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3年 第2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3-05-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上海市居民消费碳排放的实证分析
    吴开亚| 郭旭| 王文秀| 张浩
    2013, (5):  535. 
    摘要 ( 1415 )   PDF (449KB) ( 46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居民消费碳排放是国内外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的重要问题。利用1997~2010年上海市统计数据,分别采用改进的投入产出模型法、碳排放系数法核算了上海市居民间接和直接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分析了上海市居民消费的碳排放变化、居民消费碳排放的城乡差异、各部门对居民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结果表明:(1)1997~2010年上海市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呈逐年上升趋势,间接能源消费是居民消费的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在居民消费碳排放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2)1997~2010年上海市城镇居民消费碳排放呈逐年上升,农村居民消费碳排放呈下降趋势,居民消费碳排放存在着显著的城乡差异;(3)14个部门对居民消费碳排放的贡献大小不同,其中文教卫生商务及其他服务、交通运输仓储及信息服务、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3个部门对城乡居民消费碳排放的贡献最大;(4)提高各部门能源利用效率、降低部门单位产出的碳排放、引导居民向低碳产品消费的转变是居民消费碳减排的有效措施。研究结果可为上海市居民生存碳排放的评估提供数据支持,为政府部门制定碳减排措施、引导居民低碳消费提供理论指导

    外向型加工制造基地的特色创新体系
    孔 翔|郑汝楠
    2013, (5):  544. 
    摘要 ( 1320 )   PDF (305KB) ( 32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外向型加工制造基地作为加工贸易的重要空间载体,是我国在产品内分工条件下承接产品价值链加工组装环节国际转移的结果。但由于其对外部技术和市场的依赖过度,利润率较低,急需通过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逐步实现转型升级发展。已有研究表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在交互式、网络化创新条件下促进区域创新能力培育的有效路径,以相关研究为基础,结合对上海闵行区浦江镇的案例研究,初步分析外向型加工制造基地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特色路径。外向型加工制造基地存在特殊的创新主体结构、创新基础环境和创新网络关系,特别是面临深受外部资源控制以及创新文化缺失等特殊困难,因此,需要着力推进以促进技术吸收为主要目标的政策扶持体系

    基于分形的城市体系经济规模等级研究
    周彬学 | 张 伟 | 马继刚
    2013, (5):  550. 
    摘要 ( 1401 )   PDF (1400KB) ( 35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分形理论进行城市体系的经济规模等级特征分析,推广了规模等级分形理论的应用领域。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县级以上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以2009年经济数据为载体,分别从分部门的经济总量、经济密度和第一无标度区3个角度计算了城市体系经济规模的分维,验证了分形理论在城市体系经济规模等级研究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城市体系中的经济规模等级呈现较好的分形特征,分形维数可以作为城市体系经济规模等级研究的有力工具;(2)长江三角洲地区当前各经济社会部门的规模等级特征差异较大,中心城市垄断性较强;(3)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规模等级层次明显;(4)以无标度区为基础可以将长江三角洲地区划分为核心经济区和经济发展边缘区

    自然资源
    江苏省沿江地区饮用水系统适应能力评估
    沈莎莎 | 高 群 | 陈 爽 | 张殷俊
    2013, (5):  557. 
    摘要 ( 1312 )   PDF (2772KB) ( 30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对饮用水系统适应能力界定的基础上,基于水源地、供水系统、用水系统、排污处理系统和社会系统等环节的适应性要素构建沿江城市饮用水系统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据此对江苏省沿江地区城市饮用水系统适应能力分异特征、类型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长江南岸地区饮用水系统适应能力高于江北地区;从各子系统适应能力得分情况来看,需加大省辖市水源地的保护力度,合理规划港口、码头等的布设;加快江北地区供排基础设施的建设;培养经济发达地区的节水意识;提高全区的技术水平

