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3年 第3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4-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新发展格局下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新动能、新挑战与新路径
    王鹤鸣, 田双清, 陈乐宾, 姜 海
    2023, (4):  679-691.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4001
    摘要 ( 146 )   PDF (2219KB) ( 6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打造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新样板、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对于国家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区域发展转型的传统动能基础上,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从内生性、外源性和激励性三方面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注入新动能,既为实现向高水平、强协调升级提供新的历史机遇,更需直面地区发展分化与要素流动固化、产业升级与基础设施和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以及跨区域和跨板块协调体制机制创新等新的现实挑战。基于此,应按照“五协五共”的新路径,通过园区设施共建、产业发展协作;空间布局协接、发展机会共享;权利责任共担、生态保护协同;主体利益协商、体制机制共谋;强化区域共同体意识,推动长江经济带实现更高水平协调发展。
    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水资源绿色效率及节水减排潜力时空演变
    安 慧, 汪永豪, 安 敏, 王丽杰
    2023, (4):  692-705.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4002
    摘要 ( 100 )   PDF (1685KB) ( 7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准确测算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水资源绿色效率,对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的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绿色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运用SE-SBM模型(Super-Efficiency Slacks-Based Model)测度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沿线45个城市水资源绿色效率,结合泰尔指数分解探究其水资源绿色效率地区差异的形成根源,并采用ML指数方法(Malmquist-Luenberger)挖掘水资源绿色效率变化的内在原因;进而,利用水资源投入和水污染物产出的实际值与最优值的差异测算长江经济带沿线45个城市的节水减排潜力。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沿线45个城市有77.8%的城市水资源绿色效率处于无效率,水资源绿色效率空间分布呈现为长江经济带下游>上游>中游;(2)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沿线45个城市水资源绿色效率整体处于上升阶段,但有昭通、丽江、攀枝花、贵阳、铜陵、湖州、绍兴、舟山和鄂州等9个沿线城市水资源绿色效率处于下降阶段,受到不同程度的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变化的影响;(3)将节水潜力、污水减排潜力和工业废水减排潜力值分别划分为“低、中和高”3个区间段,并将沿线45个城市分为“三高、二高、一高、中等和三低”5种类型,其中岳阳、马鞍山、黄石和荆州等4个城市属于“三高”类型;在空间格局上,节水减排潜力“三低”类型的城市呈现出“大连片,小散落”的集聚形势。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可为促进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实现区域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对策。
    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时空耦合及趋势预测
    徐小鹰, 田焮焮
    2023, (4):  706-720.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4003
    摘要 ( 59 )   PDF (1395KB) ( 4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梳理耦合跃迁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科技创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三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凭借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重心模型与GM(1,1)灰色预测模型,科学测算与分析了2006~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三系统之间的时空耦合特征及其未来演变趋势。研究表明:(1)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与生态环境各系统综合水平发展情况总体向好;(2)三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呈平稳上升态势,整体实现了由失调衰退状态向协调发展状态的转变,但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不平衡,呈“中心-边缘”与“Z字型”分布特征;(3)长三角城市群高科技创新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生态环境水平城市的空间错位分布特征显著,其中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空间匹配程度最优,但在经历前期快速融合后,现面临难以继续深化的难题;(4)预测期内长三角城市群整体三系统耦合协调水平持续改善,但个别西部城市仍无法跳出失调衰退的发展状态。最后,为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本文提出相应的协调发展建议。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扶持工作的综合评价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
