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07年 第1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7-05-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基于价值工程思想的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物流产业发展决策分析
    张世翔,霍佳震
    2007, (3):  269-269. 
    摘要 ( 252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现代物流产业是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重点发展的产业。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目前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所具有的优势、劣势和面临的机遇、挑战进行了综合分析。从产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提出了基于价值工程思想的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物流产业发展的决策方法。建立了一种基于价值工程思想的有资源约束的产业发展决策模型,并给出了应用实例。基于SWOT分析结论和价值工程的社会效益决策方法提出了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策略。
    基于生态城市建设的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以常州市为例
    倪天华,马道明,孙 平,左玉辉
    2007, (3):  275-275. 
    摘要 ( 256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各类资源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也是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依据之一。基于生态城市建设的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要重视资源的数量问题,更需要着眼全局,综合分析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现状、目标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制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对策。基于生态城市的深刻内涵,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视野亟待拓展,不仅要关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同时还必须重视对城市人文禀赋与历史文脉的传承和保护,实现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四代文明”可持续发展。以常州市为例,基于生态城市建设,对其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作了概念性规划。
    成都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
    王 青,陈国阶
    2007, (3):  280-280. 
    摘要 ( 250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上,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较典型的同心圆城市之一。目前,成都市的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与城市化中期阶段。从空间结构理论入手,对成都市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行政辖区内的14个郊县(区)呈现具有黄金分割特征的五边形结构,并可划分为5个五边形。它们分别是:龙泉驿-新都-郫县-温江-双流5个近郊县、区构成的卫星城镇环;大邑-崇州-邛崃-蒲江-新津5个郊县构成的远郊城镇环;以都江堰为共同顶点,由近郊卫星城镇与远郊县、区构成的2个五边形城镇环(郫县-新都-青白江-彭州-都江堰、郫县-温江-崇州-大邑-都江堰),以及成都主城区东、南部尚待形成的五边形城镇体系结构。在理论上论证了成都市向东、向南发展的客观性、必然性。

    江津市城镇体系结构研究
    刘 雪, 刁承泰,黄 娟
    2007, (3):  284-284. 
    摘要 ( 249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首先在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分布研究基础上,提出江津市仍处于城镇体系发育的极化阶段,确定中心城市仍是市域内未来的发展极;其次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测算镇镇间直线距离,在对城镇的空间分布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江津市城镇集中在两条地理线上,从而确定市域内未来发展轴,并用现状资料对此结果进行了验证,接着对市域内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做出了定性的分析;最后依据江津市城镇体系存在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优化江津市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空间结构、职能结构的途径及其发展思路。

    中国旅游业空间集聚与集群化发展研究
    邓宏兵,|刘 芬,庄 军
    2007, (3):  289-289. 
    摘要 ( 256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旅游产业集聚与集群是联系密切而又有明显区别的一组概念,旅游产业集聚是集群形成的前提,但旅游产业集聚不一定形成集群,影响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和集群发展的因素较多。选择行业集中度、基尼系数、赫芬代尔系数等指标,以相关数据为依据,探讨了中国旅游业的空间集聚问题,指出中国旅游业具有明显的空间集中分布与分散相结合的集聚特征。分析了中国旅游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认为我国旅游业集群化发展是非常必要而且有可能的。

    自然资源
    我国水资源循环经济发展与创新体系构建
    李雪松,伍新木
    2007, (3):  293-293. 
    摘要 ( 299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循环经济是针对持续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压力而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经济制度和技术范式相结合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当前我国面临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是我国水资源新战略的理想选择。水资源循环经济力图使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既符合水循环自然规律,又遵循社会经济规律,实现水循环与经济循环的和谐统一。水资源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我国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必须改革现有机制和体制,建立长效机制,构建水资源制度、技术和观念创新的体系。

    汉江流域水权初始配置模型研究
    陈燕飞,王祥三
    2007, (3):  298-298. 
    摘要 ( 246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水权管理的关键和难点是水权的初始分配。做好初始水权的分配,能够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水权初始分配有效性、公平性、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分析了水权初始分配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用水效益、平均分水、现状用水、水源地优先、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构建了水权初始分配的层次结构图;采用多目标半结构性模糊优选模型研究流域水权初始分配,该模型根据人的经验知识量化原理确定定性指标的相对优属度和各指标的目标权重,为确保模型的实用性,目标值重要性比较时采取了专家咨询手段;定量指标则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越大越优型的相对优属度公式或越小越优型相对优属度公式。

