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06年 第15卷 第Sup1期 刊出日期:2006-12-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长江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特点与建设效益初探
    桑连海,刘强,杨永德
    2006, (Sup1):  1-5. 
    摘要 ( 384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长江丰富的水资源不仅是本流域的水源,也是我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搞好长江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对保证本流域及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流域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环境质量三大背景,对长江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特点进行了初步探索,认为“节流减污”和“水资源南北优化”是长江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两大基本特点。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方面对节水型社会建设效益进行了简单地定性和定量分析,初步认定,建设长江流域节水型社会将会取得较大效益。

    上海市崇明岛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张超,马永亮,邹春静,|王开运,孔正红,
    2006, (Sup1):  6-10. 
    摘要 ( 319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由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在崇明生态岛建设的背景下以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了衡量可持续发展状态和特征的4个指数——可持续发展指数、持续度、协调度和趋势度来综合评价崇明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为崇明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功能的健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等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的预测和战略决策依据。结果表明,崇明岛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逐年提高,且上升的幅度呈上升的趋势。崇明岛可持续发展系统过去10年呈现明显的持续性。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较高,表现出高度的同步性,趋势度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得出的评价结果符合实际。

    基于能值分析的崇明岛“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估
    刘增富,温逸馨,任文伟
    2006, (Sup1):  11-16. 
    摘要 ( 327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运用能值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以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和评价了1980~2003年岛内“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能值自给率、人均能值用量、能值密度、环境负荷率、人口承载量以及基于能值分析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等多项指标的变化趋势,并将2003年的数据进行了国内外对比。针对崇明建设生态岛的目标,分析了崇明岛的优势和不足,为其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应的建议和措施。研究表明:虽然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但由于缺乏经济和科技竞争力,崇明岛的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所处的长三角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相差较大。但岛屿系统现状良好,运行稳定、健康、有活力,可持续性高。未来崇明岛的发展应当合理权衡和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维持系统的可持续性。

    江苏省级开发区土地开发效益评价
    禚振坤,杨俊宴
    2006, (Sup1):  17-21. 
    摘要 ( 307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土地问题是当前我国开发区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国家从政策和管理层面对开发区提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客观要求。江苏省是我国开发区较为发达的地区,开发区的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但也存在数量过多、土地利用集约度不高的问题。借鉴一些学者的相关研究,构建了一套开发区土地利用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系统协调度模型,对江苏省的省级开发区的土地开发效益进行评价,并就开发区效益评价结果进行了数学和空间分析说明。

    我国大陆区域旅游业发展优势的动态比较
    张颖,钟全林,唐承财
    2006, (Sup1):  22-27. 
    摘要 ( 258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依据近10年相关数据资料,从旅游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及其占GDP比例、入境旅游区位熵和国内旅游区位熵五方面对我国各旅游带的发展优势进行了动态比较与分析,结果显示:(1)我国近10年各旅游带游客总量与旅游收入都呈明显增长趋势,但各带间的旅游业发展差异越来越明显,其中吴越文化旅游带发展优势最明显;(2)各年度旅游收入占GDP的比例呈波浪式变化,但总体上略呈上升趋势。其中京华古今、吴越文化、岭南文化三大带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大;(3)各旅游带之间入境旅游区位熵相差较大,但总体有逐步缩小趋势,其中丝路寻踪、岭南文化与世界屋脊旅游带在吸引入境游客方面具有较明显竞争优势;各带之间国内旅游区位熵相差不大,旅游竞争差异不明显。

    钱塘江河口滩涂进一步治理与开发研究
    王国庆,李磊岩
    2006, (Sup1):  27-31. 
    摘要 ( 207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钱塘江河口滩涂湿地面积大,分布范围广,钱塘江河口滩涂湿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对河口地区的经济发展、岸线工程建设、航道开发、生态净化及环境保护等至关重要。区分了河口滩涂治理与滨海滩涂治理的不同,阐述了钱塘江河口滩涂岸线冲淤演变的历史,介绍了钱塘江河口滩涂近几十年的开发进程,尚存滩涂的面积与分布区域及河口滩涂几十年治理中在经济发展、防汛抗旱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分析了现在钱塘江河口滩涂开发治理在进度、利用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钱塘江河口滩涂进一步围垦治理中要依据河口涨落潮流近些年发生的变化及滩涂冲淤速度,注重岸线工程建设与保护,优化江道河势,注意动态平衡,进行科学有序围垦,走综合性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建议。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土地持续利用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孙芳蒂|庞小平,牛继强,
    2006, (Sup1):  32-36. 
    摘要 ( 310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是相关指标综合作用的结果,每一个指标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程度。根据土地利用的特点,借鉴国内外专家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经验,选取了自然、环境、社会经济3方面的指标,利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湖北省3年的土地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虽然湖北省土地持续利用水平较低,但是在1990、1997、2004年呈上升趋势,与实际情况相符,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实用性。

