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Vol. 24 >> Issue (10): 1639-1645.doi: 10.11870/cjlyzyyhj201510004
• 《长江经济带建设高级研讨会》论文专栏 • 上一篇 下一篇
张雷1, 鲁春霞1, 李江苏2
ZHANG Lei1, LU Chun-xia1, LI Jiang-su2
摘要: 水是生命之源。大河流域既是地球淡水资源的关键载体,也是人类文明发育的主要摇篮。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和现代发展中大国,中国的情况更是如此。长期的实践表明,大河流域的开发具有明显的生态效应极化特征:即在人文生态系统获取快速发育的同时,严重干扰和破坏了流域自然生态的系统发育及其多样化的发展。流域开发的程度越高,这种极化效应的特征也就越明显。论文的实证分析表明,由于缺乏流域开发生态效应的正确认识和过分追求人文发展利益发育最大化,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正在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挑战。例如,河水断流、水质污染、湿地萎缩和水生物种消亡。为国家现代文明的永续发展计,亟需改变目前传统的"重开发、轻保护"大河流域资源环境开发观。
中图分类号:
[1] 虞孝感.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张 雷, 刘 毅, 张文尝.21世纪长江干流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 阎 恒,王建国.长江黄河经济开发比较研究发展[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7. [4] 姜学民.长江地区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5] 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67. [7] 张 雷,吴映梅.长江干流地区区域发展与国家工业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5):633-637. [8] 高文学.中国自然灾害史:总论[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 [9] 刘昌明,张学成.黄河干流实际来水量不断减少的成因分析[J].地理学报,2004,59(3):323-330. [10] 李有利, 傅建利, 杨景春, 等.黄河水量明显减少对下游河流地貌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1,8(2):7-12. [11] 陈霁巍, 穆兴民.黄河断流的态势、成因与科学对策[J].自然资源学报, 2000,15(1):31-35. [12] 李会安,张文鸽.黄河水资源利用与水权管理[J].中国水利,2004(9):12-13. [13]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2008年黄河水资源公报[DB/OL].[2010-11-15].http://www.yellowriver.gov.cn/other/hhgb. [14] 崔树彬,高玉玲,张绍峰,等.黄河断流的生态影响及对策措施[J].水资源保护,1999(4)23-26. [15] 王 颖, 张永战.人类活动与黄河断流及海岸环境影响[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1998, 34 (3):257-2711. [16] 刘 隽,纪洪盛.汉江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29(3):64-66. [17] 张金鑫,张 明.湖北汉江流域环境管理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31(5):153-156. [18] 章厚玉,胡家庆,郎理民,等.丹江口水库泥沙淤积特点与问题[J].人民长江,2007,36(1):27-30. [19] 岳红艳,谷利华,张 杰.武汉汉江过江隧道河床演变及最大冲深预测[J].人民长江,2010,41(6):35-39. [20] 魏显虎,杜 耘, 蔡述明, 等.湖北省湖泊演变及治理对策[J].湖泊科学,2007,19(5):530-536. [21] 湖北南水北调网.近十年湖北省的水环境变化与汉江"水华"现象[DB/OL].[2010-11-16].http://www.hbnsbd.gov.cn/news/1/2009/2996.aspx. [22] 李修峰, 黄道明, 谢文星, 等.汉江中游江段四大家鱼产卵场调查[J].江苏农业科学,2006(2):145-147. [23] 张 毅,孔祥德,邓宏兵,等.近百年湖北省湖泊演变特征研究[J].湿地科学,2010,8(1):15-20. [24] 兰书林.丹江口库区水源地面源污染调查与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3):66-69. [25] 宫 靖.割据汉江[DB/OL].[2010-12-07].http://magazine.caing.com/2010/cw408. [26] 翁立达.长江水电无序开发 一条大江能够承受多少大坝?[DB/OL].[2009-07-15].http://kbs.cnki.net/forums/76841/ShowThread.aspx. [27] 陈 进, 黄 薇, 张 卉.长江上游水电开发对流域生态环境影响初探[J].水利发展研究,2006(8):10-13. [28] 徐 明,马超德.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2007. [29] 张 雷,黄园淅,程晓凌,等.流域开发的生态效应问题初探[J].资源科学,2011,33(8):1422-1430. |
[1] | 程建, 程久苗, 吴九兴, 徐玉婷. 2000~2010年长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6): 894-901. |
[2] | 周毅, 吴华武, 贺斌, 李静, 段伟利, 王建锋, 童世贤. 长江水δ18O和δD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5): 678-686. |
[3] | 潘欣, 尹义星, 王小军. 1960~2010年长江流域极端降水的时空演变及未来趋势[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3): 436-444. |
[4] | 徐明, 王晓芳, 高琦, 汪小康, 赖安伟. 基于TRMM卫星资料揭示的长江流域梅雨季节降水日变化[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2): 1934-1944. |
[5] | 邵骏, 欧应钧, 陈金凤, 郭卫. 基于水贫乏指数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6): 889-894. |
[6] | 陈阿娇, 贺新光, 秦建新, 章新平. 长江流域近51a来日降水时空变异的多尺度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5): 794-803. |
[7] | 潘鑫, 刘元波. 1983~2012年长江流域地表净辐射变化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3): 486-496. |
[8] | 杜耘. 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统筹流域绿色发展[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2): 171-179. |
[9] | 卢新海, 柯善淦.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水资源生态补偿量化模型构建——以长江流域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2): 334-341. |
[10] | 白淑英, 顾海敏, 史建桥, 魏楚京. 近50 a长江流域暴雨日数时空变化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7): 1255-1262. |
[11] | 刘乙淼, 陈艳梅, 胡引翠. 长江流域土壤保持能力时空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6): 971-977. |
[12] | 段七零. 长江流域的空间结构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9): 789-. |
[13] | 曾小凡 翟建青 苏布达 姜 彤 朱 进. 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5): 427-. |
[14] | 段学花 王兆印 余国安. 以底栖动物为指示物种对长江流域水生态进行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3): 241-247. |
[15] | 李燕玲, 刘爱民. 长江流域冬季农业主要作物的耕地竞争机制及案例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2): 14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