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0年 第2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0-05-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中国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时空特征与门槛效应
    徐维祥, 郑金辉, 徐志雄, 李 露, 刘程军
    2020, (5):  1051-1063.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5001
    摘要 ( 362 )   PDF (1292KB) ( 7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基于中国省域2007~2016年面板数据,重构了城乡一体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中国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并通过趋势面分析、空间自相关、门槛模型研究了中国各个省市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城乡一体化水平在“城乡空间、城乡经济、城乡社会、城乡文化、城乡生态”5个维度中稳步上升,区域差异呈现出“两升一降”的“N”型变化趋势;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即在东西方向上存在较为稳定的“东高西低”的空间趋势,在南北方向上存在“两端低中间高”的空间趋势;城乡一体化水平全局上表现出空间集聚特征,局部上城乡一体化水平热点区和次热点区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部地区和东南沿海的省市,冷点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和政府行为均对城乡一体化水平具有显著的双门槛效应。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国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金宇宏, 王海军, 贾克敬, 张 彬, 徐 姗
    2020, (5):  1064-1074.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5002
    摘要 ( 347 )   PDF (1016KB) ( 13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 通过仿真模拟中国土地利用系统状况,探寻实现土地利用系统健康发展的情景模式,为中国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及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参考路径。研究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土地利用系统,共模拟得到18种情景方案。通过设定经济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目标对情景方案进行筛选,保留了6种情景。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对6种情景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第2种情景土地利用系统的健康水平最优且符合国情需要。最优政策情景具体表现为经济保持中速发展,到2035年GDP增长率稳落在4%,总量达到约200万亿;人口中速增长,2035年人口稳定在约14.85亿;土地整治力度大幅提升,土地整治投资金升至每年600~1 000亿元。
    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研究
    黄 磊, 吴传清
    2020, (5):  1075-1085.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5003
    摘要 ( 419 )   PDF (825KB) ( 8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 基于2011~2016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从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作用机理出发,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影响整体呈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特征,绿色引导效应凸显需经历一定时期;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地区异质性,整体呈下游、〖JP〗上游、中游地区梯度递减格局,且中游地区始终以成本约束效应为主;环境规制会导致污染型产业在长江经济带内城市间扩散转移,以中下游地区尤为突出,上游地区环境治理力度较弱而不足以影响企业迁移决策。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城市工业绿色生产能力,应强化工业污染协同治理,提升环境政策精准性,加快绿色技术创新研发应用。
    基于LJ1-01夜间灯光影像的苏锡常地区人口空间化研究
    邹雅婧, 闫庆武, 黄 杰, 厉 飞
    2020, (5):  1086-1094.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5004
    摘要 ( 386 )   PDF (1684KB) ( 8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 基于NPP/VIIRS DNB和“珞珈一号”01星(LJ1-01)两种夜间灯光数据原始影像与苏锡常地区县级人口统计数据进行空间滞后回归建模,得到500 m×500 m和200 m×200 m两种空间尺度的人口密度格网图,并利用乡镇人口数据进行检验证明LJ1-01数据在人口空间化研究中具有更高的精度;在此基础上,基于电子地图兴趣点(POI)数据与人口分布之间的相关性,通过融合POI数据对LJ1-01原始影像的模拟结果进行优化,并在乡镇尺度上对人口空间化结果进行了精度评价。结果表明:(1)LJ1-01夜间灯光影像亮度值与人口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高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2)LJ1-01新型夜间灯光数据适用于人口空间化研究,且其模型拟合效果整体优于NPP/VIIRS传统夜间灯光数据;(3)将LJ1-01夜间灯光数据与POI数据进行融合可有效改善其人口空间化模拟结果,空间滞后回归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2提高至0.946 3。通过实践,可以发现LJ1-01夜间灯光数据具有实现精细尺度人口数据空间化的巨大潜力。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及优化
    杨红娟, 李瑶康
    2020, (5):  1095-1109.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5005
