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4年 第23卷 第08期 刊出日期:2014-08-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达城市人口承载力预测及其经济合理性评价——以无锡市区为例
    李平星,孙 伟
    2014, (08):  145.  doi:10.11870/cjlyzyyhj201408001
    摘要 ( 639 )   PDF (1534KB) ( 1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经济发达地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和经济发展转型背景下,开展人口规模预测研究对协调人口、资源、经济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以无锡市区为例,核算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与不同时间阶段经济合理人口规模,分析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与经济合理人口规模之间的关系,解析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无锡市区人口仍将稳步增加,外来人口仍将是常住人口增量的主体,但增速趋缓;2015、2020年经济合理人口分别约为404万和434万人,逐渐超出土地资源承载力所确定的402万人的合理人口规模;经济增长引起的就业人口的需求增长是导致人口总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未来需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劳动生产率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等手段调控人口发展,以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和保障经济发展

    1994~2011年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非协调性耦合关系的判别
    孙平军
    2014, (08):  1051.  doi:10.11870/cjlyzyyhj201408002
    摘要 ( 663 )   PDF (610KB) ( 1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是一对互为耦合的时空函数关系式,其间包含多种协调和非协调的耦合状态,如何基于逆向思维和问题诊断的视角构建一座由非协调病理通向协调发展道路的桥梁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协调与非协调之间的互动关联,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非协调耦合判别函数,并以1994~2010年的江苏省为例,对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演化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化水平表征为一条持续上升曲线,而生态环境发展整体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同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非协调性耦合度在持续下降,但始终停留在磨合非协调性耦合阶段,离实现二者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要走;(3)判别的基本结论表明江苏省城市化在快速推进的进程中,是以牺牲环境为基本代价的,并据此围绕二者之间耦合的作用机制展开了分析

    中国海洋捕捞渔业温室气体排放时序分析与因素分解
    岳冬冬,王鲁民,阮 雯,纪炜炜
    2014, (08):  1057.  doi:10.11870/cjlyzyyhj201408003
    摘要 ( 637 )   PDF (650KB) ( 1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合渔获量规模、作业方式结构、作业方式能耗强度和燃油排放系数等因素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在对2006~2011年海洋捕捞渔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时序分析基础上,利用LMDI方法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因素分解。结果表明:海洋捕捞渔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呈现出稳定的增长趋势,平均每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2666万t;拖网、刺网两种作业方式产生的温室气体占相应年份海洋捕捞渔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比重最大,约占80%,且温室效应最强。渔获量规模效应是驱动我国海洋捕捞渔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主要因素。建议通过采取“捕捞配额”或实施较长期的禁渔休渔制度来降低渔获量总量,不仅有利于保护海洋渔业资源,还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也可以通过建立海洋捕捞生态补偿制度的方式来调整作业方式结构向低温室气体排放转变

    长三角地区城市居民出行交通碳排放特征与影响机理
    徐昔保,陈 爽,杨桂山
    2014, (08):  1064.  doi:10.11870/cjlyzyyhj201408004
    摘要 ( 1030 )   PDF (2956KB) ( 2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能源问题及全球变化关注,城市居民出行交通碳排放研究已成为多学科关注焦点。选择南京、宁波和常州作为长三角典型城市,基于典型居住小区问卷调查获取第一手的城市居民出行基础数据,估算与分析城市居民出行碳排放特征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长三角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出行交通碳排放约1 1219 kg CO2/人,日常通勤和远距离出行碳排放量之比为75[DK]∶25;城市居民日常通勤交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为交通方式、出行距离、家庭年收入、年龄和性别;远距离出行交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出行距离、交通方式和家庭年收入。建议采用差别化的行政干预和经济杠杆有效调控家庭小汽车保有量增长速度,鼓励小排量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消费,兼顾汽车产业发展、家庭小汽车刚性需求与节能减排需求之间的博弈平衡;优化城市功能格局,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网络;加强节能减排与低碳意识宣传,鼓励与引导公共交通出行

