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24年 第33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4-12-20
上一期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福利绩效评价及空间变异性特征分析
    杨杰, 李志刚
    2024, (12):  2551-2561.  doi:10.11870/cjlyzyyhj202412001
    摘要 ( 94 )   PDF (4838KB) ( 5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态福利绩效是衡量区域绿色发展的新指标。考察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空间分布和变异性特征,对城市生态资源进行分区规划和管理至关重要。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纳入环境污染非期望产出,采用超效率SBM模型评价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并就其空间变异性进行了建模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福利绩效自2016年发展规划实施以来显著提升,增幅达33.3%。(2)城市间生态福利绩效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趋势,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绩效整体水平显著提升。(3)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空间相关性范围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小,但变异程度保持相对稳定,需要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确保绩效持续提升。基于以上结论从生态环境治理,生态资源配置与机制构建以及城市间合作提出对策建议。
    基于MO-OLS方法的创新型城市建设环境影响因素时空效应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
    彭甲超, 张自升, 付书科, 田嘉莉
    2024, (12):  2562-2576.  doi:10.11870/cjlyzyyhj202412002
    摘要 ( 48 )   PDF (7149KB) ( 2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挑战、可持续发展的推进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创新型城市建设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构建湖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展指标体系,采用平均观测值最小二乘回归(MO-OLS)方法研究1990~2019年湖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展中环境影响因素的时空效应,弥补传统计量方法对待估系数固定的不足。研究发现:(1)创新创业环境、风险投资环境对湖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影响效应时间变化趋势高度一致,呈增长趋势;而外来投资的时间影响效应系数则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环境治理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时间影响效应相对稳定。(2)从空间效应上看,相较于其他因素,环境治理在湖北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影响效应有限,而外来投资和风险投资在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异质性,这其中环境因素对武汉创新型城市检验的空间效应表现尤为明显。文章不仅扩展了环境影响的动态系数估计方法应用,也为区域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制定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证依据。
    中国五大城市群韧性水平区域差异与时空演进研究
    焦柳丹, 谭琪麟, 张羽, 霍小森
    2024, (12):  2577-2590.  doi:10.11870/cjlyzyyhj202412003
    摘要 ( 92 )   PDF (3435KB) ( 5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群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型空间集聚形式,已逐渐成为我国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驱动力。因此,科学评价城市群韧性水平能够对城市群的建设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综合运用超效率SBM模型、空间向量模型以及木桶理论,建立了城市群韧性水平分析模型,其次使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及Markov链法分析了城市群韧性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时空演进趋势。最后,选取了国内5大城市群作为研究案例。研究结果显示:省会及直辖城市的抵抗与恢复能力建设呈现两级分化态势,而适应及综合韧性建设均比较良好;五大城市群韧性水平存在明显东高西低,沿海高于内陆的整体空间格局,其中京津冀城市群均值韧性最低,群内短板效应最为明显;除京津城市群外其他城市群内部基尼系数差异均有所下降,京津冀和成渝城市群之间韧性水平差异最为明显;造成五大城市群总体差距的主要原因是超变密度差异;五大城市群总体韧性水平离散程度呈缩小趋势,但依然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考虑空间因素后的京津冀城市群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自然资源
    三区空间视角下江苏省国土空间利用生态效率 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肖卫东, 施国庆, 朱虎啸, 程珂怡
    2024, (12):  2591-2604.  doi:10.11870/cjlyzyyhj202412004
    摘要 ( 58 )   PDF (4012KB) ( 3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土空间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探究其生态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区空间视角和多源数据构建国土空间利用生态效率(Territory Use Eco-efficiency, TUEE)测度体系,综合非期望产出Super-SBM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定量分析2000~2020年江苏省53个县域单元的TUEE水平、时空差异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江苏省TUEE水平呈现逐步提升趋势,城镇空间、生态空间生态效率稳步提升,农业空间生态效率先降低后升高 ;(2)江苏省TUEE从高水平县域零星分布逐步转为南高北低格局,沿海县域TUEE相较于内陆县域具备一定优势。研究期内,其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且不断增强,高高集聚分布在苏南县域,低低集聚分布在苏北县域;(3)江苏省TUEE影响因素存在空间异质性,气温、对外开放水平对其有显著促进作用,高程因素对其有显著抑制作用,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其有促进作用但不显著。据此,应通过加强县域间联系、因地制宜开展国土空间利用活动、优化产业结构和政府投入等方式,提升江苏省国土空间利用整体生态水平。

