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0年 第2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0-06-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对三次产业协调度的影响研究
    巫 强, 黄 孚, 于 涛
    2020, (6):  1257-1367.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6001
    摘要 ( 414 )   PDF (864KB) ( 20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协调发展新理念要求三次产业间要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在测算长江经济带九省两市三次产业协调程度的基础上,采用静态面板、面板门槛和空间面板模型,估计交通、能源和信息三类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江经济带三次产业协调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整体上,这三类基础设施建设都显著提高长江经济带三次产业协调度,且长江上游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提高作用最大,中下游地区信息和能源基础设施的提高作用更大。信息和能源基础设施对长江经济带三次产业协调度的提高作用有门槛效应,从低区间跨越到中高区间后,该提高作用在递增。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三次产业协调度还存在空间自相关效应,在此条件下,三类基础设施建设依然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度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对于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长江经济带应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投资力度,并针对性补齐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发挥地区间三次产业协调度的空间外溢效应。
    长江经济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时空演化及空间溢出效应
    毛炜圣, 钟业喜, 吴思雨
    2020, (6):  1268-1279.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6002
    摘要 ( 396 )   PDF (3233KB) ( 12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基于产业创新指数,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2001~2016年长江经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发展水平时空演化格局及溢出效应深入分析。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总体增幅迅猛,但空间差异总体呈扩大态势。创新能力空间非均衡性特征显著,“东强西弱”地带性格局稳固;(2)长江经济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长三角地区形成稳定的热点区,冷点区域增加,环城市群地带形成稳定的冷点区;(3)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细分产业创新能力发展状态不一,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呈多核心轴带模式演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呈单中心极化模式演化,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呈多核心组团模式演化;(4)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存在空间溢出效应,除人力资源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府政策、对外联系水平、创新环境产生明显正向效应。
    多重空间流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网络特征分析
    戴 靓, 曹 湛, 张维阳, 吕立刚
    2020, (6):  1280-1289.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6003
    摘要 ( 399 )   PDF (1470KB) ( 28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城市间的网络关系是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结构和功能联系的本质和内涵,不同功能网络下的城市-区域空间组织模式也不尽相同。基于互联网信息、客运交通、企业总部-分支和知识创新合作四类功能网络,运用社会网络指标和节点区域分析方法,对比了长三角城市不同功能网络的空间组织结构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信息网络最均质,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为核心,呈现出“一主三副+腹地城市”区域协同发展模式。(2)交通网络和企业网络结构相似度较高,核心区的边联系最强,以南京、上海、苏州为支撑点的三角形和以宁—沪—杭—甬为核心的Z型要素流动通道较为突出,北翼的边联系强度均低于南翼,整个网络由以省会为核心的三个独立的“单中心+周边城市”区域节点组织。(3)知识网络最稀疏也最极化,除核心区外的城市及其城际联系都较为弱势,形成了“一主一副两从+腹地城市”强等级性组织模式。(4)四类网络的结构差异主要受区域自然条件、地缘优势、产业特征、科研资源和城市发展策略等因素的影响。
    武汉市劳动力转移的环境效应分析
    刘少慧, 刘传江
    2020, (6):  1290-1297.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6004