    自然资源
    安徽省地衣研究的历史分析
    王玉良,王晖,徐如松,阿不都拉·阿巴斯
    2014, (08):  1072.  doi:10.11870/cjlyzyyhj201408005
    摘要 ( 750 )   PDF (1030KB) ( 2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安徽省地衣的研究有60余a的历史。在查阅文献资料、标本检测和作者前期工作基础上,对安徽省地衣研究的现状和成果进行了总结,以便为将来的地衣研究提供资料。根据统计,安徽已经报道的地衣有57属,203个种或种下单位,报道分布最多的是石蕊属(Cladonia)、哑铃孢属(Heterodermia)等10个属。对基物要求比较专一的有98种,其中严格生于树皮、树干或树枝的有54种,石生的22种,生于土壤的8种;检出的地衣化学物质有黑茶渍素(Atranorin)、泽渥萜(Zeorin)等11类,出现最多的地衣物质是黑茶渍素,共有22属、77种地衣含有该物质。除了分类学报道以外,安徽省地衣的其他方面研究相对薄弱。安徽省位于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区,加强其中的地衣研究,对于理解该区地衣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微齿眼子菜与马来眼子菜对水深变化的适应性比较研究
    宋鑫,曹特,祝国荣,李威,张霄林,倪乐意
    2014, (08):  1081.  doi:10.11870/cjlyzyyhj201408006
    摘要 ( 759 )   PDF (1176KB) ( 1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水深与水位波动是影响湖泊中沉水植被分布格局和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子。在洱海开展为期2个多月的原位实验,从大型浮台上悬挂吊盆模拟不同的水位梯度(2、4和6 m)和水位变化模式(水位上升、水位下降和水位波动)对微齿眼子菜和马来眼子菜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深梯度和水位变化模式对两种植物的生物量、株高、节数和叶片数具有显著影响,推测微齿眼子菜在洱海的临界生长水深约为5 m,马来眼子菜的临界生长水深为35 m;超过临界水深后两种植物生物量和叶片数下降、株高和节数不增长。在2 m初始水深处光照相对充足,生物量随时间稳定增长,水深增加(20 cm/6 d×60 d)对两种植物的生物量均未造成显著影响,株高和节数随水深显著增加,具有响应空间增长的潜力。在初始水深为4 m时,进一步增加水深(20 cm/6 d×30 d)会抑制微齿眼子菜生长,继后减少(-10 cm/6 d×30 d)水深仍无法使其恢复生长;但先减少水深后增加水深可以小幅促进其生长。在初始水深为4 m时,3种水位变化模式对马来眼子菜的生物量影响不大,但减少水深后增加水深可以小幅促进其生长。初始水深6 m抑制两种植物的生长,并导致马来眼子菜死亡。实验结果表明,微齿眼子菜比马来眼子菜对弱光耐受性更好

