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0年 第2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0-03-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经济转型背景下工业污染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吴加伟, 陈 雯, 耿 佩, 杨柳青
    2020, (3):  535-546.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3001
    摘要 ( 601 )   PDF (1447KB) ( 25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合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区域生态环境共保是全面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利用城市工业污染物排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重点分析了2003~2015年长三角地区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相对规模和强度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探讨了经济转型发展等因素对工业污染时空格局的动态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相对规模和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2003~2015年工业废水、SO2排放总量分别削减约13%和24%,每万亿元工业总产值的废水、SO2和烟(粉)尘排放量分别削减87%、88%和71%左右。(2)工业污染排放仍主要集聚在沿沪宁、沿长江和沿沪杭甬等工业发达地区以及部分资源型城市,并呈现由核心区向皖江城市带、苏北等外围区转移扩散的态势,但不同污染物之间差异较为显著。(3)外围区工业污染物排放相对强度较高(多为1.0以上),但近年来南京、杭州等核心区的工业污染物(尤其是工业粉尘)排放相对强度有所上升。(4)经济转型是工业污染时空格局演变的重要驱动力,其中产业结构升级、创新与消费驱动转型增长等是抑制工业污染物排放规模扩张的重要因素;而创新投入及技术进步、企业质效提升、外资外贸结构优化等则有利于降低工业污染物排放相对强度;但由于各地经济转型阶段不同,上述因素对工业污染的影响机制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该研究揭示了经济转型背景下工业污染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对于强化新时期长三角地区工业污染协同防治等具有一定政策参考价值。
    中国城市住宅售租比时空分异格局及影响机制
    尹上岗, 马志飞, 吴小影, 李在军
    2020, (3):  547-556.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3002
    摘要 ( 331 )   PDF (3079KB) ( 19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以2009~2017年中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为基本研究单元,利用空间趋势面和探索性空间回归技术(ESDA)对中国城市住宅售租比的空间分布进行模拟和估计,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从城市的经济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和预期因素4大方面探析售租比时空分异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住宅售租比整体呈波动式上升的态势,空间分布呈现出“东高西低”、“东热西冷”的阶梯状格局,且住宅价格、住宅租金和售租比均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和较强的区域集聚性。收入水平和工资水平是影响售租比最大的因素,住宅预期、人口吸引力、租赁户比重、家庭规模、经济预期等也是影响售租比的重要因素,经济因素、人口因素、预期因素和社会因素的解释力依次减弱,4大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中国售租比的时空分异格局。
    中原城市群交通网络通达性演化及优化研究
    符海月, 王 妍, 张祎婷, 王昭雅
    2020, (3):  557-567.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3003
    摘要 ( 468 )   PDF (2296KB) ( 12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城市群交通网络的合理发展对于促进区域资源整合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空间句法模型,分析1995~2015年中原城市群交通网络通达性演化特征,并提出相应交通网络优化改进建议。结果表明:(1)1995~2015年期间,中原城市群交通路网由初期的“发散”状,逐渐演化成为“树轮”状;通达性中心也由初期的郑州市扩大到洛阳市、许昌市、周口市、商丘市、开封市等周边城市,通达性较高的轴线已经从区域性线状分布发展为中心地区面状分布。(2)1995~2015年期间,中原城市群各城市通达度均有提高,京广线辐射区内城市通达度提升幅度明显大于陇海线辐射区域;郑州市、邯郸市等核心城市的通达度增长率在减缓,而亳州市、淮北市等边缘城市通达度增长率在上升。中原城市群交通路网建设总体呈空间收敛趋势,但城市间的通达度水平仍在逐渐拉大。(3)基于以上分析,研究提出将中原城市群交通系统整体培育成以郑州市为中心,以陇海线和京广线为“十”字发展轴的“多核多向状”网络结构。改进后的路网可以提升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的通达性,能够充分体现城市群中心带动边缘、城市联动发展的基本功能。
