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3年 第3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3-01-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长江经济带多维产业结构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的空间效应
    郑金辉, 徐维祥, 陈希琳, 刘程军
    2023, (1):  1-13.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1001
    摘要 ( 537 )   PDF (2798KB) ( 6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索多维产业结构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以长江经济带2003~2019年108个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熵值法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支撑力3方面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采用泰尔指数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多维产业结构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保持上升态势,存在下游>总体>中游>上游的特征,区域差异则存在下游>上游>总体>中游的空间异质性,且差异的主要来源于上、中、下游的地区内部差异。(2)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逐级递增的空间趋势,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与关联特征。(3)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服务化、产业结构高度化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溢出影响存在差异,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服务化均存在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高度化则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不显著。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空异质性特征是在工业集聚、科技创新、对外开放、政府干预诸多因素交互叠加、循环累积作用下形成。为实现长江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带,应重视城市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发挥区域协同互动作用,推动资源要素的空间适配。
    夜间灯光视角下长江经济带主体城市群的发展差异分析
    徐慧敏, 胡守庚
    2023, (1):  14-23.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1002
    摘要 ( 50 )   PDF (1165KB) ( 2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江经济带的五大城市群是该区域内城市化的主体,评估不同城市群的发展差异有助于准确理解该区域内的城市化进程。基于美国宇航局新一代夜间灯光遥感产品,利用灯光增长率、变异系数、位序-规模法则、灯光基尼系数等方法评估了2012~2020年长江经济带五大城市群的发展差异。通过比较城市群之间的差异,发现长三角城市群一直雄踞五大城市群之首,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增长率最快,黔中城市群较滇中城市群发展更快,五大城市群的整体差异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对于城市群内部的不同城市发展差异而言,长三角城市群呈现愈加均衡的趋势,而其它四个城市群的趋势不明显;对于城市群内部不同地理网格的发展不平衡度而言,长三角内部发展不平衡度在降低,而成渝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和黔中城市群的不平衡度有上升的趋势,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变化趋势性不明显。总的来说,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已经产生了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而其它城市群虽然发展较快,但辐射带动效应尚不明显。最后,总结了各城市群发展差异的原因,并指城市群的交通建设以及寻找符合自身优势的发展战略有助于实现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
    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网络的时空演化特征
    蒋金亮, 鲁嘉颐, 戈大专, 孙东琪
    2023, (1):  24-39.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1003
    摘要 ( 45 )   PDF (3154KB) ( 4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流空间成为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重要内容,而如何识别城市群流空间结构特征,揭示其对城市群实体空间的影响,是当前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的重点及难点问题。采用1992、2001、2010、2019年企业异地投资数据,构建长三角地区城市联系网络,借助复杂网络分析、K-means聚类等分析方法,探究区域经济网络整体特征演变,分析网络空间组织结构演化规律。结果显示:(1)1992~2019年长三角地区城市联系强度大幅提升,城市节点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的离散和不均衡程度在不断缩小。城市经济网络“小世界”特性逐渐显著,无标度特性在逐渐弱化。(2)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网络从早期的“V型”结构转向核心城市相互连接的多边形网络结构;网络联系从核心城市间相互联系向外拓展至核心城市与其周边相邻城市之间的联系,空间邻近性网络联系特征开始显现;网络体系中参与城市从核心城市逐步扩展至全域,南京、杭州、合肥等核心城市形成相对独立的对外辐射网络体系。(3)长三角地区城市等级体系已经形成金字塔结构,以上海市为核心城市地位最为突出;杭州、南京影响力次之;宁波、合肥、绍兴、苏州、无锡、嘉兴等城市再次之。(4)长三角城市经济网络的发展演化从初始发育阶段、等级化阶段逐步走向网络化阶段。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雾霾污染的影响效应研究
