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0年 第19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0-11-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粮食贸易中的虚拟水研究
    刘剑锋, 蒋瑞波
    2010, (11):  1231. 
    摘要 ( 1958 )   PDF (5930KB) ( 46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贸易中的虚拟水研究使人们认识到地区的水资源危机可以通过全球性的经济贸易来缓解。虚拟水的进出口是水资源的一个来源,通过贸易的形式、利用各种外部资源来缓解内部水资源的紧缺,最终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粮食安全问题,是社会实现水资源社会化管理、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障。以浙江省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各类农作物虚拟水含量标准,核算了1997~2006年10 a间浙江省粮食贸易的虚拟水含量。然后比较浙江省全年用水量和用水结构,计算得出粮食贸易产生的年净进口虚拟水量占浙江省年总用水量7.41%左右,占到年农业灌溉用水的1717%。研究结果表明,过去10 a浙江省粮食贸易的虚拟水是浙江省水资源的一个重要的补充。〖

    武汉城市圈制造业集聚的实证研究
    曾光, 李菲
    2010, (11):  1236. 
    摘要 ( 4400 )   PDF (7537KB) ( 258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调整后的产业集聚EG指标,结合产业集中度指数,对武汉城市圈2000~2007年制造业19个行业的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的测度,并分别从制造业集聚度变动趋势、产业集聚度特征、产业集聚空间分布特征、增长集聚弹性等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间武汉城市圈制造业的区域集聚度较高,而且中高技术行业集聚特征十分明显,资源性和低技术行业较为分散;从行业的区域集聚空间分布特征来看,产业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武汉、黄石、孝感和黄冈4市,其它5个城市产业集中度较低,城市上榜次数较少,且上榜行业主要集中在资源性和低技术行业,形成了以武汉等4市为中心,其它5市为外围的“中心外围”结构;构建的产业集聚弹性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整体上城市圈制造业集聚弹性较大,但不同行业间的弹性值差距明显。

    自然资源
    屋顶可用太阳能资源评估研究——以2000年江苏省数据为例
    刘光旭, 吴文祥, 张绪教, 周杨
    2010, (11):  1242. 
    摘要 ( 1784 )   PDF (8028KB) ( 35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传统的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是直接评估太阳能的理论储量,极少考虑太阳能使用的具体情景。基于防范传统能源使用风险的需要,根据长期观测得到的太阳辐射数据,结合太阳辐射的地理分布特征和利用太阳能的具体情形,选用技术比较成熟且易于并网使用的屋顶光伏系统作为评价依据,借助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把太阳能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结合起来,〖JP2〗建立了屋顶可用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模型,并以江苏省为例对当地可用的太阳能资源进行了评估验证。通过分析发现,与单纯的评估太阳能理论储量相比,用屋顶可用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得出的结果真实可信,更加符合太阳能使用的实际情形,可以直接为当地防范传统能源风险及制定能源发展规划所用

    区域可持续发展
    通江城市河道浮游植物分布研究——以镇江市古运河为例
    夏霆
    2010, (11):  1249. 
    摘要 ( 1875 )   PDF (8239KB) ( 38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了解通江城市河道浮游植物分布动态规律,同时为制定有效的水环境质量改善方案,对镇江市古运河的浮游植物组成与分布变化进行现场调查与分析,探讨了环境因子变化对河道浮游植物结构与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检出藻类6门38属,其中绿藻门、蓝藻门和硅藻门为3个常见门类。河道内藻类细胞密度与生物量排序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对比河源采样点,河道内藻类细胞密度、生物量均在春、秋季大幅增长,藻类种类组成比例也逐渐由硅藻门为主过渡到以绿、蓝藻为主,但在夏、冬季这种变化趋势不明显。水动力、营养盐浓度、水温以及水体悬浮泥沙含量等多环境因子影响了河道内藻类生长与繁殖条件,其中因受闸控影响的水动力学条件变化是造成藻类分布变化的关键诱发要素。〖

    赣江河岸带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刘以珍, 葛刚, 徐燕花, 雷平
    2010, (11):  1256. 
    摘要 ( 1727 )   PDF (7446KB) ( 33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通过对赣江河岸带种子植物的调查和区系地理成分的分析,结果显示,赣江河岸带种子植物物种组成丰富,区系组成复杂,共有种子植物119科405属708种,其中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117科403属706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99科312属548种,单子叶植物18科91属158种。其生活型组成以草本植物为主,占河岸带种子植物总种数的62.01%,而木本植物中落叶成分占到71.67%,体现了河岸带特殊的生境特点。赣江河岸带种子植物区系组成中,世界广布科、属具有优势,分别占总科、属的39.50%、15.31%,使河岸带植被具有隐域性的特点,属的分布区类型复杂,Temp值为1.02,体现了其植物区系地带性过渡特征。运用聚类分析、公式拟合和主成分分析几种方法研究赣江河岸带与几个区系的关系,结果表明,赣江河岸带处于典型湿地与典型山地之间,区系组成具有水陆交汇性特点。〖