    江苏省养老服务业区域差异、空间集聚及驱动因素研究
    何冬梅, 王增文
    2020, (3):  568-579.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3004
    摘要 ( 423 )   PDF (1465KB) ( 11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推动养老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运用综合指标评价法、泰尔指数及ESDA等方法,对2005~2015年江苏省县域养老服务业时空演变格局和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探讨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江苏省养老服务业发展水平总体较低且不均衡,呈现“南高北低”的显著差异;(2)区域差异呈“扩大-缩小-扩大-缩小”的“M”字型演变趋势,区域内差异大于区域间差异;(3)江苏省不同县域间养老服务业空间关联性显著为正,出现了发展水平相似县域相邻分布的空间集聚效应,空间集聚格局呈现稳态的南北差异;(4)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市场力量、产业结构、养老保障水平以及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对江苏省养老服务业发展格局和区域差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开发区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机制分析——以湖南省为例
    王美霞, 周国华, 王永明
    2020, (3):  580-587.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3005
    摘要 ( 462 )   PDF (965KB) ( 14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评估开发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究这种影响的空间异质性与机制,能为开发区协调发展与优化升级提供理论指导。以中部省区湖南省为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法对2001~2016年110个县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检验了开发区设立对湖南省县级水平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揭示了这种效应的空间异质性与机制。总体上看,湖南省开发区建设提升了县级区域GDP和人均GDP水平,主要源于乘数效应机制与集聚机制。更为重要地,湖南省开发区建设对县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增”特征,即更高经济发展水平区域设立开发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强,因而开发区效应的发挥依赖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非线性STR模型的实证
    匡 兵, 卢新海, 韩 璟
    2020, (3):  588-595.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3006
    摘要 ( 347 )   PDF (841KB) ( 7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以中国1982~2016年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非线性平滑转换回归模型探讨了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非线性特征,以滞后两阶的经济增长作为转换变量建立非单调类转换函数模型最为恰当;(2)当转换变量介于临界值30 542.404 43亿元和37 595.594 26亿元之间时,转换函数为0,模型完全表现为线性形式,当转换变量等于临界值时,转换函数为0.5,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线性机制转换为非线性机制的速度一般;(3)当转换变量小于30 542.404 43亿元或者大于37 595.594 26亿元时,转换函数值迅速向1转换,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就会显现
    自然资源
    近20年来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区域差异、时空格局及动态演化
    夏四友, 赵 媛, 许 昕, 文 琦, 崔盼盼, 唐文敏
    2020, (3):  596-608.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3007
    摘要 ( 912 )   PDF (2339KB) ( 29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研究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时空格局与动态演化规律,对制定合理的农业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采用Theil指数及空间分析相关方法分析1997~2016年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时空格局特征,并利用R/S分析法预测其演化趋势。结果表明:(1)1997~2016年中国及三大粮食功能区的农业碳排放强度均呈下降趋势,不同类型农业碳排放强度省域的空间分布变化均较大,碳排放高强度省域保持稳定,而低强度省域呈扩大态势;(2)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总体呈扩大趋势,其中区域间差异变化较小,区域内差异趋于扩大,粮食平衡区区域内差异趋于上升,主产区区域内差异先升后降,主销区区域内差异趋于收敛;(3)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集聚程度趋于缩小,热点区保持不变,而冷点区呈收缩态势,青-藏保持稳定性热点区,京-津-冀-陕-晋-豫-鲁为稳定性冷点区域;(4)中国、三大功能区及各省域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未来碳排放强度值将呈现出继续下降的演化态势,尤其以粮食主销区的下降趋势具有更强的持久性。