    回归分析综合模型在农用地定级估价中的应用
    邓旭艳,邓良基,张世熔,高学松,李宏娟,
    2006, (Sup1):  37-40. 
    摘要 ( 207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使农用地级别划分和基准地价评估真正统一,以黄金坪水电站水库淹没区为例,将淹没区农用地划分为119个定级估价单元,在Arcmap/info,SPSS软件技术平台上,用回归分析法建立水库淹没区农用地定级因素与纯收益之间关系的综合模型,划分农用地级别,然后用收益还原法计算各级别基准地价。结果为:估算纯收益与实际纯收益间绝对误差为0.05元/m2,相对误差为13.85%,相关系数达0.86;一级地价23元/m2,二级地价19元/m2,三级地价15元/m2,四级地价12元/m2。表明:回归分析综合模型在淹没区农用地定级估价中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使定级估价数据资料直接共享,省去了专家确定权重的难关,适合水库淹没区农用地市场不发育的现状。

    基于ETM影像的植被指数在土地利用中的特征 --以雅安市雨城区为例
    方从刚,邓良基,胡玉福,高雪松,凌静,黄成毅,何鹏,
    2006, (Sup1):  41-45. 
    摘要 ( 315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LandSAT 7号卫星的ETM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在GIS空间分析工具与ERDAS空间建模语言的支持下,提取ETM影像的RVI、NDVI和MSAVI等3类植被指数,在ArcGIS中应用样带统计分析工具,统计并分析3类植被指数在各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分布与特征。结果表明:RVI与NDVI、MSAVI在各土地利用中的特征相似,都能较好的反映土地利用类型的覆盖程度,但各植被指数的表现形式有异,即RVI值高的,NDVI、MSAVI值较低,代表的植被覆盖度也较低,反之亦然;3类植被指数能较好的区分出农田用地、非植被覆盖区、植被覆盖区,而林地与灌木林、旱地与园地则不易区分。

    自然资源
    高原退化湿地纳帕海植物功能群组成及多样性
    肖德荣,田昆,袁华,李宁云,徐守国
    2006, (Sup1):  46-50. 
    摘要 ( 297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滇西北人为干扰下高原退化湿地纳帕海不同演替阶段沼泽体植物功能群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特征的研究表明:随着原生沼泽、沼泽化草甸向草甸、垦后湿地的逆行演替,天然植物群落组成物种数增多、伴生种增加,群落优势种优势度下降,群落总盖度呈增加趋势,群落结构变得复杂,而在垦后湿地为人为生产活动主导下的人工栽培植物。植物的水分生态型功能群组成随湿地的逆行演替,水生、湿生类植物功能群的优势度不断减少,中生、旱生类植物功能群的优势度逐步增加,而在垦后湿地只有农作物;植物生活型功能群组成随湿地的逆行演替,水生草本迅速减少,陆生多年生草本增加占据优势,而在垦后湿地均为一年生草本;湿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由原生沼泽、沼泽化草甸到草甸依次增加,草甸为最大值,而垦后湿地则最低。纳帕海植物功能群组成及多样性特征是对人为干扰下适应湿地环境变化的响应,标志着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改变和功能的不断丧失。

