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研究了嘉陵江上游退耕还林区内5种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以及理化性质。结果表明:①5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以及有机质、全氮含量等均明显高于无植被对照;②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总数:火烧迹地灌丛﹥刺槐林﹥湿地松×刺槐混交林﹥青冈林﹥湿地松﹥对照地;③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不同,表层土壤脲酶活性:火烧迹地灌丛﹥青冈林﹥刺槐林﹥湿地松﹥混交林﹥对照地,蔗糖酶(转化酶):火烧迹地灌丛﹥湿地松﹥青冈林﹥刺槐林﹥混交林﹥对照地,过氧化氢酶活性各林分间变化不明显。
[1] | 布乃顺, 胡悦, 杨骁, 张雪, 王俭, 李博, 方长明, 宋有涛. 互花米草入侵对长江河口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1): 100-109. |
[2] | 李艳, 高艳娜, 戚志伟, 姜楠, 仲启铖, 姜姗, 王开运, 张超. 滨海芦苇湿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对长期模拟增温的响应[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1): 1738-1747. |
[3] | 布乃顺, 王坤, 侯玉乐, 李钢, 齐淑娟, 方长明, 渠俊峰. 半月周期的潮汐对滨海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1): 1898-1905. |
[4] | 赵新新, 金晓斌, 杜心栋, 周寅康, 刘海玲. 沿海滩涂垦殖对土壤氮总转化速率的影响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9): 1552-1559. |
[5] | 张学权,|胡庭兴. 林(竹)草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土壤物理特性[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4): 623-623. |
[6] | 李 生,张守攻,姚小华,任华东. 黔中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环境的影响[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3): 384-384. |
[7] | 刘方炎,李 昆,马姜明,. 金沙江干热河谷几种引进树种人工植被的生态学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3): 468-468. |
[8] | 金相灿,孟凡德,姜 霞,王晓燕,庞 燕. 太湖东北部沉积物理化特征及磷赋存形态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5(3): 388-393. |
[9] | 田胜尼, 孙庆业, 王铮峰, 彭少麟, 夏汉平. 铜陵铜尾矿废弃地定居植物及基质理化性质的变化[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 14(1): 88-93. |
[10] | 杨世勇, 谢建春, 刘登义. 铜陵铜尾矿复垦现状及植物在铜尾矿上的定居[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 13(5): 488-493. |
[11] | 陈芳清,张丽萍,谢宗强. 三峡地区废弃地植被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生态学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 13(3): 286-29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