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3年 第3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2-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创新发展空间差异及收敛性研究 ——基于Dagum基尼系数分解
    章激扬
    2023, (2):  235-249.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2001
    摘要 ( 578 )   PDF (973KB) ( 18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CNRDS数据库公布的2000~2019年城市级发明专利授权数据,考察了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收敛性。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结果显示:(1)2000~2019年期间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的总体差异呈逐渐下降趋势,安徽省内创新发展差异最大,江苏省内创新发展差异最小;(2)省际间差异是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差异的最主要来源,约占据了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总体差异的70%;(3)收敛机制分析显示,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具备典型的 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特征;总体样本具备显著的σ收敛特征,但是分省样本σ收敛特征不明显。研究结论对于缩小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的空间差异,推动长三角地区创新集聚发展的扩散及辐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省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区的识别划定
    叶 贝, 隋雪艳, 王晓瑞, 殷齐琪, 王君櫹, 周生路
    2023, (2):  250-259.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2002
    摘要 ( 131 )   PDF (2615KB) ( 11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专项规划,其中保护修复区识别和划定是该项规划编制的关键内容。针对当前省域尺度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开展较少的状况,以江苏省为研究区,通过构建多级指标体系对全省生态重要区域和敏感区域及其等级层次进行了评价识别,然后整合二者成果,对江苏省各类各级生态保护修复区进行了划定。结果表明:(1)江苏省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区可划分为生态保护重点区、生态修复关键区和生态修复一般区,面积分别为 17 548、4 688、16 981 km2,比例16.17%、4.32%、15.65%。(2)生态保护重点区主要包括太湖、洪泽湖等湖泊地区、长江过境段下游以及东部沿海湿地等,生态修复关键区主要分布在苏南的太湖流域、长江沿岸以及苏北的沂沭泗流域,生态修复一般区则主要集中在沂沭泗流域北部、苏中的淮河-里下河流域、长江过境段上游沿岸和东部沿海地区,其余大多在苏北地区零散分布。(3)生态保护重点区主要由水域、湿地构成,生态修复关键区和一般区则分别以城市周边地区和农业生产用地为主。
    基于系统建模的城市土地利用碳达峰仿真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
    李光亮, 李效顺, 和伟康, 倪 衡, 王月香, 李奕菲
    2023, (2):  260-272.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2003
    摘要 ( 211 )   PDF (1211KB) ( 5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现碳达峰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关键举措。按照“理论-模型-实证”逻辑框架,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构建城市土地-经济-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江苏省城市碳达峰路径进行多情景仿真模拟。结果表明:(1)江苏省未来经济总量、结构持续增长优化,增加第三产业投资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但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2)城市用地呈不断增长趋势,但其增长动力持续减弱,在减碳发展情景下,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在2033年达到峰值 5 514.96 km2,出现“城市收缩”现象;(3)产业结构和能源效率优化能降低城市能耗需求,但其仍保持增长趋势,在减碳发展情景下,江苏省最快于2025年达到CO2排放量峰值65 790万t,相对于持续上涨的CO2排放量,现有碳汇用地对实现碳达峰目标作用有限。因此,针对实现碳达峰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从提升能源和用地效率入手降低能源需求和碳汇用地损失,加快技术创新优化能源供给结构,进而实现碳达峰目标。
