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3年 第21卷 第Z期 刊出日期:2013-09-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基于土地利用的上海市碳足迹研究
    杨 文|陈 燕|贺肖芳|宋新山|王宇晖
    2013, (Z):  1. 
    摘要 ( 1034 )   PDF (1270KB) ( 14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遥感影像,提取上海地区的土地利用数据并分析其土地利用特点,根据《IPCC国际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缺省值法,结合社会统计年鉴,对上海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进行核算;在此基础上对1995年、2000年和2010年不同土地利用的碳足迹进行计算、评估,并提出相应的低碳调控策略。结果表明:总碳排放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从1995年的3 35206万t上升到2010年的4 33265万t;由于人口的增长,人均碳足迹却由1995年的063 hm2/人下降到2010年的050 hm2/人。建设用地是主要碳源,林地是主要碳汇,森林碳足迹和煤炭能源碳足迹是主要的碳足迹,林地、草地等碳汇增加远小于建设用地碳源的增加,碳足迹赤字逐年扩大

    重庆市主要农作物虚拟水含量计算分析
    燕明达|宋孝玉|张卫华
    2013, (Z):  6. 
    摘要 ( 1044 )   PDF (535KB) ( 11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FAO推荐的CROPWAT软件和CLIMWAT数据库,对2001~2010年重庆市部分农作物的单位虚拟水含量以及虚拟水总量进行计算,为重庆市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建议。对作物的单位虚拟水含量而言,花生最高,蔬菜最低。从虚拟水总量来看,水稻用水量最高,接近40亿m3,花生用水量最低。从时间尺度分析作物的单位虚拟水含量,蔬菜较为稳定,其它作物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花生的虚拟水总量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蔬菜有所增加,而小麦则明显下降。从单位虚拟水含量角度看,在重庆市种植水稻、玉米和蔬菜是适宜的,而小麦则不适合。依据虚拟水总量的研究数据,建议重庆市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并加大农作物虚拟水贸易。

    2001年以来省域旅游竞争力的时空演化分析
    方叶林|黄震方
    2013, (Z):  11. 
    摘要 ( 1066 )   PDF (1305KB) ( 12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为例,通过熵值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运用变异系数、锡尔系数、重心与标准差椭圆、G指数等分析技术,对各地区各项旅游竞争力以及总体旅游竞争力的空间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当前条件下,旅游市场竞争力是影响旅游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2001~2010年,中国大陆各省旅游竞争力之间的差距总体上减小,其中东中西三大地带内和地带间的差异也出现缩小趋势。省际旅游竞争力呈现出西北东南的空间分布格局,其重心总体上向东南发生偏移。G指数分析表明,总体上各项旅游竞争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旅游竞争力热点区与冷点区都出现扩大的趋势,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华南与长三角部分省份,冷点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及西部部分省份。研究旅游竞争力的时空演化,可以发现省域旅游业发展的“软肋”,对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平衡区域旅游差距具有重要的作用。〖HJ1〗〖HJ〗

    自然资源
    宝钢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研究
    胡晓倩 |邓 泓 |达良俊
    2013, (Z):  16. 
    摘要 ( 1075 )   PDF (566KB) ( 11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对宝钢厂区4种不同污染程度区内,不同林分和不同树种下土壤0~20 cm、20~40 cm基本理化性质和有机碳含量的测定,分析城市工业环境下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特征,以实现合理的绿化布局,提高绿地减碳效益。结果表明:工业区林地土壤有机碳具有“表聚作用”;清洁区内落叶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建议多种柳树;轻度污染区内针阔混交林含量高,针阔混交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建议多种雪松+广玉兰和雪松+香樟;中度污染区和严重污染区内常绿阔叶林有机碳含量高,建议分别多种蚊母和女贞,同时严重污染区应丰富植被类型。〖HJ1〗〖HJ〗

