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8年 第27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18-06-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长三角极化区形成过程中的经济梯度演变特征及政策启示
    秦贤宏1,段学军2
    2018, (06):  1179.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6001
    摘要 ( 120 )   PDF (1018KB) ( 1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经济梯度演变是极化区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表征,也是区域空间极化研究的核心主题。根据佩鲁等人的“增长极理论”和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从理论上分析了极化区形成过程中的经济梯度演变规律,然后以长三角极化区为实证研究区,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2000、2005、2010、2015年4个年份42个城市经济梯度值的基础上,运用区域差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梯度-距离曲线模拟、聚类分析与地理分区等方法对研究区的经济梯度值分布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证实:极化区在形成过程中,将发生区域内部差异先增大再减小、空间格局先集聚再分散、梯度曲线斜率先变陡再变缓等特征。这种极化反转特征不仅是对“增长极理论”和“极化-涓滴效应学说”的进一步验证,而且也可以作为判断一个极化区是否真正成熟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 极化区;经济梯度;极化反转;长三角
     基于引力和客运联系的浙江省城镇网络特征
    葛浩然1,2,朱占峰2*,钟昌标1,高立锋3,赵威4,康珍2,5
    2018, (06):  1186.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6002
    摘要 ( 57 )   PDF (2565KB) ( 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浙江省城镇间相互引力和客运班次等数据分别构建了城镇联系网络,利用复杂社会网络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从点、线、网3个层面对网络特征进行了剖析。结果显示:杭州市辖区对外联系规模最大,其次是宁波市辖区和温州市辖区,各地对外联系规模的分级比较明显,而节点间客运联系的规模分布较为均匀。基于两种方法的节点联系规模总体上呈现北高南低、中间凸显的分布态势。城镇间首位和次位联系空间分布均呈现中心-辐射式地域分割,但两种方法的分割范围不同,强联系多分布于区域中心节点与周边区域之间。浙江省城镇网络密度仍较低,而杭州市辖区和宁波市辖区的控制能力较为稳定,两种联系构成了不同地域形式的凝聚子群,也显示出城镇网络的不完全协调状态。针对城镇网络的发展现状,应着力优化城镇规模体系,多角度拓宽沟通协作途径。
    关键词: 城镇网络;空间联系;网络特征;浙江省
    发达地区农户宅基地置换意愿多水平影响因素研究——来自苏州与常州的实证
    舒帮荣1,朱寿红1,李永乐2*,陈利洪1,镇风华1
    2018, (06):  1198.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6003
    摘要 ( 202 )   PDF (843KB) ( 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已有农民宅基地置换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主要基于单一水平,忽略了影响因素的多尺度效应。对此,引入多水平回归模型,基于对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苏州和常州的17个村394个农户的调查,研究多水平影响因素对农民宅基地置换意愿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1)苏州地区农户宅基地置换意愿较常州地区低,各村农户置换意愿存在显著差异,且这一差异中75.12%的份额由村庄差异造成;(2)农户层次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对农民宅基地置换意愿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家庭人数具有负向作用;(3)村级户均收入、环境水平对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影响置换意愿起着弱化作用,而村经济发展水平、到最近城镇的距离具有强化作用;村级因素解释了95.69%的主要收入来源与置换意愿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村级因素通过改变农户层次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而导致了村级间农户置换意愿的差异。因此,需综合考虑农户及村级层次的因素,并从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及保障体系、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优化宅基地布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大环境治理、提升农户增收能力等方面推动宅基地置换工作。
