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Vol. 24 >> Issue (09): 1483-1490.doi: 10.11870/cjlyzyyhj201509007
王荣, 邹旭恺
WANG Rong, ZOU Xu-kai
摘要: 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86站1961~2011年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M-K突变检验法,分析该地区年连阴雨日数、过程次数、总降水量及降水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部连阴雨日数有70~130 d/a、连阴雨过程次数有7~12次/a、连阴雨总雨量为500~1 300 mm/a、年均连阴雨强度为8~10 mm/d,连阴雨过程持续时间多在8~11 d/次左右。其中连阴雨日数和频次总体呈现出南多北少、连阴雨总雨量呈东南多西北少、雨强呈东强西弱的分布态势;近50 a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年连阴雨日数、连阴雨过程频次、连阴雨总雨量均呈减少趋势,减少速率分别为3.8 d/10 a、0.3次/10 a、18.5 mm/10 a,其中连阴雨日数、频次减少趋势显著;降水强度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0.2 mm/(d·10 a)。空间上,西部连阴雨日数、过程次数均呈显著减少趋势,东部呈微弱的减少趋势;大部地区连阴雨总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其中西部尤为突出。突变分析发现,长江中下游连阴雨存在突变年份,各统计因子突变主要集中在1991~2011年,连阴雨日数减少突变发生在2003年,2006年起减少趋势超过显著性水平;连阴雨频次突变发生在2004年,2010年起减少趋势超过显著性水平;连阴雨总雨量突变发生在2006年,但这种突变不显著;连阴雨降水强度于1992~1994年发生突变,2010年起增加趋势超过显著性水平。
中图分类号:
[1] 乔盛西.湖北省气候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 [2] 吴有训,赵俊华,张民蓓,等.皖东南地区春播期连续低温阴雨天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3,.31(4):569-570,578. [3] 王小玲,翟盘茂.1957~2004 年中国不同强度级别降水的变化趋势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2008,.24(5):459-466. [4] 王大钧,陈 列,丁裕国.近40年来中国降水量、雨日变化趋势及与全球温度变化的关系[J].热带气象学报,2006,22(3):283-289. [5] 王绍武,蔡静宁,朱锦红,等.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年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J].气象学报,2002,60(5):637-640. [6] 马占良.青海省秋季连阴雨天气特征分析[J].青海科技,2008(2):31-33. [7] 冯建民,郑广芬,陈豫英,等.宁夏连阴雨(雪)过程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沙漠,2011,31(6):1590-1597. [8] 陈晓艺,马晓群,姚 筠.安徽省秋季连阴雨发生规律及对秋收秋种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9,30(增2):210-214. [9] 姜爱军,董晓敏.江苏省连阴雨过程指标及时空特征的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1996 (32):11-14. [10] 任国玉,郭 军,徐铭志,等.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J].气象学报,2005,63(6):942-956. [11] 邹旭恺,张 强,叶殿秀.长江三峡库区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分析[J].灾害学,2005,20(1):84-89. [12] 赵玉春,周月华.三峡地区连阴雨气候特征分析[J].湖北气象,2002,21(4):3-6. [13]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第2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37-41. |
[1] | 刘俸霞, 王艳君, 赵晶, 陈雪, 姜彤. 全球升温1.5℃与2.0℃情景下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降水的变化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5): 778-788. |
[2] | 卢燕宇, 王胜, 田红, 邓汗青, 何冬燕. 近50年安徽省气候生产潜力演变及粮食安全气候承载力评估[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3): 428-435. |
[3] | 赵登忠, 肖潇, 汪朝辉, 谭德宝, 陈永柏. 水布垭水库水体碳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2): 304-313. |
[4] | 韩林峰, 王平义, 刘晓菲. 长江中下游人工鱼礁水动力特性实验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8): 1238-1246. |
[5] | 唐宝琪, 延军平, 李双双, 刘永林. 近55年来华东地区旱涝时空变化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3): 497-505. |
[6] | 闪丽洁, 张利平, 陈心池, 杨卫. 长江中下游流域旱涝急转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2): 2100-2107. |
[7] | 刘星根, 李昌彦, 吴敦银. 近60年赣江水沙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1): 1920-1928. |
[8] | 秦鹏程, 刘敏. 气象干旱诊断评估方法及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应用[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1): 1969-1976. |
[9] | 吉中会, 单海燕. 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的阈值诊断及危险性评估[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0): 1793-1798. |
[10] | 王蒙, 殷淑燕. 近52 a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7): 1221-1229. |
[11] | 吴必文, 温华洋, 叶朗明, 徐光清. 安徽地区近45年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初探[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7): 620-. |
[12] | 王红丽,| 刘 健 | 况雪源. 四种再分析资料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观测资料的对比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5): 703-703. |
[13] | 余世鹏, 杨劲松, 刘广明, 李冬顺. 三峡调蓄过渡期长江河口地区不同水文年土壤水盐变化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3): 414-414. |
[14] | 王学雷,许厚泽,蔡述明. 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与流域生态管理[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5(5): 564-568. |
[15] | 王龙学,寿绍文,杨金虎. 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暴雨频次的时空分布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5(4): 541-5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