    区域可持续发展
    高原湿地剑湖湖滨带功能作用的定量研究
    徐守国,郭辉军,田昆,陆梅,张昆
    2006, (Sup1):  51-56. 
    摘要 ( 260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的方法,从水质和底泥两个方面定量研究剑湖湖滨带的功能作用。结果表明,湖滨带在水质净化和拦截泥沙等方面效果显著,特别是对水中总氮与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高达66.28%和45.73%,其拦截作用表现为:迎水面的泥层厚度是背水面的1.5倍;底泥的各项指标(除pH值),湖滨带背水面均比迎水面高,速效磷和全氮的增加量最为明显,其含量分别是迎水面的3.30和2.61倍,这主要与湖滨植物带大量吸收入湖矿质营养用于自身生长,其残体在背水面沉积有关,从另一角度体现了湖滨带的吸附、净化功能。因此,要重视并保护湖滨带,从而使其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水生植物对剑湖湿地水体N|P营养空间分异的影响
    张昆,田昆,徐守国
    2006, (Sup1):  57-60. 
    摘要 ( 217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探究水生植物对剑湖湿地水体N,P营养空间分异的影响,运用野外采样及室内分析方法,分析了剑湖湿地水生植物资源、湿地水体N,P营养状况以及湿地水体N,P营养物质空间异质性,讨论了水生植物对湿地水体N,P营养水平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剑湖湿地具有丰富的水生植物资源,水体N,P营养物质受到水生植物群落的影响表现出空间强变异性;湖滨带挺水植物和湖体沉水植物对水体N,P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程度较高,湖滨带迎水面水体TN和TP含量分别是0.583、0.119 mg/L,而在其背水面水域则为0.411、0.043 mg/L;从永丰河入湖处水体TN和TP含量高达14.097、1.628 mg/L,降至出水口的TN和TP含量为0.321、0.022 mg/L,水质得到极大改善,可见水生植物对剑湖湿地水体N,P营养的空间分异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剑湖湿地生态系统发挥其特殊的生态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云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环境问题
    张洁| 张志斌| 孙欣欣
    2006, (Sup1):  61-65. 
    摘要 ( 285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云南省矿产资源丰富,随着矿产资源开发规模的增大,所引起的环境污染、环境资源破坏和矿山地质灾害日益突出。环境污染多出现在岩溶地区,以水污染为主;环境资源的破坏以露采区最为严重,对土地资源、植被、地貌景观有较大的影响,甚至对地质灾害的发生都有深刻影响;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地貌背景是诱发的潜在因素,不合理的开采方法是诱发的主导因素,降雨和水文条件是激发灾难发生的直接原因。云南矿产资源开发中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也比较突出。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在使用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不同采矿方法的矿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不尽相同。采用实例来阐述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所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对云南矿山地质灾害的现状进行分析。

    庐山研究的文献分析
    胡海胜,郑艳萍
    2006, (Sup1):  66-71. 
    摘要 ( 215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检索庐山研究的电子文献,分析表明1994年后为庐山研究的高峰阶段。核心刊物发表的庐山研究文献相对较少,所占比例且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庐山研究文献的平均合作度和合著率较低,论文第一作者的分布具有广泛性和不均衡性特征,江西省由于地域上的优势而居发文量首位。科研院所是庐山研究的核心力量,庐山管理局以其优越的区位关系占据发文机构的首位。活跃作者群呈现出地域衰减规律,以江西九江为最高,逐次向省内的南昌以及周边省份扩散衰减。庐山研究文献的主题分布依次为文化景观类、旅游类、生物类、地质地貌类和生态环境类。庐山的研究应着力于建立的科学研究体系、培育和谐的研究群体和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

    健康长江水域生态指标体系初探
    叶闽,张立,
    2006, (Sup1):  72-76. 
    摘要 ( 310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从长江水域现状出发,提出一套能全面反映健康长江内涵的水域生态健康状况评价指标体系,为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依据。明确了健康长江的内涵,定义了健康要素,初步提出健康长江水域生态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模型,对每个指标分别赋予权重,并确立健康状况评价标准。利用该指标体系以武汉江段为例进行案例研究,得出长江武汉江段的健康状况为亚健康。河流水质状况、河床和河岸稳定性及水文状况较好,但对水生生物尤其是珍稀水生生物的保护和对河岸带的管理工作要加强。