    生态环境
    肖四海不同渔业发展阶段的水环境特征分析
    李为,朱挺兵,郭传波,张堂林,刘家寿,李钟杰
    2014, (08):  1090.  doi:10.11870/cjlyzyyhj201408007
    摘要 ( 560 )   PDF (793KB) ( 1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6~2008年,对长江中游的一个浅水湖泊——肖四海进行了水质和水生植被研究,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肖四海1987~2008年不同渔业发展阶段的水环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87~2008年期间,该湖营养状况经历了中营养→富营养→中营养→富营养→中营养的变化过程,沉水植被经历了消亡→恢复→旺盛→衰退的演替过程,这种变化主要受不同阶段的渔业方式的影响。草食性鱼类和河蟹的过量放养、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饵料的大量投放等不合理的渔业方式导致了水生植被的消亡和水体的富营养化,而合理的渔业方式不会对水体环境产生消极影响,并据此提出了长江中下游湖泊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青虾池塘养殖环境效率分析
    陆建珍,邢丽荣,袁新华,徐翔
    2014, (08):  1097.  doi:10.11870/cjlyzyyhj201408008
    摘要 ( 608 )   PDF (732KB) ( 1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以环境友好型效率标准合理引导青虾池塘养殖生产活动,将淡水养殖对环境的影响纳入效率研究的范畴,以青虾池塘养殖为例,分别运用SBM模型和CCR模型,计算了青虾池塘养殖的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以及各投入要素的使用情况。并运用相关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和方差齐次性检验等技术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青虾池塘养殖的环境效率(考虑环境因素的经济效率)仅为0476 9,而传统的经济效率(不考虑环境因素的经济效率)为0696 7,前者显著低于后者,且波动性更强。所有的要素投入都存在过量现象。除电费、虾苗和药物投入外,其他各项投入在环境效率中的过量程度均大于经济效率;具有固定成本性质的投入品,如劳动力投入和机械投入的过量程度更为严重;利用率过低致使肥料投入过量程度高于饲料投入。农户资源配置过程中忽视环境成本是根本原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上海近30年人为热变化及与气温的关系研究
    顾莹,束炯
    2014, (08):  1105.  doi:10.11870/cjlyzyyhj201408009
    摘要 ( 699 )   PDF (1765KB) ( 1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上海人为热,根据统计年鉴资料,估算了1978~2008年工业、民用和机动车人为热的排放量及其总和,并从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鉴于人为热对温度的影响,根据上海地区11个区县气象观测站近30 a的年平均气温资料,研究城郊气温及其差值与人为热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30 a来,上海工业、民用和机动车人为热排放量及其总和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00年前上海人为热缓慢增长;而2000年后(含2000年)则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工业是上海人为热的主要来源,但自1978年以来,工业人为热比重逐年下降。2000年起,机动车人为热比重超过民用人为热。(3)上海工业人为热排放主要分布在以宝钢为主的宝山长江沿岸地区、黄浦江沿岸市区段地区、以吴泾为主的闵行南部地区,以及金山石化地区。而民用和机动车人为热排放主要集中在市区。(4)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加大,城市热岛效应强度日趋增强。同时,上海地区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人为热的空间分布有很好的一致性。人为热的大量排放对气温的增加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基于环境一号卫星高光谱数据的太湖富营养化遥感评价模型
    徐祎凡,施勇,李云梅
    2014, (08):  1111.  doi:10.11870/cjlyzyyhj201408010
    摘要 ( 608 )   PDF (1147KB) ( 1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环境一号卫星高光谱数据直接监测太湖富营养化状态的方法较多光谱影像监测有着更高的精度优势,对内陆水环境监测具有一定的意义。利用2009年4月地面实测高光谱数据模拟环境一号卫星星上数据,结合确定的太湖富营养化状态遥感评价的水质因子,构建富营养化状态评价模型,并采用实测数据和环境一号卫星高光谱影像数据对模型的精度和适用性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选用叶绿素a作为富营养化遥感监测的水质因子监测太湖富营养化状态与综合营养指数法相比,平均相对误差为597%;(2)采用模拟的环境一号卫星高光谱影像数据结合三波段模型与采用地面实测数据评价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r=0855,平均相对误差为919%;(3)结合环境一号卫星高光谱影像对2010年5月2日太湖进行富营养化监测评价,结果显示太湖水体整体成中营养状态,存在1129%的监测水域出现轻度富营养化状态

