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4年 第3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1-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中国城市旅游业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分异及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曹开军, 龙顺发
    2024, (1):  1-13.  doi:10.11870/cjlyzyyhj202401001
    摘要 ( 197 )   PDF (1911KB) ( 12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绿色发展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旅游业绿色发展效率是衡量旅游业绿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综合运用Super-SBM-Undesirable 模型、Markov链、Dagum基尼系数、空间杜宾模型等多种方法分析2010~2019年中国城市旅游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动态演进趋势、空间差异大小及差异来源、以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等。结果表明:(1)2010~2019年中国城市旅游业绿色发展效率呈现明显的“W”型阶段变化特征,在空间上具有较为显著的集聚特征。(2)中国城市旅游业旅游发展效率存在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并且短期内难以实现跨越式增长。高效率城市的倒退风险高于其他等级,主要向较高效率下移。(3)中国城市旅游业绿色发展效率的总体基尼系数整体上呈现略微下降的趋势,但是波动性较强,并且阶段性特征较为明显。在2013年之前,空间差异呈现逐渐扩大趋势,随后在2014~2017年,呈现较为显著地缩小趋势,而后呈现略微扩大趋势。旅游业绿色发展效率存在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区域内差异。(4)旅游专业化水平、交通通达度表现出正向溢出效应,而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负向溢出效应。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应建议,对促进中国城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长短周期下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韧性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彭翀, 陈梦雨, 王强, 张梦洁, 林樱子
    2024, (1):  14-26.  doi:10.11870/cjlyzyyhj202401002
    摘要 ( 219 )   PDF (2099KB) ( 7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经济韧性是指城市与区域在遭受冲击时,快速吸收、恢复并保持经济正常运行的能力,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从冲击周期出发,将区域经济韧性划分为长周期经济韧性和短周期经济韧性,分别对长江中游城市群长短周期经济韧性水平进行测度,从时序演变特征、空间演变格局两方面分析其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长短周期经济韧性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2)短周期经济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随冲击类型与发展阶段的差异而不同,其中政府治理能力对经济韧性具有持久正向促进作用;(3)长周期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创新能力、劳动力状况始终是影响经济韧性的核心要素,经济发展基础、外贸情况以及政府治理能力等因素对区域经济韧性也起到重要影响作用。以期为把握经济韧性发展规律,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贵州县域综合经济密度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应奎, 黄小丽, 丁金宏
    2024, (1):  27-39.  doi:10.11870/cjlyzyyhj202401003