    关键词: 农村宅基地;置换意愿;多水平Logistic模型;村级水平;农户水平
    基于CA-Markov模型的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
    胡碧松1,2,张涵玥1,2
    2018, (06):  1207.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6004
    摘要 ( 114 )   PDF (4389KB) ( 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鄱阳湖区为研究区,采用Logistic回归测度不同影响因子与各地类之间的驱动作用,结合Markov预测构建适用于湖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对模型精度进行检验并对湖区未来土地利用发展趋势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湖区各地类变化幅度呈显著提升趋势,草地是最活跃地类,耕地面积大幅下降,城镇化扩张稳定;(2)不同影响因子对各地类的驱动作用方向与解释能力各不相同,整体解释效果良好,各个ROC检验值均超过了0.81;(3)CA-Markov模型整体Kappa系数 >0.85,点对点精度>75%,模拟结果具有较高精度,其中模型对于林地、耕地及水域变化的模拟效果最优;(4)2010~2025年湖区各地类变化幅度有所扩大,但其变化活跃程度趋向稳定;(5)2010~2025年耕地、林地面积减少主要是城市建设用地的侵占所致,其它类型转变为居民用地的单向变化趋势显著,湖区城镇化进程大幅加速,主要集中在昌九一体化城市群区域;(6)2010~2025年草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增加主要集中在湖区各区县城镇边缘地带,城镇化进程中绿地保护措施效果明显,但仍容易造成耕地、林地抛荒等状况。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Logistic回归;CA-Markov;鄱阳湖区
    产业结构变迁与高校产出互动关系——以湖北省为例
    程伟1,何丹1,2*,殷清眉1
    2018, (06):  1220.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6005
    摘要 ( 72 )   PDF (938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明确产业结构变迁与高校产出的关系对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高校发展策略有重要意义。将产业结构变迁量化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两个指标,将高校产出量化为毕业生规模、学历高级化和创新产出3个指标,最后通过Granger检验、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确定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是学历高级化的格兰杰原因,技术市场成交额、毕业生规模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格兰杰原因;(2)学历高级化能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冲击做出及时反应;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创新产出的冲击具有延迟响应的特点,对毕业生规模的冲击有一定回馈但并不强烈;(3)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学历高级化具有高贡献能力,创新产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贡献能力远大于毕业生规模。
    关键词: 产业结构变迁;高校产出;Granger检验;VAR模型;脉冲响应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业发展格局判识及空间体系建构
    马勇,童昀
    2018, (06):  1231.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6006
    摘要 ( 111 )   PDF (2494KB) ( 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长江中游城市群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以及构建区域性大型旅游联合体的战略背景下,识别现阶段区域旅游发展空间格局,评价未来旅游业发展潜力和趋势,并构建更为优化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发展空间体系具有现实意义。根据多维超体积生态位理论和生态位态势理论构建了可以分别测算生态位“态”、“势”的区域旅游生态位测度指标体系。根据生态位态势模型算法并结合GIS平台绘制了研究区域旅游生态位“态”、“势”,以及旅游综合生态位的图谱。结果表明:(1)旅游生态位“态”值、“势”值、综合生态位最高和次高的生态元均聚集于武汉和长沙地域;(2)与“态”的图谱相比,旅游生态位“势”的图谱更为破碎化,反映了区域旅游发展态势相对复杂;(3)旅游综合生态位一般的生态元集聚形成了以南昌市、景德镇市为双核心的片区,和以宜昌市、襄阳市、荆州市、岳阳市组成的绵延区;(4)旅游生态位“态”值、“势”值以及综合生态位均呈现显著空间正相关,但空间集聚类型存在差异。最终根据旅游综合生态位测算结果,构建了“一核引领、两极驱动、三轴串联、四区支撑”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发展空间体系.