    摘要 ( 265 )   PDF (1468KB) ( 5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由于其地理条件、人文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制约,生态文明建设更为艰巨。从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5个子系统构建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调节14个控制变量设计5条路径,模拟2018~203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协调发展路径更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但该路径模拟结果显示2020年后资源供需平衡指数与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检验得出该路径2018~2030年间人类与自然系统未达到真正协调,需进一步优化路径;(2)根据该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供需间的矛盾,设计了以加快资源开发为主的优化路径Ⅰ和在放缓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加大资源开发力度的优化路径Ⅱ,其中优化路径Ⅱ耦合度较高,能够更好地帮助该地区摆脱经济发展与内外部资源支撑不足的困境,故将其确定为有效路径。研究发现,该地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在完成脱贫任务的同时,需要适当调整经济增长速度保证与其资源环境间的协调发展。我们认为提升脱贫的内生动力、发展多元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 ——基于市场化视角的分析
    王丽萍, 李淑琴, 李 创
    2020, (5):  1110-1118.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5006
    摘要 ( 307 )   PDF (767KB) ( 20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 迫于环境保护的压力,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内容分析法收集整理了沪深股市2013~2017年重污染行业企业的环境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OLS模型构建环境信息披露指数用以测度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并将市场化程度纳入到实证分析框架,研究发现:(1)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环境信息披露具有“沟通效应”,降低了企业与外界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促进了企业价值的显著提升;(2)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市场化程度中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相较于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位于低市场化程度地区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对其价值提升的贡献度更大。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企业提高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强化绿色竞争优势提供了经验支持,而且也为政府规范企业行为提供了决策参考。
    自然资源
    基于土地覆被变化的安徽省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
    吴楠, 陈红枫, 冯朝阳, 蒋洪强, 吴文俊, 李岱青, 赵洋尘
    2020, (5):  1119-1127.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5007
    摘要 ( 395 )   PDF (2733KB) ( 6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基于In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模块,采用1995~2018年安徽省3期的土地覆被数据,分析省域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土地覆被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地覆被变化主要是农田转向建设用地和林草地,以及农田和湿地之间的相互转化;23年间,安徽省生境质量整体呈单边小幅下降趋势;由于作为生境质量威胁源的建设用地急速扩张和蔓延,引发合肥和沿江5市城区及周边生境质量的显著下降;部分保护地及周边开展了有效的退田还湖(湿)和退耕还林(草),局域生境质量有明显改善,但多数生态源地生境质量的区域性变化并不明显;最后,对省域生境质量优化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基于地形梯度的典型峰丛洼地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简萍, 李阳兵, 王权
    2020, (5):  1128-1139.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5008
    摘要 ( 311 )   PDF (1870KB) ( 10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探讨峰丛洼地区土地利用在不同地形梯度上的空间分布,对峰丛洼地区进行土地管理及生态恢复等具有重要意义。以2018年Google earth高清影像(0.5 m分辨率)和30 m×30 m DEM数据为基础,运用地形位指数、地形分布指数、多样性指数及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等方法,分析了贵州省典型峰丛洼地区土地利用在地形梯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4个典型峰丛洼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旱地、有林地和灌木林地为主;土地利用类型在地形梯度上具有显著的层次特点:居民点、水田、水浇地、旱地及工矿用地在低地形梯度区域具有分布优势,有林地、灌木林地在中高地形梯度上具有优势。(2)随地形梯度增加,4个研究区多样性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整体均呈现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在低地形位上,王家寨>后寨河>花江>茂兰,在中高地形位上,王家寨>花江>后寨河>茂兰。由于峰丛洼地区自然环境的不同及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的影响,决定了4个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格局的差异性。研究结果可为典型峰丛洼地区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资源配置提供参考。
    不同水生植物腐解过程中有色可溶有机物(CDOM)的产生过程及微生物群落变化分析
    刘新, 刘浩, 江和龙, 宋娜