    亚热带丘岗区地表水资源脆弱性评估及其管理——以衡阳盆地为例
    邹 君| 谢小立
    2007, (3):  303-303. 
    摘要 ( 260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典型的亚热带湿润丘岗区——衡阳盆地为例,综合分析了其地表水资源脆弱性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发现影响衡阳盆地地表水资源脆弱性的主要因素体现在气候、地形地貌、土壤和植被、人为活动以及经济发展因素5个方面。为了定量地评价地表水资源脆弱性,构建了一个包含9个反映地表水资源脆弱性内涵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运用数学方法计算了各评价单元地表水资源的脆弱度。最后,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衡阳盆地地表水资源管理的措施。

    崇西湿地冬季潮滩鱼类种类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张 衡|何文珊, 童春富, 陆健健
    2007, (3):  308-308. 
    摘要 ( 270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根据2006年冬季在崇西湿地进行的光滩和草滩插网渔获调查,首次对冬季长江口潮滩鱼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及相关环境因子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冬季崇西湿地潮滩鱼类主要由淡水小型鱼类组成,共23种,隶属7科,20属。光滩和草滩插网的最大优势种皆为油,两种网具的渔获种类组成具一定的相似性。在一个潮周期内,3种多样性指数D、H′ 和J值波动范围较大,小汛潮时多样性指数比其它潮汛低。白天和晚上潮水的鱼类种类数无显著变化(P>0.5),但在个体数和生物量上白天较晚上潮水高(P<0.5)。水温、潮汐大小对潮滩鱼类丰度影响较大,而与盐度相关较小。此外,天气状况也是影响潮滩鱼类的一个重要因子。总之,潮滩鱼类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受到各种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

    鄱阳湖南矶山自然保护区鲤、鲫的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
    胡茂林,吴志强,常剑波 
    2007, (3):  314-314. 
    摘要 ( 299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RAPD(随机扩增多态)标记分析湖内鲤、鲫群体遗传多样性,从40个随机引物中各筛选出8个引物适合鲤、鲫群体RAPD扩增。在鲤群体中,共检测出60条带,其中多态性带42条,多态位点比率为70.00%;而在鲫群体中,共检测出61条带,其中多态性带40条,多态位点比率为65.57%。用POPGENE软件分析实验数据,结果显示:湖内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He=0.230 1,H0=0.391 0)和鲫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He=0.218 6,H0=0.375 8)都较高,都有较大的遗传变异。而在鲤、鲫群体内,雌性群体与雄性群体相比较,其各自的遗传多样性很接近。

    基于SOM模型的中国耕地压力分类研究
    李春华,李 宁,史培军
    2007, (3):  318-318. 
    摘要 ( 281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根据耕地利用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面临的压力状况,以指标构建原则为基础,设计一套压力大小量化的指标体系,引入具有较强的聚类和容错能力的自组织特征映射(SOM)神经网络模型,在说明SOM 网络模型和算法的基础上,应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的聚类功能,以MATLAB语言构建SOM网络模型,对我国的31省(市、自治区)耕地利用压力大小进行了分类。结果显示我国耕地压力的区域差显著且与经济地域差异有高度的一致性,表明经济发展是耕地压力的主要来源。选取大样本的神经网络训练得到的结果和现实的一致也表明,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是一种适用的耕地压力区域分类新方法。
    GIS与SDM集成构建土地定级专家信息系统的研究
    贾泽露,
    2007, (3):  323-323. 
    摘要 ( 260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提出将GIS与SDM技术集成应用于土地定级信息系统建设,介绍了GIS与SDM集成的基本框架。设计开发了一个基于GIS和SDM技术的土地定级专家信息系统,系统采用决策树方法作为数据挖掘方法的基本算法,通过决策树训练与学习相结合挖掘土地定级规则,运用专家系统推力技术进行匹配推理实现土地定级工作。结合武汉市商业用地类型土地定级实例数据对系统性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良好的移植性、复用性、扩展性和广泛适应性的特点,运用此技术能较好地解决土地定级这种具有半结构和非结构化特点的问题。

    施肥对印楝人工林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张昌顺,李 昆,马姜明,郑志新
    2007, (3):  329-329. 
    摘要 ( 294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3年生印楝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该林分所在的林地进行施肥试验,设置了9个施肥处理和一个不施肥对照,运用当年树高和胸径生长量、土壤养分和生物指标讨论了施肥对干热河谷印楝人工林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3年生印楝人工林树高和胸径生长对施肥的反应存在差异,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表明,单施氮肥(处理1、处理2、处理3)和混合施肥(处理7、处理8、处理9)的当年胸径生长量均与对照处理差异显著,而当年树高生长量差异不显著;(2)合理施肥不仅可改善土壤酸碱性和土壤微环境,增强土壤酶活性和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还可提高林地土壤肥力,防治印楝人工林地力衰退;(3)不同施肥处理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不同,氮、磷肥混施是提高林地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最好的施肥方式。

