和水华生长影响的模拟
    王小冬|秦伯强|刘丽贞|赵林林|丁艳青|朱广伟|高 光|刘兴国
    2011, (12):  1481. 
    摘要 ( 1365 )   PDF (376KB) ( 21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扰动引起的太湖底泥悬浮对水体氮磷营养盐和蓝藻水华的影响,其中底泥和上覆水均来自太湖,扰动强度以悬浮物浓度表示。实验监测了底泥扰动过程中以及扰动停止后48 h之内水体氮磷营养盐和叶绿素a的变化,采样间隔为6 h。实验结果表明,扰动明显增加了水体中总氮、总磷、活性磷等含量,但是可溶性无机氮的增加不明显,叶绿素a含量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水华没有出现明显增长很可能是氮限制的原因。由此推测太湖一次风浪扰动过程引起的底泥营养盐释放不一定就能够加剧蓝藻水华的暴发。底泥中释放的营养盐对蓝藻水华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区域可持续发展
    上海城市样带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性研究
    柳云龙|章立佳|施振香|卢小遮,庄腾飞
    2011, (12):  1488. 
    摘要 ( 1369 )   PDF (4017KB) ( 32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揭示城市化、工业化等人为活动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选择能反映上海城郊乡梯度差异的城市样带,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对表层土壤样品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结构和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城市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属中等变异,徐汇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正态分布,奉贤区、闵行区和所研究样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对数正态分布。半方差函数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徐汇和闵行区土壤有机碳符合指数模型,奉贤和所研究样带土壤有机碳符合球状模型。通过泛克里格插值得到城市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图,发现徐汇、闵行区土壤有机碳呈岛状,奉贤区呈条带状,而所研究样带呈条带和岛状分布相结合的特点。土壤有机碳含量城郊乡梯度差异明显,工业化、城市化、肥料投入与管理等人为因素对城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密切相关

    生态环境
    清江流域水布垭水库二氧化碳大气廓线空间分布及其水环境效应
    赵登忠|林初学|谭德宝|陈永柏
    2011, (12):  1495. 
    摘要 ( 1345 )   PDF (4239KB) ( 23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研究水库水体二氧化碳源汇变化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选择清江流域水布垭水库为典型示范案例,在2010年5月8日到9日开展了二氧化碳观测实验,获取了水库上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垂直变化以及沿水库中心线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特征。然后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对观测点二氧化碳浓度数据进行空间插值计算,得到整个水库水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与水环境因子空间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布垭水库上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在05 m高度以下最高,然后向上依次降低,其空间分布从水库上游到坝前呈现增加的趋势。同时水库水体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受到表层水温、叶绿素浓度等水环境重要因素的影响,与水温和气温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叶绿素呈正相关关系

    自然资源
    漓江上游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对地表热场影响
    王修信|朱启疆|梁宗经
    2011, (12):  1502. 
    摘要 ( 1371 )   PDF (4191KB) ( 39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桂林漓江由于上游森林遭受破坏出现水生态环境快速恶化的趋势。地表热场的时空变化直接影响森林蒸散及水文效应。因此,对漓江上游1989~2006年5景TM/ETM+卫星图像,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反演植被覆盖度,利用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提出归一化温度使不同时相地表热场具有可比性,分析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对地表热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空间上,地表温度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植被覆盖度很高或很低时,这种影响相对变弱;在时间上,漓江上游1989~2000年植被中、高度覆盖面积从96.1%逐年下降到65.9%,导致归一化地表温度数值较高的像元比例相应增加;2000~2006年植被中、高度覆盖面积逐渐恢复上升到90.8%,但仍略低于1989年,使得归一化地表温度数值较高的像元比例相应减少。植被覆盖可以有效地降低漓江上游地表温度