    产业协同集聚对碳强度的动态作用及影响机制研究
    侯少杰, 周少甫
    2023, (2):  273-283.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2004
    摘要 ( 99 )   PDF (1332KB) ( 5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双碳”目标下,如何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产业协同集聚正是实现低碳发展的可行路径之一。将碳强度、产业协同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纳入综合分析框架,采用2008~2017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对碳强度的影响及路径机制。结果表明:碳强度具有较强的时空关联性,表现出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时间路径依赖;二三产业协同集聚与碳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这取决于集聚效应与拥挤效应的动态博弈,而产业结构升级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当前我国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尚未跨过拐点,因此要优化劳动力结构和产业布局,合理推动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发展。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城中村居民社会脆弱性评估——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例
    涂鑫鑫, 李伟夫, 陈 洪, 徐 佳
    2023, (2):  284-296.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2005
    摘要 ( 138 )   PDF (2287KB) ( 11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脆弱性经常与风险、危害相关联,是灾害研究中运用的重要概念。在城市化和气候变化背景下,评估区域脆弱性水平,识别脆弱人群是我国防灾减灾事业的重要环节。选取武汉市洪山区的城中村居民作为调查对象,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暴露性-敏感性-适应能力”分析框架构建自然灾害的社会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在主成分分析法(PCA)确定指标权重的基础上,通过加权综合评价法评估居民的社会脆弱性水平。结果显示该区域城中村居民处于较为脆弱的状态,且其脆弱性分布不均匀,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特点,结构性差异显著,而且适应能力较低是导致居民脆弱的重要原因。还显示不同年龄、户口类型和收入的居民脆弱性差异明显。农村户口居民脆弱性高于城镇户口居民,且农村人口的敏感性偏高、适应能力较低,在面对灾害和风险时,更容易受到冲击;随着年龄增加,个体适应外部风险的能力下降,但在敏感性方面,结果却显示部分城中村的青年群体相较而言处于较高水平;收入水平提高对降低居民社会脆弱性有积极影响,政策制定者可以根据不同收入群体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降低脆弱性的策略。另外,女性的社会脆弱性整体只略高于男性,且从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三方面来看性别间的差异并不明显。
    近10年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三区空间”时空演化特征及机制分析
    魏 伟, 王 宁, 尹 力
    2023, (2):  297-310.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2006
