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06年 第1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6-01-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1世纪初华中地区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
    谢 辉,张 雷,姜 巍,程晓凌
    2006, (1):  1-5. 
    摘要 ( 323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作为中国21世纪资源开发的重要场所,华中地区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将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华中地区资源本底特征、人地关系演进状态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认 为华中地区拥有较好的资源基础,特别是在水土两大资源的结合方面。但是从现状和未来国家高速工业发展看,未来华中地区自然资源承载负荷将面临较以往更为巨大和更为艰难的挑战。一方面,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华中地区在国家未来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更为突出,另一方面,当地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样会对有限的资源基础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因此,区域发展政策应当做出相应调整。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对金沙江上游梯级开发的发电影响
    梁武湖,马光文,王 黎,刘建明
    2006, (1):  6-9. 
    摘要 ( 251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调水工程规划从大渡河调水25亿m3,从雅砻江调水15亿m3,调水对金沙江上游大渡河及岷江、雅砻江、金沙江(简称“三江”)的水电开发带来一定影响,调水减少了电站入库水量,使“三江”的可开发水力资源减少;改变了径流的年内分配过程,使年内丰平枯期发电量结构发生变化,装机规模减少;而且,上中游河段受影响大于下游。跨流域调水工程可缓解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也将给调水地区带来生态环境及水电开发影响,必须全面规划,统筹兼顾,趋利避害,促进全流域,全地区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长江流域的节水形势及发展方向
    桑连海,陈 进
    2006, (1):  10-13. 
    摘要 ( 391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水污染日益加剧,长江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节水已引起流域机构和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长江流域的节水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根据长江流域水资源特点,在概述流域节水意义和探讨流域节水必要性的基础上,对目前流域农业、工业和生活节水水平与节水效果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认识不足、法制不强、投入不足和水价偏低等节水工作软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节水工作建议,为下一步的节水研究奠定了基础。
    BP神经网络在城市建成区面积预测中的应用——以江苏省为例
    赵姚阳,濮励杰,胡晓添
    2006, (1):  14-18. 
    摘要 ( 263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城市建成区规模的迅速扩张是目前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其面积从1985年的426 km2扩大到2003年的2 200 km2,平均年增加98.56 km2。城市建成区规模的扩张受到社会、经济、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用传统方法对其进行预测比较困难。鉴于BP神经网络在非线性领域预测中的广泛应用,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构建一个11-3-1结构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以1985~2001年和2002年的相关数据作为模型的训练和测试样本,以2003年的社会、经济数据作为网络的预测输入,对该年的建成区面积进行预测。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与实际面积的相对误差为3.96%,其预测精度与多元回归预测模型相比有较大改善。
    基于PCA变换和神经元网络分类方法的中国森林制图研究
    刘爱霞,刘正军,王 静
    2006, (1):  19-24. 
    摘要 ( 235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主要讨论基于NOAA AVHRR数据生成的NDVI时间序列数据与其他来源的地理数据结合进行中国森林细分类和制图的研究。首先利用ISODATA聚类方法对由NDVI时间序列数据派生的NDVI矩阵变量因子进行土地覆盖类型的分类,然后利用已有的植被类型图、TM影像以及地面样点数据作为参考依据, 进行类合并,获得中国森林边界。然后用PCA方法对NDVI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信息增强与压缩处理,以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提高分类精度。最后结合部分地理数据和地面样点调查数据,利用神经元网络方法进行中国森林分类,并依据种属和物候学特征、中国气候区划图以及国家植被分类二、三级分类系统,进行重新归类,得到最后的1 km中国森林分类图。分类结果表明,所用方法能够更加细致地划分森林类型,并且能保留一个相对较高的分类精度。
    公共资源与最优产权选择
    王学山,吴 豪,李保民5,朱天明,
    2006, (1):  25-28. 
    摘要 ( 176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公共资源是指在产权界定过程中,资源所有者被迫放弃或者没有进行产权界定的资源部分,而产权界定本质上是划分公共资源归属权的过程。根据组织对公共资源控制权的性质,将其分为两类——组织间公共资源和组织内公共资源,并据此将产权界定、生产和交易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中。通过分析,认为随着公共资源范围的变化,不同产权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和转化的系列,即从资源非稀缺条件下的纯公共产权到资源全为废弃物的纯公共产权系列;不可交易的所有权是产权系列中的特殊形式,私人产权和俱乐部产权是这一系列中的过渡形式;组织内和组织间的均衡博弈结构决定最优产权的具体选择形式。
    自然资源
    基于RS和GIS的上海城建用地扩展研究
    张心怡,刘 敏,孟 飞
    2006, (1):  29-33. 