    基于遥感反演长江中游地区悬浮泥沙研究
    林承达,周斌,马琪,姜萌薪
    2014, (08):  1119.  doi:10.11870/cjlyzyyhj201408011
    摘要 ( 689 )   PDF (1510KB) ( 1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悬浮泥沙定量研究对于调查长江的水质、地貌、生态环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长江中游武汉地区2012~2013年14幅不同时相的Landsat 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野外采样悬浮泥沙浓度数据,分析了悬浮泥沙遥感定量反演方法,数据处理中针对ETM+SLCOFF影像缝隙问题,采用自适应局部回归匹配算法(ALR)进行影像自动恢复处理,在波段选择中对悬浮泥沙浓度和光谱反射率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运用传统关系建模方法和高斯模型方法对比,比较悬浮泥沙定量反演模型,利用实测验证数据对反演模型精度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ALR可以有效的获取悬浮泥沙敏感波段的遥感光谱反射率;(2)ETM+Band3悬浮泥沙浓度的高斯模型相关系数最高,通过对比得到模型反演的验证精度较高,研究证明遥感定量反演适合于长江流域武汉段泥沙含量大范围监测

    赣北鄱阳湖地区黄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张智,贾玉连,彭学敏,凌光久,王鹏岭
    2014, (08):  1125.  doi:10.11870/cjlyzyyhj201408012
    摘要 ( 604 )   PDF (1755KB) ( 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长江中下游彭泽定山—太平地区黄土进行元素分析,并将结果与黄土高原黄土、长江下游等地典型风成堆积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赣北鄱阳湖地区黄土元素P、Na、Ca亏损明显,Ti、Fe等为残留富集;断面上黄土脱Ca、Na过程明显,正朝着脱K去Si富Al趋势发展;元素变化率特征,赣北鄱阳湖地区黄土主要元素的迁移顺序如下:Ca>P>Na>Mg>Mn>K>Si>Al>Fe3+>Ti。(2)赣北鄱阳湖地区黄土风化强度属于中等风化强度,与其他地区风成沉积在风化强度由弱到强上构成如下序列:〖JP2〗洛川黄土<镇江黄土<赣北鄱阳湖地区黄土<宣城风成红土。研究区黄土风化强度略强于镇江黄土,主要是由二者地形条件决定的排水条件造成。(3)研究区稳定元素组成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风成沉积,指示定山—太平地区沙山砂、黄土可能来自统一的物源区即其上风向的长江河漫滩平原

    鄱阳湖表层沉积物中砷及重金属赋存形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
    张大文,罗林广,张莉,魏益华,唐利锋,陈云霞
    2014, (08):  1132.  doi:10.11870/cjlyzyyhj201408013
    摘要 ( 999 )   PDF (733KB) ( 1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重金属污染是水体沉积物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研究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探索水体中重金属的来源,可以为水体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提供理论基础。采用BCR三步连续提取法对鄱阳湖枯水期表层沉积物中As和7种重金属元素(Cd、Co、Cr、Cu、Ni、Pb和Zn)的赋存形态进行了研究,并基于重金属风险评价代码(Risk Assessment Code, RAC)方法评估了鄱阳湖表层沉积物中的As和7种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鄱阳湖表层沉积物中As、Co、Cr、Cu、Ni和Zn主要以残渣态的形式存在(6160%~8518%);Pb主要以残渣态(5097%)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4102%)为主要的赋存形态,其可提取态所占比例为4903%,具有较高的二次释放潜力;Cd的赋存形态主要以弱酸提取态(4160%)和铁锰氧化态(2719%)为主,其可提取态所占比例高达7749%,潜在生态风险较大。RAC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表层沉积物Cd的生态风险整体上位于高风险,需要加强对鄱阳湖Cd污染的关注。所有站点Cr的弱酸提取态所占比例均低于1%,表明鄱阳湖Cr污染的生态风险为无风险,As、Ni和Pb属于低风险,而Cu、Co和Zn位于低风险至中等风险