    关键词: 生态位理论;旅游业;空间格局;GIS;长江中游城市群
    自然资源
    南京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性研究
    黎孔清1,2, 孙晓玲1,2
    2018, (06):  1242.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6007
    摘要 ( 391 )   PDF (874KB) ( 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对推进都市农业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科学构建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借助耦合度模型,以南京市为例,对两者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2000~2015年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均呈上升态势,两者呈正相关,资源环境承载力每提高1%,南京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相应增加0.746%;两者耦合协调度在2000~2007年处于失调阶段,2008~2015年转变为协调阶段,2015年协调度为0.673,处于初级协调,目前耦合协调度处于资源环境承载力滞后型。南京市应该立足资源环境基础,科学规划都市农业发展格局;转变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模式,确保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同优化。
    关键词: 都市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南京市
    武汉城市群水资源利用效率测度研究
    陈威1,杜娟1,常建军1,2
    2018, (06):  1251.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6008
    摘要 ( 248 )   PDF (977KB) ( 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水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其利用效率是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武汉城市群2005~2015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提高该区域水资源利用率提供依据。以水资源、资金和劳动力为投入要素,以经济效益为产出要素,建立全要素生产框架下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模型。采用DEA-Malmquist模型研究武汉城市群水资源利用效率、投入冗余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并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各分解指标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武汉城市群水资源利用效率在研究年限前期呈现下降趋势,2015年回升;2015年非DEA有效的城市水资源投入冗余率整体偏高;全要素的生产率变化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技术变化和纯技术效率变化对水资源利用效率成正效应,而规模效率变化则表现为负效应,其中技术变化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利用DEA-Malmquist模型可判断出研究年限期间武汉城市群水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升,并且提高技术手段可大幅提高城市群水资源利用效率。用该模型可为城市群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提供参考。
    关键词: DEA模型;Malmqusit指数;武汉城市群;水资源利用效率
    岩溶地区水资源-环境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修正——以贵州省为例
    杨振华1,宋小庆2, 屈秋楠2,苏维词1,3*,吴克华1
    2018, (06):  1259.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6009
    摘要 ( 204 )   PDF (1458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常规水资源-环境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系数既不能反映“二元三维”水文地质状况,也忽略了水环境状况对服务功能的影响,导致评价结果与实际存在较大偏差。故结合岩溶发育强度和水环境特征确定服务功能价值修正系数,并对贵州省的服务功能评价结果进行修正。结果表明:(1)贵州省水资源-环境系统服务功能以水文调蓄与水力航运、环境调节与净化为主,两者价值量分别为789.22×108元和742.66×108元,两者共占全省价值总量的69.48%;(2)水资源-环境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量主要取决于区域对水资源量的供需条件、水域面积及水域旅游景观开发,且区域对水资源-环境系统的利用率越高,则价值量就越大,其最大值为贵阳市,达292.65×108元,最小值为毕节市,仅74.35×108元;(3)修正系数分为水量型、水质型和复合型,其平均值分别为0.81、0.86和0.84,与各地州水循环特征、水环境质量基本吻合。上述表明,利用岩溶发育强度和水环境因子为依据的修正系数对评价结果进行修正,不仅突显出岩溶发育特征对水资源-环境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也使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水生态环境状况。
    关键词: 水资源-环境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修正
    生态环境
    淀山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沉积物碳氮磷的关系
