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Vol. 24 >> Issue (07): 1086-1093.doi: 10.11870/cjlyzyyhj201507002
吕立刚1, 周生路1, 周兵兵1, 陈龙1, 苏全龙1, 王静2
LV Li-gang1, ZHOU Sheng-lu1, ZHOU Bing-bing1, CHEN Long1, SU Quan-long1, WANG Jing2
摘要: 利用1985、1995、2005和2008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取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转移方向和土地利用程度方面,借助GIS空间分析和图谱分析技术及Ucinet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全面定量分析江苏省1985年以来人类活动作用下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1985~1995、1995~2005、2005~2008年3个时段江苏省的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分别为12.95%、17.17%、15.03%,反应了人类活动对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呈现出"缓慢影响—剧烈影响—影响减缓"的倒U型曲线规律;(2)1985年以来,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之间的空间转移是江苏省土地利用转移的关键,也是人类影响土地利用最主要的表现形式,3种地类的相互转移占所有土地转移流的80%以上,其中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所占比例最大,主要分布苏锡常及南京4市的市辖区,以及昆山、江阴等经济发达的县市及苏北的宿迁市、淮安市、徐州市;(3)1985年以来,追求净产出(利润)的增长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动力,导致建设用地增加及耕地减少,使得全省土地利用程度整体水平不断升高;受可驱动的有效资本量控制,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一直是人类活动影响土地利用最为剧烈的区域,而苏北地区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土地利用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也在逐渐增强。
中图分类号:
[1] VERBURG P H,NEUMANN K,NOL L.Challenges in using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data for global change studies[J].Global Change Biology,2011,17(2):974-989. [2] GRIMM N B,FAETH S H,GOLUBIEWSKI N E,et al.Global change and the ecology of cities[J].Science,2008,319(5864):756-760. [3] 刘纪远,张增祥,徐新良,等.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J].地理学报,2009,64(12):1411-1420. [4] 刘纪远,匡文慧,张增祥,等.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J].地理学报,2014,69(1):3-14. [5] 蔡运龙.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寻求新的综合途径[J].地理研究,2001,20(6):645-652. [6] 朱会义.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动力——新疆地区农业生产要素产出效率的变动趋势分析[J].地理学报,2013,68(8):1029-1037. [7] 吴琳娜,杨胜天,刘晓燕,等.1976年以来北洛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人类活动程度的响应[J].地理学报,2014,69(1):54-63. [8] 刘纪远,张增祥,庄大方,等.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1):1-12. [9] 刘纪远,刘明亮,庄大方,等.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分析[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2,32(12):1031-1040. [10] 李小雁,许何也,马育军,等.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2):285-296. [11] 马彩虹,任志远,李小燕.黄土台塬区土地利用转移流及空间集聚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13,68(2):257-267. [12] 胡召玲,杜培军,赵 昕.徐州煤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7,62(11):1204-1214. [13] 朱会义,李秀彬.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J].地理学报,2003,58(5):643-650. [14] 武鹏飞,宫辉力,周德民.基于复杂网络的官厅水库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J].地理学报,2012,67(1):113-121. [15] 张国坤,邓 伟,张洪岩,等.新开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图谱分析[J].地理学报,2010,65(9):1111-1120. [16] 吴秋敏,吕 恒.江苏省近30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9,11(5):5670-5676. [17] 李璐璐,黄贤金,钟太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态势及其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影响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2):202-205. [18] 王 玉,贾晓波,张文广,等.江苏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Z1):7-12. [19] 万荣荣,杨桂山.太湖流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3):475-480. [20] 贾宝全,王 成,邱尔发.南京市景观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J].生态学报,2013,33(18):5848-5857. [21] LIU J Y,ZHANG Q,HU Y F.Regional differences of China's urban expansion from late 20th to early 21st century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2,22(1):1-14. [22] 王思远,刘纪远,张增祥,等.中国土地利用时空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06):631-639. [23] LAMBIN E F,TURNER B L,GEIST H J,et al.The causes of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moving beyond the myths[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1,11(4):261-269. |
[1] | 顾铮鸣, 金晓斌, 沈春竹, 金志丰, 周寅康. 近15a江苏省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探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11): 2453-2462. |
[2] | 赵 毅, 徐绪堪, 李晓娟. 基于变权灰色云模型的江苏省水环境系统脆弱性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11): 2463-2471. |
[3] | 于雪, 濮励杰, 许艳, 朱明. 1980~2010年江苏沿海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分析——以东台市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4): 537-543. |
[4] | 吴连霞, 赵媛, 管卫华. 江苏省人口城乡结构差异的多尺度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1): 25-38. |
[5] | 赵筱青, 顾泽贤, 高翔宇. 人工园林大面积种植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1): 88-97. |
[6] | 管卫华, 彭鑫, 张惠, 魏也华. 不同空间尺度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2): 2003-2011. |
[7] | 王钊, 杨山, 刘帅宾. 基于DMSP/OLS数据的江苏省城镇人口空间分异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2): 2021-2029. |
[8] | 陈会广, 夏红, 肖毅, 李炜玮. 基于灰色关联和主成分分析的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江苏省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8): 1331-1336. |
[9] | 黄杰, 闫庆武, 刘永伟. 基于DMSP/OLS与土地利用的江苏省人口数据空间化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5): 735-741. |
[10] | 韦 杰, 贺秀斌. 人类活动对嘉陵江流域泥沙负荷的影响[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2): 196-. |
[11] | 赵小风, 黄贤金, 张兴榆, 陆汝成, 李 衡. 区域经济重心及COD、SO2、TSP排放重心演变路径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03): 225-230. |
[12] | 韩书成, 濮励杰. 基于供给约束与需求的土地开发适宜性空间分异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03): 262-. |
[13] | 陈莹, 尹义星, 陈爽. 典型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预测及景观生态效应分析——以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8): 765-. |
[14] | 尹义星, 许有鹏, 陈莹. 太湖最高水位及其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关系[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7): 609-. |
[15] | 郭杰, 欧名豪, 刘琼, 欧维新. 江苏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2): 1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