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Vol. 24 >> Issue (06): 899-908.doi: 10.11870/cjlyzyyhj201506001
• 区域可持续发展 • 下一篇
冯兴华, 钟业喜, 李建新, 黄洁
FENG Xing-hua, ZHONG Ye-xi, LI Jian-xin, HUANG Jie
摘要: 在通过可达性方法确定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范围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从人口、经济及社会3个子系统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2001、2006及2011年3个时期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运用空间自相关对综合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演变进行分析并分类,利用回归分析对各类型县域进行驱动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但各地区间的发展速度差异明显;在子系统演化过程中,以经济城镇化的快速演进为主要特征,其次为社会城镇化,最后为人口城镇化过程。(2)综合城镇化水平及其变化率与城市等级规模、交通及产业结构转型密切相关;各子系统在空间格局演变进程中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子系统变化率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3)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城镇化依据关联性可以划分为"耦合聚集"型、"中心洼地"型、"拮抗聚集"型及"核心边缘"型,各类型县域空间格局演变明显。(4)內源力在"耦合聚集"型县域及"拮抗聚集"县域城镇化进程中具有促进作用,投资力对"中心洼地"型县域影响作用明显,而"核心边缘"型县域主要驱动因子为行政力和內源力;根据各类型县域主要驱动因子提出促进城镇化发展的相应措施,以做到因地制宜地指导各地区城镇化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
[1] 刘彦随,杨 忍.中国县域城镇化的空间特征与形成机理[J].地理学报,2012,67(8):1011-1020. [2] 孙文慧,高向东,吴文钰,等.中国城镇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及分类研究[J].西北人口,2005,103(3):1-4. [3] 王富喜,毛爱华,李赫龙,等.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3,33(11):1323-1329. [4] 张春梅,张小林,吴启焰,等.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规模的协调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科学,2013,33(1):16-22. [5] 欧向军,甄 峰,秦永东,等.区域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其理想动力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8,27(5):993-1002. [6] 韩玉刚,焦华富,韩会然.省际边缘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及动力系统研究——以安徽省宁国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1,31(2):230-236. [7] 王 洋,方创琳,王振波.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及类型区划分[J].地理研究,2012,31(7):1305-1316. [8] 彭 翀,常黎丽.湖南省县域城镇化时空格局及其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8):73-78. [9] 刘世薇,张平宇,李 静.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J].地理研究,2013,32(11):2066-2078. [10] 龚新蜀,王 磊.基于VEC模型的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以新疆石河子垦区为例[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4):1-7. [11] 冯 健,刘 玉,王永嗨.多层次城镇化:城乡发展的综合视角及实证分析[J].地理研究,2007,26(6):1197-1208. [12] 李金龙,谢玲玲.珠三角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初析[J].经济地理,2011,31(2):242-246. [13] CHEN A.Urbanization and disparities in China:Challenge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China Economic Review,2002,13(4):407-411 [14] XU B,W J.Identification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gap:Evidence of China.Journal of Modeling in Management,2008,3(1):7-25 [15] BAI X M,SHI P J,LIU Y S.Realizing China's urban dream.Nature,2014,(509):158-160. [16] 陈明星,陆大道,张 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9,64(4):387-398. [17] 顾朝林.城市群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1,30(5):771-784. [18] 蒋海兵,徐建刚,祁 毅.京沪高铁对区域中心城市陆路可达性影响[J].地理学报,2010,65(10):1287-1298. [19] 祁 毅.基于公共交通可达性分析的规划支持系统研究:以南京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2008. [20] ANSELIN L.The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J].Geographical Analysis,1995,(27):93-115. [21] 钟业喜,陆玉麒.城市影响区格局分析的定量方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5):480-486. [22] 秦尊文.第四增长极——崛起的长江中游城市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99. |
[1] | 王宇环, 靳 诚, 安鸿波, 刘 月. 基于低碳出行方式的南京市本地居民景点可达性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11): 2443-2452. |
[2] | 阎福礼, 邹艺昭, 王世新, 周艺, 朱金峰. 中国不同交通模式的可达性空间格局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6): 806-815. |
[3] | 姜磊, 周海峰, 柏玲.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城市-社会-环境耦合度空间差异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5): 649-656. |
[4] | 梅琳, 黄柏石, 敖荣军, 张涛.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职能结构演变及其动力因子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4): 481-489. |
[5] | 张雪茹, 姚亦锋, 孔少君, 严菊颖. 南京市2000~2014年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4): 552-562. |
[6] | 周志高, 林爱文, 王伦澈. 长江中游城市群太阳辐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4): 563-571. |
[7] | 周峰, 吕慧华, 许有鹏. 城镇化下平原水系变化及河网连通性影响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3): 402-409. |
[8] | 钟业喜, 傅钰, 冯兴华. 基于铁路客运的中国城市可达性及类型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1): 1645-1653. |
[9] | 陈春, 于立, 张锐杰, 沈昊婧. 中国城镇化加速阶段中期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协调程度[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1): 1654-1662. |
[10] | 张雅杰, 马明, 许刚.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与生态成本空间演化模式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1): 1679-1686. |
[11] | 樊敏, 郭亚琳, 李富程, 王青.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地理特征与驱动因子间关系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1): 1687-1696. |
[12] | 傅钰, 钟业喜, 冯兴华. 长江经济带陆路交通可达性格局演变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484-1491. |
[13] | 周晓艳, 华敏, 秦雅雯, 马秀馨.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492-1500. |
[14] | 马勇, 童昀. 水利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及自驾车可达性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水利风景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8): 1167-1175. |
[15] | 杨丽婷, 刘大均, 赵越, 胡静, 张祥. 长江中游城市群森林公园空间分布格局及可达性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8): 1228-1237. |
|