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Vol. 24 >> Issue (07): 1094-1101.doi: 10.11870/cjlyzyyhj201507003
杨芳1,3, 潘晨2,3, 贾文晓1,3, 刘敏1,3, 义白璐1,3, 象伟宁1,3
YANG Fang1,3, PAN Chen2,3, JIA Wen-xiao1,3, LIU Min1,3, YI Bai-lu1,3, XIANG Wei-ning1,3
摘要: 城市群已成为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评估和判断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及其与城市化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计算方法,对"十一五"期间(2005~2010年)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基本特征和时空格局进行定量分析。并以其25个城市为研究单元,对"人口—经济"视角下的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和区域分异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地区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均属"良",空间分布大致以上海—苏锡常—南京为界,呈南高北低中间差的特征。2010年较2005年生态环境状况稳中有好,浙江省和沪宁沿线的大部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政策调控下的污染物排放减少是其好转的主要原因。"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化发展呈现不同的发展轨迹,发展类型以可持续型为主,而以苏北五市为代表的少数城市则表现为生态脆弱型。
中图分类号:
[1] 叶亚平,刘鲁君.中国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0,13(3):33-36. [2] CUI L,SHI J.Urbanization and its environmental effects in Shanghai,China[J].Urban Climate,2012,2:1-15. [3] GRIMM N B,FAETH S H,GOLUBIEWSKI N E,et al.Global change and the ecology of cities[J].Science,2008,319(5864):756-760. [4] 欧阳志云,郑 华,高吉喜,等.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生态功能区划[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19. [5] WANG S X,YAO Y,ZHOU Y.Analysis of ecological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China during 2005-2010[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14,11(2):1673-1693. [6] SUN D,ZHANG J,HU Y,et al.Spatial analysis of China's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1990-2010[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3,23(4):695-709. [7] MOLDAN B,JANOUŠKOVA S,HAK T.How to understand and measure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indicators and targets[J].Ecological Indicators,2012,17:4-13. [8] 徐鹏炜,赵 多.基于RS和GIS的杭州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6):1034-1038. [9]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105-112. [10] 李静怡,王艳慧.吕梁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贫困的空间耦合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4,25(6):1715-1724. [11] 王少剑,方创琳,王 洋.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定量测度[J].生态学报,2015,35(7):2244-2254. [12] 唐 婷,李 超,张 雷,等.江苏省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的时空变异分析[J].生态学报,2014,34(14):4025-4036. [13] 孟 岩,赵庚星,程晋南,等.基于MODIS遥感数据和GIS的山东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4):1020-1024. [14]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15]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08-09-16].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6tO9pshGEUksbzGZfMta6utK13vtO_ywfPm1R6JOM6G8IC91LFo-fLdDLqJGr2f_0NeRo-wK8YR-sgftGAyf. [16] 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上海统计年鉴2006-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1. [17] 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江苏统计年鉴2006-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1. [18] 浙江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浙江统计年鉴2006-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1. [19] 方创琳,姚士谋,刘盛和.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0] 郁鸿胜.建立长江三角洲生态环境合作机制[N].求是,2011,5:57-58. [21] 盖 美,胡杭爱,柯丽娜.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脱钩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3,28(2):185-198. [22] GU C,HU L,ZHANG X,et al.Climate change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J].Habitat International,2011,35(4):544-552. [23] 叶有华,梁永贤,沈一青,等.《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中若干值得商榷的问题[J].热带地理,2009,29(4):404-406. [24] 肖 强,文礼章,刘 俊,等.重庆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关系的协整分析[J].生态学报,2010,30(19):5237-5244. [25] 孙平军.1994~2011年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非协调性耦合关系的判别[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23(8):1051-1056. [26] 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2):211-220. [27] 方创琳,杨玉梅.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系统的基本定律[J].干旱区地理,2006,29(1):1-8. [28] 高乐华,高 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交互胁迫关系验证及其协调度测算[J].资源科学,2012,34(1):173-184. [29] LIU J Y,ZHANG Z X,XU X L,et al.Spatial patterns and driving forces of land use change in China during the early 21st century[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0,20(4):483-494. [30] 周 翔,陈 亮,象伟宁.苏锡常地区建设用地扩张过程的定量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14,25(5):1422-1430. [31] 刘海江,张建辉,何立环,等.我国县域尺度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空间格局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10,26(6):62-65. [32] 颜梅春,王元超.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J].生态环境学报,2012,21(10):1781-1788. [33] 丽水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丽水调查总队.丽水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4] 张颢瀚,鲍 磊.长三角区域的生态特征与生态治理保护的一体化推进措施[J].科学发展,2010(2):57-67. [35] 舟山市人民政府.舟山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EB/OL].[2011-09-29].http://www.zhoushan.gov.cn/web/xqlt/xqgh/zxgh/201301/t20130131_224266.shtml. [36] 苏州市人民政府.苏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EB/OL].[2012-01-30].http://www.suzhou.gov.cn/asite/zt/2012/06/sew/hjbh.html. [37] 杭州市人民政府.杭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EB/OL].[2011-09-30].http://www.hangzhou.gov.cn/main/wjgg/zxwj/zfwj/jjgl/smly/T383930.shtml. |
[1] | 潘超, 周驰, 苗滕, 刘林峰, 高健, 焦一滢, 李祝, 张佳敏, 王卉君, 徐德雄. 长江流域鄂西四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生物学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11): 2529-2539. |
[2] | 杨洋, 张玮, 潘宏博, 顾琬雯, 郝瑞娟, 熊春晖, 王丽卿. 滆湖轮虫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6): 832-840. |
[3] | 姜磊, 周海峰, 柏玲.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城市-社会-环境耦合度空间差异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5): 649-656. |
[4] | 李智, 范琳芸, 张小林. 基于村域的乡村多功能类型划分及评价研究——以江苏省金坛市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3): 359-367. |
[5] | 向龙, 刘平辉, 杨迎亚. 华东某铀矿区稻米中放射性核素铀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3): 419-427. |
[6] | 陈金月, 王石英. 岷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3): 471-479. |
[7] | 毛婉柳, 徐建华, 卢德彬, 杨东阳, 赵佳楠. 2015年长三角地区城市PM2.5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2): 264-272. |
[8] | 王秀, 王振祥, 潘宝, 周春财, 刘桂建. 南淝河表层水中重金属空间分布、污染评价及来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2): 297-303. |
[9] | 陈诚, 林晨. 苏南地区耕地质量评价与分区保护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2): 1860-1869. |
[10] | 彭霞, 郭冰瑶, 魏宁, 佘倩楠, 刘敏, 象伟宁. 近60 a长三角地区极端高温事件变化特征及其对城市化的响应[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2): 1917-1926. |
[11] | 冷龙龙, 张海萍, 张敏, 李天科, 刘晓波, 渠晓东. 大型底栖动物快速评价指数BMWP在太子河流域的应用[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1): 1781-1788. |
[12] | 姜海, 白璐, 雷昊, 赵海燕, 吴昊. 基于效果-效率-适应性的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管理模式评价框架构建及初步应用[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501-1508. |
[13] | 任俊霖, 李浩, 伍新木, 李雪松.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长江经济带省会城市水生态文明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537-1544. |
[14] | 李文浩, 张萌, 门吉帅, 敖雪夫, 胡新艳, 欧阳珊, 吴小平. 江西仙女湖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8): 1218-1227. |
[15] | 闫思宇, 王景燕, 龚伟, 罗建跃, 苏黎明, 舒正悦, 赵昌平, 蔡煜. 川南山地林分变化对土壤物理性质和抗蚀性的影响[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7): 1112-11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