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Vol. 24 >> Issue (05): 750-757.doi: 10.11870/cjlyzyyhj201505006
方婷婷, 程久苗, 费罗成
FANG Ting-ting, CHENG Jiu-miao, FEI Luo-cheng
摘要: 合理评价后备土地资源适宜性是有效进行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前提。以繁昌县后备土地资源为例, 以区域自然与人为因子对其进行初步筛选, 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生态位适宜度理论构建多宜性评价模型, 运用加权平均模型和限制因子模型, 对后备土地资源评价单元耕地、园地和林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适宜度及限制性生态因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繁昌县59.38%的后备土地资源不能进行开发, 能够开发且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后备土地资源为387.03 hm2;(2)繁昌县生境环境较为良好, 对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较强;单一土地利用类型评价中后备土地资源生态位适宜度值最大值为0.966 5。其中, 耕地适宜性最高, 林地次之, 园地最低;(3)多宜性评价表明繁昌县后备土地资源中耕地适宜性面积最大, 林地次之, 园地最小;(4)限制繁昌县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因子主要为:排水条件、pH值、障碍层深度。为改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境条件, 今后应重视土地质量管理,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使其适合开发利用的需要。
中图分类号:
[1] 袁磊, 赵俊三, 李红波, 等.云南山区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与潜力分区[J].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16):229-237. [2] 代兵, 谷晓坤, 陈百明, 等.基于GIS的新疆后备耕地资源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7):60-64. [3] 王筱明, 闫弘文, 卞正富, 等.基于适宜性的济南市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潜力评估[J].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2):307-312. [4] 黄海霞, 胡月明.基于两维图论聚类法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组合分析——以阳山县为例[J].经济地理, 2013, 33(4):139-143. [5] 张凤荣, 郭力娜, 关小克, 等.生态安全观下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 2009, 23(9):4-8, 14. [6] 陈丽红, 石培基, 郝方方, 等.基于模糊数学模型的甘肃省后备建设用地评价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 2009, 23(2):43-48. [7] 关小克, 张凤荣, 李乐, 等.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12):304-310. [8] 韦仕川, 吴次芳, 杨杨, 等.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的资源开发模式——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 2013, 27(1):55-60. [9] 杨东, 郑凤娟, 刘强, 等.基于BP神经网络的滩涂资源适宜性评价——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J].资源科学, 2010, 32(12):2336-2342. [10] LI X, YEH A G.Modeling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by the integration of constrained cellular automat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00, 14(2):131-152. [11] KRZANOWSKI R, RAPER J.Spatial evolutionary modeling[J].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2] STEWART T J, JANSSEN R, VAN HERWIJNEN M.A genetic algorithm approach to multi-objective land use planning[Z].Computers and Operations Research, 2003. [13] 金贵, 王占岐, 胡学东, 等.基于模糊证据权模型的青藏高原区土地适宜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9):241-250. [14] 于婧, 聂艳, 周勇, 等.生态位适宜度方法在基于GIS的耕地多宜性评价中的应用[J].土壤学报, 2006, 43(3):190-196. [15] 潘元庆, 王争艳, 刘晓丽, 等.河南省黄河滩区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 2009, 23(6):61-65/76. [16] 张甘霖, 吴运金, 赵玉国, 等.基于SOTER的中国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4):1-8. [17] 刘长胜, 卢伟, 金晓斌, 等.GIS支持下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以广西柳城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 13(4):333-337. [18] 艾建玲, 陈佑启, 姚艳敏, 等.基于GIS的东北地区后备农用地资源评价[J].经济地理, 2007, 27(4):637-639. [19] 何英彬, 陈佑启, 杨鹏, 等.国外基于GIS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6):899-904. [20] 陈超, 曹磊.中部五省低丘缓坡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3, 32(4):37-42. [21] 廖金凤.广东省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及其对策[J].生态科学, 2000, 19(1):70-73. [22] LEIBOLD M A.The niche concept revisited mechanistic model and community context[J].Ecology, 1995, 76(5):1371-1382. [23] HUTCHINSON G E.Concluding remarks[J].Cold Spring Harbor Symp Quant Biol, 1957, 22:415-427. [24] 李自珍, 赵松岭, 张鹏云, 等.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及其在作物生长系统中的应用[J].兰州大学学报, 1993, 2299(4):219-224. [25] 欧阳志云, 王如松, 符贵南, 等.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及其在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 1996, 1166(2):113-120. [26] 聂艳, 周勇, 于婧, 等.土壤基础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在耕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14(2):124-129. [27] 朱亮, 吴炳方, 张磊, 等.三峡典型区农村居民点格局及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3):325-331. [28] 李志, 周生路, 吴绍华, 等.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城市边缘区农居点用地城镇化整治研究——以连云港市为例[J].地理科学, 2013, 33(8):972-978. [29] 聂艳, 喻婧, 崔灿, 等.基于GIS和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园地适宜性评价——以湖北宜昌市夷陵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 21(8):1000-1005. [30] 王瑞燕, 赵庚星, 于振文, 等.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评价土地利用环境脆弱性效应[J].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11):218-224. [31] 胡国瑞, 乐丽红, 赵小敏, 等.基于GIS技术的多目标土壤资源适宜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9):49-52. |
[1] | 李鑫, 肖长江, 欧名豪, 楼淑瑜.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理念的城镇用地空间优化配置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3): 376-38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