    摘要 ( 153 )   PDF (13492KB) ( 2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交汇期,现有研究对地形复杂、生态脆弱且经济高速发展的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的国土空间格局演化缺乏关注。分析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329个县区级行政单元在2010~2019年土地利用结构和“三区空间”的时空演化特征,从人地关系视角探究演化的驱动机制,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参考。结果表明:(1)近10年,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城镇空间持续扩张,分别占用 2 191.25 km2 农业空间和413.19 km2生态空间,4 223.89 km2 农业空间转为生态空间。(2)2010~2015年,以农业空间转城镇空间为主导,主要分布在成渝、黔中和滇中城市群地区;2015~2019年,以农业空间转生态空间为主导,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东侧山区。(3)“三区空间”交叉转换受到客观承载环境(地)、人类发展活动(人)以及两者的交互影响,体现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空间需求,受土地使用的价值观与社会客观运行规律约束,在自然环境现状承载与发展适宜性格局的基础上,驱动“三区空间”演化。
    自然资源
    长江禁捕补偿政策对渔户生计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为例
    何羽丰, 陈廷贵, 刘子飞, 李 琴
    2023, (2):  311-323.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2007
    摘要 ( 166 )   PDF (1357KB) ( 9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江流域禁捕补偿政策的实施使数十万捕捞渔民失去原有生计手段,有效识别渔户受到禁捕政策的外部冲击时生计能力的变化是帮助退捕渔户改善生计的前提。以安徽、江苏、湖北三省份退捕渔户为研究对象,构建适用于退捕渔户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从生计资本的总量、结构和流动性3个方面分析长江禁捕补偿政策对渔户生计的影响。结果表明:(1)退捕渔户生计资本总指数显著提升,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指数均得到显著增长。(2)退捕渔户生计资本耦合协调度指数得到显著增长,生计资本结构总体由失调向协调转变。(3)退捕渔户生计资本表现出较高流动性,渔户群体贫富差距缩小。(4)不同地区间政策对生计资本产生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安徽省渔户各项生计资本指数及生计资本耦合协调度指数均得到显著提升,生计资本的流动性最高;江苏、湖北省渔户心理资本指数显著下降,退捕前后金融资本指数、生计资本总指数及生计资本耦合协调度指数无显著性差异。根据研究结果,禁捕补偿政策的实施对退捕渔户生计的可持续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渔户生计发展停滞,退捕地区的社会和谐稳定及渔户生计资本阶层的重新固化仍是十年禁渔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基于耳石微结构的长江监利断面草鱼和鲢仔鱼群体日龄结构研究
    周月娟, 高 雷, 段辛斌, 姜 伟, 黄安阳, 王 珂, 陈大庆, 汪登强
    2023, (2):  324-330.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2008
    摘要 ( 118 )   PDF (1049KB) ( 4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耳石微结构对2018~2020年在监利断面采集草鱼和鲢仔鱼群体进行日龄鉴定,推测其孵化时间和繁殖时间,结合长江水文特征,分析监利断面四大家鱼仔鱼来源,以及三峡水库生态调度等对四大家鱼仔鱼资源的影响。结果显示,草鱼和鲢仔鱼耳石轮纹特征相似,日龄结构也相似。监利断面2018和2019年苗汛期草鱼和鲢仔鱼苗汛期日龄分布范围为8~15日,其中主要分布在9~12日。2020年草鱼和鲢仔鱼日龄分布范围为10~22日,主要分布在12~15日。这表明,监利断面草鱼和鲢仔鱼群体日龄范围较窄,规格整齐,可能产自相同或相近的产卵场。基于日龄推测长江监利断面草鱼和鲢苗汛期仔鱼的繁殖时间与宜昌江段涨水日期基本一致,推测该江段四大家鱼鱼苗主要来自于宜昌江段。2018~2020年三峡水库开展4次生态调度,仅2018年6月中旬的生态调度在监利断面出现相应的家鱼苗汛,其它5月底开展的3次生态调度在监利江段未监测到相应的苗汛,可能是因为5月下旬长江中游温度较低、饵料生物较少,影响了鱼苗的早期生长和死亡率。基于研究结果,建议加强在6月下旬开展生态调度,对下游仔鱼资源的补充有较好的效果。
    长江口航道疏浚土“十四五”综合利用研究
    程海峰, 刘 杰, 陈复奎, 付 桂, 王珍珍, 谢滢芳,
    2023, (2):  331-338.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2009
    摘要 ( 128 )   PDF (1080KB) ( 19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疏浚土资源调查及疏浚土利用现状和形势分析,评价了长江口航道疏浚土对不同利用方式的适宜性,提出了“十四五”期疏浚土综合利用的方向和建议。结果表明:(1)长江口航道疏浚土丰富,“十四五”年产量在 5 800 万m3以上,且土质优良、清洁无污染;(2)深水航道南港圆圆沙段和南槽航道九段沙灯船以上段疏浚土适用于筑堤利用和吹填上滩,深水航道北槽中下段及南槽航道九段沙灯船以下段疏浚土可用于滩涂湿地修复和吹填上滩;(3)“十四五”期,建议横沙浅滩利用北槽中下段深水航道疏浚土进行滩涂整治修复,南汇东滩促淤区利用南槽航道疏浚土吹泥上滩储备资源;在破解相关制约因素的基础上,九段沙湿地可利用深水航道北槽中下段和南槽航道九段沙灯船以下段疏浚土实施保育修复,周边涉水工程可利用深水航道南港圆圆沙段和南槽航道九段沙灯船以上段疏浚土开展充填筑堤。