    摘要 ( 122 )   PDF (3170KB) ( 7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经济均衡发展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这也是贵州等相对落后省份所面临的经济新常态发展要求。以2000、2010和2020年为基础,构建县域经济密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核密度估计法、空间自相关方法和空间面板模型,测算经济密度综合得分,探究其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贵州县域经济密度总体上随时间递增,核密度曲线以多峰为主,主峰随时间不断增高且宽度呈小幅收缩状态。(2)空间上,经济密度高值中心不断缩减,2000~2010年以正增长县域为主,2010~2020年以负增长县域为主;全局空间自相关中,经济密度空间聚集程度先增后减,局部空间自相关则以高-高和低-低方式聚集为主。(3)经济密度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内生交互作用,邻近县域的经济密度每提升1%,将促进本地经济密度提升0.2%。(4)影响因素方面,人才禀赋与医疗床位对经济密度呈正向作用,其他要素呈负向作用;直接效应的影响强度排序为:人才禀赋>降水#>人口老龄化#>民族结构#>植被覆盖度#>医疗床位(#表示负向影响),空间溢出效应贡献大小排序为:人才禀赋>人口老龄化#>降水#>民族结构#>医疗床位。因此,贵州应注重经济发展的区域均衡性,在继续吸引人才和改善社会福利条件下,补齐民族县域经济发展短板。
    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绩效评价及多维时空效应分析 ——以三峡库区为例
    陈影, 文传浩
    2024, (1):  40-54.  doi:10.11870/cjlyzyyhj202401004
    摘要 ( 57 )   PDF (2178KB) ( 5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生态保护优先机制为导向,从环境保护利用、经济绿色发展、社会和谐进步3个方面选择23个指标构建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绩效评价体系,并以三峡库区为例,整合熵权法与专家评分法计算其2000~2020年绿色发展绩效,分析环境、经济、社会系统发展绩效及耦合协调度,并探索多维时空效应。研究发现:三峡库区绿色发展绩效在0.3~0.5之间,总体水平不高,但逐年稳步提升;环境保护利用绩效对绿色发展绩效贡献最大,社会和谐进步绩效贡献次之;库腹绿色发展绩效领先,库尾次之,库首较低,区域差异总体在缩小;时空格局呈现出“全面提升,七星引领”的演化特征,表现出显著空间正相关,但空间集聚性在减弱;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度高,但耦合协调发展度低,复合生态系统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协调发展。
    基于固碳服务供需视角的区域碳平衡研究——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例
    李湘儿, 胡熠娜
    2024, (1):  55-65.  doi:10.11870/cjlyzyyhj202401005
    摘要 ( 67 )   PDF (2589KB) ( 7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态系统固碳服务能够通过自然植被的光合作用直接固定大气中CO2,其供需平衡对于缓解全球变暖的趋势至关重要。然而,当前研究大多关注生态系统固碳服务的供给,基于供需视角分析区域碳平衡的研究相对较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也是长三角地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区域。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研究区,基于CASA模型评估固碳服务的供给能力,基于人口密度法识别固碳服务的需求动态,进而基于供需比指数识别示范区固碳服务的供需变化。结果表明,供给方面,2000~2020年示范区内不同乡镇固碳服务供给空间分布较为均衡,固碳服务供给总量由1.10×109 kg增加到1.24×109 kg,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需求方面,2000~2020年示范区固碳服务需求由7.15×109 kg增长到4.16×1010 kg,增长近5倍,且所有乡镇的固碳服务需求均有所增加。2000~2020年,示范区固碳供给难以满足其需求,且固碳服务供需比持续下降,供需关系逐渐趋于紧张。最后,基于固碳服务供给、需求和供需比开展固碳服务分区,以期为示范区双碳目标实现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决策建议。
    自然资源
    长江干流江心洲岛湿地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秦风约, 段学军, 邹辉, 王君櫹, 郭宇菲, 王晓龙
    2024, (1):  66-77.  doi:10.11870/cjlyzyyhj202401006
    摘要 ( 89 )   PDF (2248KB) ( 13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江干流广布的季节性淹水造成的江心洲岛湿地,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等重要生态作用,是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保障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江流域湿地的分布、动态及其生态意义受到广泛关注,而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长江干流江心洲岛湿地研究报道相对较少。利用Google Earth高清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提取江心洲岛湿地,采取GIS方法提取河道形态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及有序逻辑回归分析,揭示了长江干流江心洲岛湿地分布格局,探讨了河道形态要素对其影响。结果表明:长江干流江心洲岛湿地空间上呈现四段式分布,即宜宾-忠县河段,仅有中小型江心洲岛湿地分布;忠县-宜昌河段,完全没有江心洲岛湿地分布;宜昌-九江河段,以中小型江心洲岛湿地为主;九江-长江口河段,各面积水平江心洲岛湿地广泛发育,中小型江心洲岛湿地比上游更密集而大型江心洲岛湿地无明显差异。长江干流小型江心洲岛湿地数量多,大型江心洲岛湿地数量少。大型江心洲岛湿地比小型的对河道形态更为敏感。江心洲岛湿地面积与河宽、河宽差有显著正关系,与两岸差有显著负关系;宽阔的、顺直对称的河道平面形态更有利于大型江心洲岛湿地的演化。