    长江水质评价和预测模型探讨
    彭刚华,黄良英
    2006, (Sup1):  77-82. 
    摘要 ( 348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近年来,长江水质的污染程度日趋严重,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定量地研究长江流域的污染,并对未来污染情况进行预测,对防治长江水质污染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合理的假设,根据不同的情形分别建立了完全混合式模型、一维多点源稀释自净模型和一维连续点源流入模型。根据1995~2004年水质监测数据,编写MATLAB程序,计算出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的浓度,较好地确定了长江水质主要污染物的分布状况;其次,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并注意到实际情况的多变性,使用三次指数平滑法,对未来水质污染情况进行预测分析;最后,对模型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模糊数学在水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郝汉舟, 靳孟贵, 曹李靖, 谢先军
    2006, (Sup1):  83-87. 
    摘要 ( 279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水质评价是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污染程度是一个模糊概念,在实际工作把离散的质量级别进行连续性处理。模糊数学在水质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以长江干流段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的水质监测资料作为依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水质进行了分级评价。结果显示,所评价的长江干流段水质为地表水标准中的Ⅱ类水。在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的时间段内,长江水质综合指数在2.0至2.6之间变动,2004年2月和8月水质综合指数最多为2.6,水质随时间的变化较平缓。在所评价的长江5个断面中水质综合指数都小于3.0,其中湖南岳阳城陵矶水质综合指数最高为2.6,其主要的污染物为CODMn,江苏南京林山水质综合指数最小为2.0。

    上海新城区构建湿地处理污水的经济技术分析
    宋新山, 汪永辉, 秦 艳, 刘振鸿, 吴应玲
    2006, (Sup1):  88-91. 
    摘要 ( 297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根据上海市郊新城区发展规模以及绿地规划,从构建湿地处理污水的效果、投资和运行费用以及与市郊新城区绿地景观系统规划相容性方面进行了经济技术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郊新城区利用构建湿地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基本可以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不但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更节省,而且能够与新城区绿地系统、亲水景观的规划建设有机结合。

    江苏太湖地区调水改善水环境研究
    许晗之,汪院生,常本春,王腊春
    2006, (Sup1):  92-96. 
    摘要 ( 275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水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江苏太湖地区面积占全省的1/5,2005年仅苏锡常三市的GDP就占全省的55.68%,但本地区水污染形势十分严峻。采用水环境治理的“活水"思想,在分析了江苏太湖流域水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对江苏太湖流域沿江口门引水调水的可行性作了探讨,并按流域调水、分区域调水及组合调水多种方案进行了论证,分析各种调水方案改善水环境的效果。研究表明:通过流域或区域调水可有效改善太湖流域江苏境内的水环境,其中湖西及阳澄淀泖引水、武澄锡排水这种组合方案对水环境的改善最佳。

    武汉市东湖水质污染状况计量模型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特征
    彭鸿,胡辉
    2006, (Sup1):  97-101. 
    摘要 ( 357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根据武汉市1991~2004年经济状况(以人均GDP表示)与东湖主要污染物指标的监测数据,分析了武汉市人均GDP 与东湖主要污染物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了计量模型。研究发现:武汉市东湖主要污染物指标(高锰酸盐指数、BOD、溶解氧、总磷、氨氮)除溶解氧、BOD指标存在近一步恶化的危险外,其余的指标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好转趋势,说明武汉市东湖水质污染状况开始向良性化方向发展。东湖水质的EKC不完全符合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特征,而是呈现出倒“U”、正“U”和“N”型3种曲线特征。分析表明,引起上述变化和出现非典型EKC特征的原因与武汉市的经济发展、环境政策取向、环境保护投资力度等因素有明显关系。

    汉江水质优于长江的原因刍议
    吕东亮
    2006, (Sup1):  102-104. 
    摘要 ( 282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简述汉江水质总体优于长江水质这一自然现象,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认为其原因极可能是由两江的地质构造、土壤化学成份、河道坡度、河面宽度等的不同而引起。人类可用环境水利工程改造河流,使河流自然地为人类“制造”洁净饮水,从而克服现有净化处理技术在净化微污染水方面的局限。

    长湖水环境质量与水生生物状况
    何力,陈大庆,张斌,刘绍平,段新斌,
    2006, (Sup1):  105-109. 
    摘要 ( 250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长湖水环境质量和水生生物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长湖水质污染属有机污染型,总体评价属Ⅴ类或劣Ⅴ类水质,长湖属极富营养型湖泊。藻类群落结构随季节变化,其中,夏季长湖蓝藻为优势类群;磷是长湖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夏秋季浮游动物数量明显高于冬春季;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为沉水植物主要群落类型,水生维管束植物分布占全湖面积的80%~90%,春季生物量较高;藻类与沉水植物的生长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长江宜昌水文站流量、含沙量和悬移质粒度关系
    徐慧娟,黎育红,孙燕
    2006, (Sup1):  110-115. 
    摘要 ( 299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长江宜昌水文观测站实测资料为基础,基于长江上游河道特点,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宜昌站流量、含沙量与悬移质泥沙粒度的复杂关系。通过对流量、含沙量多年年内变化的正相关特性的分析,建立了流量与含沙量之间相应的回归模型;通过对流量与悬移质粒度复杂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二者明显的双值关系以及水流挟沙力的控制性影响。对水文数据年际变化的研究表明由于短时间尺度内长江上游流量没有阶段性变化,流量与含沙量之间相关性不是很好,丰水年不一定是丰沙年;悬移质粒度与流量变化基本上不存在周期性变化。