    碳排放约束下江苏省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
    陶德凯, 唐凯旋, 罗吉
    2024, (12):  2605-2618.  doi:10.11870/cjlyzyyhj202412005
    摘要 ( 32 )   PDF (2028KB) ( 1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双碳”目标下城市工业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低碳发展成为城乡空间发展研究的焦点。以江苏省13市的工业用地为研究对象,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碳排放约束下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动态分析碳排放变化趋势与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特征,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11~2021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碳排放量整体稳定,工业用地规模扩大,工业用地的地均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2)江苏省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总体呈波动增长态势,其中2011~2015年缓慢下降,2016~2021年快速上升,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空间格局演化较为剧烈,中高效率与高效率区域空间集聚性明显增强,其中南京都市圈与苏锡常都市圈成为高效率城市连绵区;(3)城镇化水平对地理距离相邻的城市具有较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江苏省产业结构中工业占比提升对本区域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相邻地区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工业产权结构对碳排放约束下的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用地结构、工业发展水平均对碳排放约束下的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长江中下游植被时空演变及其对干旱的响应
    徐瑞皓, 赵安周, 李子洋, 边蕊, 朱秀芳
    2024, (12):  2619-2631.  doi:10.11870/cjlyzyyhj202412006
    摘要 ( 53 )   PDF (4693KB) ( 2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增强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 EVI)、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以及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olar-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SIF)反演的GOSIF(Global Orbiting Carbon Observatory-2 Solar-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产品,采用趋势分析法分析了2000~2021年长江中下游流域植被时空演变,在此基础上,结合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 SPEI)进一步分析了植被在干旱状态下的响应情况。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时间上,2000~2021年长江中下游流域年NDVI、EVI、GOSIF和GPP均值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其增加速率分别为0.002 9 a-1、0.002 4 a-1、0.001 8 W·m-2·μm-1·sr-1·a-1和8.327 4 gC·m-2·a-1(P<0.05);月NDVI、EVI、GOSIF和GPP呈现明显的年内变化特征,其最大值出现在每年的7或8月;(2)空间上,长江中下游流域NDVI、EVI、GOSIF和GPP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南部、湖北省西部以及江西省等地,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流域东部的上海、江苏以及浙江等地;流域大部分地区的NDVI、EVI、GOSIF和GPP呈显著上升的趋势,呈显著下降趋势的面积占比仅为3.00%、3.25%、2.19%和1.77%(P<0.05),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以及东部的上海等城市周边;(3)随着干旱严重程度的增加(轻旱—特旱),研究区4~9月NDVI、EVI、GOSIF和GPP变化率的均值的下降幅度均呈现增加的趋势,NDVI、EVI、GOSIF和GPP分别由轻旱状态的-2.45%、-3.87%、-4.77%和0.58%下降到特旱状态的-7.26%、-8.57%、-12.59%和-7.87%。不同干旱等级下GOSIF变化率4~9月的均值下降幅度均高于NDVI、EVI和GPP,表明GOSIF对干旱的响应更为敏感。
    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的土地利用碳收支时空分异与碳平衡分区——以江汉平原为例
    郭辉, 孙伟, 余斌
    2024, (12):  2632-2646.  doi:10.11870/cjlyzyyhj202412007
    摘要 ( 49 )   PDF (3268KB) ( 3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主体功能区视角出发,以江汉平原县域为研究单元,以2000~2020年为研究期,在对碳排放(吸收)量核算的基础上采用SOM-K-means聚类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江汉平原碳收支时空分异、碳平衡分区和影响因素开展分析。结果表明:(1)江汉平原碳收支失衡渐趋加剧,碳排放(吸收)均呈现空间非均衡发展态势。(2)碳平衡分区中的低碳发展区和碳汇功能区基本为农产品主产区,高碳优化区为重点开发区,符合农区特征。(3)各影响因素对净碳排放量的解释力各有不同,且存在时空差异,其中农业生产和城镇化为主要影响因素。江汉平原农区特征显著,以此为案例开展相关研究对于丰富当前区域碳收支研究的时空图谱、总结提炼农区碳收支的地域类型特征、支持农区“双碳”目标实现具有现实意义。

