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本期目录
2018年 第27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18-07-20
全选: 隐藏/显示图片
  • 区域可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激励、官员异质性与城市工业污染: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张鑫, 陈志刚
    2018, (07):  1314.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7001
    摘要 ( 540 )   PDF(mobile) (1397KB) ( 1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地方政府尤其是地方官员的决策行为对于一个城市工业污染的程度及其变化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首先探讨了地方官员的个体差异及其行为特征对城市工业污染的影响机理;然后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通过建立地方官员特征指标与城市工业污染间关系的计量模型,运用2005~2014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官员异质性(主要体现为年龄、任期和晋升来源等方面的差异)对城市工业污染的具体影响。结果发现,地方官员的年龄、任期和晋升来源等因素对于城市工业污染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1)地方官员年龄增加对城市工业污染的影响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倒U型变化趋势;(2)地方官员任期增加对城市工业污染的影响呈先减后增的趋势;(3)本地晋升官员相对于外地晋升官员,其执政下的城市工业污染程度会有所缓减。最后就有效管控城市工业污染,从完善地方官员晋升机制、健全地方官员环境考核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长三角集装箱港口体系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郭政, 董平, 陆玉麒, 黄群芳, 马颖忆
    2018, (07):  1340.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7002
    摘要 ( 759 )   PDF(mobile) (1983KB) ( 2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港口的发展对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港口体系演化研究一直是港口地理研究的热点。选取长三角14个集装箱港口为研究对象,以1990~2015年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集装箱港口数量为研究数据,运用基尼系数和偏移-份额分析法分析了长三角集装箱港口体系的总体集散趋势和演化过程,重点凝练其演化模型并分析了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三角集装箱港口体系经历了分散和集中两种发展趋势,呈现出格局特点明显不同的4个发展阶段,并朝着区域化阶段发展。形成了“原始单核结构→极核枢纽结构→双核枢纽结构→多核协同发展结构”的演化模型。长三角集装箱港口体系演化过程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主要包括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区域经济、政策和制度、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等,并且不同因素在各阶段对集装箱港口体系演化的影响程度不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集装箱港口体系的演化模型,并对长三角集装箱港口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武汉城市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蓝希, 刘小琼, 郭炎, 陈昆仑
    2018, (07):  1345.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7003
    摘要 ( 820 )   PDF(mobile) (937KB) ( 2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揭示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武汉城市水环境承载力的演化特征,理解长江经济带建设过程中武汉城市水环境的承载基础,从水资源环境、水污染控制和社会经济承载3个子系统来构建城市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采用结构熵权法和均方差决策法进行主客观联合赋权,对长江经济带战略下的武汉城市水环境承载背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004~2013年武汉城市水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协调性较好,城市水环境承载力综合值呈上升态势,具有较好的水环境承载基础;(2)水资源环境和水污染控制两个子系统在武汉城市水环境承载力中贡献较大;(3)长江经济带建设背景下水污染控制是提升武汉水环境承载力的关键,未来控制城市生活污水、加强城市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是武汉城市水环境管理的重中之重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效率的空间关系及其协同提升机制研究
    罗能生, 王玉泽.彭郁, 李建明
    2018, (07):  1349.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7004
    摘要 ( 423 )   PDF(mobile) (1018KB) ( 1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2003~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了城市群内历年各城市的生态效率,并分析了其时空差异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生态效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整体水平较低;城市群内部四大城市圈(群/带)的生态效率存在不平衡性,武汉城市圈的平均生态效率最高,环鄱阳湖城市群次之,环长株潭城市群再次,襄荆宜城市带最低;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生态效率的发展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城市之间的生态效率呈现出空间负相关性,且部分地区存在“污染俱乐部”现象。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生态效率需要城市间的有效合作和协同行动,应该统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环境规制,健全城市群统一的生态补偿机制,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改变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等