    鄱阳湖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多目标参数率定
    李云良 |张 奇 |李相虎
    2013, (5):  565. 
    摘要 ( 1399 )   PDF (2766KB) ( 69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鄱阳湖流域为研究区,构建其分布式水文模型WATLAC。以鄱阳湖流域6个水文站点2000~2005年河道径流量及地下水基流指数为多目标函数来优化耦合模型,采用PEST进行WATLAC模型参数自动率定。结果表明:6个水文站点拟合的纳希效率系数变化范围为071~084,确定性系数介于070~088,取得较好的模拟效果。基于遥感反演的实际蒸散发结果进一步验证模型,模拟值和遥感反演值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趋势呈现较好一致性。基于地下水位及流场特征模拟效果的定性评价,表明地下水位模拟空间趋势性较好,水位与地面高程的空间变化一致,地下水主要以下游平原区和河道为主要排泄区,符合大尺度流域地下水流运动基本规律和评估结果。所提出的多目标率定方法及率定技术应用于大尺度鄱阳湖流域,也为其它水文模型在相似区域的连续模拟及参数率定方面提供借鉴。〖HJ1〗〖HJ〗

    秦岭南北潜在蒸散量时空变化及突变特征分析
    蒋 冲 |王 飞 |穆兴民 |李 锐
    2013, (5):  573. 
    摘要 ( 1406 )   PDF (1257KB) ( 33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根据秦岭南北54个气象站1960~2011年逐日数据,利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出各站的潜在蒸散量(ET0)。采用样条曲线插值法(Spline)、气候倾向率、Pettitt突变点检测、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该区ET0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其变化的气象要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多年平均ET0为9642 mm,空间分布呈东高西低格局。各分区按其大小排序为秦岭以北>秦岭南坡>汉水流域>巴巫谷地。四季ET0分布特征与年尺度上的结论基本一致,4个季节按其大小排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2)近52 a ET0下降的站点占本区站点总数的比例排序为汉水流域>秦岭南坡>巴巫谷地>秦岭以北,秦岭以南的广大地区相对于秦岭以北ET0下降更明显,春季大部分(78%)站点ET0上升,夏季绝大部分(91%)站点显著下降,秋季和冬季变化趋势不明显;(3)年尺度和春季ET0突变点集中出现在1979~1981年和1993年,夏季85%的站点发生了突变,其中89%发生于1979年,秋季和冬季的突变特征无明显规律可言;(4)夏季降水与潜在蒸散量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相反趋势,呈相反趋势的站点占站点总数的70%,秋季则达到76%。23个站点中绝大多数ET0与日照时数、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和平均风速呈显著水平(P<001)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排序为日照时数>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平均风速。风速和日照时数的降低是导致秦岭南北ET0减少的主导因素,风速和日照时数的下降导致夏季和冬季ET0减少,气温上升导致春季和秋季ET0增加或整体保持稳定

    不同季节划分尺度下巢湖流域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陈 实 |高 超 |黄银兰
    2013, (5):  582. 
    摘要 ( 1407 )   PDF (1292KB) ( 32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根据现代气候学、候平均气温及气象学上的季节划分等3种不同的季节划分方法,利用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1961~2010年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插值格点化数据集(CN051),选取巢湖流域内及其周边的26个格点气温、降水量资料,运用年代际变化、距平、回归分析以及MannKendall 方法,分析比较巢湖流域近50 a三类季节的气温、降水量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3种方法划分出不同季节,分析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趋势时,它们各自的结果有所差异,甚至差别相当明显,运用气象学季节划分方法就成功地推翻了全球变暖的说法。所以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分析季节的气候变化应考虑每年实际气温,从多尺度进行分析,才能得到准确而又科学的结果

    丹江口水库入库洪水变化特征及对未来气候情景的响应分析
    杨 珍 | 张利平 | 秦琳琳 | 杨艳蓉 | 段尧彬
    2013, (5):  588. 
    摘要 ( 1341 )   PDF (284KB) ( 27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选取汉江中上游流域作为研究区域,根据丹江口水库1969~2008年日入库流量资料和IPCC第4次评估报告多模式数据结果,分别采用广义极值分布(GEV)模型和广义帕累托分布(GPD)模型拟合流域1 d最大洪量和3 d最大洪量系列,遴选出描述流域1 d最大洪量和3 d最大洪量分布规律的最优概率模型,推算了其重现期对应的设计值,并分析了该流域极端洪水事件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响应情况。结果显示:汉江中上游流域1 d最大洪量和3 d最大洪量系列符合广义极值分布和广义帕累托分布,相同重现期下广义极值分布预估的极值比广义帕累托分布预估值略有偏大;未来气候变化各情景下,用广义帕累托分布所拟合的汉江中上游流域1 d最大洪量和3 d最大洪量结果要优于广义极值分布,不同重现期的洪量比历史资料估算的重现水平偏小,说明了气候变化对洪量极值的变化有着直接影响