    三峡水库“水华”成因初探
    曾 辉,,宋立荣,于志刚,陈洪涛
    2007, (3):  336-336. 
    摘要 ( 302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2004年3月、5月、7月、8月、10月和2005年5月对长江干流29个站点进行了5次调查。2004年3月(旱季)在三峡库区坝前(秭归)发现藻类“水华”,藻类密度达2.73×106 cells/L,优势种类为拟多甲藻。2004年8月(雨季)和2005年4月(旱季)沿香溪河下游及河口区以及香溪河口到三峡大坝干流江段进行了2次6个断面分层调查,两次调查中在香溪河下游以及香溪河口区发现了严重的藻类“水华”,藻类密度高达1.87×107 cells/L 和1.67×107 cells/L,优势种分别为蓝隐藻(1.84×107 cells/L)和美丽星杆藻 (1.34×107 cells/L)。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干流藻类数量和生物量与水库的出水流量有着显著的负相关(Spearman,r=-1.000, r=-0.900, p<0.05),而与可溶性营养盐(NO3N, PO4P, SiO3Si)的浓度无显著的相关性;在2004年7~8月(雨季)香溪河下游及河口区浮游植物生物量与主要营养盐(NO3N, PO4P,SiO3Si)的浓度呈显著负相关(Spearman,p<0.01, p<0.05,p<0.01, n=21);在2005年4月(旱季)该河段藻类密度与主要营养盐(NO3NN,SiO3Si)呈显著负相关 (Spearman, p<0.05,p<0.01,n=28),但与PO4P无显著的相关性。香溪河口到秭归的坝前库区河段藻类数量与主要营养盐(NO3N, PO4P,SiO3Si)没有显著相关性(Spearman, │r│<0.2, n=20)。然而香溪河下游及河口区主要营养盐(NO3N, PO4P, SiO3Si)浓度却低于长江干流。可以推断三峡库区蓄水后干流和支流发生“水华”的最主要原因是筑坝后库区内水动力条件的改变而非营养盐浓度较高。随着三峡工程的全面完工,库区内水体滞留时间的进一步延长,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剧。

    生态环境
    水生高等植物对悬浮泥沙的去除研究
    曹 昀,王国祥
    2007, (3):  340-340. 
    摘要 ( 260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根据自然水体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以及沉水植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利用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菱(Trapa japonica)、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等水生植物构建由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到沉水植物的串联系统,含沙水依次流经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测定各级植物对泥沙的去除效果。结果显示,输入悬浮泥沙浓度依次为21.76、37.04、45.09、71.18 mg/L,水力停留时间(HRT)分别为12、16、24、24 h,水生高等植物串联系统对悬浮泥沙的去除率分别为68.1%、71.7%、77.5%、74.0%,表明水生高等植物可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悬浮泥沙,改善了透明度。水力滞留时间对植物去除悬浮泥沙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水力滞留时间长,即使输入悬浮泥沙浓度很高,去除率和单位时间的净去除量也较高;浅水区的挺水植物对进水高浓度悬浮泥沙的有效过滤作用减缓了悬浮泥沙对深水区沉水植物的胁迫压力;沉水植物能进一步去除悬浮泥沙,抑制再悬浮作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潮汐循环影响下上覆水环境因子和氮营养盐的变化及其相关关系
    屈 璠,刘 敏,侯立军,许世远,刘巧梅,欧冬妮
    2007, (3):  345-345. 
    摘要 ( 278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潮汐循环对水体理化特征的短期影响是潮汐河口各种理化参数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崇明东旺沙堤外低潮滩和东海农场低潮滩采样及环境因子分析,发现崇明东滩各环境因子之间(除浊度外)相关性较好,均呈宽 “U”型变化;东海农场各环境因子之间相关性较差,变化不一致,且盐度、电导率变化与崇明东滩变化相反;受潮汐循环影响,崇明东滩涨潮初期各形态氮有明显释放过程,而东海农场的近底层水体在涨潮初期NH4+N急剧下降,NOX-N缓慢下降;无论是在崇明东滩还是在东海农场,营养盐浓度受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整个潮汐循环过程中总无机氮(TIN)与盐度呈显著线性负相关,这与整个长江口近岸水体的营养盐负荷相一致,长江上游淡水带来的高负荷营养盐流经河口进入海洋。