    黎文勇
    2023, (1):  40-50.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1004
    摘要 ( 41 )   PDF (906KB) ( 6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是区域分工的高级形式,探究其对雾霾污染的影响机制对于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阐述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影响雾霾污染的机理基础上,利用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引致的城市功能专业化增强对区域雾霾污染有显著抑制作用,提高城市功能专业化程度不仅有助于降低本地区的雾霾污染水平,对邻近地区的雾霾污染也有抑制作用。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的减霾作用在中心城市组、非中心城市组、非G60科创走廊城市组的检验中均成立; 相对于中心城市,非中心城市的功能专业化程度提高对雾霾污染的抑制作用更大。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和劳动力禀赋效应降低区域雾霾污染。最后从构建功能互补发展格局等方面阐述了政策启示。
    城市绿色空间时空演变及其生态效益研究——以合肥市区为例
    姚侠妹, 陈媛媛, 偶 春, 张清怡, 姚晓洁
    2023, (1):  51-61.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1005
    摘要 ( 66 )   PDF (2623KB) ( 8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城市绿色空间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城市绿色空间演变及其生态效益,揭示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能够为改善生态环境、协助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合肥市区的遥感影像图,借助 ENVI、ARCGIS、ArcView等相关软件,利用监督分类法对其进行解译分类,分析绿色空间演变及其在固碳、空气净化、暴雨径流削减、热岛效应等方面的生态效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合肥市区绿色空间面积降低516.59 km2,其中大部分转变为建设用地,转化面积占据了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的74.9%,无植物覆盖、低植被覆盖度地区增加255.5 km2,景观格局向破碎化且异质化发展;(2)合肥市区绿色空间生态效益在总量上共计减少4.2亿元,固碳、大气污染物去除、暴雨径流削减分别减少了1.77亿元、548.9万元以及2.61亿元,同时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增至原来的700倍;(3)原围绕中心城区、长江西路等地的高温区,随城市空间扩展而不均匀的扩散到合肥市区范围内的大部分地方,同时研究区域内地表温度随区域植被覆盖度降低而增高,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合肥市区城市绿色空间面积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而降低,其产生的生态效益也随之降低,致使城市出现生态系统服务能力降低、生态供需失衡、热岛效应加强等问题。
    自然资源
    湖库水源地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多目标优化——以天目湖流域为例
    徐 静, 杨桂山, 许 晨, 李恒鹏,
    2023, (1):  62-70.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1006
    摘要 ( 34 )   PDF (1550KB) ( 3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协调各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关系是进行生态系统有效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采用模型评估法和价值评估法等评估了天目湖流域2019年水源涵养、水质净化、土壤保持、固碳和供给等五项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分析了各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NSGA-Ⅱ)对水质净化服务和供给服务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天目湖流域水源涵养、水质净化、土壤保持和固碳服务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植被覆盖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而供给服务的高值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和河流沿岸,与茶园和耕地分布密切相关。(2) 水源涵养、水质净化、土壤保持和固碳服务两两之间表现为协同关系,供给服务与其他服务之间均呈现为权衡关系,其中与水质净化之间的权衡关系最强,表现为流域内最为突出的矛盾关系。(3) NSGA-Ⅱ算法为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优化提供了4种方案,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化解流域内水质优化和经济产出之间的矛盾关系,为天目湖流域乃至其他湖库型水源地流域面向供水安全的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基于GeoSOS-FLUS模型的江苏省生态福祉时空演变及其预测研究
    付永虎, 解文艳, 刘俊青, 魏范青, 郭 赟, 苏 凤, 杨依文
    2023, (1):  71-82.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1007
