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Vol. 24 >> Issue (06): 1012-1020.doi: 10.11870/cjlyzyyhj201506016
周锐1,2, 胡远满3, 王新军1,2, 苏海龙1,2, 王燚1,2
ZHOU Rui1,2, HU Yuan-man3, WANG Xin-jun1,2, SU Hai-long1,2, WANG Yi1,2
摘要: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GIS和RS技术,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指数和地图叠加等方法系统分析了辛庄镇域生态用地演变的时空特征,并引入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选择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到道路的距离、到河流水系的距离、到村镇中心的距离、人均GDP、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农业总产值、人均收入、人口密度为驱动因子,对研究区主要类型生态用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1~2009年,辛庄镇生态用地空间结构和面积变化剧烈,总体上呈加速缩减趋势。其中,水田面积变化尤为明显,18 a间累积减少1 806.61 hm2;经济效益较高的水产养殖用地和园地规模有所增长,尤其是水产养殖用地,1991~2009年年均增长43.01 hm2,长幅为93.26%。生态用地主要转移去向为水产养殖用地、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生态用地总体上破碎化程度加剧,类型水平上,大体上呈现为破碎度加剧、景观形状日趋规则、优势度逐渐降低、聚集度日益增加的态势。各时段生态用地演变的主要驱动因子均为邻域因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因子对生态用地变化的解释效力逐渐增强。
中图分类号:
[1] 李 锋,叶亚平,宋博文,等.城市生态用地的空间结构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动态演变——以常州市为例[J].生态学报,2011,31(19):5623-5631. [2] 谢花林.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区域生态用地演变影响因素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资源科学,2011,31(19):5623-5631. [3] 苏伟忠,杨桂山,甄 峰,等.长江三角洲生态用地破碎度及其城市化关联[J].地理学报,2007,62(12):1309-1317. [4] 叶兴平,何常清,陈燕飞,等.低碳生态视角下的江苏省生态空间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2013,37(2):23-26. [5] 周 锐,李月辉,胡远满等.苏南地区典型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分异[J].应用生态学报,2011,22(3):577-584. [6] 詹运洲,李 艳.特大城市城乡生态空间规划方法及实施机制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1,194(2):49-57. [7] 张 浩,马蔚纯,Hing H H,等.基于LUCC的城市生态安全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7,27(5):2109-2117. [8] 岳文泽,徐建华,徐丽华,等.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城市热环境和植被指数为例[J].生态学报,2006,26(5):1450-1460. [9] 陈 爽,刘云霞,彭立华,等.城市生态空间演变规律及调控机制——以南京市为例[J].生态学报,2008,28 (5):2270-2278. [10] 马学广.大都市边缘区制度性生态空间的多元治理——政策网络的视角[J].地理研究,2011,30(7):1215-1226. [11] 关小克,张凤荣,王秀丽,等.北京市生态用地空间演变与布局优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3):119-124. [12] 龙花楼,李秀彬.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4):407-416. [13] 于兴修,杨桂山.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1):51-57. [14] 谭永忠,吴次芳,牟永铭,等.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县级尺度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模拟[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2):72-77. [15] 马荣华,陈 雯,陈小卉,等.常熟市城镇用地扩展分析[J].地理学报,2004,59(3):418-426. [16] 周 锐,胡远满,苏海龙,等.苏南典型城镇耕地景观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2011,31(20):5937-5945. [17] 郭荣朝,苗长虹.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2007,27(1):104-107. [18] LI X Z,BU RC,CHANG Y.The response of landscape metrics against pattern scenarios[J].Acta Ecologica Sinica,2004,24:123-134. [19] WU J G.Effects of changing scale on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Scaling relations[J].Landscape Ecology,2004,19:125-138. [20] CATRY F X,REGO F C,BACAO F L.Modeling and mapping wildfire ignition risk in Portuga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ild Land Fire,2009,18:921-931. [21] QIU P F,WU N,LUO P.Analysis of dynamic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wetland landscape in Zoige,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09,6:42-55. [22] PONTIUS R G,SCHNEIDER L.Land-cover change model validation by a ROC method for the Ipswich watershed,Massachusetts,USA[J].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1,85(2):239-248. [23] HE H S,Dezonia B E,MLADENNOFF D J.An aggregation index (AI) to quantify spatial patterns of landscapes[J].Landscape Ecology,2000,15:591-601. |
[1] | 王宇环, 靳 诚, 安鸿波, 刘 月. 基于低碳出行方式的南京市本地居民景点可达性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11): 2443-2452. |
[2] | 陈优良, 陶天慧, 丁鹏.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5): 687-697. |
[3] | 刘钢, 宋亚倩, 樊力硕, 汪志强. 基于有序Logistic回归的水库移民住房感知实证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4): 519-529. |
[4] | 李沁, 沈明, 高永年, 张志飞.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和元胞自动机的城市扩张模拟——以南京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2): 190-197. |
[5] | 戴刘冬, 周锐, 张凤娥, 王新军. 城市土地利用对居民通勤碳排放的影响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Z1): 68-77. |
[6] | 谢莹, 匡鸿海, 吴晶晶, 程玉丝. 基于CLUE-S模型的重庆市渝北区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拟[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1): 1729-1737. |
[7] | 刘金珍, 樊皓, 阮娅. 乌东德水库坝前段消落带生态类型划分及生态修复模式初探[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1): 1767-1773. |
[8] | 戴德艺, 饶映雪, 刘殿锋, 刘成武. 1989~2015年武汉市城市格局时空演变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545-1554. |
[9] | 马勇, 童昀. 水利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及自驾车可达性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水利风景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8): 1167-1175. |
[10] | 张勤才, 马友华, 杨生华, 李小刚, 王静. 基于GIS的芜湖市耕地地力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2): 226-233. |
[11] | 陈宇, 单玉红, 陈银蓉. 碳氧平衡约束下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情景模型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2): 2030-2037. |
[12] | 施媛媛, 李仁东, 徐兴建, 邱娟, 刘可群, 常变蓉, 易凤佳. 1980年来湖北省钉螺分布区域及其数量的消长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0): 1744-1750. |
[13] | 蒋金亮, 周亮, 吴文佳, 孙东琪, 徐建刚. 长江沿岸中心城市土地扩张时空演化特征——以宁汉渝3市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9): 1528-1536. |
[14] | 姚飞, 陈龙乾, 张宇, 吴沛瑶, 张红梅, 王秉义. 巢湖水陆交错带生态服务价值梯度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9): 1568-1576. |
[15] | 张孝宇, 赖宗裕, 张安录. 基于地块尺度的耕地非农化驱动力空间异质性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6): 994-10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