    刘乐丹1,3,4,王先云2,陈丽平1,3,4,凡迎春5,陈松林1,3,4,刘其根1,3,4,胡忠军1,3,4*
    2018, (06):  1269.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6010
    摘要 ( 175 )   PDF (999KB) ( 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9~2010年对淀山湖底栖动物和沉积物碳氮磷含量进行了季度调查,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对水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共鉴定底栖动物3门5纲17种,优势种为背蚓虫、寡鳃齿吻沙蚕和河蚬,群落密度以前两者为主(占81.2%),生物量以后两者贡献较大(75.0%)。沉积物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分别为7.91、1.02和0.79 mg/g,两两间均无相关性。多变量分析显示,淀山湖底栖动物群落物种组成无显著空间差异;多配对非参数检验表明,现存量(密度和生物量)、多样性指数(香浓指数H’、辛普森指数D、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和沉积物碳氮磷中,仅总氮含量存在显著空间差异。相关分析显示,现存量与TN显著正相关,多样性与TP显著负相关,且均不与TOC相关。使用底栖动物Carlander、H’ 和d指数、ABC曲线及沉积物氮磷相关的指标,评价了淀山湖表层底质的环境质量,总体表明该湖处于中度—严重污染程度或中营养—富营养状态。淀山湖底栖动物总密度及寡毛类密度低、多毛类和河蚬占优的结构特征与该湖为近距离经江通海湖泊及其底泥为有机质含量低的粉砂质粘土有关。
    关键词: 淀山湖; 底栖动物; 沉积物营养盐; 群落结构; 水质评价
    太湖西苕溪流域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代晓颖,许有鹏*,林芷欣,王强,徐羽,袁甲
    2018, (06):  1279.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6011
    摘要 ( 82 )   PDF (1140KB) ( 9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气候变化与剧烈的人类活动正深刻地影响着全球水循环系统,河川径流作为水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此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为此,以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为典型,应用累积距平、线性趋势分析及流量历时曲线等方法,分析1972~2015年流域内的水文气象变化趋势;基于累积量斜率变化分析方法与气候弹性模型,定量揭示降水与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研究结果显示:(1) 1972~2015年间流域年径流量呈减小趋势,并且在1999年发生突变,以此将时间序列划分为基准期与变异期两个阶段。变异期流域年均径流量减少约11.76%,减少幅度较大。(2) 流域降水量年际变化趋势并不显著,与基准期相比,变异期年均降水减少约1.43%,减少幅度较小,但流域径流对降水变化敏感。汛期降水量占年降水量比重减少,降水的年内分配逐渐坦化,一定程度上使得产流减少。(3) 根据累积量斜率变化率分析方法,降水与人类活动对西苕溪流域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26.45%和73.55%,由气候弹性模型计算得出二者的贡献率分别为23.52%与76.48%。两种计算方法结果较为接近,均表明人类活动是导致西苕溪流域径流减少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径流变化;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气候弹性模型;降水;人类活动;贡献率
    白马湖水污染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代丹1,李小菠2,胡小贞1*,许秋瑾1, 夏训峰1,仪慧民1
    2018, (06):  1287.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6012
    摘要 ( 77 )   PDF (1200KB) ( 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揭示白马湖水污染特征及其成因,在历史监测数据收集的基础上,于2016年11月初对白马湖25个采样点的水质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白马湖水质波动较大,2010~2014年期间,白马湖水体水质总体处于Ⅳ类;2015年好转为Ⅲ类;2016年又下降为Ⅴ类。白马湖水体富营养化综合指数(TLIc)呈显著增加趋势,由最初的轻度富营养化水平演变到目前的中度富营养化水平(TLIc:66.66)。采样期间,白马湖水体主要以氮污染物为主,其次是磷污染物和耗氧污染物。湖泊水体污染程度依次为:北部湖区>东部和中部湖区>南部湖区。湖水中总氮(TN)约83%以溶解性总氮(TDN)的形式存在,氨氮(NH+4-N)占TDN的65%,其次是NO3--N(25%);总磷(P)约60%以溶解性总磷(TDP)的形式存在,正磷酸盐(PO3-4-P)占TDP的55%左右。北部湖区TDN/TDP比值最高(50.51±19.16)(p<0.05),P是北部湖区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中部、东部和南部湖区TDN/TDP比值均已适应藻类生长。陆域外源污染源输入是引起白马湖水质空间异质性和水质下降的主要因素,湖内水生植被消亡和水产养殖污染引起的生态功能退化也是造成白马湖水质下降的一个原因。研究可为当下白马湖水质演化研究及水环境治理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水质;富营养化;TDN/TDP;TLIc;白马湖
    鄱阳湖主湖区与碟形湖水位变化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李海辉
    2018, (06):  1298.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6013