    长江口洋山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富积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张丽旭,蒋晓山,赵 敏,李志恩
    2007, (3):  351-351. 
    摘要 ( 340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根据长江口洋山海域表层沉积物监测资料,利用变异系数法和富积系数法,对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空间波动程度及富积程度进行了分析,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潜在生态危害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表层沉积物所监测的重金属中,Pb元素的空间波动程度最高,其它重金属元素的空间波动程度较低,各重金属空间波动程度的顺序依次为Pb>Cd>Hg>Cu>Cr>As>Zn;沉积物中Cu元素的富积程度最高,Pb元素次之,其它重金属元素的富积程度较低,各重金属富积程度的顺序依次为Cu>Pb>Zn>As>Cr>Cd>Hg。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显示:洋山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生态危害较轻微,均属于轻微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其轻微潜在生态危害程度顺序为Cu>As>Hg>Pb>Cd>Cr>Zn。

    消浪工程对太湖底泥再悬浮及营养盐释放的影响
    高永霞, 朱广伟,逄 勇
    2007, (3):  357-357. 
    摘要 ( 411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解863消浪工程对太湖底泥再悬浮及营养盐释放的抑制作用,于2005年7月15~17日在工程区投放悬浮物捕获器测定沉积物的再悬浮通量,并分层采集水样进行水体营养盐浓度的垂向分布研究。16日平均风速3 m/s时,测得的再悬浮通量上层最大值为7.22 g/d·m2,下层最大值为41.8 g/d·m2;17日平均风速5 m/s时,测得的再悬浮通量上层最小值24.7 g/d·m2,下层最小值为48.4 g/d·m2,沉积物再悬浮通量与风浪扰动强度关系密切。对比消浪工程区内外沉积物的再悬浮通量表明,消浪工程能够显著减弱风浪对底泥的扰动,抑制沉积物再悬浮,减轻营养盐的内源释放通量。实验结果还表明,太湖水体悬浮物浓度越高,悬浮物的有机质含量就越低,相应地,单位悬浮物中磷的含量也越低。随着风浪扰动的持续和增强,尽管能够将更多的沉积物间隙水中的溶解性磷带入水体,但是,野外观测中发现水体溶解性的磷含量并未相应增高甚至降低,这可能是由于水体中悬浮物浓度越高,对水体溶解性磷的吸附能力也越高,从而使得水中溶解性磷的含量增高不显著甚至降低。

    水量衡算条件下人工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
    张 政, 付融冰| 杨海真, 顾国维
    2007, (3):  363-363. 
    摘要 ( 273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构建了芦苇和无植物人工湿地,在系统水量衡算的基础上比较了两种湿地对生活污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植物收割后的冬季,有植物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率低于无植物湿地2.2%;在其他季节,芦苇湿地对污水CODCr的去除率比无植物的高出3.2%~4.2%,但对BOD5的去除率却比无植物的低了1.8%~3.4%。有植物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比无植物湿地有所改善,但是提高不多。比较了两种系统的氧化还原电位,有植物湿地比无植物湿地高(P<0.05),这种提高主要集中在湿地水面以下约15 cm的范围,从整体来看,两块湿地内部氧化还原状态大体相同,主要是强还原环境。比较了两块湿地基质中降解有机物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二者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有植物湿地的根际效应明显。考察了湿地进水有机负荷与去除量的关系,二者呈现显著的线性相关性(R2>0.96)。 

    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途径
    吴丰林,周德民,胡金明
    2007, (3):  368-368. 
    摘要 ( 326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 综述城市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研究和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研究进展,认为城市湿地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必须对其进行具有前瞻性的景观生态规划。分析景观过程和景观格局相互关系,结合目前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多流于现状的局限,提出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途径,将城市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研究和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研究结合起来,使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包含时、空二维信息。该途径提出的目的是使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更具前瞻性,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起到更大作用,并对构建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研究理论框架有积极意义。

    嘉陵江流域植被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
    胥 晓|郑伯川|陈友军
    2007, (3):  373-373. 
    摘要 ( 296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遥感影像基础上利用景观指数从斑块特征、景观异质性、多样性与均匀性以及空间相互关系4个方面比较和分析了嘉陵江流域植被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一年一熟作物田及耐寒经济作物田、落叶果树园” 在流域中的分布面积最大,是整个流域的基质,其它景观要素镶嵌其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布面积最小,分化程度最弱,异质性最低。 “裸地/城镇”的斑块间距最大,相似性程度低,聚合性弱,异质性最高。 “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斑块间隔小,分布紧密,相似性程度高,聚合性强,但自然连接性较低。整个植被景观体现出要素众多、间隔紧密、自然连接性好、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的分布特征,同时也反映出类型丰富、比例协调、均匀性和多样性程度较高的总体特点。