    太湖流域典型农用地表层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潜在风险因子识别
    刘霈珈, 吴克宁, 罗 明
    2020, (3):  609-622.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3001
    摘要 ( 187 )   PDF (13892KB) ( 2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土壤是人类生存、生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识别农用地表层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潜在风险因子对区域重金属污染农用地安全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太湖流域典型农用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Normal Score Transformation(NST)变换法处理表层土壤6种重金属非正态分布数据,分析构建表层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的潜在风险因子集,利用地理探测器识别法(GeoDetector Model, GDM)识别潜在风险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结果表明:通过因子探测器识别发现6种表层土壤重金属的前5大潜在风险因子既有自然条件因子,也有社会经济因子。交互探测器识别发现自然与社会经济潜在风险因子对表层土壤6种重金属空间分异均随着因子的线性叠加而呈现出1+1>2的非线性增强的交互作用。风险探测器可识别出表层土壤6种重金属各自的潜在风险因子类别。基于NST和GDM的表层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潜在风险因子识别思路可为准确识别与监测重金属污染区域提供更准确和详细的科学依据。
    太湖流域水供给服务供需时空演变分析
    欧维新, 刘 翠, 陶 宇,
    2020, (3):  623-633.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3009
    摘要 ( 690 )   PDF (2271KB) ( 8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受土地利用和降水条件变化的影响,太湖流域水供给服务供需关系也发生着变化。通过分别设置1995~2015年太湖流域不同降水条件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利用Invest模型定量评估水资源供给量,同时利用空间离散法定量评估水资源需求量,并进一步分析供需赤字和盈余区域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95~2015年随着土地利用变化,尤其是建设用地的扩张(20年来涨幅达106%),水资源需求占供给量的比重由73%升至90%,需要依赖外来客水的县域面积占整个流域的比重由19%升至33%;2015年在不同降水条件下供需关系变化更为明显,降水量越少,供需赤字的县域越多,在干旱年份整个流域需求量占供给量的117%,供给量已不能满足需求量,且赤字县域的面积占整个流域的47%。两种情境下,太湖流域东北部水供给服务供需关系均比西南部紧张。作为影响太湖流域水资源供需变化的主要因素,土地利用和降水条件变化分别通过影响需求量和供给量改变供需关系。
    秦岭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划分研究
    马 琪, 王鹏涛, 杨晓俊, 袁家根, 李娟娟, 刘文宗
    2020, (3):  634-642.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3010
    摘要 ( 629 )   PDF (2079KB) ( 9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内容,如何准确识别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极重要区是科学划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的关键。基于秦岭山区物种丰富度的海拔梯度格局,通过对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评估模型的改进优化和校验,最终形成秦岭地区科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方案。结果表明:(1)修正后的NPP定量指标评估法,提高了陕西秦岭地区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识别的准确性,可适用于我国中东部物种丰富度随海拔梯度呈中峰型或单调递增型的山区;(2)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区的总面积达24 688.33 km2,占到秦岭山区总面积的39.11%,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出西部集中、东部分散,南坡多、北坡少的空间分布特征;(3)森林生态系统是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区的重要支撑系统,面积占比高达96.12%。本研究提出的修正方法和研究结果,不仅提高了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区识别的准确性,而且为其他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的科学划定和边界优化提供了参考。