    水质感知视角下水库移民满意度分析——基于有序逻辑回归的实证研究
    刘钢, 刘坤琳, 汪玮茜, 赵爽
    2018, (07):  1355.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7005
    摘要 ( 638 )   PDF(mobile) (1483KB) ( 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库区移民的水质满意度问题,应用有序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基于满意度感知理论,构建了库区移民水质感知有序逻辑回归模型,以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移民情况开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最高教育水平、水源、庄稼种类、日常污水去向、周期性淹没意向等要素对移民水质感知具有显著影响;(2) 上游移民相较于中下游移民对于未来水质政策更乐观;(3)随着教育水平提高,移民对未来预期更加理性;(4) 日常污水去向要素对移民的水质感知存在空间异质影响,使用明渠的群众更倾向于认为水质将会变好;(5) 移民生活用水来源获取越难,对水质变化感知越差;(6)种植主粮作物的移民,对未来的水质预期更好。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种植结构优化,能够提升移民满意度
    基于3D理论与SEM的县域交通可达性与空间贫困的耦合机制
    戢晓峰, 刘丁硕
    2018, (07):  1360.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7006
    摘要 ( 619 )   PDF(mobile) (2008KB) ( 10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获取连片特困地区县域交通可达性与空间贫困程度之间的耦合关系,运用路网-栅格集成法的加权时间成本距离模型对县域综合交通可达性进行测算,构建了基于“3D”理论的空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结构方程模型获取了二者的空间耦合机制,并以滇西边境山区为例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滇西边境山区各贫困县(区)可达性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显著,且邻近效应突出,骨干路网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贫困县域的县外可达性水平;滇西边境山区的贫困发生率呈现中心发散、集聚分布的空间特征,贫困程度的改善与地均GDP、市场距离、产业距离、交通分割、贫困分割呈正向相关,与地均人口密度呈负相关;区域空间贫困程度与交通可达性的耦合强度为023,呈显著负向影响。通过提升可达性水平和县域间通达程度,可为扶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上海大都市区物流企业区位分布特征及其演化
    张大鹏, 曹卫东, 姚兆钊, 岳洋, 任亚文
    2018, (07):  1365.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7007
    摘要 ( 822 )   PDF(mobile) (2686KB) ( 2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物流企业的空间分布决定城市物流空间格局、影响城市资源和生产空间的合理配置。以上海大都市区1995年以来物流企业属性数据为基础,综合应用区位商、平均最近邻、核密度及协同区位商等测度方法,探究各类物流企业的区位及其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受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及发展定位不同的影响,上海大都市区物流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时空异质性,区域各类物流企业的时空发展水平差异显著;(2)上海大都市区物流企业正由“中心布局”转变为多“核心-边缘”模式,在中心区集聚极化的同时,郊区外围也集聚分布了大量物流企业,城市物流空间不断向外围扩张;(3)货代类和综合物流类企业通过信息共享、服务零库存等因素,促进企业间的共位选择;其他类型物流企业由于地域分工、企业选址分散,则出现了区位互斥现象。研究揭示了上海大都市区物流空间区位特征,既补充了城市物流的理论研究,也为今后城市物流业和物流设施发展提供借鉴
    国内外绿色发展制度演化的历史脉络及启示
    佘颖, 刘耀彬
    2018, (07):  1370.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7008
    摘要 ( 1585 )   PDF(mobile) (883KB) ( 10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面对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和经济下行压力,世界各国先后推出了“绿色新政”,旨在通过制度创新来保障绿色增长方式的可根植化问题,以此探索可持续包容发展。国外绿色发展制度建设过程经历了发展理念的两次跃升,即从“可持续发展”到“绿色新政”,因而可概括为:“萌芽”、“发展”和“突破”3个阶段,总体来说是环境问题驱动、价值观引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政府和市场的重要性交替显现;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绿色发展制度经历了“自发”、“追赶”、“并跑”到“创新”的4个阶段,带有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特征,战略规划起了导向作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绿色发展制度的形成实质上都是社会公众绿色意识的不断加强在社会制度上的反映。在梳理国内外绿色发展制度演变的逻辑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塑造绿色文化以培育绿色发展制度价值观,以战略规划和市场配置来构建体制观,协调统一绿色法律制度、创设中国特色标准体系以维护法制观,采用样板试点巩固绿色发展制度示范观等若干启示
    1980~2009年长江下游地区油菜冻害时空特征研究
    侯雯嘉, 陈长青, 乔辉, 孙新素, 周曙东