    滴水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研究及水质评价
    林 青|由文辉
    2013, (Z):  20. 
    摘要 ( 1048 )   PDF (693KB) ( 11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研究上海市滴水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对其水质进行评价,于2012年春夏秋冬四季对滴水湖进行4次采样调查。共检出后生浮游动物39种,其中轮虫29种,枝角类3种,桡足类7种,优势种包括轮虫9种和桡足类3种,不同季节优势种有所差异。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1 387个/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147±044和080±043。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温、叶绿素a、pH是对滴水湖后生浮游动物密度及种类数变化影响较强的因子。综合运用水质理化因子、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多样性指数及浮游动物优势种对滴水湖进行水质污染水平和富营养化评价,得出2012年滴水湖水质状况属于α中污型,营养程度为中富营养水平

    崇明瀛东村人工草丛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变化
    罗 燕 | 王 强 | 靳亚丽 | 由文辉
    2013, (Z):  26. 
    摘要 ( 1113 )   PDF (1071KB) ( 11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解崇明瀛东村度假别墅区人工草丛土壤动物群落状况,于2011年6月~2012年4月,采用手捡法和干、湿漏斗法,以瀛东村外附近的自然草丛为对照,对度假别墅区内人工草丛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四季调查。调查结果如下:(1)瀛东村度假别墅区内人工草丛土壤动物分属4门10纲15目,其中优势类群为线虫纲、轮虫纲、涡虫纲,常见类群有寡毛纲、蜱螨目、弹尾目、双翅目幼虫,稀有类群有16类;(2)瀛东村度假别墅区人工草丛中大部分土壤动物集中于表土层(0~5 cm),其垂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表聚性,同时,各季节的表聚性也有所不同;(3)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四季变化中,密度-类群指数较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更能表现群落综合指数的变化,并得出瀛东村度假别墅区人工草丛和对照样地的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均在秋季较高,夏季较低,综合各指标统计分析,可见瀛东村度假别墅区人工草丛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尚处于恢复期阶段

    恩施自治州气候资源分析及旅游适宜性区划
    罗菊英| 闫永才| 李 灿| 潘汉标
    2013, (Z):  30. 
    摘要 ( 1083 )   PDF (1354KB) ( 11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恩施自治州9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点历年常规气象资料,采用常规统计分析方法,对恩施州旅游气候资源特点进行了分析。采用人体舒适度指数的方法,计算了各站、各主要旅游景点逐日、月舒适度指数,并以此为依据对恩施州旅游气候资源进行了评价和旅游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恩施州可划分为低山、中山、高山、迎风坡山地及沿江河谷5类自然气候区,旅游气候资源具有适宜旅游的天气多、特殊气候条件下自然景观独具特色、垂直地域差异下局地小气候明显、特殊地貌环境下旅游气象灾害发生几率差异大等特点。根据适游月份,恩施州旅游气候区域可划分为春秋舒适型、夏季避暑型、冬季避寒型3型,根据各地最佳旅游时段出现时间及长度,每型又可分为二个亚型。不同类型气候区域最佳旅游时段差异较大,大部地区春秋温暖舒适,是旅游的黄金季节。夏季各地都适宜开展旅游,但不同气候区域,适宜旅游时段长度有所不同,且夏季是灾害天气多发时段,需要避防不利天气危害,有选择的开展旅游活动;冬季是旅游淡季,仅在低山及沿江河谷带等低海拔地区相对适宜。综合上述分析,恩施州旅游气候资源具有旅游期长、适宜旅游区广的特点,是开展生态游较佳的旅游目的地