    负荷历时曲线法在赣江流域TMDL计划中的应用
    万金保,高园,万莉
    2014, (08):  1139.  doi:10.11870/cjlyzyyhj201408014
    摘要 ( 859 )   PDF (1317KB) ( 1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赣江流域是鄱阳湖水系的第一大流域,由于人口密度大、企业多,使得赣江流域的水环境日趋严重。为此,以赣江流域为对象,选择外洲站点为代表性站点,绘制赣江流域污染物的流量历时曲线和负荷历时曲线;并分析污染物最大日负荷的变化特征,赣江流域各月、各季节和各水情期的污染物最大日负荷波动较大,各时间段的污染物最大日负荷呈负偏态分布;最后比较了赣江流域现状负荷通量和允许负荷通量,发现赣江流域总体水质较好,COD有部分盈余,但NH3N和TP的现状负荷已接近最大允许负荷,尤其在丰水期,说明面源对赣江流域的NH3N和TP的贡献较大,赣江流域的污染物控制应以面源控制为主

    东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与水位关系研究
    杨波,廖丹霞,李京,蒋卫国,Claudia Kuenzer,周斌
    2014, (08):  1145.  doi:10.11870/cjlyzyyhj201408015
    摘要 ( 660 )   PDF (1454KB) ( 1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CBERS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以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通过光谱特征分析建立决策树分类模型,提取东洞庭湖湿地的地物类型。以生态系统健康理论为基础,依据东洞庭湖湿地的特点,综合湿地生产力、组织结构、弹性和功能4个方面,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利用GIS技术,分析东洞庭湖湿地在2000~2006年10个时相的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结合城陵矶水文站的水位数据,探讨了东洞庭湖湿地健康状态与城陵矶水位之间的相关性,并利用2007年两个时相的数据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东洞庭湖湿地健康状态与城陵矶水位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相关性,当城陵矶水位达到30 m左右时,东洞庭湖湿地健康状态达到最佳值

    洞庭湖湿地土壤持水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谢亚军,谢永宏,陈心胜,李峰,邓正苗,侯志勇,李旭
    2014, (08):  1153.  doi:10.11870/cjlyzyyhj201408016
    摘要 ( 594 )   PDF (904KB) ( 2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土壤持水能力是反映土壤调节水文和供给植物耗水的重要指标,受土壤有机质、容重、机械组成和植物地下生物量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与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湿地土壤持水能力关注较少。于2010年12月,对洞庭湖湿地3种主要植被(苔草、芦苇和杨树)土壤持水能力、土壤理化性质和地下生物量进行了调查,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对影响土壤持水能力的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非毛管孔隙度外,3种植被上层土壤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含水量差异显著,均为苔草>芦苇=杨树,而中、下层无显著差异。沙粒为苔草≥杨树≥芦苇,而粗粉粒、细粉粒和粘粒均为杨树≥芦苇≥苔草;容重为杨树≥芦苇>苔草,有机质为苔草=芦苇>杨树。各级别生物量在植被类型大小顺序不一:总地下生物量、0~1 mm和>5 mm径级地下生物量均以芦苇最大,而1~5 mm径级地下生物量则以苔草最大。主成分分析表明,上层土壤,容重、有机质和1~5 mm径级地下生物量是影响其持水能力的主要因素,而中层土壤和下层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很小。此研究对于洞庭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管理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土壤可蚀性特征
    朱明勇,谭淑端,张全发
    2014, (08):  1161.  doi:10.11870/cjlyzyyhj201408017
    摘要 ( 694 )   PDF (933KB) ( 1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区这一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为研究地点,对该地的土壤可蚀性特征进行了研究。在研究区不同土地覆盖类型里采取表层(20 cm)土壤样品,室内分析样品土壤的质地和有机质含量,利用EPIC模型及实验室分析的土壤质地和有机质数据计算样品土壤可蚀性K值。在ARCGIS里,利用Ordinary Kriging插值方法生成研究区K值分布图。然后按一定标准将K值进行分级,得出不同K等级值的空间分布及面积。结果表明:研究区K的均值为0034 8( t·hm2·h)/(hm2·MJ·mm),主要为中可蚀性土壤(面积占91.71%)。东部(主要是耕地)土壤K值高于西部(主要是林地),是侵蚀治理的重点地区。研究结果可为库区水土流失定量遥感监测提供基础资料,对库区的土壤侵蚀治理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汉江上游前坊村黄土剖面化学风化程度及其环境意义
    赵艳雷,庞奖励,黄春长,查小春,乔晶
    2014, (08):  1166.  doi:10.11870/cjlyzyyhj201408018
    摘要 ( 598 )   PDF (876KB) ( 1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郧县前坊村黄土剖面常量元素及相关参数分析,采用Al为标准的变化率参数计算。结果表明:(1)古土壤S0形成时期,土壤磁化率、粘粒成分、CIA值较典型黄土L1高,Na/K值低于典型黄土L1。这表明古土壤形成时期,气候温暖湿润,土壤风化淋溶较强,反映了较强的成壤过程,在黄土堆积时期气候相对干冷,沙尘暴频繁出现,土壤的成壤作用较弱;(2)碳酸盐含量的剧烈变化是影响黄土元素分布特征很重要的因素,其中,一些元素如Mn和Fe在剖面中的含量较高,主要是碳酸盐被强烈淋溶造成的相对富集;(3)前坊村剖面中,常量元素风化成土过程中,Na、Ca、Mg、K、Si和Ti在古土壤S0为主要迁移元素,其迁移顺序为:Na>Ca>Mg>K>Si>Ti;Mn和Fe表现的轻微富集;常量元素的迁移特征指示了汉江上游谷地黄土已经完成初级的脱Ca、Na阶段,应进入了早期去K的中等风化阶段