    邬黎明, 朱子嫣, 罗 桢, 胡继亮
    2023, (4):  721-728.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4004
    摘要 ( 37 )   PDF (1200KB) ( 3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帮扶工作与搬迁户未来的生产生活和就业的质量息息相关。以湖北省12市(州)为例,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社区治理服务、基层党建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培训与就业服务、文化服务5个方面,利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赋权,得出各地区的综合得分,进而对湖北省各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扶持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并识别出以下特征:(1)从综合得分来看,不同地区间的扶持工作力度差距较大;(2)从“五个体系”来看,各地易地扶贫搬迁各方面服务工作体现出不均衡、差异大的特征;(3)从指标权数来看,各地安置区文化服务差距较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基于此,针对社区治理服务、基层党建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培训与就业服务、文化服务5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后续帮扶措施,“五个措施”对应“五个体系”,全面助力后续帮扶工作,让搬迁群众不仅“搬得出”,更加“稳得住”“能致富”。
    自然资源
    巢湖湖滨带不同土地类型土壤DOM光谱研究
    申慧彦, 王嘉富, 曹承泽, 王靖军, 李卫华, 张 瑾,
    2023, (4):  729-738.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4005
    摘要 ( 32 )   PDF (2736KB) ( 4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巢湖北部湖滨带为研究区域,采集潮间带、植物湿地、林地和田地4种类型土地0~20cm表层土壤,利用紫外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法探讨不同土地类型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光谱特征。结果表明巢湖北部湖滨带4种土地类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与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荧光溶解性有机质(FDOM)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CDOM和FDOM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相较于其他3种类型土壤,植物湿地土壤DOC、CDOM和FDOM含量均为最高。紫外吸收光谱参数共同表明林地和田地土壤DOM分子量相对较大、疏水组分较高、芳香化程度较强。4种类型土壤光谱斜率比值(SR)均小于0.70,荧光指数(FI)在1.40~1.90之间,表明土壤腐殖化程度较好,DOM具有内源与外源双重特征,以外源为主。植物湿地土壤自生源指数(BIX)和Fn(280)高于其他3种类型土地,且腐殖化指数(HIX)最低,表明自生源和类蛋白的组分高于其他3种土地类型,腐殖化程度最低。4种类型土地土壤DOM由类富里酸(Ex/Em=245, 320/420 nm)、类色氨酸(Ex/Em=280/340 nm)、类腐殖酸(Ex/Em=275, 375/455 nm)3种荧光组分组成,类富里酸组分对DOM贡献率最高(46%~62%),植物湿地土壤DOM类色氨酸占比高于其他土壤类型。研究结果为揭示巢湖湖滨带不同土地类型土壤DOM的组成、结构和来源提供基础数据,为巢湖水生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Mixed-MRIO模型的湖北省洪涝灾害脆弱性区域产业识别
    蒋新宇, 林 越, 杨丽娇
    2023, (4):  739-750.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4006
    摘要 ( 33 )   PDF (2534KB) ( 3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某地区遭受洪涝灾害会通过产业关联对灾区外造成波及影响,准确预估其影响大小有助于城市产业的规划建设。构建直接、波及损失集成评估框架,利用功能脆弱性曲线估算不同超大规模淹没情景下受灾区各产业部门的直接损失,将其设置为外生冲击变量,输入混合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ixed-MRIO Model),评估灾区外的波及损失,识别湖北省内洪涝灾害脆弱性区域及产业部门。主要结论如下:(1)武汉市中度淹没情景下造成的波及损失是直接损失的36.61%;(2)从区域关联角度分析,荆门市和荆州市与省内其他区域的产业后向关联较为紧密且更加脆弱,在超大规模洪涝灾害冲击数值模拟中所遭受的损失始终位于前列,二者平均损失值约为损失值最小的天门神农架地区的4.8和4.2倍;(3)从产业关联角度分析,省内发生洪涝灾害造成的波及影响主要集中在农业、生活相关制造业以及居民服务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其中损失值最大的生活相关制造业是损失最小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百倍之多。研究结果可为政府制定防灾减灾政策、灾后重建决策等提供参考。