    基于“重要性-敏感性-冲突性”的陕北生态保护重点区域辨识
    李 云, 张艳芳, 田 茂, 尹礼唱, 王 茹
    2020, (3):  643-653.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3011
    摘要 ( 459 )   PDF (2103KB) ( 10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风险增加,这必将影响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安全。基于RS和GIS相关技术,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生态敏感性和空间冲突3个方面,采用NPP 定量指标评价法、空间冲突测度评估法和析取运算法,对陕北生态环境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在“重要性-敏感性-冲突性”框架下,辨识陕北生态保护重点区域,提出一定管控建议。结果表明:(1)陕北生态保护重点区域主要分布于陕北南部的黄龙山、子午岭地区、中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北部榆林市境内的毛乌素沙漠敏感区。(2)延安市南部生态高价值与高敏感性并存,同时是空间冲突热点区,生态风险高。(3)延安市空间冲突水平相比于榆林市较强烈。能源开采活动、地形起伏、道路扩张及(生态工程)地表破碎性影响,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压力和风险。“重要性-敏感性-冲突性”框架的构建可为生态保护提供新思路,客观辨识出生态重点保护区域,对协调城镇开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及政策参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供需匹配模型的秦巴山区人地关系均衡状态及空间管控研究
    敬 博, 李同昇, 祁 航, 朱依平
    2020, (3):  654-667.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3012
    摘要 ( 478 )   PDF (6684KB) ( 10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通过构建供需匹配模型对秦巴山区人地关系均衡状态进行定量研究,采用OLS最小二乘法和GWR地理加权法对空间供给能力和空间需求强度间的作用关系和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差异化的空间管控模式。结果表明:(1)秦巴山区存在明显的供需空间错位,供给能力中部高、外围低,中部高值区的区县供给指数多处于0.72~1.16之间,外围区县供给指数多小于0.6;需求强度则与供给能力基本相反,中部区县需求强度均小于0.14,外围和东部区域需求强度普遍较高,最高值主要位于秦岭北麓、东麓和汉江中游的区县;这种供需错位源于复杂地形阻隔下的空间资源配置失效。(2)人-地供需两端相互作用,作用程度在地形影响下存在明显空间分异。(3)人地关系均衡指数总体较低,且分布极不平衡,呈现明显的“中部低、外围高”特征,低效均衡、协调均衡与空间失衡的区县数量比约为11∶3∶2。(4)可将研究区分为发展严控区、发展提升区、发展优化区和发展疏解区四大管控分区,针对均衡状态制定人地调控对策。
    景区综合交通可达性测度及其优化对策
    李康康, 戢晓峰
    2020, (3):  668-676.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3013
    摘要 ( 372 )   PDF (2343KB) ( 9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良好的景区可达性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该文在系统分析景区可达性主体与客体内涵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因旅游交通服务水平差异所引致的游客对景区选择的主观优先级,从景区外部交通可达性和市内换乘便捷性视角构建了景区可达性测度模型,以云南省76个4A级以上景区为例进行验证,并提出了景区可达性的优化对策。结果显示:(1)云南省4A级以上景区的外部交通可达性空间分异特征显著,约60%景区的外部交通发展滞后,且离散分布于县级行政区;景区的市内换乘可达性水平整体较高,换乘平均耗时为0.472 h,存在个别景区级别与可达性不匹配。(2)景区可达性水平整体较差,约33%的景区可达性一般或较差,并呈一定的高值或低值空间集聚格局;可达性热点具有明显的自东向西递减规律,外部交通可达性差异是造成景区可达性差异化的主要原因。(3)应以“旅游点-轴结构”为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核心节点功能,“连点成线”完善旅游运输通道建设,提升景区外部通达性;强化景区与重大交通枢纽的无缝衔接,实现景区内外交通协调;因地制宜建设休闲公路,以缓解自然风光型景区的市内换乘劣势。
    基于DEA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吉林省9地市为例
    李崇明, 胡俊杰
    2020, (3):  678-686.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3014