    摘要 ( 276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借助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上海市城镇建设用地的时空扩展过程、特征、规律作了探讨,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上海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驱动力进行了分析和综合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985~1995年城镇建设用地扩展主要集中于城郊边缘地带,而1995~2000年地区扩展差异则更为明显;上海城市扩展主要侵占的用地类型为耕地,其中以水田为主,同时也占用了较多的农村居民点;上海城镇建设用地在不同方向上扩展程度和规模有较大不同;随着距离城区几何中心点距离的增加,各阶段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强度指数都呈现一个大致相同的变化过程,扩展强度指数最高的区域大多位于上海主城区的外围即城乡交替地带;经济发展是上海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决定因素,郊区小城镇及小城镇工业的发展是郊区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上海城市土地利用形成、变化及其空间作用机制
    李晓文,方精云,朴世龙
    2006, (1):  34-40. 
    摘要 ( 291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基于多时段TM遥感影象资料,对上海地区近10年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形成过程和相关空间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农业用地是全区近10年来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来源;②灌草丛与弃耕地作为一类独特的“中间过渡”土地利用类型,其数量、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指示着新开发区形成、扩展的强度和方位;③具有较大面积、较少转变次数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其空间格局强度最为显著,空间凝集度和亲和性也最强,构成区域城市化扩展的主体骨架。在此基础上,以具有较大规模的多个扩展核(常构成城市的CBD)为核心的“多核扩展”和以卫星城、交通干线周围为主的“点—轴扩展”模式,成为本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形态组建和扩展的主要形式;④上海中心城区及其他主要城镇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较高,以中、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扩展过程则往往经历了较多的土地利用转变方式及其过程,城市化过程中土地集约化使用程度低,城市化土地利用扩展过程显得零散,规律性、可解释性较差。
    亚热带低山丘陵区土壤遥感监测图像处理
    罗红霞, 龚健雅, 蹇代君
    2006, (1):  41-47. 
    摘要 ( 260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用TM图像对亚热带低山丘陵地区进行土壤遥感监测时,根据该地区的环境特点,采用线性光谱混合分解、缨帽变换、纹理提取等多种图像处理方法来突出土壤信息,消除噪声。研究结果表明,仅用TM遥感图像进行土壤分类,经过去噪处理的TM6可以使土壤分类精度提高5%以上;经过其它图像处理提取的一些图像特征对某些土壤类型表现出较强的区分能力,经线性光谱混合分解处理消除植被光谱的特征图像及其纹理对水稻土的识别精度较原图像普遍提高,缨帽变换对潴育型水稻土和测渗型水稻土有最好的分类精度,但在提高总分类精度上并没有优势,除了线性光谱混合分解图像处理方法外,其它的图像处理方法得到的特征图像加入原始图像信息能起到提高总分类精度的作用。
    长江上游玉龙雪山植物物种多样性形成的探讨
    吴之坤, 张长芹,黄 媛,张敬丽,孙宝玲,
    2006, (1):  48-53. 
    摘要 ( 282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玉龙雪山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丽江市,是界于澜沧江和金沙江之间云岭山脉的主峰。南临丽江坝,东、西、北三面均为金沙江环绕,处于中国三大植物多样性中心之一的横断山区的核心地带,具有很高的植物物种多样性。该区有藻类植物31科72属196种,地衣植物17科20余种,在苔藓植物中有苔类45种、藓类130种,蕨类植物约有220 多种,种子植物有171科804属2 646种(不含栽培种及种下等级),其中中国特有种1 631种,占本区种子植物总数的61.46%。对玉龙雪山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形成进行了探讨,认为玉龙雪山丰富的植物物种多样性主要来源于3个第三纪古植物区系成分即古北大陆、古地中海以及古南大陆成分,其中以古北大陆成分为主。之后的新构造运动及第四纪冰期冰川的反复作用,形成了玉龙雪山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来源于以上3个古植物区系成分的植物物种在以后的进化过程中经过不断分化、发展以及与临近区域的交流,形成了现在丰富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格局。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中基质生物膜的特性
    李 今,马剑敏,张 征,张金莲,贺 锋,吴振斌
    2006, (1):  54-57. 