    2020, (5):  1140-1149.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5009
    摘要 ( 365 )   PDF (1299KB) ( 8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通过对太湖的两种优势植物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和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进行室内腐解实验,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和Illuminar高通量测序研究不同植物腐解过程中有色可溶有机物(CDOM)的产生情况及微生物群落变化。结果表明:马来眼子菜残体的去除率在2、10和30 d时均高于芦苇组。马来眼子菜组的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在第2天低于芦苇组,在第10天和第30天高于芦苇组。马来眼子菜组的CDOM相对浓度和其相对分子量在第2天高于芦苇组,在第10天和第30天低于芦苇组。初始水体中微生物分属34门、156纲,30天后,马来眼子菜和芦苇腐解液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均降低了,分别分属23门和19门,以及95属和78属。两种植物在降解过程中,水体中降解难降解有机质类微生物逐渐占主要部分,如拟杆菌属(Bacteroides),密螺旋体属(Treponema),瘤胃微生物(Ruminococcaceae),此类微生物在芦苇降解组水体中的含量更多。
    马尾松树轮早材、晚材年表对气候因子响应的敏感性分析
    顾洪亮, 王建, 商志远, 马丽娟, 张起鹏
    2020, (5):  1150-1162.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5010
    摘要 ( 409 )   PDF (6425KB) ( 3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为探究亚热带地区树木年轮早材、晚材宽度指标用于气候变化分析的敏感性差异,及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亚热带不同地区马尾松径向生长可能受到的影响。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主要分布区的大致西缘、南缘、中心区、北缘和东缘5个典型的亚热带地区建立起马尾松早材、晚材宽度指标的树轮年表,与各地记录的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降水、月均温、月最高温、月最低温5个气候因子多年的单月值及多月值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1)所有地点的马尾松早材年表和晚材年表的平均敏感度均较高(0.185~0.273),可用于气候重建工作。(2)同一样区早材和晚材年表的相关性较高,但早材对气候的敏感性高于晚材年表。(3)马尾松树轮宽度对气候要素的响应在不同的地域存在一定的差异与联系。生长季早期的气温升高会对西缘、南缘、中心区和东缘样区马尾松的径向生长产生有利影响,但在较为干旱的北样区,马尾松径向生长则易受到升温造成的水分抑制作用。(4)在不区分上一年或当年条件下,夏季的降水对5个样区马尾松径向生长具有高湿制约作用,秋冬季降水对马尾松径向生长具有有利作用。
    生态环境
    1998~2016年中国大气PM2.5污染浓度空间格局演化 ——基于339个城市的实证研究
    刘曰庆, 孙希华, 孙宇祥, 李翠艳
    2020, (5):  1163-1173.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5011
    摘要 ( 462 )   PDF (2693KB) ( 23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近年来,与PM2.5相关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和改善问题一直是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选取中国339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采用重心模型和局部空间自相关的研究方法,对中国339个城市大气PM2.5污染浓度空间格局演化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从重心分析来看,1998~2016年内的中国大气PM2.5污染浓度几何重心位于渭河平原附近以及中国东部和北方的大气PM2.5污染程度分别相对高于西部和南方地区。(2)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来看,1998~2016年期间“高-高”类型的空间正相关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华东地区、长江中下游沿岸城市及四川盆地;“低-低”类型的空间正相关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和西北地区,也零星出现在东北和福建的部分城市中。最后对中国大气PM2.5污染空间格局进行初步成因探析。
    基于遥感的长江中下游城市群高温热浪风险评估
    付含聪, 邓帆, 杨欢, 许诺, 张佳华
    2020, (5):  1174-1182.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5012
    摘要 ( 490 )   PDF (1812KB) ( 27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由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快速城市化引发的极端高温热浪事件频发现象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构建基于“高温危险性-社会经济脆弱性-风险适应性”的高温热浪风险评估体系,获取2017年长江中下游城市群250 m分辨率的典型高温热浪事件风险评估结果。结果表明:热浪风险等级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城市群中心城市以及其他城市中心城区,主要是较高的城市高温和社会经济脆弱性共同作用结果,围绕中心城区向外扩散,风险等级呈逐渐降低趋势。大城市虽具有更好的高温适应性,但离应对城市化导致的高温危险性和脆弱性还显得不足,从高风险区域面积来看,长三角城市群热浪风险高于长江中游城市群,主要与城市化水平以及人口聚集程度有关。通过多源遥感信息,获取高分辨率的城市群高温热浪风险空间分布特征,能为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有效应对高温风险,加强区域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参考。
    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长江航运与水环境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周文强, 阙思思, 曾德芳, 寇德会
    2020, (5):  1183-1191.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5013