    摘要 ( 39 )   PDF (1776KB) ( 8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人类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福祉的测度与评估研究对于指导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省为案例研究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采用生态系统贡献率模型测度1995~2020年研究区生态福祉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借助GeoSOS-FLUS模型预测江苏省2025年生态福祉的时空流转盈亏与空间自相关性。结果表明:(1)1995~2020年,江苏省生态福祉总量和人均生态福祉呈波动下降的态势,25年间生态-经济产出效率增幅达540.24%。(2)与2020年相比,2025年江苏省生态福祉总量增加了10.84亿元,增幅1.05%,达 1 039.21 亿元。13个评价单元中除地处苏北的宿迁、盐城和连云港生态福祉总量略有下降外,其余地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3)1995~2025年,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生态福祉亏损要大于生态福祉盈利,总体呈亏损状态。其中,水域生态系统是维持生态福祉总量的重要贡献类型,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是造成江苏生态福祉亏损的主要原因。(4)1995~2025年,江苏省生态-经济产出效率与人均生态福祉之间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效应,呈显著的空间负相关性。2015年以后,研究区生态优势转换为经济发展动力有所增强,呈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建设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13地市生态-经济产出效率与人均生态福祉空间关联性不高,主要为无显著空间相关性,空间聚集主要分布在苏北和苏南区域,聚集类型为低-高和高-低2种类型,未有低-低、高-高聚集类型。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与方法参考。
    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张婉玲, 邹 磊, 夏 军, 宋进喜, 乔云峰
    2023, (1):  83-92.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1008
    摘要 ( 56 )   PDF (2302KB) ( 1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客观核算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对评估区域水资源盈亏状况和衡量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省公顷”修正水资源均衡因子,计算并分析2000~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演变规律,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整体呈波动增长态势,增幅为34.63%;(2)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显著,其中武汉城市圈水资源生态足迹北部高于南部,环鄱阳湖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呈“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环长株潭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北部和东南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3)水资源生态足迹强度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具有最高解释力的交互因子为水资源生态足迹强度和GDP。该研究结果可为决策者因地制宜制定区域水资源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长江中游低山丘陵区乡村聚落植物群落调查与分析
    王红英, 曾皓淼, 吴 巍, 李桂媛
    2023, (1):  93-103.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1009
    摘要 ( 37 )   PDF (2331KB) ( 1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21年3~11月对长江中游低山丘陵区(宜都市)乡村聚落植物进行深入调查,共鉴定出植物171种69科147属,采用植物区系和频度指数分析该地区植物群落组成特征;针对乡村聚落不同生境类型分别进行调查,分析归纳出12种配置模式。结果表明:科级区系分布以热带分布为主,其中泛热带分布共35科,占总科数20.7%;属的分布区类型以泛热带和北温带分布为主,分别为29属和28属,占该地区总属数的19.7%和19%;科、属的区系组成具有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优势科为菊科、蔷薇科、禾本科;出现频度较高的乡土树种依次为复羽叶栾树、构树、枫香树等。在此基础上,针对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乡村聚落植物树种选择与群落构建,从物种保护、生境维护、生态修复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为长江中游低山丘陵区乡村生态环境整治工作提供借鉴。
    基于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的河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以安徽铜陵为例
    苏 梦, 董伟萍, 赵世高, 王 青, 刘烨凌, 杨 薇
    2023, (1):  104-112.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1010
    摘要 ( 44 )   PDF (1195KB) ( 2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型底栖动物是河湖水系生态健康的重要指示。2020年8月和11月在沿江城市铜陵市开展了典型河湖水系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构建了大型底栖生物完整性指数(Benthic Index of Biological Integrity,B-IBI),并进行了生态健康评估。根据铜陵市河湖生态系统43个底栖动物样点(8个参照点和35个受损点)数据,对46个候选参数进行了分布范围、判别能力和相关性分析,从中筛选出总分类单元数、腹足纲单元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撕食者单元数,构成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的核心参数,采用比值法计算各指标的分值和评价标准。评价结果表明,铜陵河湖水系的B-IBI平均得分为1.47,整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在43个采样点中9个处于健康状态,14个处于亚健康状态,5个处于一般状态,7个处于差状态,8个处于极差状态。研究可为沿江城市河湖水系生态健康评价和河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湖北竹溪黑壳楠的种群结构与群落特征