    三峡库区泥沙对不同初始浓度硅藻生长影响
    张智, 张显忠
    2006, (Sup1):  116-119. 
    摘要 ( 270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三峡库区含沙量大,库区蓄水后,泥沙沉降对水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为了探讨含沙水体对藻类生长的影响,丰富和深化富营养化的研究内容和相关理论,在适宜硅藻生长的光照、水温、营养盐等条件下,通过泥沙对不同初始浓度硅藻的生长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适量的泥沙含量对硅藻生长有利。含沙量分别为0.0和0.2 kg/m3的两种初始硅藻浓度水样中,叶绿素a浓度峰值都远远高于试验初始硅藻叶绿素a量,明显高于该组其它4个含沙水样。

    清江流域1995~2000年土壤侵蚀时空变化
    魏显虎|杜耘,蔡述明,薛怀平,刘韬,
    2006, (Sup1):  120-124. 
    摘要 ( 248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土壤侵蚀是造成地表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也是我国国土整治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清江流域地处湖北省西南部,严重的土壤侵蚀是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利用1:10地形图和1995年、2000年两期LandsatTM遥感影像为基本信息源,在“3S”技术支持下对清江流域的土壤侵蚀进行动态监测。结果显示,5年来清江流域土壤侵蚀(轻度及轻度以上侵蚀、水土流失)面积共减少10.98 km\+2,减少了0.06%,但全区土壤侵蚀面积仍占土地总面积的40.70%,说明本区土壤侵蚀仍然十分严重。该区经过近5年的水土保持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强度和极强度土壤侵蚀区治理取得了一定进展,没有进一步恶化,而微度、轻度和中度侵蚀区出现了侵蚀强度增大的现象,说明由于各种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的存在,该区的土壤侵蚀仍处于边治理边破坏的状态,虽然整体侵蚀面积在减少,但有些地区的侵蚀强度在加重,若不采取合理措施极可能继续恶化而进一步转化为强度和极强度侵蚀。

    基于多元数据的景观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以流沙河流域宜东段为例
    张青青,张世熔,李婷,张林,林晓利,
    2006, (Sup1):  125-130. 
    摘要 ( 297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1985年和1994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及2003年遥感资料,在ArcGIS 9.0平台上,选取多样性、均匀度、破碎度、分离度和分维数等指数,分析了流沙河上游汉源县宜东乡的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景观整体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增大,优势组分有林地对景观的控制作用不断减弱;景观整体破碎度增大,斑块间离散度增大,景观形状变得较为复杂。影响因素分析表明,集镇和主要公路的影响使得其周围景观的分布以人为景观旱地为主。地形因素中,居民点、水田在坡度15°以下区域和平地、阴坡上广泛分布;有林地、灌木林和荒草地等景观在15°以上坡度级分布较广,其中有林地阴坡分布稍高于其余坡向,灌木林分布阳坡多于阴坡,旱地在半阳坡出现分布峰值。

    拉市海流域胁迫因子及其影响
    白仙富,戴雨芡,史正涛
    2006, (Sup1):  131-136. 
    摘要 ( 235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拉市海流域位于云南丽江市玉龙县境内,其内的拉市海湿地是我国重要的高原湿地之一。拉市海湿地在调节气候、提供水源和提供珍稀物种栖息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生态作用。分析了拉市海流域的主要胁迫因子:气候、农业活动、火烧、围堰及其它水利工程。在这些胁迫因子综合作用下,拉市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目前,拉市海湿地水域部分,出现“孤岛化”现象,湿地生物多样性剧减,湿地生态功能显著下降。在分析胁迫因子及其影响下,提出目前应尽快拆除围堰,注重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策略。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