    自然资源
    金头闭壳龟野外生存环境及资源现状调查
    万全, 李飞, 沈保平, 王冰, 许进进
    2010, (11):  1262. 
    摘要 ( 1788 )   PDF (9933KB) ( 35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弄清金头闭壳龟野外生存环境及资源现状,2008年7月20日至8月5日,对安徽省南部的黟县、泾县等地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黟县的清溪河和泾县的漕溪河、汀溪河和孤峰河的河流水质清新,未发生富营养化,水化指标范围:pH 5.5~7.0,水温24℃~29℃,DO 6.887~10.421 mg/L,硬度0.42~1.76 mmol/L,总磷0047~3.014 mg/L,亚硝酸盐氮0.009~0.104 mg/L,氨氮0.022~0.043 mg/L,除总磷和氨氮指标外,其他指标均符合Ⅰ或Ⅱ类水质标准;主要分布区域河流的浮游生物量较少,以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主,其中绿藻门占浮游植物总属数的35%以上,硅藻门占浮游植物总属数的28%以上,主要分布区域河流底部有大量的螺蛳;2000~2008年,共捕获和销售金头闭壳龟约20只,野外生存量已不足100只。分析认为:金头闭壳龟资源已经处于极度濒危状态,野外生存环境已遭到严重的影响,但原产地的水质及饵料生物条件尚好,需进行连续的资源调查,积极开展人工繁殖,开展资源保护,筹建保护区,拯救这一濒危物种。〖

    赤水河赤水段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研究
    吴金明, 王芊芊, 刘飞, 刘春池, 张富铁, 王剑伟
    2010, (11):  1270. 
    摘要 ( 2042 )   PDF (7917KB) ( 38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右岸一级支流,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赤水河鱼类的繁殖情况,为保护区鱼类的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本底资料,于2007和2008年3~7月在赤水河赤水市江段进行了鱼类早期资源的调查工作。结果显示:至少有34种(亚种)鱼类在赤水市江段繁殖,其中包括长江上游特有鱼类4种,产漂流性卵的鱼类8种。鱼类繁殖期从3月持续到7月,盛期为5~7月。两年调查期间,分别经历了7次和5次繁殖高峰;在4~7月,漂流性鲫的资源量分别为3.26×108粒和5.26×108粒。复兴、丙安和太平3个江段为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主要产卵场。鱼类繁殖盛期的水温范围为21℃~245℃,流量的增加可以促进产漂流性卵鱼类的繁殖。

    近47年中国夏季日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赖欣, 范广洲, 董一平, 华维, 刘雅星, 郁珍艳, 周定文
    2010, (11):  1277. 
    摘要 ( 1785 )   PDF (7365KB) ( 35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中国596个气象台站1961~2007年的夏季逐日降水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近47 a中国夏季降水长期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采用面积加权平均法得到夏季全国和8个区的降水量、降水频率、降水强度序列。按小雨、中雨、大雨及暴雨降水强度分类,探讨了不同强度降水在我国降水变化中的贡献。结果表明:中国总体夏季除降水频率呈减小趋势外,降水总量、降水强度都呈增加趋势;西北西部在8个区域中的变化相对显著。降水量的增加是小雨级别降水频率和中雨以上级别降水强度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东北、华北、西北东部降水减少主要是小雨降水频率减少的结果;长江中下游和华南降水量增加主要是大雨、暴雨降水频率和暴雨降水强度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西南降水减少主要是小雨降水频率减少的结果。各区及全国夏季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大多在90年代有所增大,在2000年后又有所减小。与1970年代末的气候跃变相对应,各区及全国降水频率、降水强度的跃变均发生在1970年代末或1980年代初。〖