    詹施施, 王世彤, 周本庚, 杨腾, 周刚, 江明喜
    2023, (1):  113-122.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1011
    摘要 ( 35 )   PDF (951KB) ( 3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加强黑壳楠(Lindera megaphylla)种质资源的保护,了解其种群结构与群落特征,对分布于湖北省竹溪县的黑壳楠群落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绘制种群结构图,采用静态生命表和生存分析探明种群的生存现状,利用动态指数和时间序列预测分析其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黑壳楠群落的物种数量和多样性指数均较低,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为灌木层 > 草本层 > 乔木层,乔木层物种单一;种群的径级结构为不规则金字塔型,高度级结构为金字塔型,黑壳楠种群为增长型种群,但幼龄个体较少,中老龄个体较多,对外界干扰的敏感性较高;静态生命表结果表明,黑壳楠的存活数量随着龄级的增加逐渐减少,个体期望寿命也逐渐降低;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II型,前期死亡率平稳,但后期死亡率上升;生存分析表明,种群进入衰退期相对较晚,危险率曲线在V和VIII龄级出现陡增;时间序列分析预测,随着时间的推移,老龄个体数量增加,幼龄和中龄个体缺乏补充,种群在未来仍会面临衰退。在今后的保护工作中,应采用补植或人工促萌等措施增加幼苗数量,同时减少破坏性干扰,加强对黑壳楠种质资源的保护。
    生态环境
    页岩气开发对乌江沿岸景观与生态格局的影响研究
    张欣, 张虹
    2023, (1):  123-130.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1012
    摘要 ( 36 )   PDF (10555KB) ( 2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景观生态格局是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乌江沿岸页岩气开发区为例,基于2010、2020年两期遥感影像、页岩气开发规模等相关数据,应用移动窗口获取景观格局指数,计算景观生态风险指数;构建生态网络,探究页岩气开发对区域景观格局的直接影响和生态格局的间接影响。结果表明:(1)2010~2020年,乌江沿岸页岩气开发区内林地、耕地分别减少了约52.78、43.78 km2,建设用地增加92.04 km2,草地和水域用地基本保持不变。页岩气矿区内景观聚集指数、最大斑块指数降低,降幅分别为9.38%~30.61%、14.36%~57.69%;斑块密度、分离度指数上升,增幅分别25.29%~55.39%、2.57%~5.11%,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增幅0.20%~0.52%。(2)井场、管线、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土地损毁,影响周边景观生态。其中道路沿线斑块密度指数、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增幅最大,分别为50.95%~54.28%、0.59%~0.62%,对生态环境影响明显。(3)10年间,乌江沿岸生态源地面积减少250 km2,生态节点增加10个、廊道长度增加55 km,生物流运行阻碍增强,不稳定性因素增加。页岩气开发加剧了乌江沿岸地表扰动,并形成累积效应,随井场规模增加,景观、生态格局响应明显。研究对深入认识区域页岩气开发的景观、生态格局影响,开展针对性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一定参考。
    CMIP6全球气候模式对长江流域气候变化的模拟评估与未来预估
    吴健, 夏军, 曾思栋, 刘欣, 樊迪
    2023, (1):  137-150.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1013
    摘要 ( 39 )   PDF (7262KB) ( 4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江流域作为中国最大的流域,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非常敏感,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可以为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为了更准确地预测长江流域未来的温度和降水,针对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对长江流域26个气候模式进行评估,选择并校正性能更好的模式,讨论了长江流域未来的气温和降水。主要结论如下:(1)气候模式在温度上的模拟效果优于降水,在时间尺度上表现为月尺度>日尺度>年尺度。温度模拟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降水模拟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2)区域尺度利用气候模式进行研究工作前的评估和校正是必要的,经过评估优化和季节校正后,数据的精度得到了显著提高,分位数映射法可以应用于气候模型数据的校正,但对于极端降水和温度的校正仍存在一些不足。(3)在SSP1-2.6情景中,未来温度和降水变化将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不稳定增加,然后随着时间趋于稳定。在其他3种情景下,变化的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快。未来长江流域的降水和气温在所有情景下都将高于历史时期,表现为SSP5-8.5>SSP3-7.0>SSP2-4.5>SSP1-2.6。从季节上看,春季和冬季温度变化较大,降水在春季、夏季和冬季变化较大。在空间上,降水量增加较大的区域主要位于长江上游和东北部,而气温增加较大的区域主要位于长江上游和上游。
    洪泽湖湖滨带丰水期水质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刘荣坤, 徐锦前, 张颖, 胡恺源, 彭凯, 龚志军, 夏霆, 蔡永久
