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3年 第22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3-10-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测度与演化分析
    张 伟 | 段学军 | 张维阳
    2013, (11):  1243. 
    摘要 ( 1362 )   PDF (1587KB) ( 43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人口最为密集、经济最为发达、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城市化区域,同时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趋同、人口老龄化、资源环境脆弱性凸显等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引入可持续发展指数和系统协调指数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测度,通过细分城市发展模式并利用演化树模型分析不同发展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演化进程。研究认为:长三角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接近,城市之间系统内部协调性差距较大,子系统中经济与社会发展格局较为一致,而与环境状况趋异;以人均收入、城市化率和三产结构可以将长三角地区城市聚类为4种具有不同现状特点和发展轨迹的城市发展模式,归属不同发展模式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演化轨迹不同,以苏锡常地区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变化最为剧烈,发展与协调并重是关键;苏中、浙中地区等经济发展的边缘地带,寻求适合的经济发展路径是其首要任务

    基于ESDA的城乡关联时空演变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李一曼| 修春亮| 程林| 陈斌
    2013, (11):  1250. 
    摘要 ( 1371 )   PDF (1516KB) ( 32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浙江省69个县域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根据城乡关联内涵及特点,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定量测度浙江省2001~2011年县域城乡关联性,并分析城乡关联时空演变特征及空间关联状态。研究表明:(1)各县域城乡关联综合得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表明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得到优化;(2)城乡关联空间存在差异,东部沿海平原县域城乡关联性普遍高于西部低山丘陵县域,地级市辖区城乡关联性明显高于各县(县级市);(3)城乡关联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特性,城乡关联较强的县域主要分布于长三角环杭州湾地区,城乡关联较弱的县域则集中分布于浙西南低山丘陵区域。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水平发展、交通设施改善、要素联系强化、政策制度优化等4因素为浙江省城乡关联演变的主要动力机制

    2000~2010年江西省城市化发展及其空间演化
    吕飞艳| 余 斌| 刘大均
    2013, (11):  1257. 
    摘要 ( 1412 )   PDF (2008KB) ( 32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是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因素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综合作用的结果。以2000~2010年为时间研究尺度,江西省10个县级市和70个县为研究区域,运用评价指标体系法以及空间自相关指数等研究方法,结合ArcGIS空间分析工具、GeoDA软件和Spass16.0等软件对江西省县域城市化发展特征及空间格局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1)江西省城市化发展处于传统的“广度普及型”城市化向“深度推进型”城市化的转型期;(2)但是大部分县市的城市化水平还偏低,城市化水平有两级分化的演变趋势,存在“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梯级变化格局;(3)全省低城市化水平的地区空间收敛趋势明显,赣北呈现高城市化水平极化趋势,赣中与赣南则是随机化明显。研究结论对推进江西省城市化发展进程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高速铁路对沿线地区可达性的影响研究——以皖北地区为例
    何 丹| 杨犇
    2013, (11):  1264. 
    摘要 ( 1593 )   PDF (4253KB) ( 33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区域交通可达性的改变是高速铁路对区域发展的最直接影响。在GIS技术的支持下,以皖北地区为实证研究对象,利用日常可达性、加权平均时间等指标分析了在有无高铁两种情景下皖北地区的可达性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后,皖北区域内部可达性和区域外部可达性均获得了较大提升,但区外可达性的改善要优于区内可达性;皖北整体可达性空间格局没有因高铁发生大的改变,可达性空间分布呈现的区域交通主干道指向性特征在高铁通车后更为明显;可达性改善的地区分布并不均匀,不同地区可达性受惠程度不一,皖北整体以及各城市内部的可达性均衡性程度都在降低,两极分化趋势在加剧

    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形研究
    刘大均 | 谢双玉 | 陈君子 | 胡 静
    2013, (11):  1276. 
    摘要 ( 1349 )   PDF (1333KB) ( 27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具有沿河流、交通、城市分布的特征,集聚态分布格局明显。运用分形理论对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存在明显的无标度区,空间结构是分形的。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在自组织演化过程中的中心性较为明显,多分形结构凸出,空间结构较为复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是以武汉、咸宁、黄冈、麻城等主要城市为节点,通过系统内部的长江、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沪蓉高速等线状要素进行能量传递而展开的;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轴线分布特征,空间相互作用较强,旅游交通网络通达性优良。对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现状分析和分形刻画的基础上,认为“K”形空间发展结构是武汉城市圈旅游空间结构的最佳发展模式