    生态环境
    基于纳污红线的河流排污权优化分配模型
    黄彬彬|王先甲|胡振鹏|桂发亮
    2011, (12):  1508. 
    摘要 ( 1369 )   PDF (332KB) ( 21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中必须要建立河流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制度,而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首先要确定河流排污权的初始分配方案。结合我国现行流域水功能区划成果,以水功能区作为排污权初始分配主体开展排污权分配研究,提出由河流环境保护部门确定河流总体排污权,首先通过纵向配置将排污权分配给水功能区,然后通过横向配置将初始排污权分配给排污者的一种纵向加横向分配模式。以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效率为管理目标,并以污染物总量控制、浓度控制、企业生产连续性等为约束条件,建立了河流排污权多目标分配优化模型。最后利用多目标演化算法对算例进行了求解,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且此分配方式所获得的环境节余容量最大

    近岸海域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比研究
    李庆召| 曾朝辉| 李春光
    2011, (12):  1514. 
    摘要 ( 1522 )   PDF (1947KB) ( 25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重金属污染被认为是2l世纪影响人类生存与健康的重要环境问题,该类物质极易在近岸海域沉积环境富集,因此海洋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人们关注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而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则成为污染生态学研究的前沿。综述了重金属的形态及生物有效性、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方法、重金属生态效应评价法等3种典型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不同的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对比研究,并讨论了相关模型的适用范围及局限性。主要结论如下:金属的赋存形态是基于操作定义的,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及提取过程中使用的不同试剂都会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方法难以反映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化学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生态效应评价方法从重金属的生物毒性角度出发,反映了多种污染物的综合影响,但该评价方法没有考虑环境条件对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近岸海域沉积环境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时,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环鄱阳湖区水足迹的动态变化评价
    傅春, 欧阳莹, 陈炜
    2011, (12):  1520. 
    摘要 ( 1708 )   PDF (1983KB) ( 30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水足迹模型是计量水资源承载力的一个较新颖且日趋成熟的方法。水资源状况对鄱阳湖区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以及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有着重要意义。将水足迹模型运用于环鄱阳湖区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计量模型计算出环鄱阳湖区1989~2008年水足迹的时间序列值,并评价其承载状况。结果显示,近20 a来,环鄱阳湖区的水足迹需求由1989年的735亿m3增加至2008年的110亿m3,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至今为止水足迹未超载,但盈余空间呈减少趋势。最后从优化水资源利用、倡导绿色消费和促进区域间贸易交流等降低水足迹的需求和增大水足迹供给的角度提出了提高水足迹承载力的对策。进而从水足迹的角度为环鄱阳湖区提高生态系统承载力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

    环鄱阳湖区生态足迹与经济产业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傅春|陈炜| 欧阳莹
    2011, (12):  1525. 
    摘要 ( 1522 )   PDF (1680KB) ( 33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生态足迹是衡量区域生态承载力状况的一个较成熟的方法。首先通过计量模型计量出环鄱阳湖区1989~2008年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值,并评价了其承载状况。结果显示,近20 a来,环鄱阳湖区的生态足迹从1989年的1 401万hm2提升到2008年的3 145万hm2,呈波动上升趋势;生态承载力从1989年的6 255万hm2上升至2008年的7 215万hm2,基本上呈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环鄱阳湖区生态承载力能满足区域的生态足迹需求,表现出生态盈余,但其盈余空间从1989年的4 220万hm2降低至2008年的4 069万hm2,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其次,将生态足迹与区域的经济总量和三次产业进行协整分析后得出,生态足迹的GDP弹性为035,其三次产业的弹性分别为0668 3、0011、0049 4。最后,从加强土地管理、强化区域贸易、改变消费方式、完善产业体系等角度提出了协调环鄱阳湖区生态环境与经济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林永钦|熊雪|傅春
    2011, (12):  1532. 
    摘要 ( 1255 )   PDF (21289KB) ( 44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农业生产经济效率和生态环境效率的双赢。应用DEA方法以评价循环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率,采用农业生产的生态足迹以反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在此基础上,为同时体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构造了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综合指数,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地区存在农药化肥投入冗余、粮食单产不足以及农业生产的耕地足迹和牧草地足迹所占比重偏大等问题,为此必须在推广猪-沼-粮的同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猪(牛)-沼-果(渔)等循环农业模式,进而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效率,降低农业生产的生态占用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