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06年 第1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6-09-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湿地与生态
    中国海岸湿地环境特点与开发利用
    王 颖,朱大奎
    2006, (5):  553-559. 
    摘要 ( 252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海岸湿地是由低地、滩涂与生物群落组合的海岸环境。中国海岸湿地环境受季风波浪、潮汐与大河影响的河海交互作用为特征,地跨39个纬度带,其面积约占中国湿地总面积的1/5。按成因与表相可分为:河口芦苇、草滩湿地,平原海岸草滩盐沼湿地及在华南隐蔽港湾顶部红树林沼泽湿地3种类型。均具有潮上带、潮间带与潮下带分带特性。海岸湿地是珍贵的新生空间资源,但由于滥伐垦殖、外来生物种属入侵危害、陆源水沙减少及海平面上升招致海岸侵蚀、盐潮入侵与内涝频繁等灾害影响,海岸湿地环境质量下降,面临着解决海岸湿地生态保护与沿海人民生计这一新生矛盾问题。需沿流域进行陆海结合的系统研究与对比总结,找出湿地保护与开发的临界度,全面规划实施。
    长江下游典型水域湿地近百年变化分析
    赵广举,张 鹏,高俊峰,赵其国
    2006, (5):  560-560. 
    摘要 ( 253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湿地是水域和陆地系统交互接壤地带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以湖泊和河流湿地为主的大面积湿地,同时也是人口密集区,水域湿地在近百年发生了巨大变化。选择长江下游太湖平原上的典型湿地为例,根据历史史料记载和近代精确的地形图、遥感资料,首次得出了研究区近百年水域湿地的精确面积和空间分布状况,并对影响其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对揭示长江下游湿地环境的变化规律做了有益的探索。
    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与流域生态管理
    王学雷,许厚泽,蔡述明
    2006, (5):  564-568. 
    摘要 ( 258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必须从流域管理角度进行规划和保护,应由过去主要是单块湿地保护向按流域系统保护的转变。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在流域内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对流域湿地进行保护与合理利用,合理布局,统一规划;按湖泊流域和物种分布整合现有保护区,建立新的湿地保护区,解决目前管理上的制约问题;大力开展湿地修复重建;推进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等工程建设,发挥森林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作用;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利用长江中下游湿地资源,开拓新的生产力;同时加强湿地科学研究。
    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速率的测定及环境意义——以洪湖、巢湖、太湖为例
    姚书春,薛 滨,李世杰, 刘吉峰, 夏威岚
    2006, (5):  569-573. 
    摘要 ( 260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对长江中下游洪湖、巢湖和太湖沉积物采用210Pb和137Cs相结合的方法测定沉积速率。洪湖钻孔中210Pbex随深度的增加没有呈现指数衰减分布,因此获得的平均沉积速率并不可靠;而根据137Cs蓄积峰计算得出洪湖钻孔在1963~1986年沉积速率最大,这可能是因为当时大规模开垦导致湖区周围水土流失,大量的侵蚀物质被带入湖中,从而导致沉积速率上升。对巢湖钻孔用210Pb法和137Cs得到的沉积速率具有可比性,研究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深度的减少,巢湖钻孔中沉积通量在增加,说明巢湖流域内水土流失逐步加重,可能与土地开发、植被破坏等人为活动有关。对太湖钻孔利用137Cs 1963年对应的蓄积峰进行校正,采用210Pb计年的CRS模式获得不同时段的沉积速率发现在80年代末尾沉积物堆积通量最高,达到0.6 g·cm-2·a-1。两种计年方法的结合有助于认识沉积速率的变化情况。
    退田还湖对鄱阳湖洪水调控能力的影响
    闵 骞,刘 影,马定国
    2006, (5):  574-578. 
    摘要 ( 176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实测资料统计了鄱阳湖近50年来湖盆形态和洪水水情的变化,表明由于围垦的作用,1954~1992年鄱阳湖面积共减小1 300 km2,容积共减少81×108 m3,调节系数从17.3%下降到13.7%,调洪能力降低20.8%;20世纪90年代与50年代相比,年最高水位平均值抬高1.80 m。计算了退田还湖对近50年来两次特大洪水(1954年洪水和1998年洪水)最高水位的效应值,表明分别可使1954年洪水和1998年洪水的最高水位降低0.72 m和0.68 m。估算了退田还湖对鄱阳湖洪水位频率的影响,表明5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的洪水位分别可降低0.63 m和0.68 m。计算还表明,高水还湖(单退)降低洪水位的作用与圩区还湖前夕的内涝程度密切相关,说明及时排除圩区的内涝对保障退田还湖的防洪减灾作用至关重要。分析了退田还湖面临的主要问题,分别是高水还湖圩区的内涝问题和平垸行洪(双退)圩区的血防问题;探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具体对策,分别为单退圩堤采用“限高加固,排空待蓄”的运作方式,双退圩堤采用“敞开进洪,兼顾血防”的运用方式。
    洞庭湖区景观镶嵌结构和分形特征研究
    汪朝辉,谭德宝,王克林,熊 艳
    2006, (5):  579-583. 