    生态环境
    中国外来入侵动物的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王双玲, 李中强, 正祥, 张萌, 徐军, 刘仁宏
    2010, (11):  1283. 
    摘要 ( 1823 )   PDF (8995KB) ( 29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外来入侵动物给中国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影响。正确认识区域尺度上外来入侵动物的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对外来入侵动物的预测、管理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资料搜集、采用聚类分析和排序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外来入侵动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及自然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强度对外来入侵动物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报道现有外来入侵动物136种,其中昆虫最多,占整个外来入侵数量的56.6%。从入侵方式上看,外来入侵动物主要以无意引进方式引入,占整个外来入侵数量的53.6%。外来入侵动物物种在各省的数量和密度都呈现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的趋势,数据分析表明在较大尺度上纬度是决定中国外来入侵动物分布格局的主导因子,而在局部尺度上人为因素对其分布格局影响较大。

    基于GIS和RS的三峡库区重庆段钉螺可疑滋生环境研究
    杨世琦, 高阳华, 梅勇, 唐云辉, 陈志军, 吴成果
    2010, (11):  1290. 
    摘要 ( 1805 )   PDF (7645KB) ( 28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三峡库区位于江汉平原和四川成都平原两大血吸虫病流行区之间。经调查,三峡库区重庆段从未发现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钉螺的分布。但水库蓄水后,水面增大,流速减缓,泥沙淤积量增加,库区内可形成冲积洲及滩地,加之库区的气候条件适宜,很可能导致钉螺的孳生及扩散,使血吸虫病蔓延到库区。利用GIS和RS技术,探讨了在三峡库区寻找钉螺可疑滋生环境的方法。使用的主要数据包括1971~2000年的重庆市及周边气象站点的观测气象资料、长江主航道及其支流的水文数据以及4景ETM遥感影像。根据适宜钉螺生存的气象要素、消落带和植被等关键生态参数,试图找出三峡库区重庆段适宜钉螺生存的可疑滋生区域,并确定了巫山的大昌镇和开县的渠口镇为重点监测区

    长江河口九段沙上沙湿地芦苇与土壤之间营养元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杨永兴, 刘长娥, 杨杨, 李珂
    2010, (11):  1294. 
    摘要 ( 1873 )   PDF (9400KB) ( 26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探明生长季不同时期芦苇湿地生态系统植物与土壤之间营养元素的关系,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长江河口九段沙上沙芦苇湿地的芦苇营养元素吸收量与土壤营养元素含量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芦苇主要从0~15 cm土壤吸取N元素,从15~40 cm土壤获取P、K元素,而从40~60 cm土壤吸收N、P、K元素量都较少。芦苇-土壤之间营养元素关联度排序为:4月为N>K>P;5月为P>K>N,6~8月为K>P>N;9~11月为N>K>P;12月为P>N>K。同一营养元素不同时期芦苇-土壤之间关联度也存在差异,芦苇与土壤营养元素N、P、K元素关联最密切时期分别出现在9、12与6月,均与上层土壤营养元素关联最密切。9、12与6月分别为芦苇-土壤之间N、P、K元素迁移、转化与循环的活跃时期,上层土壤是其活动相对重要的场所。芦苇生长过程中吸收土壤营养元素均存在时空差异,不同时期芦苇对不同深度土壤的营养元素吸收强度也不尽相同。芦苇地下部分不同部位与土壤中营养元素种类的关联度排序相同,而芦苇地上部分的排序则不同。

    光照对三峡库区蓝藻垂直迁移过程的影响模拟
    湛敏, 姚建玉, 张云怀, 杨雄柱, 李婷
    2010, (11):  1302. 
    摘要 ( 1829 )   PDF (11132KB) ( 35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三峡蓄水后的支流回水区平均流速在001m/s以下,因此将其近似视为静止水体,通过构筑光照对蓝藻种群垂直迁移影响理论模型,分别以1 a和1 d为研究期限,对蓝藻种群的垂直迁移进行模拟计算。结果显示:蓝藻垂直迁移过程具有明显季节特征,每年冬季,蓝藻处于休眠期,并停留在水底;4月蓝藻开始复苏,11月处于休眠期的过渡阶段,这两个月具有微弱浮力;5和10月蓝藻开始接近水表,易发生垂直迁移;6~9月蓝藻垂直迁移速率增加,易发生水华。计算表明:6和9月蓝藻上升/下沉速率较大,易发生快速的上浮/下沉垂直迁移运动,宏观上表现为水华的急剧暴发/消退;6月易暴发水华的时间为早上8点到10点,9月易暴发水华的时间为早上10点到11点,预测结果和实测资料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元谋干热河谷近30年植被变化遥感监测
    周旭, 张斌, 刘刚才
    2010, (11):  1309. 
    摘要 ( 1996 )   PDF (8636KB) ( 29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针对元谋干热河谷植被变化问题,选择多种遥感数据提取NDVI,基于DEM生成地形因子,应用GIS叠加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 a来,元谋干热河谷植被变化经历先剧烈退化后缓慢恢复过程;而且恢复期内,中山区、中高山区、平坡和无坡向恢复效果显著且持续稳定,平坝区、缓坡、斜坡、半阴坡和阴坡强烈的恢复过程伴随有强烈的退化过程,低山丘陵区、中低山区、陡坡、险坡、阳坡和半阳坡均又出现退化趋势,中高山区、险坡和阴坡对植被破坏与恢复重建响应最迅速;植被恢复的空间差异和可持续性差异显著。
     