    摘要 ( 276 )   PDF (817KB) ( 11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被大量释放到城市,这部分劳动力在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城市常住人口不断增加、污染日益恶化的发展背景下,从劳动力转移的视角分析其生态环境效应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利用武汉市转移人口调查数据,采用碳足迹分析方法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研究外来劳动力对武汉市的环境影响,并进一步探究劳动力迁入前后的碳足迹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外来劳动力对武汉市的环境压力为1 768.53万t碳足迹,其中消费碳足迹194.72万t,生产碳足迹1 573.81万t;与迁入前相比,分别增加了45.58和1 439.41万t碳当量。这种碳足迹差异主要受到劳动力性别、年龄、非农工作时间和技术水平的影响,其中性别和年龄与碳足迹差异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非农工作时间和技术水平具有正向影响。此外,劳动合同的签订及与当地居民语言交流的困难程度也增加了转移前后的碳足迹差异。
    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欧阳晓, 朱 翔, 贺清云
    2020, (6):  1298-1309.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6005
    摘要 ( 462 )   PDF (3446KB) ( 29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探讨城市用地扩张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对制定有效的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至关重要。以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扩张强度指数、景观扩张指数以及SAR Probit模型对长株潭城市群城市用地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群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城市用地扩张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研究期内城市群的城市用地扩张强度呈先加强后减弱的趋势,并表现出“中心-边缘”扩张空间格局。(2)城市群城市用地空间扩张类型整体上呈现扩散向集聚转变态势,符合“扩散-集聚”的城市增长理论。1995~2010年以飞地式扩张类型为主,2010~2018年边缘式扩张类型替代飞地式成为主导类型。(3)社会经济、地理、可达性以及溢出效应等因素综合作用,对城市用地扩张产生了正向和负向影响,判定出社会经济和溢出效应因素为影响城市用地扩张的主控因素,并提出了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的“四力”驱动机制框架。以上研究发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城市群的城市用地扩张过程,能够为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和高质量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自然资源
    中国植被覆盖度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马梓策, 于红博, 曹聪明, 张巧凤, 侯丽丽, 刘月璇
    2020, (6):  1310-1321.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6006
    摘要 ( 806 )   PDF (5656KB) ( 53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植被覆盖度是衡量植被生长状况和描述生态系统环境的重要指标,以2001~2018年MODIS NDVI数据集为基础,采用混合像元二分模型,计算中国植被覆盖度(FVC),分析中国年FVC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FVC对气候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对FVC影响的未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FVC整体呈上升趋势;西北的年均FVC明显低于东南的年均FVC;除青藏高原FVC为下降趋势外,其余均呈上升趋势,且该趋势具有一定持续性。(2)各植被类型中,混交林的年均FVC最高,草原的年均FVC最低;而农作物变化率最大,混交林变化率最小,且未来将由改善转为退化趋势,其余均表现为持续性改善。(3)中国FVC与气温呈负相关、与降水呈正相关,且降水对FVC的影响强于气温,表明降水是影响FVC变化的主要因素。(4)中国人类活动对FVC的影响程度整体表现为增强趋势,未来人类活动影响力以反向持续性为主。表明未来18a中国FVC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有所下降。
    城市湖泊富营养化对水生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徐紫萱, 周长芳, 潘 璠, 李嘉丰, 谢 春
    2020, (6):  1322-1332.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6007
    摘要 ( 385 )   PDF (934KB) ( 11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为研究城市湖泊富营养化对水生植物叶片元素组成的影响,在植物生长季,对南京3个湖泊的6种常见水生植物进行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并分析驱动水生植物叶片元素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水生植物叶片C、N、P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97.03~672.70、10.63~39.16及1.15~13.30 mg/g,叶片C/N、C/P及N/P变化范围分别为13.15~50.36、31.39~458.60及1.88~19.06,其中叶片P含量变异最大,叶片C含量变异最小;(2) 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睡莲(Nymphaea tetragona)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叶片元素组成与湖泊富营养化综合指数具有显著相关性,叶片P含量随湖泊富营养指数升高而增加,叶片C/P及N/P随之减小;(3) RDA分析表明,春季水生植物叶片 C、N、P含量及 C/N/P 变化主要受水体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底泥总有机碳(SOC)含量的共同影响,夏季主要受水体总磷(TPW)浓度的影响,秋季主要受底泥总磷(TPS)含量的影响。
    长江上游不平衡水沙输运对三峡库区泥沙淤积影响
    刘 洁, 沈 颖, 杨树青
    2020, (6):  1333-1342.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6008