    基于GWR模型的秭归县柑橘园土壤有机碳空间异质性分析
    王 娜, 李 乐, 勾蒙蒙, 胡建文, 喇蕗梦, 肖文发, 刘常富
    2023, (4):  751-763.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4007
    摘要 ( 59 )   PDF (6535KB) ( 2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柑橘园土壤有机碳空间异质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地形特征和气候变量之间的关系,为提升经济林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科学依据。在秭归县柑橘分布区内进行野外采样,基于随机森林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并结合8个地形因子、2个气候因子和13个土壤变量,建模分析了土壤有机碳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进行了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0~20 cm(表层)和20~40 cm(下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1.95和9.01 g·kg-1,长江北岸(9.24和7.56 g·kg-1)土壤有机碳含量低于长江南岸(14.48和10.36 g·kg-1),但长江北岸(0.53和0.66)变异系数高于长江南岸(0.45和0.58)。影响因素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的相对贡献在土层间存在差异,表层为全氮(53.0%)>全钾(11.9%)>碱解氮(11.4%)>年均降水量(7.6%)>土壤含水量(7.3%)>年均温度(5.1%)>海拔(3.7%),下层为全氮(69.7%)>碱解氮(14.2%)>容重(7.5%)>平面曲率(4.3%)>全钾(3.8%)>细砂(0.6%)。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预测柑橘园表层和下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6.92~16.85和5.76~13.75 g·kg-1,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局部决定系数在0.662~0.692和0.596~0.642之间,表现为表层北高南低、下层东高西低的特征。秭归县柑橘园实测和预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长江南岸高于长江北岸,表层高于下层。土壤理化性质对区域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的影响高于地形和气候因子,土壤全氮的相对贡献最大。因此,通过调控经济林土壤氮素等土壤理化性质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
    七姊妹山泥炭藓湿地大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 L.)群落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李亭亭, #, 任 帅, #, 莫家勇, 刘少林, 祝文龙, 刘昌勇, 汪正祥,
    2023, (4):  764-773.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4008
    摘要 ( 41 )   PDF (1128KB) ( 6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七姊妹山泥炭藓湿地大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 L.)群落的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进而为亚热带山地泥炭藓湿地保护、恢复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于2021年6月,对该湿地泥炭藓斑块设置样方,使用标准样方法进行植被、环境调查,同时采集样品进行测量分析。运用系统聚类法进行群落的数量分类,随后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各群丛间环境因子以及大泥炭藓生长、生理指标的差异及其相关性,明确影响大泥炭藓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及内在机制。结果显示:(1)37个调查样方可分为4个群丛类型,即:Ⅰ、蕨-大泥炭藓群丛(Ass. Pteridium aquilinum-Sphagnum palustre);Ⅱ、大理薹草-大泥炭藓群丛(Ass. Carex rubrobrunnea var. taliensis-Sphagnum palustre);Ⅲ、野灯心草+蛇床-大泥炭藓群丛(Ass. Juncus setchuensis+Cnidium monnieri-Sphagnum palustre);Ⅳ、紫萼+芒尖苔草-大泥炭藓群丛(Ass. Hosta ventricose+Lycopus cavaleriei- Sphagnum palustre)。(2)从群丛Ⅰ~群丛Ⅳ,大泥炭藓的株高、头状枝数量、盖度、生物量4项生长指标均逐渐降低。4群丛间大泥炭藓组织TN、TP、TK、TC含量、C/N、N/P、N/K、含水量9项生理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组织含水量、N/K由群丛Ⅰ~Ⅳ呈逐渐上升趋势。(3)地下水位和土壤N/K是影响七姊妹山泥炭藓湿地大泥炭藓群落生长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在长期淹水胁迫环境下,大泥炭藓组织含水量过高,抑制了大泥炭藓的光合作用,阻碍其生长。而在高N负荷下,大泥炭藓的生长受到K的限制,导致养分吸收不平衡,生长发育受阻。临近农田地表径流引起的氮输入可能是造成土壤及泥炭藓组织N/K在群丛Ⅳ中过高的重要因素。
    Budyko框架下白河流域径流演变及其归因分析
    李敏欣, 邹磊, 夏军, 王飞宇, 王志伟