    2018, (07):  1375.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7009
    摘要 ( 558 )   PDF(mobile) (1414KB) ( 1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1980~2009年长江下游地区的气象数据和灾害资料,首先对油菜越冬期最低温度 <-5℃ 天数和蕾花期最低气温<0℃天数进行了时空特征分析;然后对比了不同年代油菜关键生育期低温冻害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越冬期最低温度 <-5℃ 的天数和蕾花期最低气温<0℃的天数均呈下降趋势;低温天数较大的地区是安徽和江苏省,低温天数较大的时期是1980s,1980~2009年油菜越冬期和蕾花期冻害出现的次数均有所减少,出现越冬期冻害的年份较少,发生蕾花期冻害的年份较多。安徽与江苏省是出现越冬期冻害的主要地区;除上海以外,其他省份均有半数以上的年份发生蕾花期冻害。长江下游地区可以采取育种、栽培和耕作等措施缓解关键生育期低温冻害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自然资源
    WRF模式参数化方案对江西山地风电场的风模拟研究
    姚琳, 沈竞, 温新龙, 高超
    2018, (07):  1380.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7010
    摘要 ( 2194 )   PDF(mobile) (1258KB) ( 23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WRF模式中选取不同的陆面过程、边界层以及近地面层参数化方案,设计了6种不同的参数化方案组合,模拟江西省某高山风电场测风塔2016年1月和2017年1月逐时风速、风向,并与同期实测数据进行比较,选出MRF边界层参数、WSM3微物理过程参数和Noah陆面过程参数作为最优参数化组合方案。对最优参数化组合方案的模拟结果进行整一年的逐时模拟效果检验,结果表明:最优参数化组合方案对全年风速模拟效果较好,模拟结果风速日变化趋势及风速段(0~24时)分布与实测基本一致,模拟的风速峰值及概率偏大,主要是由于模式的精度不足以准确描述山地风场复杂下垫面造成的。模式最优参数化方案对风向模拟与实测主导风向分布一致且风向频率相似
    云南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伍文琪, 罗贤, 黄玮。李运刚
    2018, (07):  1385.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7011
    摘要 ( 506 )   PDF(mobile) (1954KB) ( 5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水资源承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方面。选取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评价指标,构建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分析经济压力指数、人口压力指数、承载压力指数及协调指数,对云南省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利用状况进行评价,并探讨了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云南省水资源与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不协调,滇中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人口数量大,而水资源量较少,多属于轻度超载或濒临超载地区;(2)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区域内水资源承载压力逐渐增大,如滇东北地区的昭通市由水资源承载适宜地区转变为水资源濒临超载地区,而滇西部地区的德宏市水资源承载力由承载盈余变为承载适宜;(3)从整体上看,目前云南省水资源利用率较低,工程性缺水问题较为突出。未来水利工程尤其是滇中引水等的建设及运行,将有效缓解水资源超载问题
    多民族地区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演变
    王辉, 延军平, 王鹏涛, 武亚群
    2018, (07):  1390.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7012
    摘要 ( 2304 )   PDF(mobile) (3574KB) ( 2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民族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对维护区域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以云贵地区县域为研究单元,选取2000~2015年人均GDP及其平均增长指数为研究指标,运用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云贵地区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变。结果表明:(1)云贵地区经济差异持续下降,市辖区下降幅度最大,民族县差异已下降至最小,一般县差异贡献率逐步提高,组间差异下降幅度小于组内;(2)云贵地区县域经济水平呈弱集聚空间模式,经济增长空间关联度更高;(3)经济热点由滇中单核空间结构向滇中-黔中双核心空间结构演化,经济热点区分布在大城市市辖区及其周边一〖JP+2〗般县;经济增长热点呈东移趋势,民族县是主要经济增长热点区;(4)区域产业发展、城市辐射能力以及政策引导作用的差异是导致云贵地区经济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长江中上游圆口铜鱼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熊美华, 邵科, 赵修江, 朱滨, 史方
    2018, (07):  1395.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7013
    摘要 ( 426 )   PDF(mobile) (1336KB) ( 1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科学地开展圆口铜鱼人工繁殖和增殖放流等保护工作,研究采用9个四碱基重复的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微卫星标记,对采自宜昌、三峡库区、宜宾、永善、巧家、攀枝花6个江段的199尾圆口铜鱼样本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依照采样点不同将圆口铜鱼分成6个群体,研究结果显示,9个微卫星标记均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各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AMOVA显示6个群体并未达到显著遗传分化水平。Structure分析将6个群体分为2组,三峡库区群体中部分个体与宜宾群体中部分个体为一组,其他为另一组。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与Structure分析结果间存在一定差异,可能原因在于AMOVA结果是将每个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显示的,而Structure分析结果是将每个群体按照个体数所占比例来显示的。因此,为避免遗传背景污染事件的发生,进行圆口铜鱼人工繁殖的遗传管理,分析比较放流群体和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是必须的  