    湖库滨岸带固碳潜力评估——以沙河水库为例
    曲盈豪, 张京, 季雨来, 张帅, 黄佳聪, 吴太夏
    2024, (1):  78-86.  doi:10.11870/cjlyzyyhj202401007
    摘要 ( 62 )   PDF (1858KB) ( 9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湖库滨岸带生态系统土地利用组成复杂,其固碳潜力受土地管理措施影响显著,科学评估其碳储量及固碳潜力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步骤。以沙河水库滨岸带为研究对象,基于InVEST模型构建了滨岸带碳储量的网格化估算模型,模拟了耕作方式优化、施肥方式优化和茶树混种等管理措施下的滨岸带碳储量及固碳潜力。结果表明:2022年,沙河水库滨岸带碳储量为3.25×105 t(9 961 t/km2),其中林地、农田和茶园碳储量分别占总碳储量的33.24%、24.34%和8.62%;耕作方式优化的固碳潜力提升效果最好(22 357 t)。
    规划管制下土地发展机会差别对农村家庭收入的影响 ——以武汉市蔡甸区为例
    田霞, 蔡银莺
    2024, (1):  87-101.  doi:10.11870/cjlyzyyhj202401008
    摘要 ( 58 )   PDF (1347KB) ( 3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城镇开发与生态保护等规划管制引致土地发展机会的不平等会影响农村家庭收入,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然缺乏量化研究。测度分解出规划管制下土地发展机会差别对微观家庭收入带来的影响,可为构建国土空间规划配套政策破解规划衍生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提供参考依据。选取武汉市蔡甸区的中法生态新城与消泗乡作为城镇开发和湿地保护的典型区,2021年随机抽样调查了573户农村家庭,运用倾向得分匹配、中介效应等方法揭示土地发展机会差别对农村家庭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1)城镇开发区土地的非农发展机会对农村家庭总收入、本地务工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均有显著正向影响,ATT估计值分别为0.112、1.014和0.254,城镇开发经济产业集聚增加村民就业机会,对人力资本质低但量多农村家庭的工资性收入提升有显著的正向效应;(2)劳动力配置在土地非农开发机会影响农村家庭工资性收入的过程中发挥着中介效应,家庭务工人数占比的中介效应为0.116,且在1%水平上显著;(3)相较于湿地保护区,城镇开发区农村家庭的内部收入差距相对较小,主要原因是土地开发带动低收入家庭的工资性收入增长,且对农耕收入的负向影响低于高收入家庭。建议构建土地开发利得向生态保护及农业耕作区转移的共建共享机制,以实现规划管制区与非管制区之间土地增值的分享。
    小样本下大冶湖非光学活性水质参数反演与时空变化分析
    黄振辉, 杨小红, 王力哲, 厉芳婷, 刘君, 刘新龙, 王玲玲
    2024, (1):  102-113.  doi:10.11870/cjlyzyyhj202401009
    摘要 ( 53 )   PDF (2339KB) ( 5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遥感技术为内陆湖泊水质监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由于非光学活性水质参数在复杂的内陆水体生物光学环境中,很难直接找到其光学特性,导致这类参数的实测水质数据与遥感反射率之间难以用简单的回归模型拟合,尤其是在实测水质样本量较小时,传统机器学习容易出现欠拟合的现象,反演精度难以保证。针对非光学活性水质参数在反演中数据量较小、拟合困难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点积注意力模型的水质反演方法,通过58个水质实测数据和Sentinel-2遥感数据构建了点积注意力模型,实现大冶湖遥感水质反演。在同样的样本和影像数据下,对比了基于统计回归模型和多层感知机模型的遥感水质反演。实验表明,点积注意力模型的非光学活性水质参数浓度反演的准确性较高,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的决定系数R2分别能达到0.83,0.89,0.80。最后,将提出的模型运用到大冶湖非光学活性水质参数反演中,对该湖泊2018~2021年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3种非光学活性水质参数进行反演,统计并分析了近4年大冶湖水质参数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对大冶湖的营养状态进行了综合评价,为大冶湖水环境治理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武陵山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协调评价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王浩, 吴吉林, 龚磊, 周懿桐
