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Vol. 24 >> Issue (10): 1654-1664.doi: 10.11870/cjlyzyyhj201510006
• 《长江经济带建设高级研讨会》论文专栏 • 上一篇 下一篇
蒋大亮1, 孙烨1,2, 任航1,2, 陈影影1, 张振克1,2
JIANG Da-liang1, SUN Ye1,2, REN Hang1,2, CHEN Ying-ying1, ZHANG Zhen-ke1,2
摘要: 随着地理研究迈入大数据时代,运用互联网展开城市网络结构研究逐渐成为经理地理研究的新思路。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借助百度指数,获取2011年~2014年百度用户关注度,构建百度指数城市信息流网络,从大城市群视角和所辖三大子城市群视角,分别探讨城市网络格局的时空变化。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一体化进程中城市等级日益明晰,差距拉大。三大子城市群表现出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并存,区域非均衡性突显;互联网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重塑和改造着城市群,但非完全颠覆传统城市网络格局,地理区位对城市网络格局和城市影响力的影响仍不容忽视。
中图分类号:
[1] 顾朝林. 城市群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研究,2011,30(5):771-784. [2] KLAASEN I,ROOIJ R,VAN SCHAICK J. Network Cities:Operationalising a Strong but Confusing Concept[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25-28 June,Sustainable Urban Areas,Rotterdam,2007. [3] CASTELLS M.The information city[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9. [4] GOETZ A R. Air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and growth in the US urban system 1950-1987[J]. Growth and Change, 1992, 23:218-2421. [5] MATSUMOTO H. International urban systems and air passenger and cargo flows:Some calculations[J]. 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 2004, (10):239-247. [6] MITCHELSON R L,WHEELER J O.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in aglobal economy:the role of the American urban system in 1990[J]. Annals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94,84(1):87-107. [7] 戴特奇,金凤君,王姣娥.空间相互作用与城市关联网络演进——以我国20世纪90年代城际铁路客流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5,24(2):80-89. [8] 汪明峰.城市的网络优势——中国互联网骨干网络结构与节点可达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6,25(2):193-203. [9] 尹 俊,甄 峰,王春慧. 基于金融企业布局的中国城市网络格局研究[J]. 经济地理,2011,31(5):754-759. [10] 张 闯,孟 韬.中国城市间流通网络及其层级结构——基于中国连锁企业百强店铺分布的网络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7(5):34-41. [11] 路 旭,马学广,李贵才.基于国际高级生产者服务业布局的珠三角城市网络空间格局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4):50-54. [12] 甄 峰,王 波,陈映雪. 基于网络社会空间的中国城市网络特征——以新浪微博为例[J]. 地理学报,2012,67(8):1031-1043. [13] 熊丽芳,甄 峰,席广亮,等. 我国三大经济区城市网络变化特征——基于百度信息流的实证研究[J]. 热带地理,2014,34(1):34-43. [14] 熊丽芳,甄 峰,王 波,等. 基于百度指数的长三角核心区城市网络特征研究[J]. 经济地理,2013,33(7):67-73. [15] FRIEDMAN J R.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M].Cambridge:MIT Press,1966. [16] 张 捷,顾朝林,都金康,等. 计算机网络信息空间(Cyberspace)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2000,20(4):368-374. [17] 方创琳. 中国城市群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J]. 地理学报,2014,69(8):1130-1144. [18] 李仙德,宁越敏. 城市群研究述评与展望[J]. 地理科学,2012,32(3):282-288. [19] ROSSI E C,BEAVERSTOCK J V,TAYLOR P J.Transaction links through cities:'Decision cities' and service cities in outsourcing by leading Brazilian firms[J].Geoforum,2007,38(4):628-642. [20] 金凤君, 王成金. 轴-辐侍服理念下的中国航空网络模式构筑[J]. 地理研究, 2005, 24(5):774-784. [21] 顾朝林, 胡秀红. 中国城市体系现状特征[J]. 经济地理, 1998, 18(1):21-26. [22] 张晓明. 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特征分析[J]. 地理学报, 2006, 61(10):1025-1036. [23] 吴 威, 曹有挥, 梁双波,等. 中国铁路客运网络可达性空间格局[J]. 地理研究, 2009, 28(5):1389-1400. [24] 顾朝林. 中国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分布模型及其结构预测[J]. 经济地理, 1990,10(3):50-56. [25] 方创琳.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标准的研究进展与基本判断[J].城市规划学刊, 2009,171(3):1-5. [26] 李雪松,孙博文.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的测度与比较[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8):996-1003. |
[1] | 王丰龙, 曾刚, 叶琴, 陈弘挺. 基于创新合作联系的城市网络格局分析——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6): 797-805. |
[2] | 姜磊, 周海峰, 柏玲.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城市-社会-环境耦合度空间差异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5): 649-656. |
[3] | 梅琳, 黄柏石, 敖荣军, 张涛.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职能结构演变及其动力因子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4): 481-489. |
[4] | 周志高, 林爱文, 王伦澈. 长江中游城市群太阳辐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4): 563-571. |
[5] | 张雅杰, 马明, 许刚.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与生态成本空间演化模式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1): 1679-1686. |
[6] | 周晓艳, 华敏, 秦雅雯, 马秀馨.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492-1500. |
[7] | 马勇, 童昀. 水利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及自驾车可达性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水利风景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8): 1167-1175. |
[8] | 杨丽婷, 刘大均, 赵越, 胡静, 张祥. 长江中游城市群森林公园空间分布格局及可达性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8): 1228-1237. |
[9] | 王圣云, 翟晨阳, 顾筱和.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联系网络结构及其动态演化[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3): 353-364. |
[10] | 肖刚, 杜德斌, 李恒, 戴其文.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2): 199-207. |
[11] | 谢志祥, 任世鑫, 李阳, 刘静玉.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水平测度及空间分异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10): 1705-1710. |
[12] | 冯兴华, 钟业喜, 李建新, 黄洁. 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子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6): 899-908. |
[13] | 伍新木,廖 丹,严 瑾. 制度创新:依托武汉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 13(1): 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