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Vol. 24 >> Issue (12): 2166-2176.doi: 10.11870/cjlyzyyhj201512022
• 自然灾害 • 上一篇
刘佳, 马振峰, 杨淑群, 杨小波, 李小兰
LIU Jia, MA Zhen-feng, YANG Shu-qun, YANG Xiao-bo, LI Xiao-lan
摘要: 基于大渡河流域1961~2010年逐日降水数据资料,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Morlet小波分析法,分析了近50 a来大渡河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渡河流域的极端降水指数均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波动增加;多年平均值均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增多的分布特征,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存在着区域差异:除强降水日数外,其他极端降水指数均呈现下游增加,上游减小的变化趋势,大渡河流域极端降水与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密切相关。大渡河流域各指数突变特征不一致, 1 d、5 d最大降水量突变年集中在1974~1976年前后;强降水日数、极端降水量及极端强降水日数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别为1984年、1979年及1977年,且突变后呈现明显的增大趋势。大渡河流域极端降水指数周期特征较复杂,但普遍存在5~10 a的年际振荡周期和20~25 a的年代际振荡周期,且25 a是最强的主周期。
中图分类号:
[1] 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n[M]//SOLOMON S, QIN D, MANNING M, et al, ed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1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2] 潘晓华.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变化规律的研究[D].北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2. [3] 刘学华,季致建,吴洪宝,等.中国近40 年极端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征及年代际差异[J].热带气象学报,2006,22(6):618-624. [4] YOU Q L, KANG S C, AGUILAR E, et al. Changes in daily climate extremes in China and their connection to the large scal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during 1961-2003[J]. Climate Dynamics, 2011, 36(11): 2399-2417. [5] 陈 峪,陈鲜艳,任国玉.中国主要河流流域极端降水变化特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4):265-269. [6] 丁 俊,鄢 毅,岳昌桐,等.四川省大渡河流域地质灾害分布及其发展趋势浅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18(增刊):22-25. [7] 吴付华,樊明兰,程 琳.大渡河干流暴雨洪水特性初步分析[J].四川水力发电,2013,32(1):4-7. [8] 程 珂,周东升,李 铭,等.大渡河流域近51年降水径流特征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13,31(2):5-8. [9] 张顺谦,马振峰.1961-2009年四川极端强降水变化趋势与周期性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1,6(11):1918-1929. [10] ALEXANDER L V, ZHANG X, PETERSON T C, et al. Global observed changes in daily climate extreme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6, 111(D5): D05109. [11] 朱龙腾,陈远生,燕然然,等.1951年至2010年北京市降水和气温的变化特征[J].资源科学,2012,34(7):1287-1297. [12] 姜德娟,李 志,王 昆.1961-2008年山东省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分析[J].地理科学,2011,31(9):1118-1124. [13] SANDWELL D T. Biharmonic spline interpolation of GEOS-3 and SEASAT altimeter data[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1987, 14(2): 139-142. [14] 陶诗言,卫 捷.夏季中国南方流域性致洪暴雨与季风涌的关系[J].气象,2007,33(3):10-18. [15] 陈活泼.CMIP5模式对21世纪末中国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的预估[J].科学通报,2013,58(8):743-752. [16] 张录军,钱永甫.长江流域汛期降水集中程度和洪涝关系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4,47(4):622-630. [17] 高 琦,徐 明,李武阶,等.长江上游六流域强降水面雨量特征分析[J].人民长江,2013,44(13):14-17. [18] 岑思弦,秦宁生,李媛媛.金沙江流域汛期径流量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J].资源科学,2012,34(8):1538-1545. [19] 李 进,陈良华,李 波,等.金沙江流域强降水天气特征分析[J].人民长江,2013,44(19):36-39. |
[1] | 孔锋, 杨萍, 王品, 吕丽莉, 孙劭. 中国灾害性对流天气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11): 2518-2528. |
[2] | 张文桐, 庞奖励, 周亚利, 黄春长, 查小春, 崔天宇. 湖北郧西县庹家湾剖面粒度组成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2): 1910-1916. |
[3] | 杨娜, 赵巧华, 闫桂霞, 黄琴.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丹江口入库径流的影响及评估[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7): 1129-1134. |
[4] | 付莲莲, 朱红根, 周曙东. 江西省气候变化的特征及其对水稻产量的贡献——基于“气候-经济”模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4): 590-598. |
[5] | 丁文荣. 环洱海地区气候变化特征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4): 599-605. |
[6] | 彭俊翔, 伍永年, 胡维平, 邓建才. 长荡湖近61a降水量演化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2): 292-299. |
[7] | 史军, 穆海振. 大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上海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1): 1-8. |
[8] | 张秀琴, 王亚华. 中国水资源管理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综述[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2): 2061-2068. |
[9] | 茹辉军, 李云峰, 沈子伟, 张燕, 刘晓娟, 吴湘香, 李荣, 倪朝辉. 大渡河流域川陕哲罗鲑分布与栖息地特征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0): 1779-1785. |
[10] | 马彩虹, 赵晶, 谭晨晨. 基于IPCC方法的湖南省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及动态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0): 1786-1792. |
[11] | 周少甫, 赵明玲, 苏龙. 中国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实证研究——基于Gregory-Hansen协整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9): 1471-1476. |
[12] | 李微, 李昌彦, 吴敦银, 陈多多. 1956~2011年鄱阳湖水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5): 832-838. |
[13] | 李 灿| 陈正洪. 武汉市主要年气候要素及其极值变化趋势[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01): 37-. |
[14] | 刘晓冉, 杨茜, 程炳岩, 张天宇. 三峡库区21世纪气候变化的情景预估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01): 42-. |
[15] | 吴必文, 温华洋, 叶朗明, 徐光清. 安徽地区近45年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初探[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7): 6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