    城乡融合背景下县域土地利用功能网络空间关联演变与驱动机制——以湖北省汉江流域为例
    高艳丽, 李红波, 刘双良
    2024, (12):  2647-2660.  doi:10.11870/cjlyzyyhj202412008
    摘要 ( 41 )   PDF (2892KB) ( 2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土地多功能利用是缓解人地矛盾冲突,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以汉江流域为研究区域,明确土地利用功能网络与城乡融合的交互机理,综合运用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和空间计量模型构建城乡融合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多功能网络,探究土地利用功能网络的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随着城乡融合度增加,汉江流域生产功能网络和生活功能网络的节点中心度、网络密度和网络互惠性均呈增加趋势,并且具有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分布特征。而生态功能网络的节点中心度下降,网络密度和网络互惠性整体变化较小,整体呈现出上游>中游>下游的分布特点。(2)在生产功能网络的驱动因素中,城乡融合度及其空间滞后项对网络节点中心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对网络密度和网络互惠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3)在生活功能网络分析中,城乡融合度对生活功能节点中心度、网络密度、网络互惠性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4)在生态功能网络中,城乡融合度对生态功能网络节点中心度不显著,对网络密度和网络互惠性显著为正。该研究结果对实现城乡融合目标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结构-功能的土地利用冲突精准识别与分区管控
    杨欢, 陈文波, 张宇佳, 段鹏, 梁翔
    2024, (12):  2661-2674.  doi:10.11870/cjlyzyyhj202412009
    摘要 ( 32 )   PDF (3758KB) ( 2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精准识别土地利用之间的冲突对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对促进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网格单元,采用生态风险模型和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构建土地利用结构冲突测度体系和功能冲突测度体系,并将结构冲突与功能冲突进行叠加分析,识别出土地利用冲突类型,并提出相应的管控对策。结果表明:(1)结构冲突共分为重度、中度、一般和轻度冲突区四类,其中中度冲突数量最多,共有1 324个网格单元,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频发的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2)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及建设用地的适宜性分值范围分别为35.08~86.30、47.80~92.80及22.51~93.46,农业用地适宜性呈现南部高,东西两侧偏低的分布;生态用地适宜性呈现东西高,中部低的分布;建设用地适宜性呈现中部南部高,西部低的分布。功能冲突共有1 885个单元,以强冲突区为主,集中分布在南部和中部的地势平坦地区。(3)综合结构和功能冲突结果,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冲突共分为弱冲突可控区、单结构失控区、单功能失控区和结构功能双失控区四类。针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冲突类型,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控制建设用地的增量,建立保护区过渡带等管控措施,以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指导。

    生态环境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黄玲玲
    2024, (12):  2675-2687.  doi:10.11870/cjlyzyyhj202412010
    摘要 ( 76 )   PDF (3141KB) ( 3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对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夜间灯光数据与植被指数,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了2000~2019年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00~2019年间,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增加趋势,从高度失调阶段发展到中度协调阶段;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即长江下游省市>长江中游省份>长江上游省市;同时耦合协调度总体从省会中心向外辐射,由条带逐渐集聚成片状。(2)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对外开放度、教育投入及经济发展水平。长江中上游省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首要驱动要素为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长江下游省市耦合协调度的首要驱动要素为教育投入、对外开放度及科技创新投入。(3)各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促进长江经济带及其省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主要受到产业结构与科技创新投入的交互协同效应。不同分区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存在空间差异,总体上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应结合不同因素交互作用采取差异化调控策略。
    湖北省漳河水库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宗维, 李煜, 毛启曦, , 翁茂芝, , 邢新丽 , 祝安安, 石明明 , 全浩理
    2024, (12):  2688-2698.  doi:10.11870/cjlyzyyhj202412011