    环境约束下农业用水效率的时空演变与地区差异——基于沿江区域与沿黄区域比较视角
    孙淑惠, 陈晓楠, 张春梅
    2023, (2):  339-353.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2010
    摘要 ( 94 )   PDF (3429KB) ( 2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日益稀缺的水资源制约农业发展,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后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的新时期,长江与黄河流经的大部分地区作为中国重要农业生产区,其农业生产须向高质量阶段迈进。在此背景下,考察并比较沿江与沿黄区域农业用水效率,对两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数据包络分析框架下,基于2000~2019年中国分省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混合距离函数模型,按照“用水理想值/实际值”的思路,测度农业用水效率,并从时空演变、地区差异等方面对两区域展开多层次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除上海外,两区域其余省份效率提升明显,沿黄区域在2016年前明显低于沿江区域,2016年后,反超沿江区域。(2)两区域农业用水效率的分布形态发展虽在样本期初期差异较大,但在后期,具有较高相似性,均表现为主峰位置右移,出现左拖尾现象。(3)沿江区域内部相互影响程度较低,其空间效应并不明显;沿黄区域则呈“低-低、高-高”集聚现象,存在较强空间相关性。(4)两区域农业用水效率的地区差异均呈波动下降趋势,超变密度和地区间差异分别是沿江和沿黄区域差异的主要推动力量。据此,沿江区域各省份应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而沿黄区域应加强协同,坚持农业用水效率“在协同中提升,在提升中协同”的良性发展之路。
    生态环境
    紧水滩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营养状态评价
    吕梦茹, 丁奕帆, 张瑞, 刘洋, 阚冬奇, 张真, 刘其根, 杨家新
    2023, (2):  354-364.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2011
    摘要 ( 102 )   PDF (787KB) ( 2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紧水滩水库后生浮游动物(以下简称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营养状态,于2019年10月(秋)、2020年1月(冬)、2020年5月(春)和2020年8月(夏)对浙江丽水紧水滩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水体理化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共鉴定出33种浮游动物,分属于3类21属,其中枝角类物种数最多(13种),轮虫次之(11种)、桡足类最少(9种),且以枝角类和轮虫为主。浮游动物丰度夏季最高(311.7 ind.·L-1),冬季最低(135.5 ind.·L-1),枝角类和桡足类丰度占比较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水库春、冬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较为相似,夏、秋季较为相似。水库浮游动物优势种仅有虫宿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vermifer、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和简弧象鼻溞B. coregoni 3种,优势度低,群落结构较单一。多样性指数(1.75<H′<2.64、0.71<J<0.90、1.93<D<3.80)显示紧水滩水库水质为轻-中度污染状态。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WT)、水深(WD)、总氮(TN)、总磷(TP)、溶解氧(DO)和pH值,另外,透明度(SD)、高锰酸盐指数(CODMn)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也有一定程度影响。

    黄盖湖水体CDOM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
    郭晓蕾, 孟凡生, 梁朱明, 张家胜, 薛浩, 张铃松
    2023, (2):  365-373.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2012