    合肥老城区绿地土壤pH和氮磷的空间变异特征
    王勤,刘广军,张凯,徐小牛
    2014, (08):  1173.  doi:10.11870/cjlyzyyhj201408019
    摘要 ( 552 )   PDF (1360KB) ( 1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地统计学和GIS方法研究了合肥主城区一环内绿地表层土壤(0~10 cm)的pH值和全氮、速效磷、全磷3种养分要素的空间变异特征,并应用半变异函数分析了pH和各养分要素的空间异质性程度。结果表明:土壤pH变化范围和变异系数分别为67~88和50%,全氮分别为292~3 789 mg/kg和475%,全磷为147~2 470 mg/kg和687%,速效磷为56~1064 mg/kg和657%;全磷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其空间异质性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pH、全氮和速效磷的空间变异则由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土壤全氮与pH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而土壤全磷与速效磷存在显著正相关。pH和速效磷的最佳拟合模型为球状模型,全氮和全磷的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通过Kriging插值得到合肥市一环内土壤pH和各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

    三峡库区典型生态屏障区农户向外转移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赵姚阳,刘智超,蒋琳琳
    2014, (08):  1179.  doi:10.11870/cjlyzyyhj201408020
    摘要 ( 601 )   PDF (594KB) ( 1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向区外转移一定数量的过载人口是三峡生态屏障区土地生态功能建设的前提。基于农户访谈与问卷调查,对三峡库区典型生态屏障区内的涪陵、奉节、秭归、夷陵4区县的农户转移意愿进行了抽样调查,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转移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613%的被调查户愿意转移,影响农户转移意愿的主要因素为户主文化水平、家庭非农收入比重、人均耕地面积、村社距集镇距离和村社环境,户主的文化水平越高、家庭非农收入比重越大、人均耕地面积越多,所处村社距集镇的距离越远、环境越差,则农户向外转移的意愿就越强烈。另外,地区因素对农户的转移意愿也存在一定影响,4个样本区县中农户转移意愿强度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秭归、涪陵、夷陵和奉节,其愿意转移的发生比率(Odds Ratio)为5047∶1637∶1166∶1。为了激励屏障区农户实行自愿转移,促进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顺利实施,建议政府根据影响因素分析结果选择目标转移人群,并制定完善的人口转移政策以加强农户对转移后的经济收入、生产生活环境改善的预期,从而增强转移意愿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