    2024, (1):  114-125.  doi:10.11870/cjlyzyyhj202401010
    摘要 ( 58 )   PDF (2115KB) ( 8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索武陵山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助力于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采用了市场价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对片区2001~2019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进行定量分析,并研究多个因素对其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30亿元,2019年达到了 3 696.97 亿元。(2)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较为稳定,耦合度以中级耦合状态为主,耦合协调度以勉强协调状态为主。(3)NDVI、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对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呈现正向驱动关系,NPP、降水量和GDP为负向驱动关系。武陵山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关系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且受环境和社会的多重因素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生态环境
    创新水平视角下数字经济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以长江经济带40个沿线城市为例
    陈祖海, 符斌
    2024, (1):  126-138.  doi:10.11870/cjlyzyyhj202401011
    摘要 ( 134 )   PDF (975KB) ( 8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数字经济发展迅速,探究数字经济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对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沿线4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探讨创新水平在数字经济与环境污染之间的作用机制,利用门槛效应模型分析其非线性关系及作用区间,进一步借助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数字经济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对于本地的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2)创新水平是数字经济影响环境污染的重要路径,且当创新水平超过门槛值6.41后,数字经济对于环境污染的影响系数将从 -0.024 变为 -0.042,存在边际递增的治污效果。(3)在抑制本地环境污染的同时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会加剧周边地区的污染排放;产量规模的扩张可能成为污染加剧的原因,数字经济对环境污染的抑制效果被生产规模扩大带来的污染增长所覆盖;为此,需要加强地区间协同治理,避免生产规模的不合理稀释数字经济的治污效果。
    GTWR模型联合地理探测的长三角地区PM2.5驱动因素研究
    刘佳明, 王洁
    2024, (1):  139-149.  doi:10.11870/cjlyzyyhj202401012
    摘要 ( 91 )   PDF (2315KB) ( 22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2001~2020年全球高精度PM2.5卫星反演数据集,结合空间统计分析、地理探测器和时空地理加权模型(GTWR)等方法,探讨了长三角地区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及气象因素对PM2.5的影响程度及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 GTWR模型考虑了时间尺度,在拟合效果方面优于传统的全局回归(OLS)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2)地理探测器的探测q值能较为准确的定量说明各驱动因素对PM2.5的影响程度。在不同时期各因素q值呈现波动式变化,其中年末人口、公路货运量、年末用电量、气温的影响保持稳定增长趋势;(3)GTWR拟合结果显示,各因素对PM2.5的影响均存在正负效应,其中年末人口和气温正向效应显著,而公路货运量、年末用电量和相对湿度负向效应显著,其余因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变化。此外回归系数的区域性变化特征表明各驱动因素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
    三峡库区N2O时空分布差异及减排潜力分析
    李丹青, 王云琦, 王震, 白志杰, 李海涛