    摘要 ( 155 )   PDF (1008KB) ( 10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土地的利用效率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时期都会有所不同,以吉林省9个地级市的城市土地利用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方法测算了吉林省9个地级市在2007~2016年期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吉林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偏低,在空间上呈现出中部地区高,东西部地区低的分布格局,在2007~2016年期间土地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2)影响吉林省9地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因素:投入方面,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冗余尤为突出,固定资产投资也存在相对过剩;产出方面,财政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不足等成为重要的经济影响因素,环境产出效益不足,生态因素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在研究期内开始显现。(3)研究对策:通过合理分配劳动力资源,同时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是提高吉林省土地利用效率的现实途径。
    生态环境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
    李理, 朱文博, 刘俊杰, 张俊华, 朱连奇
    2020, (3):  687-695.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30015
    摘要 ( 343 )   PDF (1944KB) ( 3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自然界中,土壤碳库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碳平衡起决定性作用,而土壤有机碳又是碳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研究土壤有机碳对于全球生态系统碳平衡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基于宝天曼土壤有机碳实测数据并运用半方差函数、克里格插值分析山地土壤有机碳垂直性特征及空间分异程度,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土壤有机碳分布的环境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宝天曼土壤有机碳介于0.31~7.7 g/kg,属于较低水平,最高值(7.70 g/kg)出现在北坡987 m处;(2)不同土层深度的半方差函数模型不同,0~20和40~60 cm 对高斯模型拟合效果更明显、20~40 cm对球状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而线性模型对于60~80和80~100 cm 土层深度拟合效果较佳,克里格插值表明 0~20和20~40 cm空间分异特征相似,呈西南向东北增加的趋势,而40~60 cm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异呈现东北高、西南低;(3)宝天曼不同土层深度受单个环境因子影响程度不同,解释力介于0.127~0.407,其中NDVI对0~20 cm土壤有机碳解释力最显著(0.407)、高程对40~60 cm土壤有机碳解释力最高(0.373),交互探测结果表明NDVI与坡度解释力最高、高程与其他因子交互探测后解释力显著增大,表明宝天曼土壤有机碳受多种环境因子共同影响,而非单一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丹江口库区典型小流域水体氮素分布特征研究
    王超, 贾海燕, 汪涛, 雷俊山, 徐建锋, 尹炜
    2020, (3):  696-705.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3016
    摘要 ( 272 )   PDF (2962KB) ( 7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丹江口水库水质总体良好,但总氮浓度超标问题突出。为明确不同类型小流域氮素的分布和输出特征,优化制定库区控氮措施,选择库周典型小流域,开展水体氮素浓度系统观测和分析。结果显示:(1)余家湾(养殖型)总氮浓度平均为21.23 mg/L,五龙池(村落型)总氮浓度平均为4.00 mg/L,高于钱家沟(自然型)和张沟(农田型);五龙池(村落型)硝态氮浓度最高,平均为2.37 mg/L,张沟最低,平均为1.06 mg/L;余家湾(养殖型)氨氮浓度远高于钱家沟(自然型)、五龙池(村落型)和张沟(农田型)。(2)钱家沟(自然型)氨氮浓度沿程下降趋势显著(p<0.05);张沟(农田型)硝态氮(p<0.01)和总氮浓度(p<0.01)沿程上升趋势显著,坑塘湿地等微地形结构可能是影响小流域氮素的沿程变化的主要因素。(3)钱家沟(自然型)和五龙池(村落型)氮素冬季(12~2月)浓度较高,夏秋季(6~11月)浓度较低,春季(3~5月)波动最大;张沟(农田型)氮素高值出现在6月;余家湾(养殖型)氮素浓度高值出现在8月。(4)余家湾(养殖型)氮素以氨氮为主,五龙池(村落型)、张沟(农田型)和钱家沟(自然型)以硝态氮为主。基于上述结论,后续丹江口库区氮素控制应系统梳理不同类型小流域的分布和数量,重点关注养殖型小流域的氨氮污染和村落型小流域的硝态氮污染。
    贵州阿哈湖喀斯特小流域DOC输出特征
    黄轶婧, 吴起鑫, 安艳玲, 吕婕梅, 陈银波, 何守阳
    2020, (3):  706-713.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3017
    摘要 ( 227 )   PDF (1010KB) ( 10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河流不仅是陆地碳循环的通道,也是碳交换的重要场所,而小流域更被认为是陆地碳循环的热点。为探究人类活动影响下喀斯特小流域溶解性有机碳(DOC)输出特征,于2017年6月~2018年5月对阿哈湖3条主要入湖小流域游鱼河、白岩河、金钟河河水主要理化特征和DOC含量进行分析,并计算流域DOC输出通量。研究期间游鱼河、白岩河、金钟河DOC含量分别为4.78±2.11、5.61±2.27、7.40±2.51 mg/L,输出通量分别为2.71、2.91、3.82 t/( km2. a)。结果表明:(1)阿哈湖小流域河水DOC含量时空变化特征明显,与降雨、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人类外源输入对DOC有显著影响;(2)对比不同河流DOC输出特征发现,小流域通常具有更高的DOC输出通量,特别是受城市输出影响的中小流域,其河流碳过程在碳循环中的贡献可能被低估。