    2023, (4):  774-782.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4009
    摘要 ( 53 )   PDF (1059KB) ( 5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明晰径流演变及其驱动力对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白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TFPW-MK趋势检验法分析了研究区1982~2018年水文气象、植被和社会经济等多要素的演变趋势,并进一步利用考虑多要素时变特征的Budyko框架量化了多要素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近37年来,白河流域径流以-2.83 mm/a的速率减少;Budyko水热耦合参数n呈波动变化,总体以0.041/10 a的速率增加;(2)参数n与降水量及工农业用水量相关性较高,拟合度R2达0.97。引入时变参数n可提升径流模拟效果;(3)白河流域径流对降水变化最为敏感,对工业用水量最不敏感;1991~2018年间降水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由78.7%逐步降低至20.8%,而潜在蒸散量与农业用水量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则逐步增加,分别由7.6%和4.1%增加至17.4%和37.5%;(4)研究时期内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逐渐减弱,其贡献率由86.3%减少至38.3%。
    拉萨裂腹鱼在藏木和加查鱼道基于基因交流的过坝需求及其受到的遗传选择
    董微微, 杨佐斌, 谢意军, 乔晔, 邵科, 熊美华, 汪鄂洲, 余丹, 朱滨
    2023, (4):  783-796.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4010
    摘要 ( 138 )   PDF (1639KB) ( 5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在藏木和加查鱼道基于基因交流的过坝需求及其受到的遗传选择,采用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分析来自藏木水电站坝址上游(ZMBS)、藏木鱼道(ZMYD)、藏木水电站坝址下游(ZMBX)、加查鱼道(JCYD)和加查水电站坝址下游(JCBX)5个群体共220尾拉萨裂腹鱼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结果表明:(1)藏木水电站和加查水电站坝址上游与下游拉萨裂腹鱼群体(ZMBS、ZMBX和JCBX)遗传多样性水平相近(Hd (ZMBS)=0.868,Pi (ZMBS)= 0.004 16;Hd (ZMBX)=0.825, Pi (ZMBX)=0.003 88; Hd (JCBX)=0.833, Pi (JCBX)=0.003 70),两两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25.23<|Nm|<81.33),未发生遗传分化(-0.020 2<FST<0.006 1;P>0.05),远交风险较低,具有基于基因交流的过坝需求,应被列为过鱼对象;(2)Network网络结构图和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拉萨裂腹鱼分化成3个Clade,存在同域分化现象,但未达到种的分化水平,可能是因为经历“昆仑-黄河运动”或更新世冰期避难所后的二次接触而形成;(3)单倍型和Clade的分布频率结果显示藏木鱼道和加查鱼道对拉萨裂腹鱼不同单倍型和不同Clade存在遗传选择压力。研究可为复核过鱼对象选择的合理性和鱼道精细化运行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依据。
    生态环境
    长江上游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福祉效应与层级差异研究
    杨雪婷, 邱孝枰, 朱付彪, 徐 云, 黄天志
    2023, (4):  797-808.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4011
    摘要 ( 32 )   PDF (1801KB) ( 5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江上游重点生态功能区作为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重要空间载体,生态脆弱敏感与经济社会滞后交织,理清生态系统服务与多要素多层级福祉的关系对人地系统协调发展、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以四川省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例,基于人类福祉框架识别2000年以来居民福祉水平变化,通过相关分析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探讨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福祉效应与层级差异。结果表明:(1)重点生态功能区居民福祉显著提升,2000~2018年福祉指数增幅达79.99%,但仍以中低福祉层级为主,东西部差异明显,收入福祉偏低是限制福祉水平整体提升的关键;(2)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PESV)与居民福祉呈负相关性,其中与教育福祉负向关联最强;(3)生态系统服务福祉效应具有层级异质性,随福祉层级递增PESV负效应趋于弱化,耕地和林地是影响居民福祉的关键生态系统,边际效应方向相反,高福祉层敏感性更强;(4)二三产业比重、城镇化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是重要非生态驱动因子,在不同福祉层级均施加显著正向影响,对低福祉层正向边际贡献更大。
    “双碳”背景下水稻生态系统碳中和演化特征与对策研究
    郭长青, 王鑫, 曹丹丹
    2023, (4):  809-820.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4012