    摘要 ( 319 )   PDF (2035KB) ( 3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2003~2017年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上游水库群运行和联合调度从宏观上改变上游河流泥沙时空分布规律,金沙江已不是三峡入库泥沙最大供沙区;长江上游水沙输运集中在汛期5~10月,1956~2002年水沙峰值基本同步,而三峡水库蓄水后2003~2017年水沙峰值不同步,流量特性曲线由顺时针转为逆时针,出现滞后现象。入库泥沙锐减后并未降低三峡库区细颗粒泥沙淤积率,2014~2017年汛期5~10月淤积率增加至85.2%,其中d < 0.031 mm的极易发生絮凝的泥沙所占比例最高(63.5%,2009~2013年),典型河段现场观测到大量泥沙絮团,所以三峡库区极可能存在细颗粒泥沙絮凝。入库水沙不平衡也使得朱沱-清溪场河段出现泥沙冲刷。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的三峡库区土地利用与陆表参数变化研究
    郝斌飞, 杨 洪, 马明国, 郝大磊, 刘一韬, 韩旭军, 李世卫, 赖佩玉, 黄 静, 葛中曦, 王淑静
    2020, (6):  1343-1355.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6009
    摘要 ( 845 )   PDF (2131KB) ( 17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LUCC)对全球有着重要影响,其已对植被覆盖、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反照率以及其它陆表参数产生显著影响。三峡工程自建设以来,库区的土地利用变化逐渐受到外界关注。利用欧空局300 m的土地覆盖分类数据分析三峡库区2000 ~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依托先进的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获取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LST和反照率数据,并分析三者的时空变化趋势;此外,探究季节性归一化植被指数(Seasonally Integrat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SINDVI)与LST和反照率的关系;并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SINDVI、LST和反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 ~2015年,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耕地、草地、灌木地分别减少2.4%,0.05%和0.62%;林地、水域和人造地表分别增加1.98%,0.04%和1.06%。研究期间SINDVI增加2.89,LST下降0.224℃,反照率减少0.002。总体来看,三峡库区SINDVI的空间分布格局与LST和反照率的相反,且库区大部分区域SINDVI与LST和反照率呈负相关。另外,不同土地类型对SINDVI、LST和反照率影响不同。该文系统地研究了LUCC与上述关键陆表参数的定量关系,可为更好地管理该地区自然环境和土地资源提供科学的依据。
    金沙江干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时空变化
    魏志兵, 何勇凤, 龚进玲, 朱挺兵, 孟子豪, 柴 毅, 杨德国
    2020, (6):  1356-1365.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6010
    摘要 ( 431 )   PDF (978KB) ( 26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  要:为研究金沙江干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于2017~2018年春秋两季对干流14个断面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金沙江干流水域共分布浮游植物8门100种(含变种),主要由硅藻(56%)、蓝藻(22%)、绿藻(11%)组成,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为0.019 3×106~0.341 0×106cells/L,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016~0.434 mg/L,各江段存在显著性差异。Shannon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1.168~2.519,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为0.559~0.876,Margalef指数变化范围为1.573~3.36,各江段多样性指数变化各异,金沙江干流水环境综合评价为中污染状态。等级聚类和排序结果表明,2017、2018年的春秋两季样本点群落均分为3组。上中下游在不同季节、年份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相似性,由于不同断面的环境差异造成了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差异。时间上,金沙江干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上每个季节演替明显,既有延续也有交替;空间上,采样点从上游至下游浮游植物群落越均匀旺盛,具有较明显的空间趋异性,聚类和排序较好的揭示了金沙江干流各江段浮游植物分布组成、种类数量和生境的相似性。
    基于拓展敏感性方法和ABCD模型的流域枯季径流归因分析
    吴贞晖, 梅亚东, 朱迪, 陈俊鸿, 胡铁松, 肖伟华
    2020, (6):  1366-1373.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6011
    摘要 ( 258 )   PDF (1384KB) ( 15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提出一种拓展径流敏感性分析方法,进行季尺度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影响的定量评价。以径流变化二阶泰勒展开式中的混合偏导项作为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耦合作用的度量,从而分离出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及两者间耦合作用对径流影响的程度,并采用包含融雪模块的ABCD模型,计算土壤蓄水量和地下水储量变化量。以拉萨河为研究实例,结果表明:近60年来,气候变化是导致拉萨河枯季径流增加的主导因素,其次是人类活动和耦合作用项;气候变化导致枯季径流增加,人类活动及耦合作用项引起枯季径流不同程度的减少。