    2024, (1):  150-162.  doi:10.11870/cjlyzyyhj202401013
    摘要 ( 36 )   PDF (3291KB) ( 1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氧化亚氮(N2O)是继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之后的全球第三大温室气体,地区的农业集约化发展和城镇化推进会加剧N2O排放。基于此选取三峡库区为典型地区,利用IPCC排放因子法和情景分析法对三峡库区N2O时空分布差异及减排潜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2006年~2019年N2O排放量维持在1.47~1.62万t,总体趋势呈先升高后降低且库区内18个区县间差异性较为显著(P<0.01),空间分布具有随机性(14年年均Moran I≈0)。(2)三峡库区农业活动是三峡库区N2O最主要的来源,而化肥施用量和粪便排放量是库区农业N2O最大来源,占比为40.48%和23.84%。利用STIRPAT模型发现N2O驱动因素中,城镇化率对三峡库区有控制作用,促进因子从小到大依次为粮食产量、乡村从业人数、第一产业增值和人均GDP。(3)利用情景分析法在3种减排情景下对三峡库区2030年N2O排放量进行预测,预测值分别为1.55、1.34和1.21万t。针对三峡库区N2O排放情况和未来预测情况,建议从库区腹部地带着手,控制农田氮肥施用量和加强畜禽粪便管理,建立种养结合新农业模式,探索减排过程中的土壤内部循环机理,多方面联合控制N2O的排放。
    三峡水库汉丰湖溶解态硅、氮、磷浓度及生态化学计量时空变化特征
    朱舜垚, 梁珂, 何丙辉, 李天阳, 赵秀兰, 吴浩晨
    2024, (1):  163-174.  doi:10.11870/cjlyzyyhj202401014
    摘要 ( 51 )   PDF (1851KB) ( 8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明确水体中典型营养盐成分如硅(Si)、氮(N)、磷(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时空变化特征,将有助于探究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及浮游植物营养限制状态。在三峡水库汉丰湖设7个采样点,于2020年5月~2021年4月取样后测定可溶性硅酸盐(DSi)、可溶性总氮(DN)、可溶性总磷(DP)、叶绿素a(Chl-a)等指标的浓度时空变化特征,通过Si、N、P的生态化学计量关系,评估水体浮游植物养分限制状态。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水体中DSi月平均浓度为18.80 mg·L-1,8月最低,11月最高,在季节上呈现夏季最低,秋季最高的特征。DN、DP月平均浓度分别为1.57 mg·L-1、0.09 mg·L-1,两者季节变化相似,均呈现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特点。Chl-a月平均浓度为4.48 μg·L-1,夏季最高,秋季最低,与DSi浓度的季节变化正好相反,且二者呈显著负相关。在空间上,位于南河断面的DSi、DN、DP浓度均大于其它断面,DSi可能少部分来自沉积物的分解释放,大部分通过地表径流的形式,由陆地向水体进行补充。DSi/DN全年均值为6.47,2月最低,11月最高。DN/DP在1月最低,7月最高,全年均值为47.76。研究结果表明汉丰湖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是P元素。
    四川省生态韧性与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及生态分区构建
    朱容, 干晓宇, 李梓杉
    2024, (1):  175-188.  doi:10.11870/cjlyzyyhj202401015
    摘要 ( 44 )   PDF (5152KB) ( 2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城市的快速扩张增加了生态系统所承受的压力和胁迫,进而导致一系列的生态问题。探究生态系统化解风险的韧性强度以及城市面临的生态风险强度,有助于权衡区域资源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以四川省为研究区,通过构建定量评价指标,分析了四川省生态韧性水平和生态风险水平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Z-score标准化方法识别了研究区“韧性-风险”生态分区。结果表明:(1)动态变化特征方面,2000~2020年间,四川省综合生态韧性水平整体呈波动下降的变化趋势,而综合生态风险水平整体趋于稳定,但局部地区则有所恶化;(2)空间分布特征方面,四川省生态韧性呈现出“东西两端低,中间高”的空间分布格局,而生态风险则呈现出“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异特征;(3)结合“韧性-风险”生态分区,可将四川省划分为重点保护区、合理开发区、保护权衡区和开发权衡区。“韧性-风险”生态分区的构建,可以更精准地通过严守生态红线等管控策略提高研究区生态韧性及降低生态风险,是未来四川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嘉陵江河岸湿地土壤中参与多环芳烃降解的关键微生物
    颜辰瑶, 杨蕊毓, 叶春宏, 吴一超, 彭超, 路璐
    2024, (1):  189-200.  doi:10.11870/cjlyzyyhj202401016