    摘要 ( 46 )   PDF (1335KB) ( 3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显著影响,降碳减排迫在眉睫,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实现农业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水稻种植大省——湖南省为研究对象,运用泰尔指数与马尔科夫链探究水稻生态系统碳中和空间差异性与动态演进特征动态演进规律。研究结论如下:(1)湖南省水稻生态系统已实现碳中和并呈现碳盈余状态,但空间差异明显,区域内差异占主导地位。(2)碳中和时间演进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存在“路径依赖”现象;同时,碳中和存在典型的空间依赖特征,在中低、中高空间滞后状态下,对邻域环境具有积极辐射带动作用,且辐射带动效应与空间差距成正比。(3)未来,水稻生态系统需在减碳控碳、生态增汇、区域协作、创收增益4个方面进一步发力,充分协调好农业“双碳”目标与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助力“双碳”进程。
    浙江省县域碳排放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研究
    祁慧博, 沈欣懿, 龙飞, 刘梅娟, 高晓玮,
    2023, (4):  821-831.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4013
    摘要 ( 59 )   PDF (2385KB) ( 2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2014~2020年浙江省62个县域碳排放及社会经济数据,针对浙江省县域碳排放的空间相关性与异质性进行分级。通过全域空间自相关检验分析县域碳排放的空间依赖性与时空演变特征,通过局域空间自相关检验分析县域碳排放的空间集聚性。采用空间误差STIRPAT模型对浙江省县域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浙江省县域碳排放总量波动但总体呈增长趋势,县域碳排放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空间集聚态势相对稳定;高—高集聚类型县域主要集中在省内东北部地区,低—低集聚类型县域则主要集中在省内西南部地区;县域碳排放的空间相关性和集聚性符合地理极化效应假说,县域人均GDP与碳排放还未呈现“脱钩”关系,产业规模化发展与科技创新所带来的低碳效应尚未显现;单个县域碳排放受相邻县域碳排放的正向影响,且县域之间其他影响碳排放的社会经济因素也具有空间相关性。因此,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实现“双碳”目标的政策除了从产业方面布局之外,还应注重从空间视角动态综合考虑。
    大渡河流域干旱河谷区坡面侵蚀产沙与水动力学特征研究
    何周窈, 何淑勤, 逯传琦, 郑子成
    2023, (4):  832-841.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4014
    摘要 ( 26 )   PDF (916KB) ( 4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究干旱河谷区强降水条件下坡耕地水流特性的变化情况,以汉源县典型坡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实验,探究了不同降雨强度(1.0、1.5、2.0 mm/min)对不同坡度(10°、15°、20°)的横垄及平作坡面的产沙率和水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降雨时长的增加,各坡面的侵蚀产沙率先增后减;阻力系数则逐渐减小后趋于稳定;径流剪切力和单位径流功率呈增加趋势,后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2)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不同坡度的横垄坡面产沙率增加了4.43~38.96倍,径流剪切力增加了0.49~3.40倍,单位径流功率增加了0.64~1.50倍;平作坡面产沙率增加了1.46~1.81倍,径流剪切力增加了0.94~1.30倍,单位径流功率增加了0.11~0.52倍。而阻力系数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减小,但不同坡度坡面间的阻力系数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3)不同实验条件下,横垄坡面的侵蚀产沙率和径流剪切力总体低于平作坡面。而二者间的阻力系数和单位径流功率虽差值较大,但无明显规律。(4)降雨强度的增加导致各坡面的径流流态从“层流-缓流区”(Re<500,Fr<1)转变为“紊流-缓流区”(Re>500,Fr<1)。综上所述,在强降水条件下,不同坡度的坡耕地均可通过横垄措施有效调控水沙过程从而达到良好的减沙效益。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云南省拉市海流域为例#
    吴健, 许亿欣, 徐上, 张红亮
    2023, (4):  842-854.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4015
    摘要 ( 53 )   PDF (891KB) ( 2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重难点之一。近年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在运行阶段普遍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农户能否以付费形式参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供给,对于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云南省拉市海流域作为案例地点,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测度农户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服务的支付意愿,并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运行成本讨论农户意愿支付水平的成本有效性。结果表明:大多数农户有意愿且有能力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付费,低、中、高三种处理效果下,农户的实际意愿支付水平可以覆盖适宜工艺的运行成本;各处理效果下,农户的主体意识、与环境改善相关的收入对其意愿支付水平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因此,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收费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应加快建立起农户付费制度,拓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资金渠道。