    近5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日照时数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张立波 | 娄伟平
    2013, (5):  595. 
    摘要 ( 1394 )   PDF (331KB) ( 33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1961~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93个站日照、降水、云量和风速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突变检测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季、月日照时数的时空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季、月日照时数空间分布均呈东北多西南少的分布形式,夏季最多,其次为秋、春与冬季。近50 a长江中下游地区年日照时数普遍显著减少,区域平均减幅为682 h/10a,多于同期全国平均减幅,明显的年代际转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年日照时数异常偏多出现在1963年和1971年,但未出现过异常偏少年。各季的日照时数也都是负趋势,夏、秋、冬3季减少显著,夏季减少最多也最明显,其次依次是冬季、秋季和春季。近30 a年及夏、秋、冬 3季日照时数减幅缩小,春季则转为以147 h/10a的速率在增加。除湖北中南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安徽北部和浙江东南部年日照时数在20世纪80年代有明显突变外,其他站点的年日照时数没有明显的突变。长江以北地区年日照时数减少与降水量增加和平均风速减少有密切关系,而在长江以南地区低云量的增加作用也非常重要

    杭州湾及钱塘江河口冬季水鸟群落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
    蒋科毅|吴 明|邵学新
    2013, (5):  602. 
    摘要 ( 1552 )   PDF (371KB) ( 25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2007、2009和2011年的冬季,对杭州湾及钱塘江河口段曹娥江口至甬江口之间潮间带及其附近围垦区大水面的水鸟群落进行了调查,共记录7目14科69种,其中冬候鸟45种,占总数的65.2%;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鸟类7种;超过其东亚地理种群数1%标准的水鸟有6种。研究显示:杭州湾及钱塘江河口湿地越冬水鸟分布的重点区域有4个,即杭州湾慈溪段(记录的水鸟达65种,占总数的94.2%)、钱塘江上虞段(38种,占总数的55.1%)、杭州湾镇海段(37种,占总数的53.6%)和钱塘江海宁段(28种,占总数的40.6%)。对主要类群在4个重点区域的分布比较表明,除与杭州湾镇海段的鸻鹬类分布物种数、钱塘江上虞段的雁鸭类个体数量之间无显著差异外,杭州湾慈溪段分布的鸻鹬类、雁鸭类和鸥类物种最为丰富,该区域记录的鸻鹬类、雁鸭类个体数量也显著高于其它区域。从水鸟群落组成年际动态看, 2007~2011年,杭州湾及钱塘江河口冬季水鸟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动不大,但个体数量出现了较大波动,雁鸭类和秧鸡类数量呈现增加趋势,而鸻鹬类和鸥类则出现下降态势,且秧鸡类、鸻鹬类及鸥类的个体数量变动最大。湿地资源尤其是滩涂面积可能是影响杭州湾区域水鸟分布的重要因素。拥有大水面的海涂水库、围垦区自然抛荒而待开发的滩涂能为水鸟提供重要的越冬场所。从整个杭州湾来看,人为活动如近年来高强度的大规模围垦可能是导致该区域越冬水鸟群落组成和种群数量发生剧烈变动的主要原因。在加强自然潮间带资源保护的同时,改进围垦区人工湿地的管理,将有利于提高当地乃至整个区域的水鸟多样性水平

    江汉平原土地利用演变对区域径流量影响
    曹隽隽| 周 勇 | 吴宜进| 胡 海| 叶青清| 吴文斌
    2013, (5):  610. 
    摘要 ( 1356 )   PDF (4152KB) ( 29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江汉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也是武汉城市群发展的腹地,了解区域土地利用演变对流域水文的影响有助于为土地规划政策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以2000~2004年为模型校准期,2005~2009年为模型验证期构造SWAT模型并模拟区域内主要流域的月、年径流量。然后借助双累积曲线研究江汉平原内主要江河的人类活动对径流的扰动作用并对比分析1980和2010年二种土地利用模拟情景下径流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模型验证能较好的模拟区域内长江及汉江的径流量;随着降雨量的减少,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在增加;1980~1990年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利设施的投入和林地减少上,2000年之后土地利用尤其是建设用地的增加对径流的影响日趋变大

