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Vol. 24 >> Issue (06): 1052-1059.doi: 10.11870/cjlyzyyhj201506021
施鹏程1, 彭道黎1, 黄国胜2, 王雪军2, 曾伟生2, 马炜2, 叶林妹3
SHI Peng-cheng1, PENG Dao-li1, HUANG Guo-sheng2, WANG Xue-jun2, ZENG Wei-sheng2, MA Wei2, YE Lin-mei3
摘要: 以三峡库区为研究地点,建立库区优势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并测定乔木含碳系数,结合库区第7次和第8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估算了整个三峡库区乔木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结果表明:(1)整个库区乔木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第7次调查为12 583×104t和6 471×104t,单位面积生物量75.70 t/hm2,碳密度38.93 t/hm2,第8次调查为14 253×104t和7 396×104t,单位面积生物量77.46 t/hm2,碳密度40.20 t/hm2。可见,这5 a中,三峡库区生物量和碳储量都有所增加。(2)对于不同森林植被类型来说,松类的生物量和碳储量都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分别占三峡库区生物量和碳储量的40%和50%。(3)三峡库区森林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随龄级增大先增大后减少,在中龄林时达到最大,比较两次调查的生物量和碳储量,森林植被主要以幼林龄和中龄林占优。(4)两次调查显示三峡库区森林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主要分布在天然林中,对于碳汇起到主要作用,同时,人工林所占的比例有所提高,其碳汇能力也逐步提高。
中图分类号:
[1] 曾立雄,王鹏程,肖文发,等.三峡库区主要植被生物量与生产力分配特征[J].林业科学,2008,44(8):16-22. [2] 黄从德,张 健,杨万勤,等.四川森林植被碳储量的时空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2):2687-2692. [3] 黄从德,张 健,杨万勤,等.四川省及重庆地区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J].生态学报,2008,28(3):966-975. [4] 卢景龙,梁守伦,刘 菊.山西省森林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估算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1):51-56. [5] 孙玉军,张 俊,韩爱惠,等.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幼中龄林的生物量与碳汇功能[J].生态学报,2007,27(5):1756-1762. [6] 杨 昆,管东生.珠江三角洲森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J].生态环境,2006,15(1):84-88. [7] BROWN S,LUGO A E.Biomass of tropical forest:A new estimate based on forest volumes[J].Science,1984,223:1290-1293. [8] BROWNS,S J,CANELL M,et al.Mitigation of carbon emission to the atmosphere by forest management[J].Com For Rev.1996,75:80-91. [9] BOWN S L,SCHROEDER P,KERN J S,et 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iomass in forests of the eastern USA[J].For Ecol Man,1999,123:81-90. [10] BROWN S,LUGO A E.The storage and produc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tropical forests and their role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J].Biotropica,1982,14:161-187. [11] ALBAN D H,PERALA D A,SCHLAEGEL B E,et al.Biomass and nutrient distribution in aspen,pine,and spruce stands on the same soil type in Minnesota[J].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1978,8:290-299. [12] 方精云,刘国华,徐嵩龄.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J].生态学报,1996,16(5):498-508. [13] 倪 健,陈仲新,董 鸣.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地理区划[J].植物学报,1998,40(4):370-382. [14] 赵 静,吴昌广,周志翔,等.三峡库区1988-2007年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1):30-38. [15] 薛沛沛,李 彬,王轶浩,等.三峡库区典型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分配格局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11,32(6):62-67. [16] 程瑞梅,王瑞丽,肖文发,等.三峡库区马尾松根系生物量的空间分布[J].生态学报,2012,32(3):823-832. [17] 陈亮中,谢宝元,肖文发,等.三峡库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贮量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5):640-643. [18] 曾立雄,王鹏程,肖文发,等.三峡库区植被生物量和生产力的估算及分布格局[J].生态学报,2008,28(8):3808-3816. [19] 曾立雄.三峡库区不同植被类型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0] 陈亮中.三峡库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1] 孙晓娟.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景观安全格局分析[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 [22] 曾伟生.全国立木生物量方程建模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11. [23] 陈青青,徐伟强,李胜功,等.中国南方4种林型乔木层地上生物量及其碳汇潜力[J].科学通报,2012,57(13):1119-1125. [24] 刘国华,傅伯杰,方精云,等.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J].生态学报,2000,20(5):733-740. [25] 方精云,陈安平.中国森林植被碳库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J].植物学报,2001,43(9):967-973. [26] 李海奎,雷渊才.中国森林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评估[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
[1] | 刘莲, 刘红兵, 汪涛, 朱波, 姜世伟. 三峡库区消落带农用坡地磷素径流流失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11): 2609-2618. |
[2] | 杨志, 龚云, 董纯, 唐会元, 乔晔. 黑水河下游鱼类资源现状及其保护措施[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6): 847-855. |
[3] | 黄亚男, 纪道斌, 龙良红, 刘德富, 宋林旭, 苏青青. 三峡库区典型支流春季特征及其水华优势种差异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3): 461-470. |
[4] | 应弘, 李阳兵. 三峡库区腹地草堂溪小流域土地功能格局变化[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2): 227-237. |
[5] | 祖波, 周领, 李国权, 刘波. 三峡库区重庆段某排污口下游污染物降解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1): 134-141. |
[6] | 辛在军, 李秀珍, 贾悦, 郭文永, 孙永光. 模拟及河道实验浮床水芹根系生长及生物量分配对比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Z1): 50-58. |
[7] | 刘均卫, 刘涛. 三峡库区支流常年库区航道通航尺度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1): 1711-1719. |
[8] | 刘睿, 周李磊, 彭瑶, 嵇涛, 李军, 张虹, 戴技才. 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壤保持服务时空分布格局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6): 932-942. |
[9] | 田多松, 傅碧天, 吕永鹏, 杨凯, 车越. 基于SD和CLUE-S模型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4): 613-620. |
[10] | 王晓荣, 程瑞梅, 肖文发, 潘磊, 曾立雄. 三峡库区消落带水淹初期主要优势草本植物生态位变化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3): 404-411. |
[11] | 和丽萍, 孟广涛, 李贵祥, 李品荣, 柴勇. 金沙江头塘小流域人工林有机碳及其剖面分布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3): 476-485. |
[12] | 杨杉, 吴胜军, 周文佐, 吕明权, 张德微, 黄平. 三峡库区典型土壤酸碱缓冲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1): 163-170. |
[13] | 王林, 陈正洪, 代娟, 汤阳. 气象因子与地理因子对长江三峡库区雾的影响[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0): 1799-1804. |
[14] | 徐建霞, 彭刚志, 王建柱. 三峡库区香溪河消落带植被多样性及分布格局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8): 1345-1350. |
[15] | 施文涛, 谢昕云, 刘西军, 张驰, 柯立, 徐小牛. 安徽大别山区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模型及碳贮量[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5): 758-76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