    2023, (1):  151-161.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1014
    摘要 ( 32 )   PDF (1782KB) ( 1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湖滨带是陆地与湖泊水体之间的生态过渡带,具有强烈的环境异质性和丰富的生产力,同时也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威胁。洪泽湖湖滨带受人类开发利用情况严重,为探明其水质空间分异特征,于2020年8月对全湖52个点位的水质开展调查,对比4个湖区水质差异,应用逐步线性回归探究水质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氮磷营养盐、高锰酸盐指数(CODMn)与叶绿素a(Chla)是影响洪泽湖湖滨带水质的主要指标,各样点总氮(TN)浓度在0.66~4.25 mg·L-1之间,均值为1.88 mg·L-1,属Ⅴ类水;总磷(TP)浓度在0.02~0.24 mg·L-1之间,均值为0.12 mg·L-1,属Ⅴ类水;CODMn浓度在5.24~14.16 mg·L-1之间,均值为7.21 mg·L-1,属Ⅳ类水;Chla浓度在4.55~158.31 ug·L-1之间,均值为49.30 ug·L-1。洪泽湖湖滨带水质空间差异较大:CODMn、Chla和溶解性有机碳(DOC)等指标在成子湖岸和西部湖岸浓度较高,在南部湖岸与东部湖岸则相对较低,TN、TP在各湖区未见明显差异,表明湖区内部变异较大。洪泽湖湖滨带水质空间分异主要受湖滨带缓冲区利用类型、水生植被覆盖度及风浪扰动的影响,其中湖滨带缓冲区利用类型是最关键的影响因子。
    洞庭湖流域氮磷污染风险评价与时空分布特征
    胡光伟, 冯海丽, 马逸岚, 周希, 冯畅, 黄丽媛
    2023, (1):  162-171.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1015
    摘要 ( 36 )   PDF (2493KB) ( 6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洞庭湖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深入了解洞庭湖流域氮磷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是促进洞庭湖流域面源污染治理需解决的科学问题。运用改进输出系数模型、等标污染负荷法对洞庭湖流域25个县(市、区)的TN、TP污染物负荷量进行计算,借助GIS软件绘制TN、TP污染负荷空间分布图,分析流域TN、TP污染负荷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从空间尺度上看,TN、TP污染负荷量在空间排放上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特征,安化县、桃源县、石门县、平江县、桃江县等县区是洞庭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重点防治区域,污染负荷较高的区域集中分布在流域的上游。(2)从时间尺度上看,2010、2015、2019年TN污染负荷量分别为11.95、10.90、6.95万t/a,TP污染负荷量分别为7.60、7.00、4.21万t/a,洞庭湖流域TN、TP污染物负荷量呈现明显减少趋势,TN污染负荷量始终大于TP污染负荷量。(3)从畜禽养殖、土地利用和居民生活3个方面来看,TN、TP污染负荷量也呈现出递减规律。(4)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流域分为复合污染型、畜禽养殖污染型、土地利用污染型、居民生活污染型4种类型。最后,为推进洞庭湖流域氮磷污染的综合治理,结合TN、TP污染负荷量的时空分异特征,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采取种植业科学施肥、合理规划畜禽养殖规模和分区、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切合实际发展生态农业等措施。

    向家坝水库典型出库流量对宜宾江段溢油扩散规律影响研究
    张青森, 戴凌全, 任玉峰, 汤正阳, 戴会超, 刘新波, 吴倩
    2023, (1):  172-182.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1016
    摘要 ( 28 )   PDF (1723KB) ( 4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应对金沙江向家坝水库下游可能发生的船舶溢油等突发水污染事件,以向家坝水库下游宜宾江段为研究区域,基于实测地形和水文等数据建立起宜宾江段二维溢油扩散模型,模拟向家坝水库典型出库流量下,坝下1 km处船舶发生20 t溢油事故后油膜的漂移路径和扩散面积。结果表明:(1)通航期向家坝水库出库流量由小到大的过程中,溢油抵达不同水域和通过不同位置的用时明显缩短,抵达普安水厂的用时在1.58~3.05 h之间,通过普安水厂的用时在0.28~0.78 h之间,抵达宜宾水文站的用时在3.45~8.62 h之间,通过宜宾水文站的用时在0.33~1.62 h之间;(2)随着向家坝出库流量的增大,溢油的扩散面积呈递减趋势,平均厚度呈递增趋势,抵达普安水厂的溢油扩散面积在0.141~0.224 km2之间,平均厚度在0.351~0.491 mm之间,抵达宜宾水文站的溢油扩散面积在0.229~0.423 km2之间,平均厚度在0.205~0.328 mm之间;(3)枯水期水域面积较小,溢油在向下游漂移扩散过程中易黏附在弯曲河道两岸的浅滩和湿地,当向家坝出库流量为1 650 m3/s时,黏附在河道两岸的油膜总面积最大为0.137 km2,随着向家坝出库流量的增大,黏附在河道两岸的油膜面积越来越小。研究成果可为向家坝下游宜宾江段突发性水污染溢油事故应急抢险方案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青藏高原拉萨河流域水化学时空变化特征控制因素研究
    史轩, 陈喜, 高满, 李光轩
    2023, (1):  183-193.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1017
    摘要 ( 73 )   PDF (3920KB) ( 4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丰、枯水期采集的拉萨河河水、地下水、降水以及冰川水样品,提取采样点子流域面积、地形、岩性以及冰川面积占比等流域特征因子。采用Piper图、Gibbs图分析河流水化学受岩石风化的控制作用;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河流水化学主成分及其与子流域特征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拉萨河河水为HCO3-Ca型水,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控制,蒸发盐岩溶解影响次之,丰水期河水水化学还受降水、冰川融水补给影响。河水水化学特征总体呈现为,随着子流域面积增加、海拔降低,水岩作用增强,碳酸盐岩风化作用增强,蒸发盐岩溶解作用减弱。而枯水期的冰川影响区,由于采样点控制面积大且枯水期地下水补给较强,蒸发盐岩影响作用随碳酸盐岩溶解增强而加强。研究结果为揭示高寒山区河水水化学特征的控制因素及区域规律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发展