    摘要 ( 256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从基质生物膜量、生物膜厚度和脱氢酶活性等方面研究了以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中基质颗粒作为附着生长载体的生物膜的特性。结果表明,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中,基质生物膜的形成时间为40~60 d。进水水质不同,基质生物膜的形成时间有差异,进水中相对高的营养水平有利于基质生物膜的积累,60 d内形成的稳定生物膜量相差1.59倍;生物膜活性也较大,平均相差1.5倍。不同发育程度的生物膜表现出的活性不同,最佳活性厚度为150 um。人工湿地中不同层次基质生物膜厚度差异显著,最表层0~5 cm层次基质生物膜厚度2~3倍于10 cm以下层次,为最佳活性厚度的3~4倍,其生物膜的过量积累不仅不利于处理效率的提高,且易造成人工湿地的堵塞。
    略论我国长江渔业资源的法律保护
    崔 鸿, 汪 亮,
    2006, (1):  58-60. 
    摘要 ( 267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从我国长江渔业资源管理角度出发,全面阐述了我国在加强管理的同时,着重在立法上从不同层面直接或间接地加大了长江渔业资源的保护力度,初步形成了长江渔业资源保护法律体系,从而有效遏制了长江渔业资源不断遭到破坏的趋势,最大限度保证其可持续利用。阐述了长江渔业资源现状、地位及破坏长江渔业资源的几种因素、相关的法律规定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肯定长江渔业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在保护长江渔业资源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指出其不足之处。长江渔业资源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及立法工作的不完善,决定了长江渔业资源保护法律体系还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但随着长江渔业资源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家立法力度的加大,长江渔业资源保护法律体系也必将日趋完善。
    农业发展
    基于遥感技术的圩田时空特征分析——以皖东南及其相邻地域为例
    陆应诚,王心源,高 超
    2006, (1):  61-65. 
    摘要 ( 246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利用陆地卫星(Landsat TM)影像与地理信息技术,结合历史地理学对皖东南及邻域圩田时空特征进行研究,发现该区圩田在空间上具有不同的图型结构特征,在时间上圩田开发具有与区域环境变化相关联的强烈阶段性特征。不同图型结构圩田具有不同功能:田字型图型结构圩田具有防御、灌溉、交通综合功能;多边形图型结构圩田具有空间扩展功能;羽状水网图型结构圩田具有对洪水的良好缓冲保护功能;直条块状图型结构圩田具有机械化作业和集约化灌溉功能。通过对圩田时代—面积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本区圩田修筑面积具有阶段性特点,形成三国、宋、近现代的3个高峰时期。本区圩田开发的主要驱动因素:①芜湖古聚落军事功能的突出与增强是实现本区开发第一次飞跃的原动力;②西晋末年开始的北方人口向南方持续迁移为本区的第二次飞跃奠定必要的基础;③宋代农业经济技术的大发展实现本区第二次飞跃;④现代社会经济技术发展促成本区的第三次飞跃。
    基于遗传算法和GIS的县域水田种植制度空间布局优化
    彭长青,冯金飞,卞新民
    2006, (1):  66-70. 
    摘要 ( 294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采用种植模式对县级尺度的作物进行空间配置,能够较好地解决作物空间布局中熟制比例不当、茬口不适宜等问题。种植制度空间布局优化的目的在于通过合理配置种植模式的空间位置,以充分利用并保护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其本质是一种具有自然、社会、耕作制度等多方面影响因素及空间特征的组合优化问题。传统的优化算法解决具有空间特征的组合优化问题效率很低,或者难以解决该类问题。遗传算法是一种新的智能优化算法,通过模拟自然进化过程,利用简单的编码技术和遗传操作高效地解决复杂的组合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以GIS为平台,遗传算法为优化模型的县域种植制度空间布局优化方法。
    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
    胡冰川,吴 强,周曙东
    2006, (1):  71-75. 
    摘要 ( 268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对江苏省13个市的粮食生产数据搜集整理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投入产出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土地是影响目前江苏省粮食生产的最主要因素,因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耕地面积的缩减,粮食产量有下降的趋势;此外,由于技术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现了在劳动力投入不断下降条件下的粮食产量上升,但是二者表面上的反向关系不应当被简单理解为劳动力对产出弹性的负作用;在农资投入方面,化肥与农业机械动力的投入对于江苏省粮食生产有积极影响。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优化设计及典型案例分析——以江汉平原荆州市为例
    周学武,王 芳
    2006, (1):  76-80. 