    摘要 ( 39 )   PDF (6319KB) ( 2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查湖北省漳河水库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水平及潜在的生态风险,在漳河水库及出库口采集沉积物样品20件,分析As、Hg、Cr、Ni、Cd、Cu、Pb、Zn等8种重金属的含量水平及分布特征。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与地累积指数法,对漳河水库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漳河水库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平均富集系数大小顺序为Cd(3.37) > Pb(1.29) > Ni(1.21) > Zn(1.11) > As(0.99) > Cu(0.98) > Cr(0.95) > Hg(0.88),超过背景值的元素有Cd、Pb、Ni、Zn,Cd含量的累积超标情况严重,高值区位于观音寺大坝至马河镇一线与鸡公尖大坝至漳河镇一线。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结果显示,漳河水库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91.85~233.88之间,45%采样点潜在生态危险等级为轻微,55%潜在生态危险等级为中等;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漳河水库沉积物污染主因为Cd超标,Cd地累积指数均值为1.09,11处采样点位属轻中度污染,9处采样点为轻度污染。通过PMF模型与Pearson相关性分析,认为漳河水库北部库区沉积物Cd污染的主要原因为煤矿的开采与燃烧,南部库区Cd污染则与石油产品的燃烧关系更为密切。
    生态恢复背景下西南喀斯特地区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变化特征
    袁稳玲, 周旭, 李洪广, 张文彬, 冉光艳, 任芳
    2024, (12):  2699-2712.  doi:10.11870/cjlyzyyhj202412012
    摘要 ( 36 )   PDF (4877KB) ( 2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是改善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的重要举措。为揭示西南喀斯特地区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的可持续性。基于生境-结构-功能量化框架,选取反映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指标体系,评估2001~2022年西南喀斯特地区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西南喀斯特地区自然生态脆弱性指数(nEVI)中部和北部高,南部和东部低,年际平均nEVI呈减少趋势(R2=0.17,P<0.05);(2)从不同地貌区看,岩溶中高山区多年平均nEVI最大(0.73)且减少趋势最不显著;(3)从不同植被类型看,高山植被的多年平均nEVI最大(0.79)且减少趋势最不明显;(4)由主成分分析得出生境指标NDRI和SM,结构指标LAI和SHDI,功能指标GPP是脆弱性变化的主导因素;(5)利用Hurst指数与Sen趋势分析结果叠加分析,结果共计有46.36%的nEVI出现弱持续性降低特征,生态存在一定失衡风险。未来应重视岩溶中高山区的天然林保护和其他区域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
    中国省域尺度碳收支核算与碳达峰碳中和预测
    蔡辰, 赵荣钦, 肖连刚, 谢志祥, 冯梦雨, 吉佳宇, 肖千虎
    2024, (12):  2713-2726.  doi:10.11870/cjlyzyyhj202412013
    摘要 ( 61 )   PDF (2908KB) ( 2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开展省域尺度碳达峰碳中和预测,对于区域差别化碳减排/增汇政策的设计、推动区域公平协同减排、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各省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对2005~2019年的碳收支进行核算,基于STIRPAT模型探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通过设置惯性发展、规划控制、达峰约束和绿色发展等4种不同情景对2020~2060年的碳排放进行预测,并对比分析不同情景下的碳峰值及碳中和度。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尺度碳排放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且随时间呈波动上升趋势,而碳吸收相对稳定且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人均GDP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次之,能源结构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则不显著;(3)绿色发展情景为最优情景,此情景下各省可在2020~2023年实现碳达峰,且2060年可在全国层面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建议未来应结合不同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碳减排政策,探索因地制宜的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以推动在区域协同减排和公平发展基础上“双碳”目标的实现。
    中国工业用能权交易制度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研究
    孙建, 冯常洁
    2024, (12):  2727-2742.  doi:10.11870/cjlyzyyhj202412014
    摘要 ( 26 )   PDF (2578KB) ( 1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现阶段污染治理手段亟需从末端治理向以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为主的源头治理升级,用能权交易制度是重要的源头治理政策工具,可将大气污染防治与温室气体控排措施深度融合。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考察用能权交易制度政策要素的变动对工业减污降碳的影响,并对该制度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1)用能权交易制度可在节能降耗的基础上减少工业二氧化碳和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其中工业废水减排率的变化幅度最大。(2)严格的用能权交易制度具有更加显著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具体政策工具包括提高用能权交易价格、提高用能权预留配额比例以及降低用能权免费配额比例;(3)用能权交易制度可通过提高企业用能成本、增加工业科技创新投入等路径,促进减少工业二氧化碳、工业固废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4)用能权交易制度会对工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负向冲击,其中提高用能权交易价格对其负向影响最大。当用能权交易价格由经典情景下的100元/t标准煤降低到50元/t标准煤时,实际工业增加值相应增长约1.07%,而当交易价格提高到300元/t标准煤时,实际工业增长值相应减少约5.01%。为使用能权交易制度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最大化,建议将用能权交易价格、免费配额比例、预留配额比例分别设置为300元/t标准煤、0.8和0.4。