    全球变暖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夏季高温时空演变研究
    杨涵洧, 马悦, 史军
    2018, (07):  1400.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7014
    摘要 ( 690 )   PDF(mobile) (4281KB) ( 1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2000站逐日地面气温资料,运用高温日数、平均高温度数以及日最高气温这3个指标刻画1961~2015年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地区的夏季高温时空演变,并在对上述指标进行突变检测的基础上,比较其转折前后的夏季高温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长三角夏季高温指标在2000年左右存在气候突变,2000年以后夏季高温日数和强度出现显著上升;(2)较之2000年前,2000年后的高温度日数的分布型更为集中,前三个EOF模态解释方差均有所上升,EOF1分布较为相似,EOF2不再呈现带状分布,EOF3局地性特征减弱;(3)2000年后的长三角夏季高温日数增长明显,年平均高温日数达到20 d以上的区域向北扩展至32°N附近,向东扩展至往浙江东部沿海;年平均高温日数达到30 d以上的区域更扩展至31°N以南、121°E以西所有地区,高温日数最多可达近50 d;(4)2000年后高温度日数呈明显增加,从2000年前的10~20℃·d增加到20~50℃·d,以30~31°N一带增长最为显著。浙江中部和南部地区在2000年后高温日数增长明显,但高温强度增长较弱;安徽东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地区高温日数和强度均增长明显。
    近56 a来中国东部地区雨涝事件时空演变特征
    孔锋, 孙劭, 王一飞, 吕丽莉
    2018, (07):  1405.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7015
    摘要 ( 712 )   PDF(mobile) (6529KB) ( 1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1961~2016年1 638站的雨涝次数和雨涝日数年值数据,利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诊断中国东部地区雨涝事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1961~2016年中国东部地区的年总雨涝次数和雨涝日数均在波动中呈现出增加趋势。在年代际变化上,1990s的雨涝次数和雨涝日数最多,而1960s~1980s,中国东部地区的雨涝次数和雨涝日数均呈减少趋势。中国东部地区年雨涝次数和雨涝日数存在6 a和30 a的周期振荡特征,并在1991年发生突变。(2)在空间上,1961~2016年中国东部地区气候态和各年代的雨涝次数和雨涝日数主要集中分布在华南、云南西部和南部、江西北部、浙江南部、福建北部、湖南和重庆交界地区、四川北部和辽宁东部地区。(3)在变化趋势和波动特征空间分布上,1961~2016年中国东部地区雨涝次数和雨涝日数在东南沿海地区呈明显增加趋势,而1961~2016年中国东部雨涝次数和雨涝日数波动特征则呈东南低-西北高的空间分异格局。
    基于CAMarkov的土壤有机碳储量空间格局重建研究——以泛长三角地区为例
    周杰, 张学儒, 牟凤云, 赵瑞一, 周伟, 李梦梅
    2018, (07):  1410.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7016
    摘要 ( 440 )   PDF(mobile) (6676KB) ( 14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取了泛长三角地区的高程、坡度、坡向、GDP、人口、温度、降雨量、河流距离、城市距离和海岸线距离10个驱动因子作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基于这些驱动力因子,利用Logistic分析制作土地适宜性图集;运用CAMarkov模型模拟得到2000年、1995年、1990年、1985年、1980年、1975年6期的土地利用格局;采用全数检测的方法对模拟结果进行精度检验;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泛长三角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进而重建历史土壤有机碳储量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模型模拟精度为8873%,说明CAMarkov模型对历史土地利用模拟具有一定可行性;(2)泛长三角地区历史土壤有机碳储量从今往前逐期递增,且明显高于2010年土壤有机碳储量水平,1995、1990、1985、1980、1975年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3235 1、3241 9、3247 6、3251 8、3255 3;(3)各时期泛长三角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空间格局呈现出南高北低的趋势,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有机碳储量密切相关,城市建成区有机碳储量低于其他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区域主要出现在其高值区周边;(4)耕地与林地面积的增加,建设用地面积减少,导致了1995~1975年间有机碳储量的增加。基于CAMarkov模型可以有效重建历史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格局
    丰乐河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张梦薇, 吕成文
    2018, (07):  1420.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7017