    摘要 ( 118 )   PDF (1832KB) ( 15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全面地了解CDOM动态对水生态系统管理至关重要。基于2021年秋季黄盖湖及入湖河流24个采样点位的水质数据,运用三维荧光光谱(EEMs)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技术分析了黄盖湖水体CDOM组成特征及潜在来源。结果表明:黄盖湖水体中CDOM主要由3种荧光组分组成,分别为类腐殖质荧光组分C1(240,310/390)、类腐殖质荧光组分C2(265,350/460)和蛋白质荧光组分C3(220,280/320),3种组分占总荧光强度比例的平均值分别为39.58%、29.34%和31.08%。荧光指数(FI)、自生源指数(BIX)和腐殖化指数(HIX)结果表明,不同湖区间腐殖度差异性显著(ANOVA,p<0.05),腐殖度大小具体表现为西部湖区>中部湖区>东部湖区。相关性分析表明,C1与C2显著正相关(R=0.55,P<0.01),黄盖湖水体中C1类腐殖质组分可能来源于水中微生物对C2类腐殖质组分的转化或藻类活动。黄盖湖水体CDOM以新近自生源为主,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主要来源可能为流域内生活污水、使用家禽粪便的农田渗滤液以及微生物对残留浮游植物和陆源腐殖质组分的生物降解。
    洞庭湖流域“径流—湖泊水量”关系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响应特征
    吴宏, 冯徽徽, 邹滨, 王玉龙
    2023, (2):  374-383.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2013
    摘要 ( 180 )   PDF (1830KB) ( 12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径流是洞庭湖等长江中下游通江湖泊水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LUCC)通过改变下垫面特征,强烈改变了流域水文过程,并进一步影响了湖泊水量变化。然而,受气候变化等多因子复杂交互作用,LUCC对“径流—湖泊水量”关系的影响方式与贡献特征依然面临较强的不确定性,成为流域水资源规划与管理面临的关键理论瓶颈。针对上述问题,基于SWAT水文模型,采用2001~2019年MODIS遥感数据产品,系统分析了洞庭湖流域LUCC对“径流—湖泊水量”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洞庭湖流域多年平均径流和湖泊水量分别为2 371亿m3和682亿m3,季节上均表现为5~9月份较高、10~4月份较小的单峰型分布特征,径流年际变化趋势较弱(y =14.926x+2 222.1,R2 = 0.043 9,p<0.01),而湖泊水量则呈现较缓慢的下降趋势(y = -4.147 3x + 723.880,R2 = 0.066 7,p<0.01);(2)洞庭湖湖泊水量与流域径流量呈显著正相关性,年际尺度上可表示为y=0.173x+272.11(R2=0.588 5,p<0.01),月尺度上则可表示为y=0.249 4x+7.257 4(R2=0.565 7,p<0.01);(3)LUCC对“径流—湖泊水量”关系具有较强影响,其对多年年均径流量贡献约为364亿m3,约占多年径流总量的15.4%,对湖泊水量贡献约63亿m3,占总蓄水量的9.2 %。研究结果有助于正确认识与把握洞庭湖等通江湖泊水量变化的内在影响机制,并为流域相关水资源治理与规划提供科学的辅助支撑。
    洞庭湖源头流域典型塘库水体氮磷组分、 pH、DO及水温昼夜变异特征
    杨文, 周脚根, 张文钊
    2023, (2):  384-393.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2014
    摘要 ( 69 )   PDF (1448KB) ( 2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池塘和小水库(塘库)是洞庭湖流域分布广泛的小型水体,理解塘库氮磷水质昼夜变化规律有助于辅助制定洞庭湖流域精细的水质观测与污染防控方案。以洞庭湖农业源头流域金井小流域4种典型土地利用景观塘库为研究对象,研究塘库水体理化性质和氮磷组分昼夜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塘库周边土地利用景观类型不仅显著影响塘库水体pH、溶氧(DO)和水温(t)的昼夜变化,而且造成了塘库氮磷组份含量及氮磷计量比差异。居民区、农田和茶园3种景观型塘库水体pH、DO及t昼夜变化明显,曲线呈现倒U型;但观测期内4种景观类型塘库氮磷组分含量昼夜变化相对不明显。居民区、农田及茶园型水体氮磷总量(TN、TP)、溶解态氮磷(TDN、TDP)和颗粒态氮磷(PN、PP)含量显著高于森林型塘库的。并且,水体不同氮磷组分的生态化学计量比值(TN∶TP、TDN∶TDP、PN∶PP)大小排序为:森林(TN∶TP:67.97,TDN∶TDP:65.12, PN∶PP:74.13)>茶园(TN∶TP:30.03,TDN∶TDP:15.10, PN∶PP:52.95)>农田和居民区(TN∶TP:19.40和16.21,TDN∶TDP:23.31和11.91, PN∶PP:18.83和21.36),这表明农业土地利用/生活污水排放导致研究区塘库水体氮磷营养状态由自然状态下受磷素限制向人为扰动下受N素限制转化。水体取样时间间隔不超12 h,更有助于理解塘库水质变化规律;加强居民区和农田景观型塘库水质管理,减少磷素污染物输入塘库,有助于洞庭湖流域塘库水体磷素污染防控。
    洞庭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张建波, 王丑明, 黄代中, 张屹
    2023, (2):  394-401.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2015