    自然资源
    三峡蓄水后长江口凤鲚汛期生物学特征及捕捞量变动
    刘 凯, 徐东坡, 段金荣, 张敏莹, 方弟安, 周彦锋, 施炜纲
    2013, (11):  1282. 
    摘要 ( 1253 )   PDF (710KB) ( 24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分别在长江南支南门至新河水域、北港水域和圆沙至九段沙水域设置调查断面,对三峡蓄水后(2003~2011年)长江口凤鲚汛期生物学特征、渔汛特征及捕捞量进行了持续调查,并将之与蓄水前(1997~2002年)调查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调查期内凤鲚汛期绝对怀卵量变幅为3 404~26 850粒,平均为11 554粒;相对怀卵量变幅为347~1 582粒/g,平均为783粒/g;卵径变幅为053~106 mm,平均为078 mm。凤鲚全长变幅为139~155 mm,平均为146 mm;体长变幅为123~137 mm,平均为129 mm;体重变幅为120~158 g,平均为136 g;丰满度系数变幅为0387~0466,平均为0442。2003~2011年凤鲚全长小于140 mm的个体所占比例均值为3691%,140~180 mm的个体占比为5706%;体重小于12 g的个体占比为3957%,12~20 g的个体占比为4534%。长江口凤鲚渔汛出现时水温通常介于17℃~20℃,5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为旺汛期,各年5月捕捞量占比变幅为3059%~8376%,平均为6117%。调查期间长江口凤鲚汛期捕捞船数量变幅为63~278艘,平均为141艘;单船全汛捕捞量变幅为3679~5 0235 kg,平均为2 4412 kg;汛期总捕捞量变幅为232~1 2569 t,平均为4223 t。三峡蓄水后长江口凤鲚渔获规格和捕捞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与历史记录相比,其资源几近枯竭,捕捞价值基本丧失。建议立即对凤鲚实施禁捕,并尽快建立繁殖场和越冬场保护区。

    1985年以来太湖流域耕地变化与粮食生产研究
    潘佩佩| 杨桂山| 苏伟忠| 张健| 姚士谋
    2013, (11):  1289. 
    摘要 ( 1254 )   PDF (1315KB) ( 24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太湖流域经济与城市化过程持续加速而耕地流失及粮食供需形势日趋严峻。基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Smin)和耕地压力指数(K)模型及其分析与预测,定量研究流域耕地变化和粮食生产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1985年以来,流域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面积随人均GDP增长呈显著的对数型减少,粮食总产波动降低;Smin和K值经过1985~1997年的平缓波动后持续上升,2003年之后又有所降低。区域分析结果揭示了整个流域耕地压力凸显的现实;未来10 a耕地生产力提高促使Smin逐年减小,但Sa递减速度较快,K值上升明显;两种预测情景表明降低粮食自给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区域耕地压力,但口粮供给还有缺口,由此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耕地利用和粮食生产的调控机制等相关建议

    基于生态效益的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向芸芸| 蒙吉军
    2013, (11):  1297. 
    摘要 ( 1311 )   PDF (475KB) ( 30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满足生态安全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矛盾、实现土地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基于2002~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汇总数据,引入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土地利用绿当量两个生态指标,评价了城市圈发展不同阶段土地利用结构的生态效益;并通过TOPSIS模型对历年土地利用结构生态合理度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构建了2020年多目标优化模型,获得了符合城市圈发展需求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呈现“四增三减三稳定”的数量格局,且生态效益指标和生态合理度均呈正向的发展趋势;进而提出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研究结果对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利用调控方案的优化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长江上游长薄鳅生长和种群参数的估算
    田辉伍 | 段辛斌 | 熊 星 | 罗宏伟 | 刘绍平| 陈大庆
    2013, (11):  1305. 
    摘要 ( 1314 )   PDF (975KB) ( 27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2010年9月~2012年8月在长江上游攀枝花等9个采样点收集到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 Bleeker)样本1 528尾,基于体长频率数据采用世界粮农组织(FAO)开发的FiSAT II软件研究了长江上游长薄鳅的生长与种群参数。估算结果显示长薄鳅的极限体长(L∞)为6561 mm,生长系数(k)为015/a,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0)为-0048 a。采用Pauly的经验公式估算长薄鳅的自然死亡系数(M)为033(其中长江上游年平均水温为184℃),总死亡系数(Z)、捕捞死亡系数(F)和开发率(E)分别为085、053和062。2010~2011年长江上游长薄鳅年均资源重量和资源数量分别为1321 t和162 862尾,最大可持续产量(MSY)为517 t。经相关估算参数和相对单位补充渔获量分析得出,当前长江上游长薄鳅已处于过度捕捞状态,有必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区域可持续发展
    不同龄级南川木波罗幼苗生物量及分配格局
    贺 丽 | 齐代华 | 闵 鹏 | 周 旭 | 蒋宣斌
    2013, (11):  1313. 
    摘要 ( 1252 )   PDF (669KB) ( 22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不同龄级(1~5年生)南川木波罗幼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生物量及分配,并利用苗高(H)、基径(D)及HD2估测单株木及其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结果表明:(1)随着苗龄的增加,单株生物量及各器官生物量随之增加,其中枝生物量增加幅度最大;(2)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干生物量>叶生物量>枝生物量;(3)地下部分各龄级根系生物量分配以主根和粗根为主,表现为:主根>粗根>细根,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率高于地下部分,并最后趋于稳定;(4)以基径(D)作为自变量优于利用株高(H)和HD2建立生物量预测模型,并且多以幂函数为最佳,建立的生物量预测模型中,除细根生物量预测模型较差外,其它预测模型效果都较好,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利用本文建立的估测南川木波罗各器官生物量模型是可行的