    摘要 ( 41 )   PDF (2315KB) ( 4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究河岸湿地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在好氧和厌氧环境下的微生物降解过程,采用微宇宙培养结合高通量测序及化学分析方法,揭示了嘉陵江河岸湿地土壤对萘、荧蒽和芘3种PAHs的好氧和厌氧降解速率及其关键降解微生物类群,以及厌氧条件下添加不同电子受体对PAHs微生物降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35 d后,有氧条件下,萘、荧蒽和芘的去除率分别为70.6%、61.5%和41.41%;在厌氧条件下,萘、荧蒽和芘的去除率分别为76.01%、72.59%和42.57%。添加NO3-显著促进了荧蒽和芘的厌氧降解效率,而添加SO42-显著抑制了3种PAHs的厌氧降解效率;水铁矿Fe(III)仅显著促进了芘的降解效率,针铁矿Fe(III)仅促进了荧蒽的降解效率。添加PAHs均显著促进了phnAc和bssA等功能基因的丰度。测序结果表明,好氧环境下的PAHs主导降解菌群为MND1、Arenimonas、Mycobacterium和Burkholderiales,而厌氧环境下则为Geobacteraceae、Hydrogenophaga和Bacteroidetes_vadinHA17。添加不同的电子受体改变了潜在的PAHs降解菌群,如添加NO3-显著促进了Lysobacter、Arenimonas等菌的增加。该研究表明河岸湿地土壤中PAHs降解过程由不同的好氧和厌氧降解菌群共同驱动,NO3-和Fe(III)依赖型厌氧PAHs降解微生物可能对河岸湿地土壤中的PAHs移除有重要贡献。

    自然灾害
    长江中上游流域过去千年极端洪涝事件重建与分析
    杨巨佳, 覃军, 李骁锐, 陈存昕
    2024, (1):  201-213.  doi:10.11870/cjlyzyyhj202401017
    摘要 ( 114 )   PDF (2546KB) ( 6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长江中上游流域为主要研究区域,根据历史文献资料、洪水题刻和现代水位数据重建该流域过去千年极端洪涝年,分析不同时期洪涝事件发生的规律和差异,主要结论如下:(1)用历史文献和题刻重建得到截止到建国前的45个洪涝年,平均18 a发生一次,洪涝发生的年际分布不均;(2)现代器测水位数据对重建的洪涝年延长至2002年,补充了1954、1981和1998年3个年份,得到了一份1153~2002年长江中上游流域完整的洪涝年表;(3)对洪涝事件发生频率和气候背景分析发现,近千年来长江中上流域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且近两百年来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洪涝年的发生频次和发生机理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主要是由于二者气候差异造成的冷暖、季风和降雨带的不同,现代暖期则主要是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洪水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有增无减。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鄱阳湖流域综合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袁燕萍, 叶许春, 刘婷婷, 李相虎
    2024, (1):  214-228.  doi:10.11870/cjlyzyyhj202401018
    摘要 ( 150 )   PDF (3689KB) ( 7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2000~2020年鄱阳湖流域气象站点资料和多源遥感数据,综合考虑大气-植被-土壤作用及其内部互馈机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构建了适用于鄱阳湖流域的综合遥感干旱监测模型;通过Sen趋势法、重心迁移模型等方法研究揭示了鄱阳湖流域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人为活动压力指数,量化分析了鄱阳湖流域人类活动强度及其对干旱格局的影响。研究得出: (1) 利用传统干旱指数和统计年鉴中的旱灾成灾面积、受灾面积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模型能够综合反映出农业干旱情况和气象干旱程度的复合信息,准确量化监测区域实际旱情。 (2) 鄱阳湖流域具有干旱频率南高北低、西部旱情较东部严重、干旱影响范围波及广、全流域性干旱发生频率高等特征;流域整体表现出冬春干旱化、夏秋湿润化的态势。 (3) 鄱阳湖流域人类活动对干旱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分异特点。研究时段内流域人为活动压力指数普遍上升,北部人为活动压力显著高于南部;流域北部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战略,人类活动效应对干旱程度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南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粗放并对环境造成破坏,间接加剧了区域干旱。研究结果对于深入认识鄱阳湖流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和增强区域防旱抗旱能力具有很好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