    农地城市流转外部性研究进展评述
    陈 竹| 张安录
    2013, (5):  618. 
    摘要 ( 1314 )   PDF (451KB) ( 30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外部性是农地城市流转决策和土地资源配置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采用文献回顾法、归纳法对农地城市流转外部性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从外部性测算和考虑外部性的土地配置优化两方面分析评述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对其中存在的争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已经产生了不少有关农地外部性的研究,但对外部性区域划分、线性可加性、决策主体假定、土地异质性、外部性内生等重要问题重视不够,易使测算和配置出现偏差;在评述的基础上,围绕外部性研究需要指导和实现农地-实地配置优化的这一关键目标,讨论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生态环境
    太湖流域湖荡湿地沉积物砷汞的空间分布及污染评价
    徐泽新|张 敏
    2013, (5):  626. 
    摘要 ( 1485 )   PDF (331KB) ( 30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太湖流域湖荡湿地表层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用双道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了太湖流域湖荡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砷(As)和汞(Hg)的空间分布特征,用地累积指数法(Geoaccumulation Index,Igeo)对太湖流域湖荡湿地As和Hg的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湖州和无锡地区湖荡湿地沉积物As的含量相对较高,且高于太湖流域As的环境背景值,各研究区域湖荡湿地沉积物均未受到As的污染;常州地区湖荡湿地沉积物中Hg的含量相对较低,0<Igeo<1,湿地沉积物受到了重金属Hg轻度污染;其它4个区域Hg含量均较高,且高于太湖流域Hg环境背景值,1<Igeo<2,均达到偏中度污染水平。由此可见,5个研究区域湖荡沉积物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Hg的污染,而湖荡沉积物中As的含量仅在局部区域(如无锡,湖州)有增加的趋势,表明人类活动的干扰可能是太湖流域湖荡沉积物中Hg和As含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基于GIS技术及层次分析法的长江上游生态敏感性研究
    李德旺|李红清 |雷晓琴|雷明军
    2013, (5):  633. 
    摘要 ( 1348 )   PDF (2329KB) ( 32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选择在大尺度范围的长江上游开展生态敏感性研究,为长江上游水电开发的水资源保护及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及科学依据。在系统、翔实的辨识和分析长江上游区重要生境和生态敏感区的基础上,采用GIS技术与层次分析法结合的方式,筛选、识别和构建了生态敏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敏感度的计算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从而将属性数据库和空间图形数据库相关联,生成基于各评价单元生态敏感性专题评价成果图,从而揭示长江上游生态敏感性空间格局,为开展长江上游水电开发生态制约因素分析提供理论基础。研究表明:长江上游不敏感区、轻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和极度敏感区分别占长江上游总面积的74.14%、6.76%、8.25%、493%和593%。金沙江流域是长江上游区生态敏感性最高区域,其次是长江上游干流区和赤水河流域;长江流域生态敏感区重点分布于上游区,长江上游干支流水资源利用中需重视对各类生态敏感区的生态保护

    区域生态效率评价及其空间计量分析
    潘兴侠 |何宜庆 |胡晓峰
    2013, (5):  640. 
    摘要 ( 1401 )   PDF (2127KB) ( 34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当今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效率的提高,对区域生态效率水平进行准确评价、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建设“两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策参考价值。基于2010年中国各省域资源环境及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基于熵值赋权的灰色综合评价法对我国省域生态效率的优劣做出了评价;然后运用空间统计和空间误差模型对我国省域生态效率水平的空间关联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我国区域生态效率呈东高西低的梯度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现象,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集聚性;(2)利用外资、人力资源、产业结构3因素对生态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3)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以下简称环污投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4)排污收费制度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不显著。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2)积极有效利用外资;(3)加大教育科研投入,提高人口素质和科技水平;(4)加强环污投资资金的管理和政府部门的日常监管工作;(5)生态效率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多角度、全方位统筹考虑