    摘要 ( 240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项目设计是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前期工作及建设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质量和投资综合效益。鉴于多年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立项和项目设计粗放、项目效益评价简单、项目建设方案缺乏具体量化比较等问题,以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中的土地治理项目为考察对象,从分析农业综合开发经济效益目标入手,以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为依据,以目标规划为工具,结合具有典型平原农区特色的湖北省荆州市的案例,就如何优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设计,包括如何确立优化目标、建立项目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优化模型及模型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结论和方法对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定量化、精细化、科学化有一定意义。
    生态环境
    环太湖景观生态格局变化研究——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
    仇恒佳,卞新民
    2006, (1):  81-85. 
    摘要 ( 287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RS和GIS支持下,通过对1984和2002年TM影像解译,分析了研究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并利用逐步回归方法研究了景观变化的人文驱动力。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发生剧烈变化,特别是耕地向水域、城镇用地和其它非农建设用地转变迅速,其中耕地的减少占土地利用总减少面积的79.3%,建设用地和水域的增加分别占土地利用总增加量的63.5%和36.5%。城镇、工矿等人文景观斑块面积增大,并趋向集中;林地与耕地等自然、半自然景观类型斑块破碎度增加,分布趋于分散;耕地与城镇景观类型的斑块形状日趋复杂;耕地的突出优势变小,整体景观异质性程度上升。受区位和地形的影响,在苏州城区附近和东部平原区耕地流失强度较大,18年耕地重心向西南方向偏移了4.74 km。景观变化的人文驱动因素是人口增加、基本建设投资扩大、大量外资涌入和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长。
    江苏省环境污染及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比较研究
    曲福田,赵海霞,朱德明,张效军
    2006, (1):  86-92. 
    摘要 ( 255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江苏省不同区域的环境污染状况差异显著。首先对江苏省三大地区间的环境污染差异进行了简要分析,然后重点对各地区环境污染的经济影响因素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苏南地区的经济增长水平及规模、产业结构、制度及环保科技水平等方面与苏中和苏北地区间差别明显,而且这种差异表现出对环境污染作用机理相反的方向,主要是由江苏省特殊的发展阶段所致,即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呈现恶化趋势。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环保政策创新的途径,以缩小江苏省环境污染区域差异,在维持经济持续增长条件下,使区域环境恶化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
    三峡水库水质保护与渔业利用关系探讨
    董方勇, 胡传林, 黄道明
    2006, (1):  93-96. 
    摘要 ( 343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捕捞渔业和不投饵养鱼对水体不会造成污染,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抑制藻类生长、减缓和控制富营养化发生的功能。投饵养鱼和施肥养鱼可增加富营养化发生的几率,但通过控制网箱的数量和布局,限定养殖种类和密度,提高低污染饲料质量,采取科学的投喂方式等措施,可减少对水体的负面影响。适度发展渔业是利用三峡水库水、土地和生物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仅可促进库区产业发展,增加库区移民就业和收入,而且对水库水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要做到有序利用水面资源,必须尽快制定科学的渔业发展规划,加强渔业管理指导渔业生产,使渔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移民安置和水库其他功能相协调。
    三峡水库入库污染负荷研究(Ⅱ)——蓄水后污染负荷预测
    李崇明,黄真理
    2006, (1):  97-106. 
    摘要 ( 288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文献\[1\]基础上,预测三峡水库2010年和2015年的入库污染负荷。采用包络线法预测排污得到有效控制的低负荷水平(最佳状态),排污继续恶化到一定限度的高负荷水平(最坏状态),以及按正常排污介于高、低负荷水平之间的中负荷水平(一般状态)。在预测入库污染负荷时,把长江、嘉陵江、乌江进入的背景水质污染负荷分为天然背景负荷和上游贡献负荷,天然背景负荷保持不变,上游贡献负荷根据上游水污染控制规划按高、中、低负荷水平预测。预测表明,库区内的污染负荷占入库总污染负荷的比例较小。中负荷水平下,库区污染源占入库总负荷的比例为8.50%~22.93%。污染负荷主要来自长江、嘉陵江、乌江上游的贡献和天然背景负荷。在低、中、高三种负荷水平下,扣除天然背景值时,2010年低负荷水平时BOD5库区负荷占28.8%、中负荷占32.5%、高负荷占35.04%。总磷出现反常,库区的总磷的污染负荷在低负荷水平下,所占入库负荷的比例高于中负荷水平、但小于高负荷水平。2010年、2015年库区的主要污染物质和污染负荷排放分布与现状(1998年)基本相同。主要排污区域为重庆主城区,2010年预测重庆主城区CODCr负荷占库区总负荷的比例,高、中、低负荷水平分别为:39.6%、36.2%、21.6%,低负荷比高负荷降低18%。库区的主要污染源为农业面源,2010年库区农业面源中CODCr负荷占总负荷的比例在高、中、低负荷水平下分别为:38.9%、47.5%、70.4%。同时,随着库区社会经济发展,污染负荷有逐步增大的趋势,到2015年所有污染物及负荷水平,均大于2010年和1998年。
    重庆市骨架公路网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徐宪立,张科利,孔亚平,陈济丁
    2006, (1):  107-111. 