    长江口滩涂地形冲淤分析研究
    刘扬扬, 张行南, 徐双全, 倪斐
    2010, (11):  1314. 
    摘要 ( 1825 )   PDF (10121KB) ( 28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为获得长江口滩涂地形的冲淤演变规律,运用GIS的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功能,提出了基于分区的冲淤量时间序列分析、冲淤量与上游来沙量相关分析、沙洲质心推移分析、典型断面分析的滩涂地形综合分析方法,即以滩涂分区和江心沙洲为对象、分时段定量研究冲淤变化的方法。在对全系列实测滩涂地形资料逐年分析的基础上,对长江口滩涂地形进行分区域的冲淤分析,并选取1991、2001和2008年3个代表年份,研究了长江南支上段主要沙洲地形演变规律。总体上,崇明东滩、长江南支、长江南港、长江北港、南汇东滩、九段沙近期冲刷大于淤积,而崇明北沿、横沙东滩以淤积为主,长江南支冲刷作用明显,江心沙洲往东南方向推移,分析表明长江入海泥沙年输移量以及年均含沙量变化是造成长江口江心沙洲冲淤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长江上游输沙模数分布图的制作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初步分析
    师长兴
    2010, (11):  1322. 
    摘要 ( 1871 )   PDF (8423KB) ( 25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针对一般编制输沙模数图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主要基于侵蚀量加权平均绘制输沙模数图的方法。利用1956~1987年152个水文站输沙资料和其他相关数据,将各水文站观测数据插补延长到同样的长度,通过侵蚀量加权空间插值制作了长江上游输沙模数分布图。交叉检验结果显示利用本文方法得到的输沙模数插值结果要优于直接插值法的结果。所绘制的输沙模数图显示长江上游高产沙区主要集中于两个条带:一个是从北向南沿陇南和川滇山地延伸,另一个是从秦巴山地向东南,过川中丘陵北部,至黄陵背斜。同时,该图也揭示出在低产沙区存在局部高产沙斑块或条带;在高产沙区则存在局部低产沙斑块。充分反映了长江上游强烈的产沙空间变异性。

    基于生态足迹的江苏省生态安全动态研究
    郭跃, 程晓昀, 朱芳, 姜瑞华
    2010, (11):  1327. 
    摘要 ( 1888 )   PDF (7379KB) ( 32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引入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作为评价区域生态安全的指标,并构建了生态安全评价标准。对江苏省1999~2008年的生态安全进行动态的定量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江苏省1999~2008年的人均生态足迹由1526 hm2逐年增加到3.08 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呈现波动式下降(从0.522 hm2降至0.477 hm2),万元GDP的生态足迹自1.43 hm2下降到0.78 hm2;生态赤字则由1999年的1.004 hm2持续上升到2008年的2.603 hm2;生态压力指数从1999年的2.922增至2008年的6.462,同期的生态占用指数亦从0.694增至1.399,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则从1999年的0.237下降至2008年的0.217。数据表明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整体上生态安全趋势不容乐观,生态压力加大。同时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资源不断减少。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亦有所下降,且处于很差的状态。同时对未来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线性预测分析,并提出了适当的措施。
     

    21世纪长江黄河源区径流量变化情势分析
    程志刚, 刘晓东, 范广洲, 白爱娟
    2010, (11):  1333. 
    摘要 ( 2202 )   PDF (8832KB) ( 27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长江、黄河源区为研究对象,应用大尺度半分布式水文模型(VIC),结合江河源区气象站多年实测温度、降水数据,检验了VIC模型的适用性。模型能较好模拟江河源区地表径流,其Nash系数和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853 3和0.930 2(长江源区),0.889 2和0.924 8(黄河源区)。基于率定后的VIC模型,运用高分辨率的动力降尺度气象强迫资料,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江河源区径流量可能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未来30~50 a,长江、黄河源区年均径流量将分别增加858%、919%;未来80~100 a,长江、黄河源区年均径流量将分别增加1716%、721%。相对于2030~2049年而言,尽管年均降水增加006 mm/d,但是黄河源区2080~2099年径流量却将减少1.98%。运用植被情景假设及2030~2049年动力降尺度气象资料,模拟分析了植被变化对江河源区地表径流的影响。从4种地表覆被情景假设可以看出,林地地表覆被产生径流量最小,裸地最大。
     