    摘要 ( 530 )   PDF (1136KB) ( 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水位作为鄱阳湖重要的水文因子,对鄱阳湖水动力过程和水质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根据2014~2015年鄱阳湖主湖区和碟形湖水位、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主湖区和碟形湖水位及主要水质指标的年内变化特征,阐述了主湖区和碟形湖水质对水位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丰水期碟形湖与主湖区联通,碟形湖水位与主湖区水位呈直线型相关,枯水期碟形湖水位高于主湖区,主湖区年内月平均水位变异系数为0.13,而碟形湖年内月平均水位变异系数为0.08;(2)丰水期,主湖区和碟形湖的氮磷比分别为19.29和46.27,枯水期主湖区和碟形湖水体的氮磷比分别为17.88和40.39;(3)鄱阳湖主湖区水质主要指标与水位的相关性显著强于碟形湖,主湖区总氮、氨氮、总磷和溶解氧均与水位呈负相关性,而碟形湖中只有pH与水位有相关性;(4)枯水季节,碟形湖水体具有较高的总氮,而鄱阳湖主湖区则具有较高的总磷和氨氮。总之,枯水期进行合理的水位调控能够有效降低富营养化风险。
    关键词: 水位;水质;碟形湖;鄱阳湖
     基于GF-1号遥感影像的武汉市及周边湖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反演
    周亚东1,2,何报寅1,寇杰锋1,2,粱胜文3,胡世祥3,胡 柯3
    2018, (06):  1307.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6014
    摘要 ( 203 )   PDF (1939KB) ( 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监测评价是湖泊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基于GF-1号WFV遥感影像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通过82个站点实测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和RBF神经网络模型,对武汉市及其周边地区主要湖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进行了反演。反演的结果显示,武汉市及周边大部分湖泊水域处于轻度富营养和中营养状态,局部湖区为中度富营养状态。验证结果表明:GF-1号WFV多光谱数据用于监测大面积湖群水质变化是可行的;两种模型都可以建立实测数据与遥感信息的函数关系,根据函数可以反演湖泊水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进而实现大面积湖泊水质动态监测;而RBF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的R2为0.742 3,均方根误差为3.72,其反演精度更高,更适合于监测内陆湖泊水质变化。
    关键词: 武汉市;GF-1号;湖泊水质反演;营养状态指数;RBF神经网络
    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水环境质量的影响
    帅红,李辉艳,李赛,李荣荣
    2018, (06):  1315.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6015
    摘要 ( 51 )   PDF (888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实地调查与水样检测,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法以及ShannonWeaver指数分别评价了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典型年(1986、1991、1998、2004、2006和2010年)洞庭湖水环境质量、营养化水平和水生生物状况。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典型年洞庭湖水质总体变差,各断面水质超标率有明显上升,呈现以氮、磷污染为主并伴有有机污染的特征;营养化指数有上升趋势,东洞庭湖2008~2010年综合营养指数超过50,出现轻度富营养;隐藻门代替硅藻门成为洞庭湖浮游植物优势种,其生物多样性下降;东洞庭湖底栖动物优势种为梨形环棱螺,而苏氏尾鳃蚓成为西、南洞庭湖的优势种,其种类和密度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影响洞庭湖水质的因素除了“三口”、“四水”污染物聚集和湖区生活污染、面源污染外,三峡水库运行后入湖水沙量大幅减少以及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也是其关键
    近50 a澴河上游汛期降雨径流多尺度时空演变
    孙周亮1,2,刘 冀1,2*,谈 新3,董晓华1,2,舒章康1,2
    2018, (06):  1324.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6016
    摘要 ( 130 )   PDF (1307KB) ( 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水文资料的一致性遭到破坏。为研究澴河上游汛期降雨、径流的一致性,基于澴河花园水文站及流域内6个雨量站1963~2013年汛期实测资料,以全汛期、最大1日、3日、7日为时间尺度,首先通过Pettitt检验和Mann-Kendall检验对降雨、径流序列进行趋势与突变检验;其次采用不均匀系数和重心模型对降雨时空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基于日流量历时曲线分析不同相对历时流量的变化规律;最后分析降雨径流关系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澴河上游流域汛期降雨存在不显著下降趋势,各历时降雨空间分布未发生显著变化,降雨重心基本分布在广水站和草店站之间。花园站汛期平均流量呈减小趋势,最大1日、3日、7日平均流量显著减小;高流量下降趋势和低流量上升趋势均较明显,高、低流量相对于中流量的离差均为减小趋势。汛期径流系数呈下降趋势,降雨、径流深多年平均下降率分别为11.6、20.8 mm/10 a;径流系数与降雨量呈分段线性关系,约在汛期降雨为565 mm处出现转折。