    自然资源
    川东平行岭谷区野生春剑伴生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李 杰| 匡 萍| 王芝娜| 张银洁
    2013, (11):  1319. 
    摘要 ( 1390 )   PDF (505KB) ( 22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对春剑野生种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再引入生态重建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川东平行岭谷区野生春剑伴生植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生春剑主要分布在松科与壳斗科针阔混交林、壳斗科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松树林植物群落,伴生植物有40科58属70种,优势种主要是乔木层的马尾松、青冈、巴山松、油松等,灌木层的杜鹃花、马桑、山茶花等,草本层的蕨类和地被层的苔藓。其中,马尾松、杜鹃花、蕨类、苔藓具有较高的重要值,可作为野生春剑栖息地的指示植物。春剑伴生植物种类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和选择性,与其它群落相比,群落3、群落4和群落6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都相对较低,松科和壳斗科植物个体数量较多并占有突出地位,春剑种群的生态密度也相对较高。虽然川东平行岭谷区野生春剑的适生生境条件依然存在,但春剑种群数量总体较小,种群的生态密度在11~60株/hm2,人为破坏性的滥采,是其濒危的直接原因。加强野生春剑资源的就地保护和生境保护,突破春剑种子野生环境共生萌发技术瓶颈,积极开展春剑的“再引入”工作,是春剑保育策略的重要方向

    长江上游曲麻莱至玉树段春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评价
    陈燕琴,申志新,刘玉婷,李柯懋
    2013, (11):  1325. 
    摘要 ( 1337 )   PDF (538KB) ( 22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于2012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对长江上游曲麻莱至玉树段的浮游植物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共3门62种(属),以硅藻门最多,42种(属),占678%,其次是绿藻门11种(属),占177%,蓝藻门9种(属),占145%。浮游植物优势种为普通等片藻(Diatoma vulgare)、长等片藻(Diatoma elongatum)、尖针杆藻(Synedra acus)、曲壳藻(Achnanthes sp)、舟形藻(Navicula sp)、桥弯藻(Cymbella sp)、脆杆藻(Fragilaria sp)、直链藻(Melosira sp)、异极藻(Gomphonem sp)、菱形藻(Hantzchia sp)、小环藻(Cyclotella sp)、小颤藻(Oscillatoria tenuis)、席藻(Phormidium sp)和小球藻(Chlorella sp)14种,其中硅藻门12种(属),占优势种类的786%。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不明显,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均以硅藻为优势种群。浮游植物平均数量3487×104 cells/L,平均生物量0138 8 mg/L,硅藻数量和生物量分别占8786%和9668%,为优势种群。浮游植物现存量表现为春季高于秋季,支流高于干流。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值251,Pielou指数平均值070,Marggalef指数平均值089,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和Marggalef指数是秋季高于春季。结合浮游植物各项评价指标,得出长江上游曲麻莱至玉树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比较稳定,种类分布较为均匀,水体属贫营养型,水域生态环境良好

    青海省近20年森林植被碳储量变化及其现状分析
    卢 航|刘 康 |吴金鸿
    2013, (11):  1333. 
    摘要 ( 1334 )   PDF (1387KB) ( 29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基于林业生态功能和青海省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森林植被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系统估算与分析青海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研究其近20 a碳储量变化并进行现状分析。结果表明:(1)青海省森林碳储量为11 182 64222 t,占同时期全国总碳储量的198%,青海省森林生态系统中面积占较大比重的中龄林,其碳储量尚未达到最大,有较大发展空间;(2)青海省近20 a天然林类型中碳储量较大的前4种分别是:柏木(Cupressus funebris)、桦木(Betula)、杨树(Populus)、云杉(Picea asperata)天然林,表明这几种天然林在青海省森林植被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集中分布对区域生态功能的发挥起主导作用;(3)所采用的碳储量估算方法尚存不足,在以后计算中应考虑根据不同林分类型的含碳量进行计算

