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Vol. 24 >> Issue (08): 1331-1336.doi: 10.11870/cjlyzyyhj201508010
陈会广1,2, 夏红1, 肖毅1, 李炜玮2
CHEN Hui-guang1,2, XIA Hong1, XIAO Yi1, LI Wei-wei2
摘要: 基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构建了一套评价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集约度的指标体系,并以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的12个行政村为例,采用灰色关联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行政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的集约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苏南地区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的集约度较高,而位于苏北地区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的集约度则相对较低,苏中地区在两者之间,整体上与江苏省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相符;从近郊与远郊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来看,两种评价方法测算的集约度虽有所差异,但两种方法对于近远郊的排序是基本一致的,呈现的趋势是近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集约度高于远郊的。研究表明,两种方法所得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的集约度大致相似,在近郊远郊空间分布以及苏南、苏中、苏北的区域差异所呈现出的规律性,可为制定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等相关的宏观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中图分类号:
[1] 文 枫,鲁春阳,杨庆媛,等. 重庆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分异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4):222-227. [2] 宋均梅,陈利根.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与土地集约利用——江苏省农村居民点整理现状及思考[J].农村经济,2006(3):26-29. [3] 李如海,黄贤金,吕亚生,等.江苏省土地利用战略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4] LONG H L, LI Y R, LIU Y S, et al. Accelerated restructuring in rural China fueled by 'increasing vs. decreasing balance' land-use policy for dealing with hollowed villages[J] Land Use Policy, 2012(29):11-22. [5] 赵小风,黄贤金,严长清,等. 基于RAGA-AHP的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江苏省开发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11):1315-1320. [6] 谢正观,郑仰阳.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厦门市海沧台商投资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1):393-396. [7] 郑新奇.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理论、方法、技术、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8] 刘咏莲,曲福田,姜 海.江苏省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评价分级[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18-23. [9] 李宪文,张军连,郑伟元,等.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村庄土地整理潜力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04(4):276-279. [10] 石诗源,张小林.江苏省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与整理潜力测算[J].中国土地科学,2009,123(09):52-58. [11] 马 佳,韩桐魁.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基于行政村层面[J].上海农业学报,2009(02):100-104. [12] 刘巧芹,连季婷,黄艳梅,等. 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02:61-64,86. [13] 张清军,曹秀玲,鲁俊娜. 河北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0,07:312-317. [14] 朱永明,赵 丽,傅海利,等. 石家庄市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基于灰色关联确权的综合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2,03:237-241. [15] 徐旭晨,田永中,赵克会,等. 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0,14:332-335. [16] 陈 凤,张安明,邹小红.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研究——以重庆市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8):158-162. [17] LAU S, GIRIDHARAN R, GANESAN S. Multiple and intensive land use: Case Studies in Hong Kong[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05 (29) :527-546. |
[1] | 顾铮鸣, 金晓斌, 沈春竹, 金志丰, 周寅康. 近15a江苏省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探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11): 2453-2462. |
[2] | 赵 毅, 徐绪堪, 李晓娟. 基于变权灰色云模型的江苏省水环境系统脆弱性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11): 2463-2471. |
[3] | 卢德彬, 杨建, 毛婉柳, 禹真, 王祖静, 白彬. 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与空间重构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2): 238-246. |
[4] | 杨超杰, 贺斌, 段伟利, 李冰, 陈雯, 杨桂山. 太湖典型丘陵水源地水质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平桥河流域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2): 273-281. |
[5] | 王秀, 王振祥, 潘宝, 周春财, 刘桂建. 南淝河表层水中重金属空间分布、污染评价及来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2): 297-303. |
[6] | 任俊霖, 李浩, 伍新木, 李雪松.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长江经济带省会城市水生态文明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537-1544. |
[7] | 吴连霞, 赵媛, 管卫华. 江苏省人口城乡结构差异的多尺度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1): 25-38. |
[8] | 管卫华, 彭鑫, 张惠, 魏也华. 不同空间尺度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2): 2003-2011. |
[9] | 王钊, 杨山, 刘帅宾. 基于DMSP/OLS数据的江苏省城镇人口空间分异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2): 2021-2029. |
[10] | 张苗, 陈银蓉, 周浩. 基于面板数据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关系研究——以1996~2010年湖北省中心城市数据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9): 1464-1470. |
[11] | 赵丽红, 陈文波, 邵虹. 南昌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特征及空间相关性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8): 1286-1292. |
[12] | 吕立刚, 周生路, 周兵兵, 陈龙, 苏全龙, 王静. 1985年以来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对人类活动程度的响应[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7): 1086-1093. |
[13] | 黄杰, 闫庆武, 刘永伟. 基于DMSP/OLS与土地利用的江苏省人口数据空间化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5): 735-741. |
[14] | 简敏菲, 简美锋, 李玲玉, 汪斯琛, 余厚平, 余冠军. 鄱阳湖典型湿地沉水植物的分布格局及其水环境影响因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5): 765-772. |
[15] | 赵小风, 黄贤金, 张兴榆, 陆汝成, 李 衡. 区域经济重心及COD、SO2、TSP排放重心演变路径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03): 225-2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