    关键词: 时空演变;空间不均匀性;降雨重心;流量历时曲线;降雨径流关系
    长江上游重庆段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刘 波1,陈刘强1,2,周 森1,张天宇3
    2018, (06):  1333.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6017
    摘要 ( 141 )   PDF (1487KB) ( 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长江上游重庆段的年径流量持续减少。首先利用MASH移动窗口滑动平均法分析重庆市长江干流寸滩、北碚和武隆3个主要水文站的径流变化特征,然后运用弹性系数法和回归分析法进行径流模拟,定量评价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与基准期(1961~1990年)相比较,影响评价期(1991~2011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3个水文站年径流减少量的贡献率分别约为25.2%~35.2%和64.8%~74.8%。(2)气候变化对月径流量的影响幅度有限,导致7月汛期径流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8~10月的径流量普遍减少;人类活动对月径流量影响明显,导致7月份实际径流量减少,并进一步加剧了8~10月径流量减少的幅度。(3)两种方法都指示人类活动已经成为径流减少的重要原因。定量阐明径流变化的成因有助于科学制定应对措施,协调重庆市以及长江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
    关键词: 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径流变化;定量归因;重庆
    三江源区径流退水过程演变规律
    代军臣1,2,王根绪1*,宋春林1,2,黄克威1,2,朱美壮1,2
    2018, (06):  1342.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6018
    摘要 ( 446 )   PDF (662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三江源区1960~2009年间的月径流数据,使用数字滤波法进行基流分割并使用Depuit-Boussinesq方程进行退水系数计算,同时对径流量、基流量、退水系数分别进行Mann-Kendall趋势检验。结果显示:(1)过去50 a间黄河与澜沧江年内径流量显著减少,而长江源区径流变化趋势不明显;(2)三江源区冬季枯水期径流量主要受基流控制,基流占冬季径流的比值最高可达100%,黄河源区与澜沧江源区过去50 a来基流在不断减少基流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点与径流呈现出高度一致;(3)在过去50 a,长江源区的年径流退水过程正在减缓,气候变化影响下,降雨是三江源区径流退水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降雨量的增加会导致退水系数的减小,而温度对三江源区的退水过程影响存在着不确定性。研究为揭示气候变化下三江源区径流退水过程的演变过程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三江源区;退水系数;基流分割;Mann-Kendall趋势检验
    1951~2013年江苏省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趋势及概率特征
    尹义星1,王小军2,3,叶正伟4,焦士兴 5,潘 欣1
    2018, (06):  1351.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6019
    摘要 ( 448 )   PDF (1378KB) ( 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江苏省13个气象站1951~2013年的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RClimDex软件包提取极端气温指数,并借助线性倾向估计、改进的Mann-Kendall 趋势和突变检验、GEV模型等方法研究极端气温的趋势和概率特征,并基于ArcGIS对百年一遇的极端气温进行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1)以最高气温来度量的冰冻日数和冷昼日数呈下降趋势,夏季日数和暖昼日数呈上升趋势;以最低气温来度量的霜冻日数和冷夜日数呈下降趋势,炎热夜数和暖夜日数呈上升趋势。(2)改进的Mann-Kendall检验表明,极端最高气温的上升趋势弱于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主要在2000年左右发生突变,而最低气温的突变主要发生在1980年代。(3)基于平稳和非平稳GEV模型得到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的重现水平,其中非平稳模型的重现水平随序列存在的趋势而变化。(4)江苏省百年一遇极端最高气温的空间分布由西到东递减,最低气温则呈现由西北到东南递增的变化。
    关键词: 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改进的Mann-Kendall检验;概率特征
    不同海拔高度气溶胶粒子吸湿特征的观测研究——以黄山为例
    吴奕霄1,邱阳阳2*,郭 俊1,王珂清1,王 佳1,周学东1
    2018, (06):  1361.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6020
    摘要 ( 75 )   PDF (1552KB) ( 1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加湿串联差分迁移分析仪H-TDMA,观测研究了2012年9~10月黄山不同高度40~200 nm大气气溶胶粒子的吸湿增长因子GF(Growth Factor)。结果表明:当粒子到达潮解点之后,颗粒物的GF多为双峰分布,分为GF<1.15的弱吸湿组和GF>1.15的强吸湿组;相同粒径下,强吸湿组离散程度大于弱吸湿组。相对湿度的变化对粒子吸湿增长的影响与粒子大小及化学组分有关,爱根核模态和积聚模态粒子在相同的相对湿度下潮解点不同,硝酸铵和硫酸铵是颗粒物中主要的吸湿成分。气溶胶粒子的吸湿性有明显的日变化。黄山地区环境相对较清洁,实验设置的相对湿度85%较其他地方低,也是气溶胶粒子整体吸湿性小于城市地区的原因之一。对比不同海拔高度下气溶胶粒子的吸湿性,发现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溶胶的吸湿性减弱。
