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经过上千年的发育和发展,我国长江中游流域已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以武汉为中心、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群落的雏形。通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的分析以及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区域的比较,阐明了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和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深层次制度性障碍,提供了诸如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跨行政地界的区域协调机构,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和促进区域内小城镇发展等一系列以区域整体协调和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圈层梯度推进、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战略。为实现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推进西部大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点,从而促进全国经济全面持续快速发展。
[1] | 姜磊, 周海峰, 柏玲.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城市-社会-环境耦合度空间差异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5): 649-656. |
[2] | 梅琳, 黄柏石, 敖荣军, 张涛.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职能结构演变及其动力因子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4): 481-489. |
[3] | 周志高, 林爱文, 王伦澈. 长江中游城市群太阳辐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4): 563-571. |
[4] | 杨欣, 蔡银莺, 张安录. 农田生态补偿横向财政转移支付额度研究——基于选择实验法的生态外溢视角[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3): 368-375. |
[5] | 崔玮, 苗建军, 邹伟.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空间关联的碳排放效率及其收敛性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2): 1824-1831. |
[6] | 张雅杰, 马明, 许刚.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与生态成本空间演化模式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1): 1679-1686. |
[7] | 周晓艳, 华敏, 秦雅雯, 马秀馨.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492-1500. |
[8] | 戴德艺, 饶映雪, 刘殿锋, 刘成武. 1989~2015年武汉市城市格局时空演变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545-1554. |
[9] | 王慧敏, 危小建, 刘耀林. 武汉城市圈公路沿线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585-1593. |
[10] | 翟天林, 金贵, 邓祥征, 李兆华, 王润.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融合的武汉市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594-1602. |
[11] | 马勇, 童昀. 水利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及自驾车可达性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水利风景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8): 1167-1175. |
[12] | 杨丽婷, 刘大均, 赵越, 胡静, 张祥. 长江中游城市群森林公园空间分布格局及可达性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8): 1228-1237. |
[13] | 凌赛广, 焦伟利, 龙腾飞, 刘慧婵, 易予晴, 武盟盟, 王威, 何国金. 2000~2014年武汉市城市扩展时空特征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7): 1034-1042. |
[14] | 周琰, 张安录. 武汉城市圈城市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动态研究——“两型社会”试验区设置前后的比较[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7): 1043-1051. |
[15] | 柯新利, 李红艳, 刘荣霞. 武汉市耕地景观游憩功能与可达性的空间匹配格局[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5): 751-7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