    珠江大藤峡工程蓄水初期对鱼类生物完整性的影响与减缓对策
    胡兴坤, 汪鄂洲, 李伟涛, 朱滨, 吕浩, 阙延福
    2023, (4):  855-867.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4016
    摘要 ( 61 )   PDF (978KB) ( 5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评价是进行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的重要基础,也是开展河流生态修复的前提条件。为探究珠江流域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影响水域鱼类资源和栖息生境受人为干扰的影响情况,基于2020~2021年鱼类资源现状以及历史文献资料,构建了基于F-IBI的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评估了大藤峡工程影响水域鱼类生物完整性状况及其受胁迫程度。总体上,大藤峡工程蓄水前后工程影响水域F-IBI变化不大,评价等级均为“一般”,但与历史数据相比,现状调查中珍稀特有鱼类种类数下降明显、外来物种数量有所增加;库尾和典型支流河段鱼类生物完整性水平优于库区和坝下河段。建议长期跟踪评价F-IBI变化情况,识别大藤峡工程蓄水运行造成的生态影响以及水生态保护措施效果,进一步落实开展库尾生境修复、生态调度、外来物种防控等措施,提高区域水生态健康状况。

    农业发展
    中国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时空耦合协调关系及驱动力分析
    王恒, 方兰
    2023, (4):  868-882.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4017
    摘要 ( 115 )   PDF (1026KB) ( 3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业绿色化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数字乡村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探究二者协同互动关系是当前新时代乡村振兴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根据二者内涵及耦合机理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基于耦合协调相对发展度模型,定量测算2010~2019年中国农业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并对其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2010~2019年间,中国农业数字化水平呈稳步提升态势,总体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东西部数字化差距正逐渐缩小。中国农业绿色化水平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区域间农业绿色化水平差异正逐步缩小。(2)中国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度呈增长趋势,耦合协调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数字化是胡焕庸线以西地区未来优化的重点方向,绿色化是胡焕庸线以东地区未来应重点发展方向。(3)中国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是由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创新水平和经济水平是核心影响因素。基于此,政府应加快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区域政策,推动数字化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

    基于两阶段Super-NSBM模型的农业生态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马艳
    2023, (4):  883-894.  doi:10.11870/cjlyzyyhj202304018
    摘要 ( 45 )   PDF (1027KB) ( 4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业生态效率是衡量农业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是影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选取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9省2市的相关数据,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两阶段Super-NSBM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的农业生态效率与分阶段效率,并借助核密度分析方法和Tobit模型考察区域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效率均值小于1,未达到DEA有效。上、中、下游农业生态效率均值分别为0.932、0.845、1.177,呈现下游>上游>中游的趋势,各省市间存在显著差异。(2)从地区来看,仅江苏省在两阶段实现了DEA有效;江西、贵州、上海、四川为DEA弱有效省份。(3)农业生态效率及其分阶段效率受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正向影响,受农业受灾率的负向影响。农业市场化程度、财政支农水平在农业生态治理阶段有正向影响。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