    摘要 ( 245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1980、1990、2000年三期TM影像,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洞庭湖区景观镶嵌体的结构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洞庭湖区景观格局与动态特征以耕地、水域、居住建设用地变动为主;各种景观类型的分维数各不相同,分维数的大小依次是:耕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水域﹤林地﹤草地,其中建设用地的分维数最接近于1.5,处于最不稳定状态,草地和林地分维数年际波动不大,处于最稳定的状态,耕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分维数不断降低;同一种景观类型的分维数在不同地貌条件下也存在差异,其中耕地、水域和居住建设用地的分维数随海拔增加呈增加趋势,草地和林地的变化则表现为相反,这种差异反映了地貌、地势、区位条件和人类活动对于同一景观类型的斑块形态的影响。
    洞庭湖淤积、围垦对湖区江湖洪水影响的模拟
    姜加虎,黄 群
    2006, (5):  584-587. 
    摘要 ( 269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应用数值模拟技术,通过建立洞庭湖与长江耦合的水动力学数值模型,并利用长江沿江的宜昌、枝江、沙市、监利、螺山和洞庭湖区沿湖的南咀、小河咀、沅江、鹿角、岳阳和城陵矶等水文测站的水文资料,开展洞庭湖区湿地恢复的洪水效应模拟计算,选用1998年6月15日~8月31日洪水资料作为模型计算依据。通过模拟计算,对1952年以来洞庭湖淤积、围垦对江湖洪水的影响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显示,1952~1998年的47年间,洞庭湖湖泊湿地围垦对江湖洪水位升高影响的相对量是湖泊淤积对江湖洪水位升高影响值的2~10倍。
    退田还湖对洞庭湖鸟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邓学建,王 斌,米小其,周 毅
    2006, (5):  588-592. 
    摘要 ( 246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洞庭湖的民宅堤垸与退田还湖的垸子鸟类群落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的常见鸟类有22种,后者有66种,且群落成分差异明显(Moumtforyd系数:0.371 62)。无论耕作区还是退田还湖区的鸟类群落结构都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每年10月底至翌年的3月为冬季鸟类群落;4~9月为夏季鸟类群落。退田还湖后的鸟类群落变迁具有特定的规律性,共分为3个时期:第一阶段为群落结构混乱期,时间为1年左右;第二阶段为新的群落格局初现期,时间为2~4年;第三阶段为稳定的野生鸟类物群落期,时间在退田还湖后的4~5年。
    三峡库区消落带淹水—落干过程土壤磷吸附—解吸及释放研究
    王里奥,黄 川,詹艳慧,袁 辉
    2006, (5):  593-597. 
    摘要 ( 282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选取三峡库区消落带典型区土壤作为测试土壤,研究了淹水—落干对土壤磷的等温吸附解吸特性,以及土壤吸附一定的磷后再次淹水向上覆水体释磷的规律。研究表明:①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淹水—落干后吸磷能力增强,由淹水—落干前的256 mg/kg增加到淹水—落干后的625 mg/kg,磷零点吸持平衡浓度(EPC0)由淹水前的0.46 mg/L增加到淹水后的1.47 mg/L;②淹水—落干处理后土壤磷的解吸率降低,由淹水—落干前的73.3%~80.3%降低到67.3%~69.6%;③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吸附一定磷后,再淹水磷会再次逐渐释放到上覆水当中,且土壤吸附外源磷越多,磷淹水释放强度越大;④ 淹水—落干使吸附一定外源性磷的土壤淹水条件下释放更多的磷。
    长江源区生态功能区划与生态系统管理
    燕乃玲,赵秀华,虞孝感
    2006, (5):  598-602. 
    摘要 ( 264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生态功能区划是近年来我国着力建设的一个新的关于资源与环境管理的框架。首先简要讨论了生态功能区划的性质,指出生态功能区划是基于生态系统的地理框架。与生态区比较,生态功能区强调人文活动对生态系统提供产品和服务能力的影响,并反映人类的价值判断。生态功能区划的最终目的是以生态系统的等级结构和尺度原则为基础,在不同尺度水平上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以长江源区为例,进行了生态功能区划的实证分析。其基本认识是,按照生态系统的自然边界划分生态系统单元;进行生态系统描述和评价;在确定主导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划分不同的生态功能区。最后讨论了按照生态系统原理对长江源生态功能分区进行管理和建设。
    气候变化对长江源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影响
    吕新苗,郑 度
    2006, (5):  603-607. 