    摘要 ( 503 )   PDF(mobile) (898KB) ( 12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变异特征的研究对于区域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ArcGIS技术的支持下对丰乐河流域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SOC)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丰乐河流域SOC含量为1431±4.50 g·kg-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SOC含量差异显著(p<001)。其中,林地SOC含量的均值最大,为1558±593 g·kg-1;水田和旱地次之(分别为1539±309 g·kg-1、1146±304 g·kg-1);园地最小(1109±348 g·kg-1)。流域SOC含量变异系数(CV)为3144%,属中等变异程度。其中,林地的CV为3806%,在4种土地利用类型中为最大;园地、旱地的CV分别为3138%、2652%;水田的CV最小,为2007%,表明人类活动影响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异程度。研究区表层SOC半方差模型为球状模型,块金效应小于25%,存在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且空间变异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SOC含量空间分布的各向异性显著,在南北方向上变异程度最为剧烈。SOC含量空间分布表现为东北部、西南部较高,西北部偏低,总体呈斑块状分布
    生态环境
    基于碳稳定同位素的滨岸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贡献研究
    吴健, 黄沈发, 肖绍赜, 吴建强, 唐浩, 沙晨燕, 王敏
    2018, (07):  1425.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7018
    摘要 ( 490 )   PDF(mobile) (895KB) ( 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测定4种长三角地区常见的滨岸草本植物(百慕大、白花三叶草、高羊茅与白茅)所在样地中不同形态的土壤碳库含量及土壤有机碳稳定同位素丰度来探索该区域土壤碳库及碳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并利用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研究滨岸草地生态系统对土壤碳库的贡献。结果表明:(1)土壤中总碳、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总碳、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在4种植物样带的表层土壤中,平均含量分别为2211、1144、5395 mg·kg-1;而深层土壤中则仅为1557、707、1947 mg·kg-1,远低于表层土壤中的含量。且土壤总碳、有机碳及溶解性有机碳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线性相关;(2)土壤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在垂直方向上表现出C3植物δ13C值随深度增大而增大、C4植物δ13C值随深度增大而减小两种特征。两类植物的平均土壤有机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分别由表层土壤中的-2524‰、-2233‰变化为深层土壤中的-2435‰、-2327‰;(3)借助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计算后发现:不同植物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及有机碳累积速率完全不同。其中百慕大贡献率为1219%、累积速率为6279 g·m-2·a-1;白花三叶草贡献率1434%、累积速率为7534 g·m-2·a-1;高羊茅贡献率为3595%、累积速率为18184 g·m-2·a-1;白茅贡献率为1851%、累积速率为9770 g·m-2·a-1。
    石首市抑螺防病林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滕家喜, 周志翔, 李晨, 胡兴宜, 孙启祥
    2018, (07):  1430.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7019
    摘要 ( 542 )   PDF(mobile) (3281KB) ( 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血吸虫疫区的林业血防生态工程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局部地区的抑螺防病林仍存在空间布局不完善、螺情反复出现的现象。在石首市钉螺孳生环境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钉螺孳生地的风险等级进行了评价,并通过抑螺防病林宜林地和更新区分布研究确定了抑螺防病林的空间布局优化区,以期为完善抑螺防病林建设工程布局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石首市钉螺孳生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及其支流沿线、沟渠、塘堰和滩涂,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74%。钉螺孳生中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垸内,占总面积的2377%。钉螺孳生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大型湖泊、长江等永久水体以及城镇用地周围,占总面积的6749%。石首市抑螺防病林以中幼林为主,面积占抑螺防病林总面积的8047%。成熟林和过熟林(更新区)总面积4 51251 hm2,占抑螺防病林总面积的1405%。另有宜林地2 82336 hm2,石首市抑螺防病林优化区总面积为7 33586 hm2。其中,2395%的优化区分布在钉螺孳生的高风险区,2322%的优化区分布在钉螺孳生的中风险区,5283%的优化区分布在钉螺孳生的低风险区,是未来几年开展抑螺防病林建设的重点区域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河流溶解性有机质(DOM)影响的研究进展
    袁博, 郭梦京, 周孝德, 郑兴
    2018, (07):  1440.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7020
    摘要 ( 1029 )   PDF(mobile) (1405KB) ( 17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河流溶解性有机质(DOM)产生了重大影响,探讨和区分二者的影响是水科学、环境科学重大热点问题。针对气候变化(降雨、径流、气温)和人类活动(土地利用方式、城镇化、水利工程建设等)两个驱动因子,介绍了河流DOM来源和特征;分别综述了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两者综合对河流DOM影响的研究进展;归纳了目前关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河流DOM影响的已有研究方法,并总结了方法中的问题及不足。提出当前研究中所存在的水文气候和人类活动情景交叉重复、缺乏对河流DOM转化机理研究和与生源要素耦合模型研究等问题