    向家坝灌区水温改善措施效果研究
    林枭, 梁瑞峰, 刘清园, 张鹏, 李克锋, 汪青辽
    2020, (3):  714-724.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3018
    摘要 ( 303 )   PDF (1260KB) ( 10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水温是影响灌区农作物灌溉效果的重要因素。为明确特定水库取水口低温水对灌区灌溉的影响程度及多种低温水减缓措施的改善增温效果,以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纵向一维水温数学模型,定量分析并研究低温水减缓措施对灌区水温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与向家坝坝址处的天然水温相比,单库运行时(建坝近期)向家坝灌区部分渠道最大降幅可达2.1℃,梯级电站联合运行后(建坝远期)最大降幅可达3.1℃,建坝远期的低温水效应大于近期运行时的低温水效应。距取水口最近的柏溪斗渠4月灌溉水温降幅可达3.1℃,而较远处的两木斗渠4月份灌溉水温降幅为1.3℃,灌溉水温的降幅随灌渠离取水口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向家坝北总干渠前38 km低温水效应较显著, 38 km以外渠道受低温水影响较小。取水口设置叠梁门分层取水措施与灌区设置晒水池增温措施具有相近的增温效果,4月增温效果约为0.4℃~0.9℃。采用已建塘坝、窖池等小水利设施辅助晒水池进行晒水增温对低温水具有显著的改善效果,4月增温幅度约为1.3℃~1.7℃。研究成果可为湖库管理部门制定近期及远期运行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农业发展
    劳动力老龄化对农户粮食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长江流域六省农户的调查
    杨志海, 王洁
    2020, (3):  725-737.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3019
    摘要 ( 425 )   PDF (899KB) ( 4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基于2017年对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等6个长江流域粮食主产省份1 027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以及自助抽样(Bootstrapping)方法,对劳动力老龄化影响农户粮食绿色生产行为的作用机制及其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劳动力老龄化通过削弱吸收能力的机制抑制了农户粮食绿色生产行为,其中介效应显著为负(路径系数为-0.126)。(2)劳动力老龄化通过要素替代与决策依赖机制显著促进了农户的粮食绿色生产行为,且这种积极影响超过了吸收能力机制的不利影响,使得劳动力老龄化对农户粮食绿色生产行为影响的总间接效应为正(0.176)。(3)总体而言,劳动力老龄化对农户粮食绿色生产行为具有显著的不利影响,因为其直接效应显著为负(-0.328),且大于间接效应。据此,研究认为劳动力老龄化对于粮食生产绿色转型而言不仅是挑战,同时也存在机遇。
    预期收益、可行能力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
    刘艳婷, 陈美球, 邝佛缘, 赖昭豪
    2020, (3):  738-747.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3020
    摘要 ( 306 )   PDF (873KB) ( 5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利用江西省2 068份调研数据,借鉴目标设置理论,实证分析预期收益、可行能力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的主效应和调节效应及其代际差异的影响。结果显示:(1)预期收益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产生显著影响,高预期收益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具有正向作用,而中等预期、低预期收益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具有负向作用;而且预期收益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的作用存在代际差异。(2)可行能力的提高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具有正向影响,而且在其预期收益与生态耕种采纳意愿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因此,应鼓励农户进行生态耕种,并通过示范作用,强化对预期收益的认可;加大生态耕种的基本知识宣传和相关技能培训提升自身的可行能力;生态耕种的激励政策应体现差别化来适应代际差异需求。

    农户分化视角下农民退出宅基地集中居住后的福利水平研究
    刘成铭, 王坤鹏, 欧名豪
    2020, (3):  748-757.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3021