    摘要 ( 284 )   PDF (939KB) ( 17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洞庭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影响因素,客观评价洞庭湖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支撑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在2019年对洞庭湖16个断面的后生浮游动物开展了3次调查,分别为3月(枯水期)、6月(平水期)和9月(丰水期),并同步监测了12项环境参数。结果表明洞庭湖后生浮游动物样品中共检出2门26属,其中轮虫为9属,枝角类12属,桡足类为5属。洞庭湖后生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为84.4个·L-1,其中轮虫占84.3%,桡足类占13.3%,枝角类占2.4%。东洞庭湖后生浮游动物密度最高,其次为南洞庭湖、入湖口、西洞庭湖和洞庭湖出口。洞庭湖后生浮游动物优势种是广生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以及无节幼体(Nauplius)。轮虫对水体营养水平的响应相对比较显著,东洞庭湖营养状态明显高于其它湖区。洞庭湖富营养化导致了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小型化,后生浮游动物可以作为湖泊水环境变化的指示性生物。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 分析表明叶绿素a、总氮、总磷和透明度是影响洞庭湖后生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国内大多数湖泊浮游动物的影响因素较为一致。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对洞庭湖进行生物评价,结果显示洞庭湖为轻污染,用后生浮游动物对洞庭湖水生态状况进行评价较为合适。
    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孙阔, 袁兴中, 王晓锋, 袁嘉, 候春丽, 魏丽景
    2023, (2):  403-414.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2016
    摘要 ( 314 )   PDF (1905KB) ( 15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水库的建设和运行对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已有研究多关注于三峡库区中某一段消落带或某一支流消落带的土壤环境变化,而缺乏对全库区消落带进行研究。以全库区尺度(8个断面)的不同海拔消落带土壤(155~165 和165~175 m)为研究对象,以断面未淹没区(175~185 m)土壤为对比,对土壤养分(土壤有机质-SOM、总氮-TN、总磷-TP、总钾-TK)及生态化学计量(C/N、C/P和N/P)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消落带SOM、TN、TP和TK的含量均低于未淹没区,而C/N、C/P和P/K的值均高于未淹没区;(2)消落带165~175 m的SOM和TN分别为21.27和1.14 g·kg-1,均显著低于155~165 m海拔和对照组相对应的土壤养分含量,而T/N和N/P分别为11.07和2.68,与对照组的土壤化学计量比有显著的差异性,且SOM变异性最小为6%、TP变异性最高为24%;(3)三峡库区全域内,上游(涪陵区)和中游(忠县、万州区、云阳县、奉节县)的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下游(巫山县和秭归县)地区,且SOM、TN、TP和TK的最高值为忠县和万州区消落带土壤,而库区中上游的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比显著低于下游,且C/N、C/、PN/P的最低值均为涪陵区消落带土壤;(4)消落带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比的分布特征受到消落带的海拔及采样点环境特征的显著影响,且采样点环境特征的影响程度更大。研究表明,自2010年175 m蓄水后,经历了8年季节性淹没-出露的影响,消落带的养分流失状况依旧存在,其中库区下游及165~175 m的消落带土壤养分保持能力较差,应重点加强该区域和消落带中部高程区土壤保持,以维持三峡水库消落带及水生生态系统健康。
    安徽省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 对未来土地覆被情景的响应
    吴楠, 陈凝, 程鹏, 宋婷
    2023, (2):  415-426.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2017