    三峡库区地方性氟中毒病区与非病区土壤氟地球化学
    陈高武,唐 将,杨德生
    2007, (3):  379-379. 
    摘要 ( 300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巫山、奉节是三峡库区最典型的地方性氟中毒区(简称地氟病区)。利用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方法,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大面积系统采集土壤深层、表层土壤样品、分析测试、数理统计,探讨了三峡库区沿长江各区县土壤氟含量、典型地氟病区与非病区深层、表层土壤氟的含量特征与差异。发现三峡库区沿长江各区县深、表层土壤氟含量均表现为:巫山>奉节>涪陵>丰都、万州、开县、云阳、忠县、长寿。巫山、奉节表层土壤氟含量分别为全国土壤氟含量均值的2.598倍、1.883倍,丰都等6区县深、表层土壤F含量与全国均值基本相当。各地区表层土壤明显继承了深层土壤氟的地球化学特征。地氟病最严重的巫山县表层土壤氟富集程度最高,而最轻的长寿县表层土壤则表现出明显的氟淋失。地氟病区深层、表层土壤F含量均远高于非病区,土壤F含量与地氟病发病率间具极显著正相关,土壤F含量对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影响。土壤F与土壤中造岩元素具显著正相关,主要来自于成土母质。

    城市热场剖面的分形维数计算及其意义研究——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
    徐丽华,岳文泽,徐建华
    2007, (3):  384-384. 
    摘要 ( 261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城市热环境是城市中建筑物的不断增加及人类活动、大气状况、地表热量传输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城市往往具有极为复杂的热表面。由于热量分配、传输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传统的模型预测与定点观测方法在分析城市热表面空间结构及其形成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随着空间信息科学的发展,卫星遥感技术为获取城市热场信息提供了可靠的手段。选用上海市2000年6月14日的Landsat ETM+热波段影像,首先反演城市地表温度,再引入剖面线分形的方法,在GIS的支持下,计算从人民广场出发的8个方向的分维数,并进一步探讨剖面线分形的意义,得到如下结论:城市热表面的剖面线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8个方向的分维数为1.530 0~1.780 6,表征不同剖面线的复杂程度。热场表面剖面线的分维数揭示了3个方面的意义:首先不同的分维数反映热场不同方向上温度变化的复杂程度;其次,相对于城市中心,反映不同方向上城市边界形态的差异性;第三,进一步揭示不同方向上,下垫面土地利用类型空间组合变化的复杂程度。

    经济发达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中镉的含量特征——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
    陈 逸,黄贤金,彭补拙,濮励杰,张 健 
    2007, (3):  391-391. 
    摘要 ( 375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对江苏省昆山市高中低产水稻田、菜地、园地和抛荒地等土地利用类型98个土壤样点的检测分析,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镉浓度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中低产水稻田、菜地、园地土壤镉浓度都超过土壤背景值(0.110 mg/kg)。6种土地利用方式中,低产水稻田土壤的镉浓度最高,其次分别为中产水稻田、园地、菜地、高产水稻田和荒地。与土壤标准值(0.20 mg/kg)相比,中产水稻田有20%样点超标,低产水稻田、园地、菜地分别有18.75%、11.11%、9.09%样点超标,而高产水稻田和荒地没有超标样点。工业废物排放和磷肥的使用可能是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镉浓度的重要原因,应该引起重视。

    南方重金属矿区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评价
    常青山,马祥庆,王志勇
    2007, (3):  395-395. 
    摘要 ( 293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 采用全面踏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福建主要重金属矿区的尤溪铅锌矿、连城铅锌矿和连城锰矿不同片区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福建重金属矿区重金属污染极其严重,矿区中Mn、Zn、Pb、Cd最高含量分别达92 546、27 454、23 792和248 mg/kg,是对照区的几倍至上百倍。根据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按照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标准进行的污染评价表明:南方重金属矿区Zn、Pb、Cd均达到重度污染标准,污染程度表现为尤溪铅锌矿区>连城铅锌矿区>连城锰矿区。按照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标准,福建连城铅锌矿、连城锰矿和尤溪铅锌矿的综合污染指数也达到重度污染标准,分别是重度污染临界标准的16.5、10.6和53.6倍,不同矿区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大小排序为尤溪铅锌矿区>连城铅锌矿区>连城锰矿矿区。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