    浑河流域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构建与健康评价
    张宇航, 渠晓东, 王少明, 朱瑶, 刘晓波, 张海萍, 张敏, 孙仕军
    2020, (6):  1374-1386.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6012
    摘要 ( 353 )   PDF (1694KB) ( 25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Abstract:The application of the Benthic Index of Biological Integrity (B-IBI) to evaluate river healt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thod for river ecosystem management. The B-IBI was established by sampling macroinvertebrates communities at 62 sampling sites in Hun River basin in May, 2010, selecting the standard of the water quality, habitat quality,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and land use type, and referring to the other extra 8 sampling sites in Taizi River basin attached to the larger Liaohe River basin. The B-IBI included 6 core indexes (the total number of taxa, relative abundance of EPT, relative abundance of pollution resistant groups, number of taxa of the most dominant group,relative abundance of direct collectors, and Shannon-Wiener index) by analyzing the distribution ranges, discriminating power and their inter-correlation of 34 candidate biological parameters of macroinvertebrates. According to the dynamic trend of each parameter value with the external interference enhancement, the score and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each index are calculated by the ratio method. By using those criteria,the results of river health assessment indicate that the average values of B-IBI scores was 2.56 in Hun River Basin, and its health status was in “fair” shape. Among of the 62 sampling points, 9 sites were “healthy”, 13 sites were “sub-healthy” , 22 sites were “fair” , 10 sites were “poor” and 8 sites were “very poor”. From the spatial scale of the basin, the health status of the river gradually deteriorated from the upstream to the downstream regions. B-IBI scores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ed with water temperature, conductivity, total dissolved solids, NO3-N, TN and BOD5 negativel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Hun River basin was affect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current urban industrial areas. Thus, the macroinvertebrates biological integrity appeared obvious spatial distribution differences: the upstream was in good biological integrity, and benthic communities at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were facing obvious degradation trend.
    生态环境
    中国不同强度降雨量的多属性时序变化特征及其对ENSO的响应
    孔锋
    2020, (6):  1387-1400.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6013
    摘要 ( 207 )   PDF (4678KB) ( 5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ENSO是影响全球和区域降雨最显著的海气环流因子之一,且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发展变化特征。基于1961~2016年中国545个气象观测站的日值降水数据,依据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划定的日降雨强度标准,将降雨分为8种强度类型,诊断其8种不同强度降雨量的多属性时序变化特征,及其在不同时频域上对ENSO的响应。结果表明:(1)1961~2016年中国低强度降雨量以减少趋势为主,高强度降雨量则以增加趋势为主。不同强度降(暴)雨量对总降(暴)雨量的贡献率也有类似变化特征。由低强度降雨向高强度降雨转变过程中,中间强度降雨量及其贡献率呈现出先增后减的现象。说明中国降雨在朝着极端化方向发展。(2)除大雨与总降雨外,其它强度降雨量均存在4年及以内的振荡周期,其与ENSO发生发展周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除小雨外,其它强度降雨量的突变均通过了0.05显著性水平的检验,其中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总暴雨和总降雨量分别在1967、1972、1995、1995、1996、1994和1973年发生了突变。上述突变中,低强度降雨量突变多在拉尼娜年发生,而高强度降雨量则多在厄尔尼诺年发生。(4)除小雨外,其它强度降雨量在1961~2016年与ENSO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均通过了0.05显著性水平的检验。在不同时频域上,中国不同强度降雨量与ENSO多在4年及其更短尺度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变化特征。尤其在低能量波谱区的高强度降雨和总降雨量与ENSO在长期变化上一致性较高。