    关键词: 气溶胶粒子;吸湿增长;H-TDMA;黄山
    亚洲地区越境空气污染治理的合作机制
    梅 菲
    2018, (06):  1371.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6021
    摘要 ( 83 )   PDF (795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亚洲地区越境空气污染问题对公众的健康造成极大损害,亚洲各国在治理越境空气污染问题中的尤其需要国际合作,根据当前亚洲地区的越境空气污染的现状,梳理了亚洲地区在合作治理越境空气污染问题中的合作框架、合作项目、资金筹措、信息收集与交流的现状,分析其缺陷和不足。通过对北美地区以及欧盟地区在关于越境空气污染治理的合作机制的借鉴和分析,提出对完善亚洲地区越境空气污染的国际合作机制的建议:(1) 整合亚洲地区越境空气污染治理的合作框架;(2)优化亚洲地区越境空气污染合作治理的管理体制;(3) 增强亚洲地区越境空气污染的数据和信息交流;(4)拓展亚洲地区空气污染治理的合作项目范围;(5)深化亚洲地区越境空气污染防治的民间合作;(6)加大对亚洲地区内低碳和空气污染控制项目的投资和融资力度。
    关键词: 亚洲;越境空气污染;国际合作机制
    江苏沿海地区土体含盐特征及指示作用
    苟富刚1,2,龚绪龙1,2,杨 磊1,2,张 岩1,2,蔡露明1,2
    2018, (06):  1380.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6022
    摘要 ( 92 )   PDF (1337KB) ( 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土体含易溶盐特征和其指示意义,采集测试土样3 246件和水样78件。研究表明:浅表部土体含盐量具有与海岸线平行的分布规律,愈靠近海岸,土体的含盐量愈高。土体盐分来源主要包括4个方面,土体在沉积时的海水浸渍,沉积物源本身的含盐特征,浅表层土体的现代积盐,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海水浸渍是土体含盐量增高的最主要原因,通过Na-Cl交换过程,分析了水土盐分之间的转化机理。采用比例系数法分析沉积物源的含盐特征。建立了TDS和成井层位土体易溶盐含量的多个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其中以土中Cl-和TDS的回归效果最为显著,这与Cl-为稳定的常量元素和其不易被土体吸附有关。采用HYRD1井验证了回归预测模型,准确度达到了96%。以HYRD1为例,结合滨海相沉积土层的特点,阐述了土体含盐特征在多重地层划分中的作用。
    关键词: 易溶盐;氯盐渍土;回归分析;TDS
    江苏省生态足迹动态分解及区域差异
    仇 蕾1,2,3,崔韵文1,2
    2018, (06):  1388.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6023
    摘要 ( 214 )   PDF (987KB) ( 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测算了江苏省2005~2015年间的生态足迹,构建LMDI生态足迹分解模型分析了土地结构、技术、经济和人口因素对生态足迹变动的影响,并利用基尼系数、对数离差均值和泰尔指数分别测算江苏省生态足迹主要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江苏省人均生态足迹从2005年的2.82 hm2/人增长到2015年的3.88 hm2/人,年增长率为3.24%。土地结构变动、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递增对生态足迹的增长起推动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抑制资源消耗。技术和经济水平是影响江苏省生态足迹变动的主要因素,总体差异在逐年递减,苏南、苏中、苏北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江苏省应加强区际协调发展,促进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技术学习、经济互补。
    关键词: 江苏省;生态足迹;影响因素;区域差异
    LUCC影响下湖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
    熊 鹰1,2,张方明1,2,龚长安3,罗 朋1
    2018, (06):  1397.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6024
    摘要 ( 351 )   PDF (3810KB) ( 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遥感解译数据,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及GIS空间统计方法,探讨了湖南省1990~2015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时空格局及其动态演化。结果表明:湖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减少最明显的是耕地、林地和草地系统价值。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格局的等级差异明显,ESV 高值区与低值区相互溶解渗透,总体上高值区与较高值区对低值区呈包围态势。高值和较高值区分布较均匀、低值与较低值区分布较集中,中等值区分布较为散乱,呈随机镶嵌结构分布格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动态演化的空间自相关与高低值聚集现象明显,但其相关性与聚集程度趋于弱化。“退田还湖”、“退耕还林”、“绿色湖南”等政策的实施,促使研究区域的ESV增加并形成若干增值热点区,城镇化、城市扩张与土地开发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并形成城镇密集区、水土资源富集区分布的价值损失冷点区。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空间格局;时空演变;湖南省
    长江经济带如何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常纪文
    2018, (06):  1409. 