    摘要 ( 301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战略环境评价作为一种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以重庆市骨架公路网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为例,探讨一种基于规划路网与生态要素空间关系的评价方法。将评价要素分为两类,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识别出规划路网对4种生态组分影响较大的地区和直接受规划路网影响的自然保护区,做出了空间分布图,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建议和对策,为合理设计和布设路网提供了依据。提出的基于空间位置关系的评价方法将会促进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展。
    GIS支持下的岷江上游流域景观格局分析
    叶延琼,陈国阶
    2006, (1):  112-115. 
    摘要 ( 316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2000年遥感资料,在土地利用分类基础上编制景观类型图;运用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选取景观斑块数、变异系数、分维数、分离度、破碎度等反映景观空间格局的指数,从景观斑块特征、景观形状、景观异质性以及景观的空间分布等方面对岷江上游流域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草地与林地构成了研究区景观的主体,二者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5.12%,草地因其面积最大而成为整个景观的基质;②研究区幅员辽阔,以藏、羌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居民喜好聚居等特点,使得耕地、城乡居住建设用地出现小聚居、大散居格局,其分离度与破碎度均较大;③因研究区海拔高差大,整个景观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从山谷到山顶依次按照城乡居住建设用地—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的顺序分布。
    滇池水环境治理的“调水”“活水”工程
    胥勤勉,杨达源,董 杰,周 彬
    2006, (1):  116-119. 
    摘要 ( 250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3.40MaB P,沿普渡河断裂发育的普渡河和沿小江断裂发育的小江均汇入到昆明盆地,形成滇池,并产生厚达千米的堆积物。早更新世晚期,金沙江贯通,导致普渡河和小江均倒流汇入金沙江,从而滇池处在金沙江、珠江和红河三大水系的风口的位置,滇池的补给系数变小,换水周期增长。近几十年来,污染物的输入和积累,导致滇池水质急剧下降。因此滇池水环境的整治,除了减少污染物的输入外,建议在禄劝县引掌鸠河的水入螳螂川,并流入滇池。滇池的集水面积增加到16 066 km2,滇池的入湖地表径流量就增加到26.64×108 m3,换水周期减少到197.2 d。与此同时使滇池在昆明向北流出,污染物不再扩散到整个湖泊,这样便可较好地解决滇池污染,整治滇池的水环境。
    用参评因子动态排序法评价环境综合质量
    张 燕,邓西海,高 翔,窦贻俭,彭补拙
    2006, (1):  120-124. 
    摘要 ( 280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评价环境综合质量常用的方法是计算加权平均的综合指数,其中权重的确定又多用层次分析法(AHP)。设计以实际监测数据为依据计算两个参数yi1和yi2,并据此对各因子进行分类并排序,由此可定性确定各因子对环境总体污染的相对重要性,并判识环境污染中的关键因子、预警因子、趋好转的因子及可不必特别关注的因子;为定量确定各因子在综合评价中的权重,再依排序位次对其赋值,然后利用所赋之值进行因子间的两两比较以克服AHP法一般应用中因各人掌握标准有异而造成比较结果的不确定性,使权重确定完全建立在监测数据的客观基础上。此外,因环境污染状况随时空改变,若需对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环境综合质量进行评价,给各因子赋予不变的权重显然不妥,而用上述思路和方法可依据实测值的差别对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环境评价因子进行有根据的差异排序,然后再用AHP法定权,这就使不同时空环境质量的比较更为客观合理。
    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对水生态系统的毒性作用
    张 征,李 今,梁 威,吴振斌
    2006, (1):  125-130. 
    摘要 ( 246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拟除虫菊酯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棉田、菜地、果树和茶叶上的农业害虫以及卫生害虫,也用于渔业生产上杀灭寄生虫。近几年来其使用量越来越大,是传统有机磷农药的替代品。它具有高效广谱、低残留的特点,对光稳定,在哺乳动物体内代谢、排泄迅速,但是对水生态系统危害较大。报道了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对水生生物的急、慢性毒性和中毒机理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有待研究的方向。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