    近期长江口北槽河段河槽演变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吴帅虎, 程和琴, 郑树伟, 唐倩玉
    2020, (6):  1401-1412.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6014
    摘要 ( 231 )   PDF (4396KB) ( 15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利用多波束测深系统在2014年11月期间测量长江口北槽河段的河槽地貌形态,获取高精度的床面微地貌资料,结合北槽河槽底质资料和1979~2019年期间的海图水深数据分析近期北槽河段的河槽演变特征,探讨人类活动对北槽河槽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下,1979~2019年的40年期间,北槽河段(上段至口外段)以河槽侵蚀为主,净冲刷的泥沙体积达0.36 × 108 m 3,平均每年冲刷0.009 × 108 m 3,北槽河段水深增大可能加剧了盐水入侵;在流域大型工程尤其是三峡大坝的影响下,长江流域输送到河口的沙量持续减少,致使近期严重的河槽侵蚀发生北槽河段口外段;在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影响下,近期北槽河段(上段至下段)总体上呈现主槽侵蚀、两岸淤积和深水航道泥沙回淤严重的特征;北槽床面上存在着常见床面微地貌形态(平滑床底、沙波和冲沟)和人为强干扰下的床面形态(疏浚痕、凹坑和洼地);在北槽中段和下段发育的沙波的波长的均值分别为39.41和11.11 m,波高均值分别为0.48和0.33 m,与沙波有关的河槽糙率(Ks)的值分别是0.14和0.19,且此次观测到的小范围沙波为首次在北槽河段(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观测到的沙波微地貌。
    合肥市PM2.5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佳佳, 夏晓圣, 程先富, 廖润霞
    2020, (6):  1413-1421.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6015
    摘要 ( 322 )   PDF (2357KB) ( 10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利用2017年合肥市污染监测站点PM2.5浓度数据、气象数据以及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结合随机森林算法(RF)与土地利用回归模型(LUR),模拟合肥市PM2.5浓度空间分布,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PM2.5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合肥市PM2.5浓度日变化特征大致呈双峰变化,春季、夏季及秋季的峰值多出现在8∶00~9∶00,而冬季的峰值则出现在10∶00~11∶00。低谷值大致都出现在15∶00~17∶00。全年PM2.5浓度变化趋势与春季类似。夏季PM2.5浓度变化最为平稳。(2)2017年合肥市PM2.5浓度分布由城市中心向外减弱,形成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影响因素方面,PM2.5浓度变化与降水、风速以及相对湿度等呈负相关关系,日照对PM2.5浓度的影响较大,气压及其他污染物与PM2.5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其中NO2对PM2.5浓度的影响力度较大。
    基于BP神经网络和协调度的河流健康评价
    傅春, 邓俊鹏, 吴远卓
    2020, (6):  1422-1431.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6016
    摘要 ( 281 )   PDF (1294KB) ( 8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为了对河流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以解决河流健康评价中评价指标权重人为主观性太强的问题。采用BP神经网络对袁河的自然生态状况和社会服务功能分别进行模拟,并结合协调度来判断两者之间是否和谐发展。结果表明:(1)2016年度袁河宜春段和新余段河流健康综合评价指数T>0.6,均达到健康等级;其中宜春段的协调度指数D=0.8,达到良好协调类别,新余段的协调度指数D=0.79,达到中度协调类别;(2)2006和2010年袁河宜春段和新余段的自然生态状况指数f(x)较前一年有所下降,经对比指标数据,主要因素是袁河2006和2010年水质由前一年Ⅲ类水质下降为Ⅳ类水质;(3)2016年袁河新余段的自然生态状况指数f(x)=0.59 ,要远小于社会服务功能指数g(y)=0.68 ,所以今后对于袁河新余段的河流政策应偏向于河流的自然生态修复。
    洞庭湖流域近58年季节性干旱时空分布及大气环流分析
    刘仲藜, 章新平, 黎祖贤, 王学界, 刘福基, 贺新光
    2020, (6):  1432-1444.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6017
    摘要 ( 323 )   PDF (9720KB) ( 5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利用洞庭湖流域1960~2017年103个气象站点逐月降水数据、NCEP/NCAR再分析数据以及Z指数,对洞庭湖流域近58年来季节性干旱的时空变化和不同干旱范围等级的大气环流形势进行分析,以加强对季节性干旱的认识。结果表明:近58年洞庭湖流域Z指数存在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表现为20世纪60年代偏旱,70与80年代干旱呈现出显著的年际旱涝转换,90年代较湿润,进入21世纪出现年代际旱涝转换。春、夏和冬季干旱多发生在1990年之前,且流域的季节性干旱在不同的年代际存在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流域各站点多年平均干旱频率基本在10%~30%之间。从同期大气环流形势来看,EU型遥相关波列对流域各季节干旱均有重要影响,EAP型与Silk Road型遥相关在夏、秋季节对副高强度与位置有重要影响。干旱事件在春、冬季主要受制于北方冷空气的强弱,夏(秋)季在副热带高压偏弱(强)偏北时易发生较大面积干旱。
    川北典型小流域产流对降雨的多时间尺度响应规律
    龚珏, 杜洪勋, 郑江坤, 张健全, 况治宇, 张云奇
    2020, (6):  1445-1453.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6018