    摘要 ( 353 )   PDF (925KB) ( 11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测算农户分化背景下农民退出宅基地实现集中居住后的福利水平,对保障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户对土地福利补偿的差别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8年已完成宅基地退出的扬州市公道镇获取的242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实证分析退出宅基地实现集中居住对不同分化特征农户福利水平产生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农民退出宅基地集中居住后福利总模糊指数为0.584,福利状况较好;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保障状况是影响农户福利水平的主要因素,养老保障及房屋质量是现阶段农户关注的焦点。(2)集中居住对不同分化特征农户的福利影响存在差异。职业分化特征下,农户分化程度越高,福利状况越好;经济分化特征下,农户福利水平呈“先升后降”趋势。(3)集中居住对不同分化特征农户各功能性活动的福利影响存在差异。农户职业分化及经济分化程度越高,其家庭经济状况越好;职业分化Ⅰ类及经济分化低收入农户社会保障水平较低,而高收入农户对社会保障有更高的受偿需求;集中居住对于各类型农户社会机会、居住条件及景观环境方面造成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因此,地方政府应当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农户的受偿需求,尽快建立包括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在内的弹性福利补偿体系,提升农户人力资本以实现可持续生计,且从构成农户福利的各功能性活动方面对各类型农民群体进行细致化补偿,结合农户分化特点促进农民非农就业,满足农户就业与收入的城镇化核心需求。
    “稻虾共养”生态农业模式的化肥减量效应研究——基于倾向得分匹配(PSM)的估计
    杨彩艳, 齐振宏, 黄炜虹, 叶孙红
    2020, (3):  758-766.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3022
    摘要 ( 336 )   PDF (863KB) ( 14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为应对化肥施用量居高不下引发的农业面源污染,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虾共养模式应运而生。基于课题组于2018年7~8月在江苏、湖北两省获取的509份样本农户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探讨稻虾共养模式的化肥减量效应是否存在及效应大小。结果表明:(1)采纳稻虾共养模式的农户确实存在显著的化肥减量效应,平均为其减少716.895元/ha,这为政府试图通过推广稻虾共养模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合理性提供了佐证;(2)经过PSM方法处理后采纳稻虾共养模式农户的平均处理效应为-662.364,进一步证实稻虾共养模式的化肥减量效应存在且显著,而OLS模型回归高估了其化肥减量效应。基于此,我们认为稻虾共养模式应得到重点推广,并积极发展村庄中的能人以加强其带头示范作用。
    政策指引还是交流互鉴?养殖专业大户环境治理投资驱动力研究
    畅华仪, 何可, 张俊飚
    2020, (3):  767-775.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3023
    摘要 ( 312 )   PDF (839KB) ( 8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基于2017年湖北省调查数据,估计了以政府支持、政府监督为代表的政策指引和以同行互助、村民监督为代表的交流互鉴对养殖专业大户环境治理投资意愿的影响。并运用Lasso模型对变量进行进一步筛选,以提高模型解释力并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 对于约束性制度,不论政府监督还是村民监督都不利于养殖专业大户环境治理投资意愿提升;而对于激励性制度,养殖同行间的交流互助可以显著提升其环境治理投资意愿。这一结论与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由“谁污染,谁付费”到“谁受益,谁付费”的政策变迁思路不谋而合,强调了激励措施在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突出了同行业交流互鉴在环境治理自觉性培植方面的重要性。
    规划管制下耕地保护空间外溢及区域财政转移——基于四川省的实证
    马爱慧, 唐鹏
    2020, (3):  776-784.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3024
    摘要 ( 478 )   PDF (804KB) ( 8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规划管制致使区域间保护耕地资源多寡存在差异,部分地区经济发展受到约束,带来相关利益群体机会及利益损失。基于耕地保护承载力角度,确定区域保护耕地资源空间外溢面积,利用机会成本核算单位面积保护耕地损失,在构建暴损程度系数基础上,核算区域间规划管制下耕地保护空间外溢量及区域间财政转移额度,为建立区域之间经济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四川省耕地资源保护空间外溢赤字城市有成都、攀枝花和雅安,赤字量最大的是成都市,赤字量达到650.71 kha;耕地资源保护空间外溢盈余的城市有14个,其中盈余量最大的城市是资阳,为219.98 kha;耕地资源保护空间外溢平衡城市是内江。(2)运用机会成本法,测算出单位面积耕地保护机会损失为每公顷25.30万元。(3)通过暴损程度及经济调节系数的修正,计算出区域之间的空间外溢补偿额度,为减少财政压力,按照盈余区补偿量总和作为空间外溢赤字区的支付总额,最终成都支付额度为416 775.25万元,攀枝花市支付额度为125.10万元,雅安市支付额度为83.40万元,财政转移支付结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操作意义。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