    摘要 ( 272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近十几年来,长江源区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冰川退缩、湖泊萎缩、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高寒草甸是长江源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在全球变化影响下,以耐低温寒冷的嵩草属(Kobresia)植物为建群种的高寒草甸将面临更严重的生态胁迫。以长江源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通用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模拟高寒草甸生物量、生产力和土壤有机质等的动态变化,并综合考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和营养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
    长江淡水潮汐湿地植物特性和植物群落演替研究——以镇江北固山湿地为例
    朱 伟,李国卿,赵联芳
    2006, (5):  608-613. 
    摘要 ( 236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镇江北固山湿地属于长江近河口段淡水潮汐湿地,植物群落基本保持原生演替的前期状况。根据对该湿地的实地观测研究,描述了河滨湿地植物的生长特性;结合湿地的水文特征刻画了湿地高等水生植物在时间、空间和景观上的生态过程;综合河滨湿地植物的生长特性及湿地的水文特征探讨了镇江淡水潮汐湿地的演变趋势。对湿地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从而为长江淡水潮汐湿地的生态修复和增加生物多样性及湿地保护提供参考。
    长江生态与环境——现状与挑战
    翁立达
    2006, (5):  614-618. 
    摘要 ( 320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讨论了中国第一大河长江的生态环境现状和面临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的生态环境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流域内水污染治理严重滞后,水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必须对影响流域生态系统的有关因素,包括水、土、生物及相关资源进行综合管理。处理好长江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将成为未来20年长江流域面临的重大课题。
    湿地经济
    长江岸线资源利用功能区划方法研究——以南通市域长江岸线为例
    段学军, 陈 雯, 朱红云, 王书国
    2006, (5):  621-626. 
    摘要 ( 247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长江岸线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依据其资源条件,按照一定的区划原则,确定分段岸线使用的适宜性,合理安排港口、工业、城市生活以及生态保护等各项功能,实现岸线水域和陆域利用的合理布局,对长江岸线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长江岸线资源利用功能区划必须坚持可持续开发作用、深水深用与浅水浅用、集约布局与纵深发展结合、上下游及左右岸利用方式协调、开发规模和时序与城市和产业发展适应等五条基本原则,区划过程一般包括4个步骤,即划分评价单元、评价岸线资源条件、分析岸线利用现状及需求、分析岸线利用适宜性并完成功能分区。提出了基于遥感与GIS的岸线资源条件和利用现状评价思路,引入了构造联表的岸线开发适宜性分析方法,并且应用这些方法对南通市域长江岸线资源进行了功能区划分。
    太湖水环境演变与流域经济发展关系及趋势
    黄智华, 薛 滨, 逄 勇
    2006, (5):  627-631. 
    摘要 ( 268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定量研究了1990~2000年太湖水环境演变与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根据此相关关系对未来30年太湖水质的污染状况进行了预测。根据研究成果推断:太湖地区的污染物来源在未来30年内可能将发生较大变化,农业及生活污水所占的比重可能会持续增加,并成为主要的污染来源。因此,建议在开展针对工业点源污染而采取的达标排放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点源与面源相结合”,以利于太湖水环境的有效改善。
    退田还湖后替代生计的经济评估研究——以洞庭湖西畔山洲垸为例
    于秀波,张 琛,潘明麒
    2006, (5):  632-637. 
    摘要 ( 245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分析了“湿地保护项目是如何改善民众生计的”这一问题。采用2000~2005年1 474个农户调查问卷作为基本数据,其中964个农户位于洞庭湖西畔山洲垸。得出6个结论:①WWF在西畔山洲垸的替代生计示范项目增加了农户的收入和福利,降低了脆弱性,增强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基础;②妇女、老人以及低收入群体从项目中获益;③参加项目的农户比未参加项目的农户拥有更多的收入和财产;④与2000年项目开始时相比,生计水平有了持续的改善;⑤生计改善的原因是当地社区的积极参与、国家政策机遇、伙伴关系的建立、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以及适应性管理方法的应用;⑥鱼类和水鸟等返回已恢复的湿地。表明该示范项目达到了自然保护目标。
    中国东南亚热带小流域混合农业区水文过程的实验研究(简报)
    采浦·哈拉尔特,张 斌,景元书,唐家良
    2006, (5):  638-640. 
    摘要 ( 238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德国豪特尔·勒瑙洪泛区土地利用综合设想
    沃克尔·海德,布吉特·莱赫特
    2006, (5):  641-646. 