    生态环境
    上海市工业区绿地植物对重金属吸收及富集的研究
    田 易| 邓 泓
    2013, (Z):  36. 
    摘要 ( 1103 )   PDF (745KB) ( 12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由于缺乏对上海工业区重金属积累植物的研究,通过野外采样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上海主要工业区土壤中Zn、Cu、Pb和Cd 4种重金属的含量及其在20种上海城市绿地植物中的积累和迁移特性,为筛选重金属富集能力强的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Zn、Cu、Pb、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上海市背景水平最高值的12、5、20和62倍。而20种上海城市绿地植物重金属富集能力各不相同,〖JP2〗其中杜鹃具有很强的富集Zn的能力,叶和茎中的Zn吸收量分别达到576和9 375 mg/kg,而马唐对Cu和Cd均具有很强的富集能力。这些植物可作为工业区重金属污染修复植物的选择对象,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湿地植物根系生长动态及其环境响应性研究进展
    游海林 | 徐力刚| 姜加虎| 许加星| 邓建明| 王晓龙
    2013, (Z):  40. 
    摘要 ( 1077 )   PDF (659KB) ( 19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湿地植物根系生理生态特征研究一直是湿地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前沿。由于其独特的水文特征与潜育化土壤环境,湿地植物根系生长过程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机制近年来更是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总结了近年来湿地植物根系生长动态研究方面的已有成果,综合论述了湿地环境对湿地植物根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重点归纳了湿地水文过程、土壤水分、土壤养分以及土壤其他因子对湿地植物根系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加强植物根系对湿地土壤环境的适应性过程与机制研究的归纳总结,有助于掌握湿地环境根际微生态系统研究动态,了解湿地植物群落的生态演替及演化机制

     三种水华藻类在振荡条件下的磷吸收动力学及生长预测研究
    陈文捷| 沈宏| 庞兴红| 吕丽媛| 谢平
    2013, (Z):  46. 
    摘要 ( 1067 )   PDF (666KB) ( 15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探讨水动力对不同水华发生和演替的影响,以3株常见水华藻类,铜绿微囊藻(蓝藻)、普通小球藻(绿藻)和汉氏冠盘藻(硅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流速条件下(0,038 m/s)3种水华藻类的磷吸收动力学行为,并根据磷吸收动力学参数对3种水华的生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振荡(038 m/s)能显著降低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汉氏冠盘藻(Stephanodiscus hantzschii)的磷吸收速率和亲和力(p<005),但显著提高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的磷吸收速率和亲和力(p<005)。根据Monod模型预测,水体扰动能不同程度的抑制铜绿微囊藻和汉氏冠盘藻的生长而促进普通小球藻的生长。3种水华藻对扰动条件的不同生理响应可能是导致河流中优势藻规律性分布与演替的原因之一。因此随着河流水体流速的减慢和磷浓度的升高,可能出现硅藻水华向蓝绿藻水华演替的风险

    基于PSR框架模型的三峡库区忠县汝溪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杨予静| 李昌晓, 丽娜·热玛赞
    2013, (Z):  50. 
    摘要 ( 1100 )   PDF (875KB) ( 13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作为研究方法,以2005~2009年的数据为基础,参考国内外已有的有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构建三峡库区忠县汝溪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该流域各指标的权重值,运用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模型对该流域进行综合健康评价分析。研究表明:5 a间,忠县汝溪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平均综合指数为0509 7,整体上处于较健康的状态。2005~2009年,该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处于波动状态,其中,2007年的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最佳,但2006年的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较差。研究表明,对三峡库区忠县汝溪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影响较大的有生物第一性潜在生产率、人口密度,以及地表水综合污染指数等指标。总体上,2005~2009年忠县汝溪河流域在社会、经济、自然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整体上保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基本上能实现本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我们仍需将社会效应、经济效应与生态环境相结合,保持三峡库区忠县汝溪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平原水网圩区非点源污染模拟分析及最佳管理措施研究
    孙金华| 朱乾德| 练湘津| 秦飞| 陈成
    2013, (Z):  56. 
    摘要 ( 1055 )   PDF (1403KB) ( 11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平原水网区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所占比例越来越重,非点源污染不确定性致使难以准确分析其流失规律。利用经率定验证的非点源污染模型AnnAGNPS模拟太湖流域雪堰镇平原水网圩区全年及各月非点源污染氮磷流失负荷,分析氮磷负荷时空分布规律,识别污染关键源区,通过对模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定量评价最佳管理措施氮磷防控效果。结果表明,雪堰镇非点源污染氮磷负荷分别为6299 t/a、581 t/a,流失高峰期在夏季。氮磷流失主要集中在坡耕地区和河道两侧,氮在施肥量大的地区也有大量流失。4种管理措施中,等高耕作、保护性耕作对颗粒态氮、磷削减效果明显,生态缓冲区、减少施肥量对氮削减效果明显