    三峡水库汛末175 m试验蓄水过程对香溪河库湾水环境的影响
    熊超军|刘德富 |纪道斌 |胡念三 |张 宇 |陈 洋 |杨正健
    2013, (5):  648. 
    摘要 ( 1395 )   PDF (459KB) ( 27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研究解决三峡库区支流水华问题,实现三峡水库生态调度,需探明现行三峡水库175 m蓄水方案对库区支流水环境的影响。基于2008~2010年三峡水库开展的汛末175m试验性蓄水工作,及香溪河库湾2008~2010年野外监测数据,从库湾水华暴发程度、营养盐水平及水动力特性方面分析了2008~2010年三峡水库汛末175 m试验性蓄水对香溪河库湾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分两阶段蓄水时间提前方案有利于库湾中上游上层水体的交换和紊动,降低库湾中上游水体表层营养盐浓度,破坏了浮游植物赖以生存较稳定的环境,抑制藻类的生长,降低水体表层叶绿素a的浓度,减少水华暴发频次、持续时间以及强度,有利于库湾水环境的改善

    基于河流健康的辽河干流生态调度分期研究
    何俊仕|周 飞 |张 静| 李 响
    2013, (5):  657. 
    摘要 ( 1327 )   PDF (260KB) ( 29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河流健康受水文条件、人类活动干扰等因素影响存在季节性特点。作为以维护河流健康为目标的生态调度,在四季变化明显的北方地区也应具有分时期的特性。以辽河干流为研究区域,以月为单位对其河流健康进行评价,探讨河流健康的年内变化规律。研究表明辽河干流河流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分期特性,不同时期健康状况差异较大。基于上述特点,提出以分期生态调度的方式来改善河流健康,并划分出封冻期、汛前枯水期、汛期、汛后枯水期4个时期。同时确定出封冻期的最小生态需水、枯水期的河流自净需水、汛期的输沙需水的需水要求。最后耦合出辽河干流生态流量过程并与Tennant法比较,表明该流量过程符合天然的径流节律,能更好地维护河流健康

    自然灾害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近60年极端温度事件变化特征研究
    张 智 |贾玉连 |王鹏岭 |唐启强
    2013, (5):  663. 
    摘要 ( 1297 )   PDF (2788KB) ( 30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6站逐日气象数据,建立了该区1952~2011年近60 a极端温度事件演化序列。研究表明:(1)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极端高、低温事件线性趋势分别为04、-27 d/10 a;冷、热日持续指数线性趋势分别为-04、-24 d/10 a;(2)近60 a间,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极端温度事件表现出两个明显的高频数(不稳定阶段)和低频数(稳定阶段)。其中极端高温事件和热日持续指数两个阶段分别为:1952~1979年和1980 ~2002年;极端低温事件和冷日持续指数两个阶段分别为:1952~1985年和1986~2007年;(3)近60 a以来,极端高温事件和热日持续指数在1970s晚期至1980s初期发生了较大变化,此前主要表现为叠加在弱准12~13 a周期下的强准7 a周期,之后主要表现为准9 a周期,并有不连续的4~5 a周期;极端低温日数和冷日持续指数周期性在1950s~1990s表现为弱11~12 a周期,1970s晚期至1990s则表现为弱准5 a周期;(4)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极端低温事件是气候变暖背景下对冬季风强度的敏感响应,极端低温事件的高频数(强烈波动)主要发生在强冬季风背景下,弱冬季风条件下则出现相反情况。而极端高温事件与夏季风强度关系复杂的多,其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

    旅游地居民对于“5·12”大地震集体记忆的信息建构特征——以九寨沟旅游地区为例
    唐弘久 | 张 捷
    2013, (5):  669. 
    摘要 ( 1325 )   PDF (386KB) ( 28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九寨沟为案例地,利用CFA结构方程验证集体记忆信息建构特征。研究表明:(1)九寨沟居民关于“5·12”大地震集体记忆的信息建构特征可以从社会交流、媒体宣传、生活场景、事件记载等4个维度进行测量;(2)“广播电视节目”的路径系数最大(1.31),说明居民主要通过广播电视节目获取自然灾害认识,它是当地居民集体记忆的信息建构主要来源;(3)潜变量中“事件记载”和“生活场景”的相关系数最大(0.93),“媒体宣传”和“社会交往”的相关系数最低(0.29),这与当地恶劣的自然生活环境和同质化社会背景下社会管理者意愿有关系;(4)“广播电视节目”的残差(e4)方差较大,说明其信息来源多样且内容丰富,它是集体记忆出现变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