    生态环境
    鄱阳湖流域水文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李云良|张 奇|李相虎|姚静
    2013, (11):  1339. 
    摘要 ( 1336 )   PDF (2057KB) ( 33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鄱阳湖流域为研究区,以地表地下耦合的分布式水文模型WATLAC为模拟工具,探讨流域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水文模型以2000~2008年为模拟期,以流域河道日径流量来率定(2000~2005年)与验证模型(2006~2008年)并取得了满意的模拟效果。基于此,假定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方案,通过径流量、土壤蒸发量和基流量来探讨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径流量与基流量对降雨变化有着较强的敏感性,而土壤蒸发量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较强。在降雨一定条件下,水文变量均与气温变化近似呈线性关系;在气温情景一定条件下,水文变量均与降雨变化呈非线性关系。随着降水的减少,气温对径流、土壤蒸发和基流的影响也随之减弱;气温对上述变量的显著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增加的情况下。相同的气温变化情景下,降水增加比降水减少对径流量的影响更加显著,降水减少比降水增加对土壤蒸发量与基流量的影响更加显著,表明降水变化对水文变量有着不同程度和方向的影响作用

    近52年江西省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
    马锋敏 |章毅之 |唐传师 |张超美 |张传江
    2013, (11):  1348. 
    摘要 ( 1312 )   PDF (2587KB) ( 29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江西省1960~2011年汛期83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首先定义了不同台站的极端降水阈值,统计各站近52a逐年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进而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西省极端降水量阈值的地域分布呈从西到东、从南到北递增的特征。江西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的最主要空间模态是主体一致性,同时存在北部与中南部反位相变化的差异。江西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可分为具有不同空间特征的5个主要区域。滑动t检验表明,Ⅰ区代表站玉山的极端降水事件在1976年后和1986年后分别发生了由偏多转为偏少和由偏少转为偏多的突变;Ⅱ区代表站永丰在1974年后和1984年后分别发生了由偏少转为偏多和由偏多到偏少的突变。通过最大熵谱分析表明,各分区以2~6 a的年际变化周期最为普遍,其中Ⅴ区还存在13 a的年代际变化周期。从气候因子分析看,前期5~6月和冬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江西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存在显著影响

    基于离散选择模型的水质改良非市场价值评估——以滇池为例
    王赞信
    2013, (11):  1356. 
    摘要 ( 1319 )   PDF (366KB) ( 27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非市场价值的评估是水质改良项目经济可行性分析或水生态破坏补偿决策必须考虑的难题。以滇池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昆明市居民对滇池水污染的认识及对水质改良的选择数据,利用离散选择模型估计了滇池水质改良的非市场价值。结果表明,多数居民对水污染有较好的认识,居民选择水质改良的概率与家庭收入、目标水质、对生态影响的认识等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水质改良的附加费、家中是否有小孩及在当地居住时间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居民户对四类水和三类水水质的支付意愿分别为42元/月和91元/月,或504元/a和1092元/a,分别占家庭年平均收入的011%和023%;算得滇池目前的水质改良到IV类和III类的非市场价值分别是6 91996万元/a和14 99324万元/a。可见,离散选择模型法通过对复杂的取舍关系进行分析,能在考虑多因素的基础上估算出水质改良的非市场价值,所得的信息可为水质改良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自然灾害
    江河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动态模拟与预警——以长江武汉段为例
    张楚天 |杨 勇 |杨中华 |黄 丰
    2013, (11):  1363. 
    摘要 ( 1314 )   PDF (3585KB) ( 34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突发性水污染给各地水源地安全造成巨大威胁,能够对事故进行模拟预警和快速响应显得日益重要。针对突发性水污染的特点,采用贴体正交网格对河道进行空间离散化,采用平面二维瞬时排放水质数学模型与GIS 集成,基于GIS的可视化功能实现了长江武汉段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动态模拟和水源地污染物浓度超标预警。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预测了长江上突发性事故排放形成的污染带的在江内的时空迁移状况,为武汉长江段水环境保护和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处理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经济发展与农业面源污染:分解模型与实证研究
    梁流涛|曲福田|冯淑怡
    2013, (11):  1369. 
    摘要 ( 1438 )   PDF (369KB) ( 29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借鉴Islam的研究思路,构建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素分解的理论模型。并利用1990~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农业面源污染演变的内在驱动机制,以期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农业面源污染演变受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减污效应的共同影响;(2)规模效应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为正,这说明农业生产规模和农村人口规模的扩大会增大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结构效应的两个重要方面(经济作物比重的提高和畜禽养殖业产值比重的提高)都会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加剧。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减污效应开始初步发挥,二者都能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这为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能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