    丹江口库区坡耕地柑桔园不同覆盖方式下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
    刘毅, 陶勇, 万开元, 张过师, 陈树森, 陈防
    2010, (11):  1340. 
    摘要 ( 2027 )   PDF (6768KB) ( 45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以坡耕地柑桔园为研究对象,地表覆盖方式采用对照、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3个处理,实验采用完全方案。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坡地地膜覆盖处理一定程度增加了径流量,而秸秆覆盖处理与对照每次降雨径流量基本相当;各处理土壤氮磷养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流失,以氮素流失量较高,磷素流失量相对较低;在地膜覆盖条件下,柑桔园地表径流中N、P流失量较高,其总氮和总磷流失系数分别达0054%和0064%,而秸秆覆盖总氮和总磷流失系数最低;对不同地表覆盖方式柑桔园地表径流水体氮素形态特征分析表明,可溶性氮素占总氮的比例较高,可溶性氮素中又以NO-3N为主,而NH+4N所占的比重较低。以上结果说明,在丹江口库区,氮素污染风险要高于磷,防控的主要矛盾是氮,而秸秆覆盖是减少坡耕地养分流失较好的管理措施

    重庆市主城区空气污染天气特征研究
    周国兵, 王式功
    2010, (11):  1345. 
    摘要 ( 2163 )   PDF (7072KB) ( 37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2003~2008年重庆市主城区大气污染监测资料,分析了轻度污染以上天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重庆主城区的主要污染物为PM10,PM10浓度具有独特的“双峰双谷”日变化特征;污染天气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主要污染期为秋末到初春;污染天气具有连续性特征,污染天气持续时间尺度主要集中在2~7 d;污染天气过程具有典型的大气环流和天气特征,本地地面天气类型主要以低压或均压场为主,中高纬度高空以纬向环流或西北气流为主,天气以阴天或阴晴相间为主;污染天气过程中本地气象要素变化呈现规律性,地面24 h气压变化总趋势为负变压,24 h变温为正变温,平均相对湿度维持在72%~85%,风速的变化趋势不大,基本维持在1~2 m/s,低层逆温明显。污染天气过程结束时气压明显回升,温度显著下降,相对湿度显著增加。

    自然灾害
    近47年云贵高原汛期强降水和极端降水变化特征
    王学锋, 郑小波, 黄玮, 杨鹏武, 周德丽
    2010, (11):  1350. 
    摘要 ( 2094 )   PDF (7965KB) ( 34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云贵高原159个常规气象站1961~2007年汛期(5~10月)逐日降水量,用百分位法定义站点强降水和极端降水阈值,对强降水和极端降水事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云贵高原汛期强降水和极端降水阈值地理分布差异较大,与汛期降水量关系不大,而与站点海拔高度显著负相关;1961~2007年汛期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降水日数显著减少,降水有集中的趋势;强降水量和极端降水量具有与汛期降水量相似的年际波动特征,极端降水与汛期降水的相关高于强降水;以强降水量和极端降水量与汛期降水量的比重表征事件的强度,两者均呈显著增加的变化趋势,并在1990年代初期发生了显著增加的突变;强降水和极端降水与夏季季风强弱变化显著负相关。

    近48年来湘江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特征分析
    肖艳, 黎祖贤, 章新平, 周建君
    2010, (11):  1356. 
    摘要 ( 1801 )   PDF (10078KB) ( 33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基于湘江流域44个气象站1960~2007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将第95个百分位值定义为各台站极端降水事件的阈值。同时,采用线性回归、突变分析和相似系数等方法,分析了该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研究了不同强度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湘江流域近48 a来极端降水事件的各指标(降水量、降水日、降水强度、降水指数、日最大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但在不同时期,极端降水事件表现了不同的变化趋势。1970s以前多大雨事件,1970s~1980s各类极端降水事件相对偏少,进入1990s开始明显增加,尤其是暴雨和大暴雨事件显著增多。此外,极端降水事件的分布还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湘江上游多暴雨事件,中游多大雨事件,下游多大暴雨事件。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