    摘要 ( 313 )   PDF (782KB) ( 9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长江的可持续发展将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沿江城市的发展。研究旨在探讨长江航运发展与水环境间的关系。典型相关分析是研究两组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运用该方法对2006~2016年的长江航运与水环境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长江航运景气指数和长江干流水系货运量表征长江航运发展状况,以长江废水排放量、氨氮浓度、生化需氧量、高猛酸盐指数和石油类表征长江水环境状况。结果表明,典型相关分析得出的第一典型相关系数(0.979)大于所有简单相关分析得出的相关系数,长江航运和水环境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同时,通过典型相关模型可知,长江干流水系货运量对长江废水排放量和石油类有着显著的影响。最后,通过典型结构分析和冗余度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长江航运对长江水环境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巢湖风浪特征观测
    张怡辉, 胡维平, 郭西亚
    2020, (5):  1192-1198.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5014
    摘要 ( 332 )   PDF (1686KB) ( 8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基于巢湖不同位置的气象和风浪实测资料,对巢湖的风浪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不同测站观测期间有效波高超过0.4 m情景出现频率介于2.22%~9.78%之间,观测期间巢湖整体平均有效波高为0.11 m。巢湖风浪的平均周期为1.45~3.33 s,平均值为2.18 s;上跨零周期为1.37~3.26 s,平均值为2.13 s;谱峰周期为1.01~4.41 s,平均值为2.30 s;谱峰周期与平均波周期和跨零周期都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4和0.68。巢湖风浪能量主要集中在0.2~0.6 Hz频率区间内,能量主要分布在0.5 fp~1.5 fp的频带范围内,谱型与常用的JONSWAP谱和PM谱谱型明显不同。

    荔波板寨小流域水化学和溶解无机碳的稳定同位素特征
    韩蕊荫, 唐杨, 吴起鑫
    2020, (5):  1199-1205.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5015
    摘要 ( 323 )   PDF (1242KB) ( 6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通过采集贵州荔波自然保护区内的板寨地上河小流域的地表和地下水样品,测试了阴阳离子含量及其HCO3-中的δ13C同位素值,分析不同季节该流域水体的水化学特征,并结合δ13C同位素值探讨水体溶质的来源和水化学过程。结果表明:小流域水体的主要阴离子为HCO3-和SO42-,二者分别占了水体总阴离子当量的86.2%和10.4%,主要阳离子Ca2+和Mg2+则分别占总阳离子当量的76.9%和20.5%。河水较多的Mg2+表明其可能受白云岩风化的影响。小流域水体DIC的δ13C值在-16.87‰至-10.80‰之间,夏季相对于冬季偏负,并且HCO3-含量与其δ13C值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这可能是不同季节温度和降水强度共同作用的结果。水体的SO42-含量与DIC的δ13C同位素值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性,这说明H2SO4可能参与了小流域内碳酸盐岩的风化过程。
    基于GIS的凉山州德昌县滑坡危险性评价
    杜晓晨, 陈莉, 陈廷芳
    2020, (5):  1206-1215.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5016
    摘要 ( 304 )   PDF (2400KB) ( 3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滑坡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以滑坡发育密集的凉山州德昌县为研究区域,分析了该区滑坡的发育环境和分布特征,选取9类影响因素,运用信息量模型对德昌县滑坡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将研究区划分5个不同等级:极高度、高度、中度、轻度和极轻度危险区。结果表明:(1)滑坡危险性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坡度8°~25°、高差50~100 m以及岩浆岩、变质岩和碎屑岩的区域,断层、水系、道路建设和人类活动均会很大程度的诱发滑坡,且随着降水量的增大滑坡发生的概率也增大;(2)滑坡主要沿河流两岸及外围密集发育,93.95%的滑坡集中在中度及中度以上危险区;极高和高危险区主要集中在安宁河流域、茨达河流域和雅砻江左岸的中高山峡谷地区,县域东部地区危险性较低,受滑坡灾害影响较小;(3)运用ROC曲线验证得到AUC值为0.843,评价结果较合理,可为德昌县的防灾减灾及后续规划工作提供基础的理论支撑。
    纳米羟基磷灰石修复硫铁矿区 镉锌复合污染土壤的效果研究
    杨放, 毛志强, 李阳, 吴扬, 廖禄云, 王承俊, 张恒, 施泽明
    2020, (5):  1216-1223.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5017
    摘要 ( 223 )   PDF (881KB) ( 4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选取典型硫铁矿区周边受Cd和Zn复合污染黄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淋溶试验和老化试验,探索添加羟基磷灰石对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以及形态分布的影响,羟基磷灰石添加比例(w/w)设置为0%(CK)、1%(P1)、3%(P3)和5%(P5)。结果表明:(1)添加羟基磷灰石能够显著提高淋滤液的pH值,明显降低土壤中Cd和Zn淋失量,P1、P3和P5与CK的Cd累积淋失量(120 μg)相比可分别降低74.2%、85.0%、92.0%,与CK的Zn累积淋失量(16.7 mg)相比可分别降低79.4%、92.1%、97.9%;(2)添加羟基磷灰石能够显著提高土壤pH值,P1、P3和P5的pH值分别比CK升高了0.64、0.85、1.20个pH单位;(3)添加羟基磷灰石能够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Cd和Zn(0.025 M HCl提取),相较于CK,P1、P3和P5的有效态Cd含量可分别降低74.2%、96.8%、98.4%,有效态Zn含量可分别降低68.1%、96.6%、99.5%;(4)添加羟基磷灰石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Cd和Zn含量,增加土壤中残渣态Cd和Zn含量,从而促进Cd和Zn向非活性态转化。本研究证明了羟基磷灰石在西南典型硫铁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两栖动物栖息地保护与构建前沿及其对喀斯特地区的启示
    王存璐, 陈 浒, 李林芝, 刘青山, 刘盼盼
    2020, (5):  1224-1235.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5018