    摘要 ( 315 )   PDF (626KB) ( 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标
    流域能够为民族的生存和繁衍提供生态与物质基础,因此古代文明的发源与流域有很大关系,古代文明的传承与流域的生态保护也有密切的关系。事实证明,凡是古代文明能够传承至今的国度,都是流域生态得到持久保护的地方。因为流域的断流导致生态环境变迁,一些古代文明走向衰落。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既是对人与环境互动关系的历史规律总结,也是在新时代下指导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生态文明历史观。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会见美国总统特朗普时,指出文化没有断过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长江、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和关键生态支撑,其流域生态得到长久、有效的保护。
    目前,约占全国面积1/5的长江流域养育了大约全国1/3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3的GDP,因此必须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在农业社会,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的生态影响有限,流域的水流长盛不衰,养育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促进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但进入工业社会,人类干预生态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如果不予以科学规划,并进行严格管控,久而久之,流域的生态环境就会面临不可逆的恶化。从过去30多年的发展来看,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区域,与京津冀、珠三角等战略区域一起,对于促进中国的经济腾飞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生态环境问题也接踵而至,主要是长江沿岸的自然岸线破坏和侵占严重,湿地碎片化,水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出现退化趋势;外来物种入侵,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面临考验,生物多样性及生境稳定性面临持久的威胁;长江沿岸的化工区和其他工业园区发展迅速,缺乏流域内统一的产业协同规划,低质化、粗放化、同质化竞争,既不利于安全生产,也不利于流域环境安全的保护,更不利于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整体提升;长江沿岸城市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水、垃圾缺乏有效处理甚至直接排放的现象长期存在,面源污染突出,降低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体的环境质量;长江上下游之间的绿色发展缺乏统筹,区域之间缺乏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机协调,环境污染的信息共享和联动治理机制不足,生态保护补偿等机制目前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长江流域非法采砂和非法码头的存在,对航道安全和流域生态安全构成持久的危害。这些问题的共同存在,危及对水资源的持续供给、水生态的持续稳定、水环境的持续洁净、水安全的持续保障,部分地区环境与发展矛盾突出,对长江流域生态文明的永久繁盛产生了威胁。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出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考虑,指出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这是对一些地方过去过度开发利用长江流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现象的纠偏。
    2016年9月,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要求,《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两个时间节点的目标,一是到2020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基本建成绿色低碳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二是到2030年,水环境和水生态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更加美好。长江经济带要发挥各区域的绿色协同作用,应当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项规划,环境保护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于2017年7月13日联合印发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地方层面,湖北、上海、江西、浙江、安徽等地也出台了相关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地方立法。在过去的两年,长江经济带在强化顶层设计、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转型发展、探索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绿色、有序、协调和规范化发展的格局初步建立。2018年1月,中国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了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修复,推进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和协同发展,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长江流域湖北和湖南段,考察了化工企业搬迁、非法码头整治、江水污染治理、河势控制和护岸工程、航道治理、湿地修复、水文站水文监测等工作情况,指出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