    摘要 ( 91 )   PDF (2949KB) ( 8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2017年安徽省土地覆被现状,结合文献调研设定碳密度参数。在三条控制线的框架下,构建5种2035年可能的土地覆被情景,据此评估碳储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2017年,安徽省陆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1 005.4 Tg。皖西、皖南山地林区碳储量较高,皖北平原、江淮丘陵的农田和城镇区较低,沿淮、沿江河流湖泊最低;(2)5种情景下,由于建设用地(碳密度较低)的扩张对周边农田和林地(碳密度较高)的占用,总碳储量出现了16~50 Tg的下降,下降幅度取决于建设用地占用类型碳密度的高低。生态修复力度的增强对皖北、江淮和沿江区碳储量损失的减缓效果相对较好;(3)建议国土空间规划中应关注绿色低碳导向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优化,提升城市更新质量,减少碳储量损失。
    撂荒地喜旱莲子草入侵群落特征与种间联结研究
    南倩茹, 张晴, 张劲, 陈红兵, 李兆华, 赵丽娅
    2023, (2):  427-439.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2018
    摘要 ( 85 )   PDF (1184KB) ( 14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是一种外来多年生杂草,其入侵给我国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为有效观测与评估撂荒地喜旱莲子草入侵的危害程度,以江汉平原湖区不同撂荒年限的喜旱莲子草入侵群落为研究对象,在江汉平原湖区设置60个1 m×1 m样方(撂荒1年、撂荒3年、撂荒5年各20个),采用χ2检验、联结系数、匹配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与Gordon M稳定性测度法分别对其种间联结性与群落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撂荒1年群落物种数共32科57属62种,撂荒3年群落物种数共26科54属61种,撂荒5年群落物种数共23科45属49种,三类群落均以禾本科(Gramineae)和菊科(Asteraceae)植物为主,喜旱莲子草与稗(Echinochloa crusgalli)的优势度占据主体地位,且与撂荒1年相比,撂荒3年和撂荒5年群落中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的优势度分别增长3.031%和8.408%。(2) 从VR值来看,撂荒1年喜旱莲子草入侵群落呈不显著负关联,撂荒3年和5年群落均呈显著正关联。χ2检验和AC值显示,喜旱莲子草、稗和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对环境条件有相似的适应性,其余物种对喜旱莲子草入侵的抵抗力较弱。(3)χ2检验与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三类喜旱莲子草入侵群落的种对间联结松散,种间相对独立。群落稳定性结果显示,撂荒1年、撂荒3年和撂荒5年群落的交点坐标分别为(32.52,67.48)、(32.93,67.07)和(32.09,67.91),三者均离理想稳定点坐标(20,80)有一定距离,表明种群间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综上,建议在撂荒地修复治理过程中采用替代控制法,以稗、狗牙根等禾本科植物作为替代物种,对撂荒地喜旱莲子草进行综合治理。
    长江经济带高温热浪时空特征及脆弱性评价
    张玉星, 黄晓军, 郑殿元
    2023, (2):  440-450.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2019
    摘要 ( 136 )   PDF (4743KB) ( 22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高温热浪事件愈发频繁和强烈,已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气象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建立高温强度、高温日数、热浪强度、热浪频次、热浪持续时间等高温热浪时空特征的量化指标,对长江经济带1 067个区县的高温热浪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同时构建“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的高温热浪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区域的高温热浪脆弱性评价,制作了高温热浪灾害脆弱性空间分布图,并进行了致脆类型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的高温热浪事件高发地区的分布呈现出“一带一点”的空间分布特征;(2)长江经济带高温暴露指数呈现出明显的由东南向西北层级递减的趋势,而区域内的敏感性指数与适应能力指数的空间分布较为破碎,没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高温热浪脆弱性指数空间集聚特征明显;(3)在致脆类型分析中,因适应能力不足导致脆弱性的区县占全部区县的67.4%,其次,高温暴露致脆型占24.5%,敏感性致脆的县域较少,仅占8.1%。西部地区脆弱性低且多为适应能力不足致脆,中、东部地区脆弱性高,多为高温暴露致脆。研究结果可为区域防范高温热浪灾害,提高应对高温热浪事件的适应能力提供科学参考。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