    摘要 ( 344 )   PDF (922KB) ( 12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Abstract:With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the loss and fragmentation of habitats mak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amphibians in karst areas gradually harsh.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gional trials and experience, the methods of amphibian habitat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are summarized in five aspects: protection of primary environment, restoration of destroyed habitats, artificial habitat simulation, region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nd landscap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survey and monitoring data of amphibian resources in Guizhou, Yunnan and Guangxi, which are the major karst landforms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265 species of amphibian species were recorded in the three provinces, belonging to 3 order, 12 families and 49 genera, among them, 117 species are distributed in karst landforms. By discusses the habitat status of amphibians in karst area from the aspects of habitat temporary, habitat simplification, habitat deterioration, and puts forward five Suggestion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amphibian habitat in this area: (1)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original water sources, swamps and other wetlands; (2) the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amphibian habitats will be included in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3) the temporary pit pond with better topography condition is treated with anti-seepage treatment; (4) in the road, housing and other planning into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oncept; (5) construct amphibian ecological corridor.
    农业发展
    近40年来中国农作物与耕地受灾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孔冬艳, 陈会广
    2020, (5):  1236-1247.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5019
    摘要 ( 473 )   PDF (4067KB) ( 5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和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会对农作物和耕地造成严重影响。基于1978~2017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作物受灾面积与灾毁耕地面积等灾情数据,结合气温、降水等气象数据和地形数据,采用计量分析、Morlet小波分析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我国农作物和耕地受灾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究农作物受灾面积的周期性以及农作物受灾面积、灾毁耕地面积与气温、降水和地形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78~2017年农作物受灾主要以旱灾和水灾为主,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灾毁耕地面积均呈下降趋势,且农作物受灾面积有30年左右的显著变化周期;不同灾种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其中农作物受灾较大的区域主要是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农业较为发达区域,灾毁耕地面积主要分布在毗邻胡焕庸线两侧的省份(直辖市、自治区),且以西南地区为最,洪涝、滑坡、泥石流是造成灾毁耕地的主要原因;农作物水、旱灾害与降水,农作物冷冻灾害与气温,灾毁耕地与平均坡度、坡度大于15度面积比在置信区间呈现正、负、负、正、正的相关关系。在政策设计上掌握农作物和耕地受灾的时空特征和发生规律,将对减少农业自然灾害损失和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喀斯特山区农村贫困测度与空间分异研究 ——以盘州市为例
    吴 跃, 周忠发, 朱昌丽, 马国璇, 黄登红
    2020, (5):  1248-1256.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5020
    摘要 ( 257 )   PDF (2187KB) ( 7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 以盘州市474村为研究对象,建立多维贫困评价模型对盘州市村域多维贫困进行测算,并结合GIS分析功能、地理探测器、逐步回归模型对其空间分异进行了深层次探究。结果表明:(1)盘州市自然资本维度、金融资本维度、人力资本维度和环境脆弱维度贫困村个数依次为45、101、201、17,其中人力资本维度贫困村占总行政村42.32%,空间呈聚集化分布;(2)盘州市43个行政村处于多维贫困,约占行政村总数9.1%,主要分布在盘州市北部地区与南部地区,中部地区呈现零散分布状态;(3)盘州市多维贫困空间异质性的主导因子是行政村到县的距离、路网密度、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重、起伏度,平均高程、村到乡镇的距离起次要作用,各驱动因子间交互作用对多维贫困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大于单因子作用产生的影响。对盘州市多维贫困进行定量测度,并对其空间分异的驱动力进行探究,结果对石漠化地区脱贫政策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