    摘要 ( 277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德国豪特尔·勒瑙洪泛区土地利用综合设想”是ECINTERRDⅡc项目IRMA的一部分。该项目旨在通过一种综合性的方法,即空间规划、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预防,来解决莱茵河上游沿岸高水位洪水泛滥问题。莱茵马列丁奈州环保局负责该项目的实施。项目的基本目标是改善现有防洪计划并减轻莱茵河流域日益严重的洪水危害。考虑到具体的实施问题,该项目突出体现了工程的特征:运用综合性跨学科学的方法,精心设计,以实现恢复洪泛平原的目标。与以往防洪计划与防洪过程不同的是,该项目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措施。其主要方法是通过设计多种土地利用备选方案来协调各种冲突。
    其他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趋势与问题
    唐 琦,虞孝感
    2006, (5):  650-653. 
    摘要 ( 245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地区。在持续十几、二十几年的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该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实力迅速提高,已经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城市连绵化的格局,为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该地区将继续担负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升和国内经济发展示范的重要作用。然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能源缺口较大、耕地流失严重、粮食安全问题、产业发展空间受限、生态环境恶化等已成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分析该地区发展状况与问题的基础上,从协调经济、环境与社会的角度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长江三角洲人口集聚与布局探讨
    林 康
    2006, (5):  654-658. 
    摘要 ( 205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是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分工地位的代表地区,也是最主要的人口聚集区。随着国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和经济环境在空间上的均衡发展,长三角在产业和人口方面的集聚效应将更加明显。从生态景观和经济发展的分析入手,开展了人口承载力和人口集聚的研究,大胆提出未来长三角人口集聚的规模以及在空间上的分布,同时提出建设六大都市圈和六大国际门户,形成网络化的城市空间布局,有效承接大量流入的人口和支撑产业的发展。
    长江口滨岸带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王 军,陈振楼,许世远
    2006, (5):  659-664. 
    摘要 ( 287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了由社会、经济、自然环境、自然灾害4个子系统和7个二级指标及29个三级指标组成的长江口滨岸带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信息熵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客观确定指标权重的综合信息熵模型法,并以层次分析法和综合信息熵模型法相结合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值;采用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对上海滨岸带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对上海滨岸带宝山、浦东、南汇、奉贤、金山和崇明岸段1999~2003年5年间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分级规律的研究表明:宝山滨岸带生态环境质量1999~2000年为较差,2001~2003年为中等;浦东、奉贤、南汇和金山生态环境质量一直处于中等水平;崇明生态环境质量1999、2000年为良,而2001~2003年为中。
    汉江流域上游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研究
    李 娜,王学山,杨艳昭
    2006, (5):  665-669. 
    摘要 ( 259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农田水量平衡模型,结合GIS技术,通过构建作物水分亏缺风险指数,对汉江流域上游区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的水分生态适应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就全生育期而言,自然降水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求,水分亏缺是汉江流域上游区农田水分平衡的主要特征;就不同作物来讲,水稻多年平均水分亏缺风险指数达23.26%,是全流域生态适应性最差的作物,麻类、薯类生态适应性较强;作物生长发育不同时段,各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差异较大,春旱应引起足够重视。
    低溶解氧对苦草生长的影响
    李宽意,刘正文,王春忠,王传海,史加达,胡耀辉
    2006, (5):  670-673. 
    摘要 ( 245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针对太湖梅梁湾生态净化示范区内重建的沉水植物存在的腐烂死亡问题及伴随的底层水体溶解氧偏低现象,在室外模拟生态系统内进行了低氧对沉水植物(苦草)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沉积物类型如何,一个月的低氧处理(溶解氧平均值为1.6 mg/L)对苦草株重、株高、分蘖数及叶片数等指标的影响均不明显,对块茎的影响则较显著,表现为块茎数量与重量显著下降。对岸边沉积物处理组而言,低氧对苦草根系的影响显著,表现为根须变细且数量增加,根系活力明显下降,中心沉积物处理组则不显著。同时,低氧处理使岸边沉积物处理组的沉积物氧化还原电位显著下降、水体营养盐浓度上升,尤其是磷酸盐浓度显著增加,中心沉积物处理组的环境理化因子变幅则相对较小。分析认为,低氧对苦草生长的影响虽不明显,但对其种群扩张有潜在的不利作用;梅梁湾生态净化示范区内沉水植物的腐烂死亡,低氧的作用是次要或间接的。
    岱海湖泊岸线形态变化研究
    王红娟,姜加虎,李新国
    2006, (5):  674-677. 
    摘要 ( 251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湖泊的岸线特征是表征湖泊形态特征的一项重要内容,应用分形理论对岱海湖泊的湖岸线形态变化进行研究,计算了湖泊岸线发育系数和湖泊岸线分维数。探讨了这两个标度的关系,并用来表征湖泊形态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单一标度不能完整地表征湖泊的形态变化情况,还需要作长序列的研究。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