    变化中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符静, 秦建新, 黎祖贤, 张中波, 胡顺石
    2018, (07):  1445.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7021
    摘要 ( 723 )   PDF(mobile) (3859KB) ( 11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重要的水文气象参数,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深化认识湿润气候区ET0变化,基于湖南省87个气象站1960~2015年逐月气候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PM)模型估算ET0,利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检验、反距离加权插值等分析了ET0及主要气候因子的时空变化,采取逐〖JP〗步回归函数来确定PM方程所涉及的气候因子对ET0变化的贡献。研究表明:年均ET0降幅为-3346 mm/10 a,〖JP+1〗日照时数和风速下降是ET0减少的主要原因,而相对湿度下降提高了ET0。春、夏、秋、冬四季ET0变化幅度分别为2966、-5451、-0922、-0207 mm/10 a,春季ET0增加是由相对湿度下降和最高气温上升引起的,夏、秋、冬三季ET0减少主要与日照时数和风速下降有关。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而气温、降水、湿润指数呈上升趋势,后者表明气候暖湿化趋势。气候变化背景下ET0显示出不同时间尺度(年、季)空间分布的多样性
    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市仙林新村为例
    闫东升, 杨槿, 陈雯
    2018, (07):  1450.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7022
    摘要 ( 922 )   PDF(mobile) (903KB) ( 6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带来的城镇建设空间扩张和农村土地被征用现象的普遍化,相伴而来的失地农民问题逐渐成为提高城镇化质量亟需解决的重要难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动“以人为本”的市民化进程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举措,而实现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核心在于提高失地农民的生活满意度。以21世纪初期征地拆迁的南京市仙林新村为例,通过对失地农民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并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仙林新村失地农民的生活满意度并不高,总体得分仅为6490;采用因子分析法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经济因素对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征地拆迁过程、政府作用、社区环境及个人感知等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
    农业发展
    长江中游地区多尺度耕地景观格局演变特征
    郭莎莎, 胡守庚, 瞿诗进
    2018, (07):  1455.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7023
    摘要 ( 824 )   PDF(mobile) (1046KB) ( 15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揭示区域耕地景观格局多尺度演变特征有助于从区域层面全面解读耕地利用状况,可为区域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重要参考。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手段,选取10个景观指数,从城市群、省域、流域3个不同空间尺度分析了长江中游1995~2014年耕地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95~2014年间,长江中游耕地总面积以平均每年30821 km2的降速大量减少。其中,湖北、湖南、江西3省年均降速分别为18512、7026、5276 km2/a,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三大城市群年均降速分别为18003、4819、5616 km2/a。(2)不同省份耕地景观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湖南省耕地连通性先增后减,景观的破碎度先减后增,而湖北省和江西省耕地景观的连通性和破碎度变化趋势则与湖南省恰好相反,且变化强度明显弱于湖南省。(3)不同城市圈(群)耕地景观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差异明显,作为工业化快速发展地区,长株潭城市群耕地景观变化的剧烈程度明显高于长江中游经济带内的其他两大城市圈(群)。(4)不同尺度耕地景观格局在数量、面积、聚集度、多样性方面差异较大。而城市圈(群)作为省内重点发展区域,其耕地景观格局及其变化与其所处省份大致相同
    富硒土壤硒生物有效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锐, 余涛, 杨忠芳, 侯青叶, 曾庆良, 马宏宏
    2018, (07):  1460.  doi:10.11870/cjlyzyyhj201807024
    摘要 ( 889 )   PDF(mobile) (2259KB) ( 58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湖北恩施是典型的富硒土壤分布区,在恩施市沙地乡采集了199件表层土壤样品以及60件玉米样品进行分析测试,旨在查明研究区硒元素含量特征,并分析硒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土壤中硒含量的平均值为188 mg/kg,同时土壤中水溶态硒含量只占到总硒含量的004%~291%,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研究区内,有机碳含量对硒生物有效性影响很小,影响硒生物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总硒含量和土壤pH值,碱性土壤中硒生物有效性更高。由于该区土壤主要呈酸性,且水溶态硒含量较少,导致玉米中硒含量整体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可以通过人为手段适当调控土壤酸碱性,提高硒生物有效性

文章检索
过刊浏览

欢迎关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