    摘要 ( 212 )   PDF (2799KB) ( 5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为了解川北深丘区典型小流域河川径流动态变化规律,以嘉陵江李子口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5~2016年的降雨、径流等实测数据,采用相关分析、降雨弹性系数、流量历时曲线等方法探讨了径流对降雨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径流深和降雨量年际差异性均较大,整体呈不明显上升趋势,径流深的上升幅度略小于降雨量;(2)降雨量和径流深年内分布极不均匀,6~9月分别占年值的67.4%和78.5%,夏季易产生洪涝灾害;(3)极丰水流量、平水流量和极枯水流量分别为2.9、0.2、0.01 m3/s。极丰水事件通常由长历时暴雨导致;极枯水日则多因长期无降雨或仅少量降雨;(4)典型次降雨中,暴雨、大雨、中雨的流量过程线从尖瘦型转变为平坦型,流量峰值滞后时间依次为1.5、3.67、5 h,滞后时间随着次降雨量的减小而变长,流量过程线的增长幅度随着次降雨量减小而变小。综上,径流和降雨在各时间尺度上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不同时间尺度响应规律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农业发展
    劳动力禀赋、风险规避与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采纳
    李成龙, 周宏
    2020, (6):  1454-1461.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6019
    摘要 ( 246 )   PDF (752KB) ( 2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基于2018年江苏省水稻种植户的微观数据,使用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劳动力禀赋特征和风险规避程度对全承包模式的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服务的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家庭劳动力状况对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家庭劳动力短缺时,农户的采纳意愿和采纳行为均有显著提升,同时主要留守劳动力在兼业情况下,农户也更愿意采纳这种防治技术。(2)农户风险规避程度越高,越不利于其技术采纳意愿的提升,对实际采纳行为也存在显著负向影响。(3)农户的技术采纳意愿和采纳行为存在规模门槛,门槛值为1 hm2,留守劳动力数量在不同规模下对技术采纳行为不具有显著差异,风险规避程度的提升对不同规模户采纳意愿和采纳行为均有显著负向影响。研究为进一步推进统防统治服务提供了建议参考。
    不同模式农地整治对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差异研究 ——基于生计资本总量和结构的中介效应分析
    张超正, 杨钢桥, 陈丹玲
    2020, (6):  1462-1472.  doi:10.11870/cjlyzyyhj202006020
    摘要 ( 280 )   PDF (1379KB) ( 4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Abstract:Based on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framework, livelihood capital quantity and structure were selected as mediating variables, and then difference-in-difference model and mediation-effect model were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RLCP) in different modes on farmers' life satisfaction.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1) Local government-dominant mode and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entities-dominant mode RLCP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direct effect on farmers' life satisfaction, and also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indirect effect on farmers' life satisfaction by increasing livelihood capital quantity and improving livelihood capital structure. (2) Compared with local government-dominant mode RLCP,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entities-dominant mode RLCP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farmers' life satisfaction by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livelihood capital quantity and improving livelihood capital structure. (3)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livelihood capital quantity was larger than that of livelihood capital structure in local government-dominant mode RLCP, while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livelihood capital structure was larger than that of livelihood capital quantity in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entities-dominant mode RLCP. (4) Winsorization approach was adopted to carry out robustness tests, which confirmed the main estimation results were considerably robust.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