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Vol. 24 >> Issue (10): 1771-1778.doi: 10.11870/cjlyzyyhj201510020
李仕川1, 郭欢欢2,3, 侯鹰4, 张孝成2,3, 庞静2,3
LI Shi-chuan1, GUO Huan-huan2,3, HOU Ying4, ZHANG Xiao-cheng2,3, PANG Jing2,3
摘要: 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研究中指标标准化通常采用极差标准化等方法,这类方法默认各区域集约临界值相同,从而使得评价中区位好的区域土地集约水平高于区位差的区域。基于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理论提出新的指标标准化方法,指出传统指标标准化方法的问题,并以重庆市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为例进行实证比较。研究充分考虑了不同区域因禀赋差异造成的单项指标理想值(临界值)的差异,弥补了传统指标标准化方法的不足,有助于完善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的研究。研究表明:土地利用集约度是一个相对概念,其参照物为区域土地集约临界点,理论基础是级差地租Ⅱ;区位不同导致区域间土地利用强度存在差异,它是级差地租Ⅰ的一类现象,这类差异可称为"禀赋差异";每个区位点适度指标标准化值Y与该区位指标现状值x11和集约临界点x1有关,与其他区位指标现状值无关;传统标准化方法将指标现状值或现状平均值设为集约临界值,没有考虑不同区位集约临界点差异,因而空间分异结果更符合土地收益空间分异规律;重庆市耕地集约利用度空间分异研究表明该方法在空间分异、集约度绝对值和区县集约度比较等方面优于传统方法,更符合不同区县耕地利用实际。
中图分类号:
[1] 梁流涛,赵庆良,陈 聪.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异特征及优化路径分析——基于28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实证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3,27(7):48-54. [2] 于尚云,郭建科.辽宁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测定及其时空差异[J].经济地理,2014,34(11):140-145. [3] 王成新,刘洪颜,史佳璐,等.山东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6):128-133. [4] 朱一中,曹 裕.基于PSR模型的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8):1375-1380. [5] 曹银贵,郑新奇,胡业翠.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济南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6):1016-1020. [6] 张 杨,严金明,石 义.武汉市东湖风景区旅游用地的集约利用评价及管控对策[J].中国土地科学,2014,28(4):33-45. [7] 李昌峰,武清华,张落成.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J].经济地理,2011,31(2):294-299. [8] 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S].TD/T 1018-2008. [9] ZHENG X,XUE C,YUAN Z.Intensive variable and its application[M].Springer Briefs in Geography,2014. [10] 兰 玲.马克思与李嘉图的地租理论比较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26(4):14-17. [11] 卫新东,王筛妮,员学锋.农用地集约利用变化过程研究——以陕西省扶风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3):243-246. [12] 杨吾扬.区位论原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13] 卫新东,王筛妮,员学锋.宝鸡市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潜力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1,31(4):223-226. [14]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5] 翟文侠,黄贤金,张 强,等.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1):101-105. [16] 王成新,张本利,姚士谋.山东省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其时空差异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7):109-113. [17] 周克昊,刘艳芳,谭荣辉,等.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理想值确定——以武汉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30(1):57-64. [18] 罗洁琼.基于空间数据挖掘的重庆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2):295-298. [19] 王国刚,刘彦随,陈秧分.中国省域耕地集约利用态势与驱动力分析[J].地理学报,2014,69(7):907-915. [20] 朱会义,孙明慧.土地利用集约化研究的回顾与未来工作重点[J].地理学报,2014,69(9):1346-1357. [21] ERB K,HABERL H,JEPSEN M,et al.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measuring land-use intensity[J].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2013,5:464-470. [22] 王 雪,杨庆媛,何春燕,等.基于P-S-R模型的生态涵养发展型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以重庆市丰都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4,21(3):169-175. [23] 刘 涓,谢 谦,倪九派,等.基于农业面源污染分区的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建设研究[J].生态学报,2014,34(9):2431-2441. |
[1] | 童小容, 杨庆媛, 毕国华, . 重庆市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11): 2481-2495. |
[2] | 谢雅婷, 周忠发, 闫利会, 牛颖超, 王历. 贵州省石漠化敏感区生态红线空间分异与管控措施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4): 624-630. |
[3] | 崔王平, 李阳兵, 郭辉, 陈萌萌. 重庆市不同空间尺度建设用地演进特征与景观格局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1): 35-46. |
[4] | 郭欢欢, 林坚, 孙芬, 王彦美. 桥梁-道路建设对西南山地城市扩展影响机制研究——以重庆嘉陵江两桥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1): 47-54. |
[5] | 樊敏, 郭亚琳, 李富程, 王青. 岷江上游植被生境适应性空间分异格局的间隙度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7): 1078-1085. |
[6] | 李小帆, 邓宏兵. 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协调性的空间差异与时空演化[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5): 725-732. |
[7] | 谢志祥, 任世鑫, 李阳, 刘静玉.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水平测度及空间分异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0): 1705-1710. |
[8] | 韩书成, 濮励杰. 基于供给约束与需求的土地开发适宜性空间分异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03): 262-. |
[9] | 赵 健, 毕春娟, 陈振楼. 长江口潮滩沉积物中活性重金属的空间分异及控制机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11): 1020-. |
[10] | 李成范,刘岚, 周廷刚,张力, 吴忠芳. 基于定量遥感技术的重庆市热岛效应[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1): 60-. |
[11] | 李成范,刘岚, 周廷刚,张力, 吴忠芳. 基于定量遥感技术的重庆市热岛效应[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1): 60-60. |
[12] | 韩书成,濮励杰,. 江苏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空间分异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6): 853-853. |
[13] | 韩贵锋,徐建华. 人口与经济发展对植被的影响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5): 785-785. |
[14] | 赵 伟,谢德体,刘洪斌,. 重庆市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1): 47-47. |
[15] | 邓晓军,谢世友,, 王新华. 重庆市2004年的水足迹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5): 593-59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