    1995~2015年中国乡村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特征与耦合协调演变分析
    程宪波, 刘琼, 陶宇, 欧维新
    2023, (1):  194-206.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1018
    摘要 ( 93 )   PDF (1204KB) ( 2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土地是支撑乡村发展的资源载体,以乡村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土地利用功能转型是实现乡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要求。利用1995~2015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中国及东中西乡村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与耦合协调演变特征,并讨论了我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结果显示:时间上,1995~2015年全国乡村土地利用社会与生态功能降低,其中社会功能缘于空间承载和就业支撑的持续弱化,生态功能缘于环境净化功能持续弱化;空间上,东中西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呈现明显的空间优弱势差异,具体指东部的就业支撑、环境净化,中部的经济产出、空间承载和西部的食物供给等相较其他地域空间同一功能呈现相对弱势;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态功能转型呈现权衡关系,子功能两组(即“食物供给、经济产出、民生保障和生态维持”功能组与“空间承载、就业支撑和环境净化”功能组)呈现组内协同、组间权衡关系;目前,乡村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之间耦合协调度主要处在初级协调阶段,整体上向更高耦合协调程度递进式演化。可通过采用多功能协同转型提升模式,具体可选择动力内生型、环境友好型等路径全面发展中国乡村。
    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潘子纯, 马林燕, 王丽英, 朱玉春
    2023, (1):  207-220.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1019
    摘要 ( 18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是推进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具有凝聚与整合功能。选取316个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研究单元,运用空间分析法、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多位于华东地区,在空间上呈凝聚分布;整体上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密度分布特征和“网格维度差异显著、空间结构复杂”的分形特征;(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产加销一体化合作社个数、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等7个因子对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个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产加销一体化合作社个数等7个因子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分布的影响具有空间差异且存在双因子增强型交互作用,其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个数对其他因素的增强作用最为明显。
    乡村转型视域下农村土地旅游化利用行为驱动机理——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人际行为理论的整合框架
    罗文斌, 雷洁琼, 楚雪莲
    2023, (1):  221-234.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1020
    摘要 ( 160 )   PDF (968KB) ( 2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村土地旅游化利用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城郊乡村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现象之一,是缓解乡村振兴中旅游用地矛盾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重要途径,而农户旅游行为则是推动土地旅游化利用的内在动力。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人际行为理论的整合分析框架,以杭州市和长沙市典型旅游村451份农户调研样本为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乡村转型视阈下农村土地旅游化利用行为的驱动机理,以揭示新阶段农村土地利用转型的深层规律。结果表明:(1)农户土地旅游化利用行为中存在“意愿—行为”的自主驱动、“意愿—组织支持—行为”引导驱动、“行为态度—行为”经济驱动、“知觉行为控制—行为”约束驱动和“情感—行为”情感驱动等五重内在逻辑关系。其中,“意愿—行为”自主驱动占主导地位,组织支持的引导驱动是衔接农户意愿与实际行为的关键动力。(2)乡村旅游经济、社会效益预期是农户土地旅游化利用行为态度的重要驱动力,符合经济激励和价值追求的双重逻辑;规范信念是农户主观规范的重要因素,其中指令性规范作用较大;农户知觉行为控制中更注重对风险评估和抵御机制、资源获取和配置能力以及专业技能水平的考量;土地旅游价值功能认知与土地依恋是农户个人情感维度重要因素;相关组织在引导、实施、规范、服务层面的支持效果有力推动农户意愿向行为转化。(3)农户土地旅游化利用行动中具有理性与感性交织、保守与冒险共存的复杂特征。研究最后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强化农户土地旅游化利用行为、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发展提供研究参考。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