    自然灾害
    1960~2018年江淮地区极端降水特征及城市化影响
    张蜜, 尹义星, 张鹏, 毛媛媛, 乔楠, 陈莹
    2024, (12):  2743-2753.  doi:10.11870/cjlyzyyhj202412015
    摘要 ( 26 )   PDF (5790KB) ( 1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要:江淮地区夏季极端降水频发且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背景下的极端降水特征、趋势及影响机理研究尚存在不足。基于江淮地区1960~2018年305个气象站点的日降水资料,分析区域极端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对比极端降水的城郊差异来分析城市化对极端降水的影响,进一步计算和对比城郊站点的Clausius-Clapeyron标度、典型极端降水期间的物理参数,分析期间大气稳定度和水汽条件的城郊差异,从而探究城市化对极端降水的影响机制。城郊对比分析中,使用土地利用类型和夜间灯光数据,严格划分城市站点和郊区站点。结果表明:(1)江淮地区极端降水呈中南部高、西北部和东南部较低的特征;极端降水指数显著上升的站点集中在苏南、浙北和上海地区。(2)极端降水存在由城市小于郊区转为城市大于郊区的特征,城市化对各极端降水指数的贡献率均为正值,均达到35%以上,城市站点极端降水对温度的响应更为敏感。(3)物理参数的分析表明,城市化对极端降水的影响是由于城市热岛的增温效应,引发上升运动,导致大气不稳定性增加和水汽增多,有利于对流的触发,从而促使极端降水的发生。
    城市化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极端温度事件的影响
    刘小欢, 梁友嘉, 桂智凡,
    2024, (12):  2754-2766.  doi:10.11870/cjlyzyyhj202412016
    摘要 ( 24 )   PDF (3982KB) ( 1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究城市化在极端温度事件中的作用有助于了解极端温度事件演变规律及降低其灾损。基于2000~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通过Sen’s斜率估计和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分析了城乡站点极端温度事件的时间变化趋势,采用城市化影响及其贡献率和景观格局指数法探讨了城市化和景观格局变化对极端温度事件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站点极端温度事件变化趋势整体同向,极端高温(低温)事件呈增加(减少)趋势。(2)城市化加剧了夜极端温度事件发生的频率,热夜日数(TR)和冷夜日数(TN10p)城市化影响分别为0.19和0.27d/10a,对应的贡献率分别为49.79%和74.08%。(3)建设用地斑块面积占比、斑块密度和总边缘长度增加,以及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多样性增强和形状复杂化与热夜日数(TR)和最低气温极小值(TNn)的相关性最强。总建设用地边缘长度(TE_C)与TR的相关性系数最大(0.25)。总体来说,城市化会影响长江中游城市群极端温度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
    基于多源数据的南昌市洪涝灾害韧性及驱动因素研究
    李聪毅, 程朋根, 付家能, 周曙磊, 齐广玉
    2024, (12):  2767-2777.  doi:10.11870/cjlyzyyhj202412017
    摘要 ( 31 )   PDF (5402KB) ( 2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洪涝灾害事件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定量测度城市洪涝灾害韧性指数,可加快韧性城市建设,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将研究区划分为100 m×100 m的栅格单元,以多源数据为支撑,基于PSR模型从自然、经济、社会、基础设施4个维度构建城市洪涝灾害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熵权法探究南昌市洪涝灾害韧性的空间分布,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探究其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南昌市洪涝灾害韧性极低等级和低等级分别占总面积的5.9%和5.7%,主要分布在南昌市西湖区、青云谱区和青山湖区,其主要原因是不透水面占比较大,植被覆盖度偏低。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南昌市洪涝灾害韧性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不透水面占比、地形湿度指数和建筑物密度。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部门对洪涝灾害的应对与预防提供依据。 
    基于RClimDex模型的嘉陵江流域极端降水分析及其对输沙量的影响
    王晶晶, 莫淑红, 张竞哲
    2024, (12):  2778-2788.  doi:10.11870/cjlyzyyhj202412018
    摘要 ( 26 )   PDF (2221KB) ( 1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水文事件频繁发生,引发了严重灾害并加剧了水土流失,因此研究极端降水对流域输沙量的影响,有利于更好地评估极端降水事件,尽可能减少极端降水事件造成的危害。基于嘉陵江流域及其周边20个气象站点的日降水数据,选取7个极端降水指数,通过RClimDex模型定量计算各指数结果,并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克里金插值法分析其极端降水的趋势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Lee-Heghinian法确定突变点,最后用双累积曲线法定量分析极端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嘉陵江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的强度和频率趋于增加,但极端降水事件的持续时间趋于减少;空间分布上,大部分指数均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2)由输沙量年际变化分析可知,这45 a间输沙量总体呈显著下降趋势,流域输沙量在1984年发生突变。(3)根据输沙量-极端降水指数双累积曲线结果,极端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导致了流域输沙量的减少,其中人类活动是主要因素,贡献率高达90%以上;与年降水量的贡献率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极端降水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年降水。该研究可为提高流域防灾减灾能力和流域水沙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