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耕作制度对农田土壤有机碳的稳定和积累作用显著,探讨耕作制度演变下农田土壤碳库动态,将有助于农田土壤碳收集的技术选择及政策制定。利用已发表的田间定位试验数据,构建不同耕作制度下长江三角洲水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估算模型。依据该区近20多年来耕作制度演变动态,对保护性耕作制度的土壤碳收集效应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油菜面积的扩大、小麦的少免耕和作物秸秆的还田分别约增加土壤耕层有机碳0.94 Tg、2.76 Tg和3.95 Tg,其中以麦稻复种转向油稻复种的单位面积碳收集效应为最高。最后,就碳收集效应估算的方法进行了相关讨论,并就土壤碳收集研究和如何提高土壤碳收集潜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1] | 汪聪聪, 王益澄, 马仁锋, 王静敏. 经济集聚对雾霾污染影响的空间计量研究——以长三角洲地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 28(01): 1-11. |
[2] | 张文婷. 江西省不同地貌单元耕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11): 2619-2628. |
[3] | 布乃顺, 胡悦, 杨骁, 张雪, 王俭, 李博, 方长明, 宋有涛. 互花米草入侵对长江河口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1): 100-109. |
[4] | 叶潇潇, 赵一飞. 基于聚类分析的长江三角洲港口群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Z1): 17-24. |
[5] | 潘坤友, 曹有挥, 吴威, 梁双波, 魏鸿雁. 长江三角洲班轮公司挂靠港选择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1): 1704-1710. |
[6] | 王坤, 黄震方, 曹芳东, 陈晓艳. 泛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7): 1016-1023. |
[7] | 温康民, 史军, 马井会. 1961~2013年长江三角洲地区霾日季节特征及变化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4): 621-629. |
[8] | 和丽萍, 孟广涛, 李贵祥, 李品荣, 柴勇. 金沙江头塘小流域人工林有机碳及其剖面分布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3): 476-485. |
[9] | 陈肖飞, 姚士谋, 张落成. 1990年以来长江三角洲耕地资源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9): 1521-1527. |
[10] | 吴国清. 上海都市旅游与长三角区域旅游的互动响应[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7): 597-. |
[11] | 尚正永, 张小林.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体系的分形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11): 997-. |
[12] | 许乃政 , 张桃林, 王兴祥, 刘红樱, 梁晓红.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无机碳库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11): 1038-. |
[13] | 陈多长. 长江三角洲局部地区土壤污染的社会经济原因及其对策探讨[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10): 943-. |
[14] | 向云波,徐长乐,彭秀芬.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5): 661-661. |
[15] | 肖亚丽, 蒋大和. 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城市建设定量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5): 549-54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