    HHT在长江三峡水库入库量时频分析中的应用
    王 坤| 胡煜斌
    2013, (Z):  66. 
    摘要 ( 1074 )   PDF (1210KB) ( 11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三峡库区入库量作为随时间变化的序列具有非线性和非平稳性特征,所涵盖的频率信息不仅能够体现长江流域年变化尺度以上的周期特点,而且在每年汛期与枯水期的频率变化也有所不同。主要利用HHT方法对三峡库区入库量信号进行分析处理,首先利用EMD方法对信号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能够清晰分辨出由高到低不同频率范围的固有模态函数分量;对固有模态函数分量做Hilbert变换得到时频特征表明:在20 d至1 a的周期范围内,频率幅值变化不大,但自2003年蓄水开始,频率存在略有增大的趋势,并且洪水期与枯水期频率变化分界不明显;年周期是20 a库区信号中稳定的周期性变化信息,而残差信号代表了入库量的整体趋势,反应了整个库区水量自1998年起的减小趋势

     1961~2010年华中区域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任永建 |高 媛 |肖 莺 |万素琴 |王 苗
    2013, (Z):  70. 
    摘要 ( 1055 )   PDF (1701KB) ( 14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收集1961~2010年华中区域239个气象站点,选择通过均一化检验的233个站点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近50 a华中区域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0年华中区域年降水量无明显的增减趋势,20世纪60年代降水接近常年,90年代降水偏多,70~80年代、21世纪初降水偏少。降水纬向分布特征比较显著,由南向北逐渐递减,且空间分布不均匀。年降水日数减少趋势显著,减少速率为34 d/10a。1989年以后区域降水量增加明显,2006年以后降水减少,同时存在2 a左右周期振荡;降水日数在1986年以后减少明显。春、秋季降水总体减少,减少速率分别为54、122 mm/10a;夏、冬季降水总体增加,增加速率为159、63 mm/10a。四季降水日数的变化速率分别为-14、02、-21、-01 d/10a

    滇中高原区降水量50年的时空变化
    于晓丽 |马显莹 |顾世祥 |李 靖
    2013, (Z):  76. 
    摘要 ( 968 )   PDF (5197KB) ( 13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根据云南境内滇中高原区的昆明、楚雄、大理、玉溪、蒙自、马龙等30个气象站自建站20世纪50年代~2010年的逐月降水量,逐年最大1 h、6 h、24 h降水量等资料,采用MannKendall 趋势检验、Morlet小波变换分析等对各站不同时间尺度的降水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检验。结果表明,自有观测记录以来各站的短历时最大1 h、6 h、24 h降水量普遍呈增大趋势。而月、夏季、年降水量序列则有增有减,高原上宾川祥云、元谋、蒙自建水等各个传统的干旱区降水量都是持续增加,干湿季节的差异性在缩小,特殊地,马龙的短历时降水(最大1 h、6 h)显著地增大,但其最大月、夏季和年降水系列都为减少的相反趋势。总体上,最大1 h、6 h、24 h降水量呈4(或7)、23 a的周期性,最大月、夏季、年降水量则呈6、21 a的周期性。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的不可逆转性,使滇中高原区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频次不仅越来越多,其变化幅度也在呈增大趋势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区景观生态恢复与建设的探讨
    夏萍娟, 陈芳清
    2013, (Z):  80. 
    摘要 ( 1074 )   PDF (822KB) ( 13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因建设与生产功能的需要彻底改变了工程扰动区的土地利用方式,由此导致扰动区景观组成与结构、景观过程和功能急剧和全面的变化。根据大型水利水电主体工程建设的扰动特点,客观分析了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区的景观变化特征。并以工程的建设与生产功能为出发点,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区景观建设的目标和原则、扰动区景观建设的过程与方法、扰动区景观建设的重点工程等问题开展了分析和讨论。最后结合目前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区景观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事项,以求为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区景观的恢复与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自然灾害
     旱涝急转对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效果分析——以安徽省巢湖市槐林镇为例
    牛建利|何紫云|张天宇|陈锡云
    2013, (Z):  86. 
    摘要 ( 1133 )   PDF (1073KB) ( 11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长江中下游春旱夏涝及旱涝急转时常发生,对该区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和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灾害性的影响。如何采取合理措施,降低负面影响是该区面临的重大问题。针对2010年秋季到2011夏季长江流域的旱涝急转现象,以巢湖槐林镇为例,就该次干旱、旱涝急转和洪涝的链式灾害性天气过程对生产、生活、生态的影响与应对措施及其效果等问题进行调研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次灾害性天气过程对槐林镇生产、生活及生态的影响相对较小,对农业的影响相对最为严重,对第二、第三产业基本无影响。成功的管理模式、完善的水利措施、准确及时的天气信息发布、抗旱技术指导、经济扶持政策等是当地减少损失的成功经验。由此可见,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频发区,旱涝灾害的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同时建立抗旱和防洪的基础设施与相应的应对管理措施

    安徽省近52年寒潮的气候特征分析
    朱红芳| 余金龙| 邱学兴
    2013, (Z):  90. 
    摘要 ( 1052 )   PDF (2326KB) ( 14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1960~2012 年安徽省77个气象站的逐日温度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气候倾向率、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安徽省寒潮活动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全省寒潮年际变化、时空分布等基本气候特征以及不同基准期寒潮平均初终日变化,补充和完善了安徽省寒潮气候特征分布方面的统计分析资料,以期为安徽省的气象防灾减灾和地方农业服务提供一定的指导。统计结果表明:安徽省近52 a寒潮发生频次北部多于南部,其中山区北坡明显多于山区南坡;寒潮年发生次数存在3个显著周期:22 a左右、10~12 a、6 a左右;全省各站寒潮的平均初日自北向南逐渐推迟,平均终日也基本是自北向南逐渐推迟。每年寒潮活动期以2~3月和11~12月发生频次最高;寒潮频次年际波动大,总体呈线性减少趋势,寒潮开始期趋于推后,而寒潮结束期提前,气候变暖是安徽省寒潮发生变化的可能原因

    湖北省近50年风灾灾情分布特征分析
    谢 萍|谢忠|周金莲|韩琦
    2013, (Z):  96. 
    摘要 ( 1080 )   PDF (1094KB) ( 13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风灾是湖北省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每年对高层建筑施工、电力、通信设施等造成较大损失,还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利用湖北省1963~2011年的风灾灾情资料,分析了全省各地风灾灾情发生的频次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湖北省的风灾灾情与地理分布相关,全省风灾灾情可分为4个区域带,兴山保康、宣恩、五峰宜昌、荆州公安一带,是风灾灾情出现的最大风险区,其中兴山、长阳两地为最高发频次地区,而鄂西北等地很少出现风灾灾情;其次,这些灾情,季节性较强,939%风灾灾情出现在春夏两季,而秋冬两季出现风灾灾情较少;从1963~2011的风灾灾情5个10 a统计资料来看,风灾灾情出现增加的趋势,两个高峰年相隔约25 a,而高峰灾年3 a左右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